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队,是绝不甘心仅仅在黑海这样的小小水面上活动的。所以,一部份军人对于在掌握之中的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人之间的动作,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了格鲁吉亚总督的身死。
战局还没有完全展开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俄罗斯需要时间来调整他的外交努力。在总督丧生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尽管从某方面来说俄国蒙受了屈辱,但是他们仍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才取得了英国人的同意。他们的波罗的海舰队被允许通过英吉利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直奔地中海。
英国改变了一贯以来的敌视俄罗斯的态度,加上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三圣徒号和伟大的西索伊号战列舰以及三艘纳瓦林级战列舰从北海耀武扬威的经过德国的私家海域,这些都深深的刺激了有着强烈自尊的皇帝威廉二世陛下。
在俄国的舰队抵达了地中海并且与英国地中海舰队分享使用希腊的军港的时候,俄国完成了他的全部海陆动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面临着这个世纪最严重的危机——这一次,他们没有英国人的帮忙,大英帝国的态度是严谨保持中立,但是对于土耳其来说,大英帝国的中立不营是晴天霹雳。这个世纪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英国人的庇护下面对北方的庞然大物,但是如今,天变了。
这一片天没有了,很自然的就想要另一片天来庇护自己。威廉二世伸出了友谊的手,在威廉的授意下,德国新闻界无限度的报导俄国舰队经过北海时的猖獗气焰,以及没有一支能够啸傲欧洲的海军对于德意志来说是多么的可怕。尽管偶尔也能看见以前的俾斯麦首相对于德国发展海军的弊端的分析和警告,但是德国人已经无法冷静了,长久以来的骄傲不允许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现实妥协,在提尔皮茨的推动下,德国议会很快通过了新的海军计划修正案,与上一次的不同,提尔皮茨将中国提进了正式的纲领——为了德意志的未来,陆军和海军都需要中国人的帮助。这一次的海军计划,几乎就是与我商议的那份计划,只是在数目上只列出了德国的产出部份。而这也只是因为严谨的德国人还没有对中国的两个船厂——海参崴汉堡造船厂和福建马尾福尔羌造船厂的产能做出一个完全和正确的估计。
这份计划的登台迅速刺激了整个欧洲。我当然也收到了一份同样的文本,德皇这么将我的国家摆上台面,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在忧虑英国态度地同时,我也在关注着欧洲的局势,到底怎样才能为我的国家争取最大地利盖?
但是时局已经不由得我再多思考了。俄罗斯对土耳其的全线攻击已经展开,经过几个月的动员,二十余万磨刀霍霍的哥萨克对奥斯曼军团几乎是发动了全线攻击。与此同时,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对伊斯坦布尔发动了有限的炮击——原因是英国不支持俄国地进一步行动,与之相配合的是黑海舰队也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腹心——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和城市发动了炮击,在海面舰队的支援下,五千人的哥萨克在锡诺普湾登陆。一时之间,似乎整个土耳其都在沙皇地震怒之中颤栗。
当然,英国并没有完全的出卖土耳其。在议会和政府研究德国人这一份海军计划以及最近德国海军的异常行动时,他们也在考虑着这个世界的格局。以俄国的国力,吞没下土耳其是完全可能地,但是问题是这样一头巨兽一旦获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俄国人的立场会不会发生变化?与雄心勃勃的德国人一样。年轻的沙皇也在振兴着他的海军,在这几年来,黑海舰队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俄国人像是计划好了一样,提前扩充了黑海舰队地武备。他们的目的很显然了,那么,在实现这个目的之后,他们还要干些什么呢?作为整个地球的领袖,大英帝国有责任想得更加深远。
所以,这一次俄土之战尽管英国声明了保持中立,但是那也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保持适度的中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们无须惊怕。大英帝国会在适当的时候出面制止北极熊的暴行——就像若干年前一样。
身在北京的我只能做一个看客,而且也只有做一个看客的精力,太后那拉氏在挣扎了一个夏季之后,终于在秋天支撑不下去了,临终前依依不舍的看着她自己的两个儿子,我知道她的心愿。
怀着伤痛宣布了皇帝本生妣薨逝辍朝七日,定谥号,移陵寝入葬,形式上守孝九日,这九天里我只是在关注着英国人对于德国海军计划的态度以及对中国的态度,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关注着俄土之战的进展。
国内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正轨,要担心的就是军改的反弹和吏治的维持,其余就是等待人才的养成和轮替,除了一些已经在留意的隐忧之外,一步步的动作正在慢慢进行。
