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啊,难道我长的就那么象郑渊洁(故事大王,《舒克和贝塔》的作者)?’
事情说破,就不希奇了,张涵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
PS:今天第一更,还有三更。
白竹猪手持五齿钉耙,大吼一声,‘打劫,诸位把票票都交出来!‘
第十二章 天书'下'
同样的话,那要看是谁说的。不同的人说话,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就象医生给的药,一般人都会去吃;但路上遇到个人给的药,除非迫不得已,怎么也不会有人去吃的。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回家说自己遇到神仙了,没挨大耳光就算他运气好,不相信是理所当然的。况且,这孩子还是个讲故事高手,每天一个故事,都讲了好几年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张涵跳回大神,都比他直接说,更容易被采信。
张王氏见儿子这么认真,这才有点相信了。当然,与其说她相信此事,不如说她相信儿子。
拿过卷天书略一打量,张王氏便心中一跳。原来,那天书上,书写着“延熹七年启广寿子手录”,却都是简体字。与繁体字(延熹七年啟廣壽子手錄)虽一脉相承,但终不一样。她只识得一半,知道上面写的是今年,其余却不认得。
而且,字体也非同寻常,有些象草书(指章草),却更类似行书,不过与颖川刘德升(行书之祖)所书又大不相同,一改隶书质朴之风,极尽妍美之态,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虽火侯还可更进一步,却已自成体系,卓然成家,单以此论,还在刘德升之上。
张涵的行书,临的是王羲之的帖子,不过水平有限。王羲之是“飘若游云,矫若惊蛇”;他则是“飘若浮云,矫若惊虫”。整体而言,实不如刘德升,更别说是王羲之。
尽管这样,却也足以震动张王氏了。
她抬头看了眼丈夫,见张何手中也拿了卷“天书”,眼中满是惊奇。便抱着儿子,细细询问起来。
张涵见此,才转怒为喜,仔细解释起来,“这上面写的是,延熹七年启广寿子手录……我怎么认识的,反正我一觉醒来后,就认识了……为何当初不说,那老者不让我说,我也就记不得了,最近才想起来……”
总而言之,张涵把一切都推到了广寿子身上。反正,谁也找不到这见鬼的广寿子,话还不是随便他开口。当然,他所说的话,都是他仔细推敲过,觉得没有问题的,又小心谨慎不多开口,很多事干脆就说不知道。
常言说得好,只要不开口,神仙难下手。
多说多错,张涵可不是来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的,他只是想把一些儿有用的知识交给张家,使之发展壮大,以便将来为他服务。
所以,他解释的大部分是针对天书及其内容的。
“这三十卷天书之中,有五卷是今年可以开启的。其余的,则要等到天书上标明的时间,才能打开。否则的话,时机未到而轻启,里面的内容就会消失不见……”
今年的这五卷天书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一卷就包括了造纸术、绿矾油(浓硫酸)、肥皂、明月珠(玻璃)和蜡烛的制造方法,以及实验方法。
不过,那些制造方法都很简略,张涵是记住多少就写多少。要不然,这一卷也不能记录这么些东西。比如说,明月珠配方:一百份沙子、三份煤粉、四十份白垩、四十份绿碱。混而火融之——区区二十九个字。
没办法,张涵又不是专家学者,这还是偶然记住的。但配合详细的实验记录,反复实验,应该不成问题——理论上,只要尝试的次数足够多,什么都能造出来。张涵很不负责任的,决定相信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些东西并不是很重要,大多数不过是为了方便张涵自己。
在新生之中,方便始终是他最头疼的事。没有手纸,大解后使用的是厕筹——就是一个小竹片,厕筹本身是干净的,用过后就直接换新的了。但别想把屁股刮干净,要不怎么称方便为“更衣”,就是因为方便容易弄脏衣服,故而方便后要换衣服的。
其它四卷书是关于农牧的。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畜牧、养殖和种植。张涵更为熟悉些儿,前生在家的时候,多少干过一些,没干过的他也看过。
畜牧稍简单,就是紫花苜蓿、麦草等高产牧草的种植,以及饲料青贮等。养殖则略为详细些儿,如利用草药清理家畜的寄生虫;使用土炕孵化鸡鸭,等等。这些写了一卷。
种植就是农业了,张涵最熟悉这个,所以写了三卷,还意尤未尽。共包括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育秧移裁、精耕细作、、育种、堆肥、水车,及先进农具和良种等一系列内容,并着重指出,依此耕作,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还可以使亩产倍增。当然,水车那东东,张涵描绘的很粗略,毕竟早都淘汰了,他也只是听说过。
张何呆坐在那儿,张王氏坐在他身边,都神情恍惚。张涵讲了半天,口干舌燥,被送回去睡觉了。这夫妇二人却坐在这里良久,也反映不过来。
天书三十卷按开启时间分成八堆,摆在面前,两人已数了好几遍,计有延熹七年的五卷(已打开),永康元年的五卷,建宁二年的五卷、建宁四年的五卷,熹平二年五卷,熹平五年二卷,光和元年二卷、中平六年一卷。
“啊~”过了许久,张王氏掐了张何一下。
“痛么?”
“不痛……”
“还是在做梦啊~”
张何被掐后,倒清醒了些儿,他顺手抓过一卷天书,就要打开。
张王氏赶紧制止,“做什么?会变成空白的……”
“不看看,我心里就不踏实……”
天书只是用纸紧紧的裹在一起,张何三两下就拆开了,他深吸了口气,然后屏住呼吸,把天书慢慢展开,微黄的纸上一片空白,没有一丝墨迹,空白,空白,还是空白,天书完全展开了,里面一片空白,扔在一边的封面半蜷着,露出“中平六年启”似乎在嘲笑什么一样。
“怎么会这样?”
