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不少,何况早些年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乱状,这种情况下香港的人口也就很好理解了。
然而这时的中国却不是历史上的中国。没有了避祸的华人,此时的香港人口一共也不过七八十万。
虽说七八十万也不算少,但是在排除掉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三哥和越南人等等后,这个数字就能减少很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容纳来自香港的难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然这也是因为香港的华人都还是“中国人”严光才会这么做,如果全都是后世的那种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严光才懒得理他们的死活。
要知道在后世,那些华人对中国可比洋人都狠…
不过严光到是没想过真的将华人都迁回内地,严光这么做只是一种手段罢了。一种逼迫英国人的手段…
————————————————————
对严光的想法丘吉尔并不清楚,在他看来将华人迁回内地只是因为中国人不想管香港的事情。
“如果真是这样,那困在香港的侨民该怎么办…”
想到这里丘吉尔就是一阵头疼,也有内阁成员曾经提议,由英国政府提供资金,请求国社政府将在香港的英国人妥善安置在中国。
只不过这么做的话,所花费的金钱绝对不少,而英国仅剩的一点资金却都已经用来购买中国和美国的军火了…
然而丘吉尔不知道的是。他头疼。日本人比他更头疼。
要知道香港和澳门就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更远的印支和南洋都打了,为什么偏偏没有动香港和澳门?
因为中国人…
虽说香港和澳门是英国和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可别忘了,这两个地方并不是卖给英国人的,何况居住在上面的绝大多数都是华人。
日本从来都是一个不闲地小的国家。只不过这两个地方实在是太敏感了,所以日本人也不得不掂量着办…
何况这两个地方将来肯定是要还给人家的。所以日本人多少也有些提不起兴趣,只不过放着英国人的一个殖民地在眼皮子底下。日本人肯定也会不爽。
不过就在日本人和英国人都很头疼的时候,严光的特使却找到了日本人,因为他希望日本人能帮他一个小忙…
很小很小的小忙…
真的只是很小很小的小忙…
严光只是希望日本人能派几艘军舰,到香港外海去转一转而已…
说到底,严光也不希望日本人占领香港,哪怕稍后就会归还也不行,所以他打算先从英国人的手里将香港取回来。只不过和当初用一千万英镑的订单换取胶州湾不同,现在的严光已经不需要这么做了…
所以严光打算借着日本人的力量,逼英国人将香港归还…
当然,如果只是借着日本人来威胁英国的话,英国人未必会愿意归还香港,所以严光也需要动点其他方式…
比如说…
“交换法案…”
当然,如果换个名字的话,你或许会更熟悉一些…
“租借法案…”
在历史上租借法案(lendleasep
am)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同盟国提供战争物资,因租借法案使得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钢铁雄心里有一个版本就是这个o!)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于十三亿美元的物资。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国提供超过十亿美元援助,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1940年透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
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特别是美国于1941年12月参战前,英国、苏联等盟国在战略物资生产皆处于下风。而在美国正式参战后。租借法仍然继续为盟国提供物资,一直至1944年。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国家包括英联邦国家(占约60%,调整后约占58%)。其中的英国(占约45%,调整后约占40%)、苏联(占约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国、中华民国等,共38个国家。总值达五百亿美元(1940币值)。
当然,严光的交换法案可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换,而不仅仅只是租借。
而这时不过是1940年末,美国的租借法案不要说通过了,根本连提都没提出来过。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中国和美国就只能用现金交易…
现金交易…
要知道现在的几个主要国家实行的可都是金本位制,当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还是有点差别的,不过都属于金本位制的一种。
所以所谓的现金交易,到不如说是现“金”交易,尤其是中国,在严光的要求下更是不见钱不撒手…
英国本来就因为一战而受创甚深,因为中国的突然崛起和抢占利益,在经济的恢复上更是不如历史上那么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仅有的一点资金都被拿出来购买军火了。然而在这样下去的话…
英国人可没法通过“秘籍”的方式弄出个无限钱来…
