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明上河图-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料理。”

第一百一十八章 拟诏

处置完郓王与肃王的事,将此次还返长安的宗室亲贵们安顿下来,赵桓只觉头大无比。这些人不比寻常官员,不能以常法来处置。

在古代中国,任何事情都脱不得纲常礼教的范畴。赵桓现下所有的改革对旧制触动很大,不过还只是涉及技术层面,而不是与儒家以礼法德教治国的核心为敌。若他敢胆如此,便是手握军权的皇帝,也会闹个众叛亲离,最终以失败收场。

王安石改革,还是神宗皇帝大力支持,君臣有如师徒,相敬互爱竭力协同,最终身死法灭,司马光变革神宗元丰所有新法,悉回旧制,甚至最终以新旧两党划分党派,两派争斗不息,一直到东京城破而止。

赵桓现在所有的改革,比如裁撤州县,合并官署,减冗员冗兵冗官,加强中央集权,以考成法考核官员政绩,都在士大夫涮新改良政制的接受范围之内。固然因为诸多举措而得罪了大批官绅,却也有相当数量的有识之士支持。若是在根子上触动整个制度和儒家治国的基础,最少在当前这个阶段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以儒家亲亲之义来说,对太上皇赵佶,郓王等亲王的处理,就使得赵桓颇费心思,甚至影响到整个战和大局。

与勾心斗角的政治角力相比,对整个军队的控制及与武官们打交道,则是赵桓发自内心的喜欢,并自愿投身其中。

靖康六年年末,因天下无事,特意校阅大军。远自川中荆襄,潼关河中太原,各地纷纷派遣精锐禁军至长安,禁军五十万人,连同原本的陕川宋军,集结在关中的已经接近三十万人,除了岳飞与韩世忠几部主力不动外。宋朝禁军主力,多半在此。

这样的大动作,以校阅为名,却很难教金国放心。

于是以新继位的金主完颜合刺的名义,金国上层特派使臣飞马至潼关叩关而入,指责宋朝在两国和议未定期间,大兴军马。而没有得到回复的情形下,完颜宗弼等主战派纷纷离开上京。赶赴幽州各地,以尚书行台的名义到地方坐镇,准备随时应对宋军的大动作。

而以宋军地部署来看,将以太原、河中、潼关、陕州、华州各地的驻军,形成一个钳形,由太行当地义军策应,直接将河北与中原各地民囊括在内。

这样野心勃勃的军事计划,如果是在靖康四年之前,只会被金国军事贵族们视为笑话,并不会放在心上。

富平之战前。虽然宋军号称集结了五十万大军。金兵却无人将宋兵的虚张声势放在心上。宋军的百万大军,能战者不过是西军一部,而西军屡遭挫跌。实力大弱,所谓的五十万人,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厢军,民伕,便是纯粹的禁军内,也有不少老弱不堪战者。

而天下大势发展至今,任是再傻地人也知道,现今的宋军与当年是天壤之别。

甲胄精良,粮饷充足,军法森严而赏罚分明。自靖康四年富平战后不久,宋军在皇帝亲自主持下开始了沙汰老弱,充足精兵的过程,在总体数量略有增加的情形下,是整支军队完全精锐化的可怕蜕变。这样一支强兵,是宋开国以来历朝历代梦寐以求而求之不得,却在数年之间,悄然而至,继唐军之后。傲然屹立于中国大地之上。

无数身着重甲的健壮兵步,手执着尖锐的制式长矛,陌刀,甲衣噼啪做响,在关中大地上走过,在步兵身后,则是大量的弓弩手,床弩,霹雳车,他们体格高大健壮,眼神锐利而自信,战术娴熟而致命,而统领这样一支军队的,则是无数浴血征战过的老兵,还有多年征战而打出了赫赫威名地诸多猛将。