张何颓然地坐在那里,脑海里一片空白,他不死心,还要伸手去拿,却被张王氏“啪”一巴掌,打了回来。
“现在踏实了?”张王氏轻轻掐了丈夫一下,然后安慰他说,“没事!这么些呢?”
“还是不踏实”,张何一副死鸭子嘴硬的模样,心里却动摇了。
‘难道真的是天书?’想到这儿,张何不由得心痛起来,‘这可是天书啊!!!’
那可未必,张王氏先是神飞天外,然后又被这天书震撼了一把,精神状态始终不佳,但到了此时,也恢复的差不多了,她发现,这天书上的字迹与张涵的字迹有点儿相似。比如说,那竖钩的陡起,她就曾看到过。
这些东西在她思绪中一闪而逝,她并没有往心里去,毕竟,张涵小小年纪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知识的。
天书的空白是一定的。
造天书,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张涵的身边总有人伺候,要完全保密,不让别人知道,不是一件容易事。他能造完五卷,就很不错了,其余的就封皮上有字,里面的都是白纸,什么时候打开,它都是空白。
有了这个底子,张涵才在构思他的“遇仙记”时,灵机一动,便把这个很俗的“空白”故事,加在了里面。这东东多半只能蒙人一时,可张涵有这一时就够了,只要见到了天书的好处,假的也会变成真。
PS:今日第二更,还有两更。
第十三章 笔迹'上'
张涵挺起胸膛,立的笔直,他感觉到汗珠渗出后背,渐渐汇聚到一起,沿着脊梁流下去,不大工夫,内衣便已经湿透了。
想不到,祖父张昭脸一板,竟会带来如此压力,声音也不高,却不容轻忽,轻描淡写的扫了几眼,就似把人看的通通透透,难怪人人见了祖父都老老实实的……
他竭力稳住自己,用舒缓的声音,慢慢讲起了他遇到神仙的往事,随着讲述,他渐渐恢复了镇定。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
“讲完啦?”
“是的,祖父。”
“那你下去吧!”
张涵规规矩矩给祖父行了个礼,就起身离开。他走的很稳,不快也不慢,悠然自若的出了门。一直到离开院子,他都能感觉到祖父的目光笼罩着他,但他只能当作不知道。
“呼……”
张涵长出了一口气,浑身的力气似乎都用完了,不得不扶住路边的一棵大树才站稳。不过,已经没关系了,祖父还没有透视眼。
张昭收回了目光,看了眼天书,用手轻轻的摩挲了几下,伸出食指在上面,虚空临摹起来。
“公礼,你觉得怎么样?”
项让不说话,他先起身给张昭施了一礼,才笑道:“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张氏有后矣!”
张昭笑着摆摆手,“多少年了,公礼还是这么会说话,小孩子家家的,经不起夸奖。”
“怎么会,小郎君才几岁,能在主公面前从容不迫,已经很难得了……”
“哪里话,出门的时候,连他项爷爷都忘了,不过是装的从容不迫而已。”
项让听了,“哈哈”一笑,“正是如此,让才会贺喜主公。茫然不知而从容不迫,就不算什么了……小郎君是个做大事的人,将来必成大器。”
“成大器?他不给我惹大祸,就成了!”张昭叹息着,拍了拍那个书箱。
项让起身来到近前,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老人,头发胡子雪白一片,看起来至少要比张昭大上十岁。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张昭年近半百,他却已经六十有一了。
他清瘦的脸上尤带着一丝病容,个子高高大大的,却瘦的象竹杆,似乎一阵风刮过,都能将他吹走。
项让是张家的门客,与张昭相识近三十年了,是张昭的智囊,张昭对他十分信重。
来到跟前,项让接过张昭手里的天书,看了看,不由一愣,睁大了眼睛,细细地又打量了好一会儿,终于忍不住爆发出一阵大笑。
“哈哈哈……”
他用力拍打着自己的大腿,直笑的上气不接下气。张昭不知他发了什么疯,却也不理会他,这人看着病歪歪的,身体却一点也不比他差,笑不死的。
笑了半天,项让一开口,不说别的,还是那句话,“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张氏有后矣!”
张昭诧异,“公礼,为什么又说这话?”
项让却不直接回答,反而卖了个关子。
“主公觉得这天书如何?”
张昭想了想,还是觉得不会有问题。
“公礼觉得有问题?
不会吧?!
那明月珠之类的有点儿夸张,我不懂。不过,这里面的农事,与《汜胜之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估摸着,会比咱家的代田法更有效,且言语直白细致,栩栩如生,非经验丰富者,不能成此书。
不应该是假的。”
听张昭这么说,项让抚掌大笑,“这天书偏偏就是假的!”
项让声音不大,落在张昭耳中却尤如晴天霹雳。
不过,转眼之间,项让又改了口。
“不对,应该说,这天书是小郎君亲手所书!”
张昭素知项让所能,不禁吸了口冷气,“公礼这么说,必是有所见了。”
项让笑而不答,只见他取过天书,在张昭面前张开,随手指点,“主公,你看这一竖,这一折,这一撇,这一点……”
顷刻之间,他就点出了十七处,每处多与张涵日常书写雷同,偶尔不一致的地方,却也有相通之处。
原来,这项让平生有一绝技,最善于摹仿他人笔迹。凡善于摹仿者,必精于鉴定。张涵百般算计,却做梦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