不过英国人虽然没有钱,但是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地却是出名的多,所以严光打算通过“交换法案”用武器装备换从英国的手里“换”一些殖民地回来…
当然,香港他是不准备用东西换的,毕竟那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没道理用东西去换。不过严光却可以用“交换法案”做敲门砖,逼着英国人心甘情愿的将香港交还回来…
如果是平常。这么做自然是不可行的,不过现在…
眼见着法国战败。希特勒已经开始筹备对英国本土的登陆计划,在丘吉尔急需武器武装本土而又无力分兵保护香港的情况下,他就是不想还也不行…
————————————————————
“交换法案吗…”
在白厅下的避难所里,丘吉尔苦笑了一声。
这些日子来,德国人要么就是派飞机过来空战一番,要么就是派轰炸机过来轰炸一番。白厅已经被夷为平地,就连白金汉宫也在轰炸中被炸成了废墟,在德国空军过来的时候,英王乔治六世和丘吉尔都只能躲在避难所里。
“究竟是什么时候,大英帝国沦落到了这个地步…”
丘吉尔口中的沦落,除了被德国人避的只能躲进避难所,还有一个就是国社政府提出的交换法案…
在丘吉尔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趁火打劫的行为,然而…
“不能不答应啊…”
财政大臣金斯利?伍德爵士和军需部长毕佛布鲁克勋爵摇头道。
“这些日子来虽然皇家空军奋力作战,但是德国人的数量优势实在太大,到目前为止皇家空军无论是在战机还是在飞行员上都损失惨重…
而飞机场这些日子来虽然一直都在全力生产,但是生产的飞机数量却根本无法和损失的数量相比…”
这时财政大臣金斯利?伍德也开口道。
“另外目前空军缺失的飞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购自中国的飞机补上的,除了飞机外包括高射炮在内的武器也都如此,然而现在国库的资金已经所剩不多了,所以…”
所以什么丘吉尔当然清楚…
“所以如果无法找到新的资金来源,或者是新的交易方式,恐怕就无法在从中国和美国购买到武器了…”
丘吉尔很明白他们所说的话,同时也明白,在本土产量无法有效补充的情况下,英国的确只能依靠外购的方式来武装自己抵御德国。
问题是用殖民地作为筹码来进行交换…
在英国的历史上,这绝对是头一次…
“我去和陛下谈谈看…”
叹了口气,虽然他是首相,但是这件事最后还是要靠乔治六世拿主意…
就在丘吉尔和乔治六世在为此事交谈的时候,十多艘日本巡洋舰和巡洋舰也驶入了香港的附近海域。
虽然日本人只是远远的在海面上飘着,但是日本舰队的出现依然引起了香港人的惊慌。
就在丘吉尔和乔治六世还在互相交换着看法的时候,这条消息传到了两个人的面前。虽然无论是丘吉尔还是乔治六世都觉得这件事情里透露着诡异,然而他们终究无法拿在香港的侨民赌一把…
因此到了最后,丘吉尔和乔治六世还是决定同意中国人的条件。
而这个时候的严光,则已经开始拿着地区,想着应该向英国人索要哪块殖民地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三章 眼皮子底下插棒槌
。第四百二十三章眼皮子底下插棒槌
在香港外的水域上,几艘日本军舰正停泊在那里。。
虽然只是停泊在那里,然而这些日本军舰的存在本身,却已经大大打击了香港军民的士气。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这些日本军舰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所以香港也没有出现什么混乱状况。
然后…
“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打中了!”
在一艘重巡舰的剑桥里,大杉守一大佐对着部下道。
就在刚刚,大杉守一刚刚得到来自东京的命令,让他们开几炮吓唬吓唬住在香港的英国人。但是有一条大杉守一却是必须明白的,那就是绝对不能真的将炮弹打到香港的土地上去。
现在可不是后世,后世的舰炮都是自动化的,现在却全需要靠炮手的个人经验和技术,所以大杉守一自然是要小心吩咐一下。
那边大杉守一的部下听到命令后,虽然神情有些不豫,但还是点头道。
“请放心吧。”
大杉守一当然明白部下为什么不。hetiqi。,因为这次的军事行动并不是为占领香港打前哨,而只是为了配合中国人的意图罢了。
甚至就连刚刚那个开炮的命令,也只不过是为了配合中国人而演的一场戏而已。
虽说海军不像陆军,都是较理智的那种,而且也很明白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然而大日本帝国却需要看人脸色行事,这多少让大杉守一有些不痛快…
然而不痛快又能如何,别看现在日本已经将印度支那占领的差不多了,就连南洋群岛也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可不要说日本需要中国去对付那个已经对日本暂停供应了石油和钢铁等物资的美国,单是现在日军在东南亚行动时所需的物资,就有一半是由中国供应的——————虽然这种供应并不是无偿的。
然而不管怎么说,现在的日本的确是无法得罪中国。
因此哪怕中国政府要求日本做一些他们并不乐意做的事情,日本政府要无法拒绝。
所以他们派出军舰到香港来,所以他们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配合演一场戏…
“轰!!!”
两发203mm炮弹落在距离岸边不远处的水面上,掀起了数十米高的水柱,唬的岸边不远处的香港居民惊叫连连。
虽然距离太远,日本人听不到从香港传来的惊叫声,不过看到两发炮弹落在距离香港不远的水面上,军舰上的日本官兵还是有着一种快意。
既然已经来了两发,那自然不介意在来两发。
只不过如果说刚刚那两发的距离还算符合要求的话,那这两发的距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