这样一支军队,不但在靖康二年时闻风而溃地河北与京师禁军不能相比,便是开国时拥有鼎盛战功的那支宋军亦不能比。

在宋朝调动大兵的危胁下,金兵亦是往着河北与潼关方向增兵。只是与纯步兵地宋兵不同,战马到了深冬之季时最是瘦弱,平时不动兵还需好生照管,以防冻饿,待千军万马调动起来时,诸军多苦不堪言,不但战马有冻饿而死的,连军中老弱都有因这一次冬季紧急调动而病弱而死的。

文心手打组丫头手打,仅供试阅,转载请注明,同时请支持正版。

而宋军演武,不过是中国上古传习至今的传统,又被赵桓恢复而已。以中国这样的农耕民族来说,夏秋之际正是农忙,而冬季无事,演武操阅更逢其时,况且调动的军队又多半是原本就驻扎在关中河东附近,所费不多,却对演练大兵团协同有着奇效。

而阅兵完毕,回到长安宫中的赵桓听说金国上层反应及金兵调动后,却是没有费伦想象中的那么欢喜。

费伦见他良久不语,便带着小心问道:“陛下,金国内乱至此,来年再战时,王师必定能事半功倍。”

赵柜摇头一笑,只道:“这些不过是表相。其实金国上层主和主战争斗越发激烈。他们能把太上皇当筹码,逼朕应允和议。朕也能调兵遣兵,大举动作,逼的他们图穷匕现,内乱大起。只需他们上层乱了起来,咱们这边才能真正的顺手。费伦你需小心,仔细查察上京动向,以朕细观,主战地宗弼等人长年在外带兵,主和诸人,虽然得合刺信任,却多半留驻上京,手无兵权。若宗弼悍然政变,或是挟持合刺,则必能瞬息重夺大权。此人性格坚韧强悍,临机战阵也多能随机应变,调兵遣将亦是人才,虽较完颜宗瀚等人远远不及,亦是金人中少有的雄杰,若此人得势,则必定以举国之力向我,虽然不必惧他,总不如对付别人顺手。”

赵桓长篇大论,费伦听的极为仔细,待听到赵桓吩咐注意金国上层情形时,他却不禁面红过耳。这两年时光,虽然努力改革加强行人司的作用,甚至用收买渗透等办法,收买了金国上层中大量的契丹和汉人官员,所得消息甚多,不过若想真正介入女真贵族之中,在万户以上的贵族家中安插耳目,委实是太过困难,现今行人司所得消息,仍然多半是来自中下层官员及道听途说,只有将无数条消息归总综合,加以区分之后,才能得到几条真正有用的。

赵桓看到他脸色,知道这心腹爱将心思,原要安抚几句,却因此事太过要紧,便也置之不理,只望对方在压力之下,能更加用心才是。

待费伦转身折出之后,赵柜连日阅兵,原也是极为疲惫,却正值岁末,不但政事繁芜,种种官样文章亦较常日为多,只得强打精神支撑。

待到正月,除了政务之外,还有诸多赏赐灯会,游玩家宴等务,若不是内宫多了一个皇后,使得他少烦劳一些,却是差点儿支持不下来。

与将大半的政事交给两府处置的北宋诸帝不同,赵桓基本上事必躬亲,韩肖胃自回长安后,与翰林学士王用诚一起担任知制诰,每日发出地诏书由数十道至上百道,甚至常有皇帝亲自过问某一州府政务的情形发生,这就使得这些原本是清要显官的职务,显得繁杂劳累,王用诚年轻,而且文思敏捷,韩肖胃虽然学术精纯,在措辞诏书的时候,因为性格因素,总是瞻前顾后,不敢轻易下笔,这就使得他每一诏书都需耗时很久,常常有皇帝吩咐下来,韩肖胃便得彻夜赶工的情形发生。

这一日他却又是赶了个通宵,临行之际,却又想起给李显忠的诏书尚未写完,只得临行折回,展纸细思良久,方落笔写道:“敕某,尔方年少,却能武艺精强,而深知兵法,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矣。今命尔宣抚诸戎,可便宜行事,莫负朕望。”