土地兼并的现象只要留意,就好办,在下旨每户每年交易田亩数的限制后,我也让人去研究如何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工业的发展已经大幅减缓了这个现象,原因在于工业的优惠政策太过有利于投资了,相对于重赋税的江南农业来说,闲钱去投资工业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举措。接下来的下一步我还想限制一个最高田亩数,制止大地主无限制的扩张自己的土地,侵吞耕地资源。将来趁着币改,我还想国家回购一些土地来分配给无产者,这样的温和土地改革才是这个国家能够随的。
载沣也从西北直接回京来参加大葬典礼,我时隔大半年后再次见到我这位有些雄心的弟弟,眼见他已经壮实了不少,平时说话君臣奏对时也依稀显露出了才华和雄心,眼光里时常流露出来的朝气和进取心让我欣慰,同时也对他私底下做的那些小动作提升了些许的戒备。这个家伙是要大用的,不过毕竟不是一母所生,而且又有些异常的现象证明他有些图谋,所以防备着点总是没坏处。
太后那拉氏的死讯传开后,德国公使向国内做了回报,很快,德皇的致哀代表施利芬来了,他率领着德军军官教导团,经过近一个月的海路抵达天津,受到了高规格的欢迎,聂士成亲自领衔徐世昌等高级将领前往迎接,来北京后我也亲自见他,并且同意了他代表德皇参加皇太后的葬礼的请求。
德国军官教导团的安排颇费思量,原本是打算把他们安置到西郊的帝国陆大去的,但是徐世昌提出异议,上了条陈说帝国陆大是培养指挥人才的,而德军军官教导团似乎指导步兵训练比较适宜,想请旨再开一所步兵学校。从军官教导团里遴选出指挥教官分到帝国陆大授课,而剩余的基层军官则放在新地步兵学校里比较适宜。
而施利芬的第一副官,奥古斯特·冯·马肯森中校却坚将军官教导团不适宜拆分。作为一个整体他才有模范教导作用,如果中国的确需要一些步兵专门地训练人才的话,可以另外从德国另行招募下级军官来担任这些职位。
在征询了施利芬的意见之后,当下决定军官模范教导团作为一个整体并入帝国陆大,并作为一个单独的单位兼任师生两种角色。同时,德国也将尽快为中国提供一个营的步兵示范营,作为建立步兵学校的基干模范营。这些都很快的。由聂士成与施利芬签署了备忘录。
施利芬觐见时还提出了一个正式地施利芬计划,在德国我耳闻的那个计划地基础上。施利芬坐了大量的修改,东线的德国师数目被大量削减,同时加强了奥匈帝国的分量,与此同时,围绕着东线对俄国地行动,他希望在中国建立一支五到十五个师的机动部队,由中德双方共同指挥,在对俄国的行动上听命于德国指挥官,地点部署在伊犁一线为宜。
还有一个极为令人震惊的提议由他提出。就是为了体现中德友谊,不仅仅要派德国军官团到中国来,德国也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中国梯队培训步兵师。常驻德国地步兵师数量保持在十到二十个师左右,如此二十年下来,以两年为一期,德国可以为中国先后培养出接近两百个步兵师出来。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在表面上的友好背后,我当然知道德国人的用意——德国的陆军数量偏少。为了弥补兵源不足的缺陷对于施利芬计划的影响,德国需要忠诚而有效的陆军军力来完成西线地闪电战,同时在西线的维持也需要牵扯一些兵力,所以,德国必须获得有效的陆军支援来完成在西线的战争,在此之后,才能将精锐的德国陆军部队通过铁路网迅速的在东线完成集结,对状况糟糕的沙皇俄园完成最致命的一击。
充分可以看出,在欧亚大陆的大棋局上,德国人想的极为长远,只要击败了法国和俄国的朕盟,海军方面在获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上,德国就可以倚仗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来与西方的那个岛国作最后的对抗并战而胜之,取代这个帝国几百年的统治地位。
狂人……我在施利芬深邃的目光背后,还是能发现他隐藏着的那一份狂热,尽管这种狂热没有提尔皮茨那样的外露,但是我知道,压抑下的狂热一旦爆发出来,那才是势不可档。正如这位先生一样,德意志也压抑的太久了。
我知道这份计划有这相当的可行性,但是我真的没有兴趣参与这份宏图,二十年后我的国家工业化程度估计能够跻身到世界前十的水平线上。经济总量或许能排到世界前三前四,但是这个国家的底子还是太薄,没有个几十年的工业积淀和传统,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如此规模的角逐。
而且,一旦这种现象出现苗头,很容易的就会遭到扼杀,别忘了虽然英国和德国的争霸已经展现苗头,但是他们毕竟是一类人,而东方人跟西方人根本就是两类人。虽然如今的局势可以看出德皇对我的热情真实性很高,但是这说到底还是利用,就像我在利用他一样。
到底如何应付德国的热情,当真是今我为难得很。
幸好还有太后的大葬来稍作拖延。在归葬了妙高峰七王坟之后,朝政重新提上正轨。此时施利芬一边在等待着回音。一边在关注着俄土的战局。
德意志不会看着欧洲的地面上发生与自己意志没有关系的战争的,德皇早在俄国集结大兵的时候,威廉二世就发出了不和谐的讲话——碍于俄罗斯的出兵理由很充足,而且也是在拯救基督徒的名义下的出兵,所以威廉二世只是声明了德国的中立立场、但是希望两国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他同时向伊斯坦布尔派去了特使,在德国特使的斡旋下,苏丹也发表了一个声明,声明表示俄罗斯帝国的格鲁吉亚总督的死亡与土耳其并没有关系,另外在亚美尼亚的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已经得到了制止,俄国的战争理由是不充足和不正当的。希望俄国立即停止对土耳其的侵略行为,奥斯曼土耳其爱好和平,但绝不畏惧战争,有信心保卫好自己的国土云云。德国特使以德意志皇帝陛下的全权代表的名义作了背书。
这是欧洲继两年前由保加利来大公给自己的儿子做洗礼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危机,同样的,这次危机牵涉进来了英国人和德国人,战争的一方仍旧是俄罗斯。
只是由于俄罗斯的立场以及与英国的关系的变化,这场危机里英国人的立场颇为耐人寻味,英国人直到目前为止,仍旧保持著名义上的中立,但是地中海舰队已经开始行动,监控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对伊斯坦布尔的炮击过程,以确保这种炮击不会超过大英帝国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