这个任命含糊其事,甚至没有具体的官职,昨日收到皇帝手札,却与现在拟就的诏书差不许多,拟诏也不过只是走了个过场罢了。

韩肖胃摇头苦笑,自觉有些难堪。事情太多太繁也还罢了,象这种含糊其辞的诏书,依着以往的旧例,知制诰是可以拒绝拟诏的。

甚至,如果任命不符命知制诰的心意,都可以断然拒绝拟诰,而皇帝和中书也绝无办法强迫知制诰草拟不合心意的诏令。

而到得今日此时,虽然制度没有大的改变,而以赵桓的威权日重,两府中唯一能挺着腰身与皇帝说话的李纲仍在襄阳主持军政事物,其余诸多相公都依命承旨行事,象前朝那样与皇帝对喷口水的事,今时此日是再难发生,而自己一个知制诰,又如何能扭的过这大局?

他满心别扭的收起诏书,待到了自己衙中后,便命吏员将拟好的诏书分别传发。待到中午堂馔之后,却听得皇帝召见,便又急忙往着宫中而去。

第一百一十九章 罢相

韩肖胃赶到清漏阁时,才知道皇帝正在与几个参知政事争吵。

秦桧奉命之后,历数月时间,终于以王安石当日上仁宗皇帝书的精义,上《议立学校札子》,建议在全国各地开设学校,县设小学,教授以六艺,其中包括学习经义,算术,朝廷典章制度,律法,甚至骑射剑,术。

而州府,则再分门别类,加设中学,小学毕业的学生,再至中学深造学习,毕业之后,便可以选为吏员,甚至为官。

学业更精深者,则可以入京师太学,待遇同比官员,毕业后便可以在中央部门任官,或是到地方为官。

这一系列的办法,其实王安石在学校改革办法中早就提出,当年改革科举制度,不试诗词改为经义,已经是一大变革,而改革之后的效果却并不好,考诗词则考生专习诗词歌赋,考经义,则专背经义,一样的死记硬背,而百多年之后,更被设定八股,科举彻底走到了死胡同里。

而王安石的本意,改革考试办法只是一个开始。在各地兴办学校,教授以专门知识,然后以学校制度来取代科举,才是他的改革中的精髓。

可惜在他身处的时代,受到的掣肘太多,而且以他的身份地位,也没有办法在考试及学习的内容上做太多的变革,尽管如此,这种改革办法都受到了太多的抵触。

赵桓原也有意要复方田均税、青苗、农田水利诸法,不过他花费在军事上的精力太多,此时也不可能拿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来和满朝的士大夫做斗争。仅是方田均税一法,其实和后世的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类似,触犯的全是士大夫的利益。青苗法,更在二十世纪被处于经济困境中的美国政府借用,成为农业小规模贷款的模板,触犯得罪地。却是能有资格放贷的豪门富绅。

至于农田水利,赵桓不以法度,而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颁布施行,算是不行而行。

若不得借用考成法,还有诸多法门办法约束,以宋朝官员的惰性,根本就想在任内百无一事的好,几年功夫下来。不少冗官贪官纷纷落马,而今上的利害官员们也多办知晓,在政事上绝无阻碍,象神宗朝那些元老重臣敢在任地里公然抗法不遵的情形,还没有出现在赵桓治下。

饶是如此,赵桓仍然深切感觉,纯以科举办法取得的中下层官员,其中当然有相当一部份勤劳任事公忠廉能地,然后大多数官员虽然不敢贪墨,却也不喜多事。象改革成法。辛苦劳累却又不能多得好处的事。交在这些官员手中,却是事倍功半。他们能力不足,思维僵化。

甚至好好的法令颁布下去,为了省事敷衍了事的,或是干脆搞一刀切的,比比皆是。

所谓变法首要得人,也是当年王安石与宋神宗越次奏对时首先提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点。

赵桓的变法经历了几年的时间,也已经到了准备从根本上改革制度的阶段,而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