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辱,至今难忘。所以,没等张骞的消息回来,他就主动出击了。
当时马邑有个爱国的富商,叫聂壹,和匈奴人经常生意往来。有一天,他弄来两个死囚的人头,把它们高高悬挂在马邑城门上,然后告诉附近活动的匈
奴间谍说,他已把马邑的首长杀死,请匈奴大军乘虚进击。军臣单于心想,之前就有韩王信的投诚,这一次保不准又是个好机会,于是亲率 10万骑兵,从武州塞(山西左云)入境 。但是部队走了 100多里,却只看到满山遍野的牛羊,没有一个放牧的人。军臣单于就纳闷了,唉,汉朝人都跑哪里去了!他没有继续进军,而是攻陷附近一个塞亭降望台,俘虏了一名当地官员,这才发现汉军
在马邑设下的阴谋,遂急令撤退。西汉终究是一无所获。
自此匈奴帝国和西汉彻底撕破脸皮,开始进行长期的作战,双方一时间都没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汉朝的优势偏向西方,匈奴的优势偏向东方。在西边,汉朝夺回〃河南地〃(鄂尔多斯草原),追平秦朝;但是,在东边,匈奴得到了上谷、造阳两郡(分属今天的山西和河北)。
不过形势突然逆转。公元前 126年,军臣单于去世(在位 35年)。之后,他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打败太子於单。这次政变,虽说伊稚斜单于取胜,但是匈奴自此打破稳固的政治局面,单于家族内部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始终没有恢复过来。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公元前 140年 ~前 87年)里,匈奴更换了7个单于。除了军臣单于外,伊稚斜单于和他以后的继承者,全是庸庸碌碌之辈,而且他们都很短命。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就这样在内政震荡中,继续与南方的汉朝进行长年的争霸。
与此同时,长期滞留在匈奴的张骞,趁着匈奴帝国大乱,无人注意,再次逃出匈奴,踏上归汉之路。终于在阔别祖国 13年后,回到长安。汉武帝封他做了太中大夫,后来又封了博望侯的爵位。张骞受到如此丰厚的奖赏,可见武帝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他的西行对于中国的未来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张骞不仅带回来关于葡萄和苜蓿的知识,开启了西亚和中国之间农业知识的交流,还第一次将印度的存在和方位,告诉了汉人。由于他的劝告,汉朝数次派遣使者赴西南寻求印度,虽然并未成功,但无意之间,发现了云南及附近的地区,而后将该地区纳入版图。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整个西域的情况,带回中国。因此,在以后的 100年里,汉帝国能够向西发展,最终控制了整个西域,无异于断掉匈奴帝国的右臂。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9节:盛极一时……匈奴帝国(9)
匈奴纷乱、昏君临朝的同时,汉朝却产生了许多名将,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曾是马夫的卫青,以及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是位年轻有为的将领,尤其善于骑马和射箭,他的手下也多是勇敢的年轻人。每次大战,霍去病和他的士兵们总是一马当先,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常被落在后边。当然,年轻敢闯,并非霍去病的唯一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他采用了新的战术,利用灵活机动的轻甲骑兵作为战斗的主力。在此之前的汉军,是以笨重的战车和重甲的步兵为主。轻骑兵则是匈奴帝国军队最大的杀手锏,这时也被霍去病拥有了,加上汉朝的先进工艺,造的武器比匈奴好得多。匈奴再也没有足以傲视汉军的地方,命运的天平开始向汉朝倾斜了。
公元前 121年,年仅 19岁的霍去病带着他的轻骑兵,出陇西,过焉支(山
名,又作胭脂,今天的甘肃境内),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纵横千余里,俘
杀匈奴18000余。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当年夏天,霍
去病与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再出陇西,行军 2000里,过居延(泽名,今内蒙
古境内,甘肃酒泉以北),进攻祁连山, 俘杀匈奴 3万余,其中包括单于的母亲、
妻子、儿子、相国将军等 63人。这一战,匈奴元气大伤,不得不退守到焉支
山北。曾经在大漠中不可一世的匈奴人,第一次发出了他们的悲歌:〃亡我祁
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公元前 121年,对匈奴帝国来说,是个悲伤的年份。自卫反击战的失败,
给帝国带来密布的阴云,而王室内部的纷争,更使这场阴云酿成巨大的暴风雨。
在那个悲哀的秋天里,匈奴的领袖军臣单于之子,在位的伊稚斜单于,终于忍
受不了同时失去母亲、妻子、儿女的巨大悲痛。他决心报复,但是残暴而又懦
弱的他,不敢向汉朝寻仇,反而把一切罪过归结到居于西方的休屠王、浑邪王
身上,认为是他们的失败,连累了整个战局,准备招来单于庭杀掉。心虚的两
王恐惧之下,合谋投降汉朝。没多久,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杀掉。浑邪王带
领两王的部众四万人投降。自此,河西走廊无匈奴。汉朝可以从容地通过那里,
与西域各国交往。
公元前 119年,匈奴再次受到汉军的猛烈攻击。汉军由两部分构成。一部
是由霍去病统帅,进攻匈奴帝国的东部,深入2000余里,擒杀匈奴兵 7万余人;
另一部是由霍去病的舅舅,大将军卫青率领,与匈奴单于相持于沙漠。卫青见
匈奴军队布阵等待,心知不好对付。他命令手下战车队组成一个圆圈,作为营地;
另派骑兵5000,与单于派来的 1万骑兵对阵。太阳西落之时,突然狂风大作,
沙石扑面而来,两军不得相见。卫青使用疑兵战术,以两翼环绕流动于单于周
围,使他误判,以为汉军太多,不能战胜,于是驾起他的六骡战车,突围而去,
自此与王庭失去联系长达十余天。
这一幕〃沙中之战〃对于匈奴人是最大的打击,此后许多年,匈奴帝国的
行动范围,只得局限于大漠之北,即今天的外蒙古一带。当然,这次决战,汉
朝付出的代价也挺大,辛苦培育多年的骑兵损失殆尽,出征时 14万军马,回
来时不满 3万,再也没有大举用兵的能力。
西汉与匈奴的争霸战争自此基本上告一段落。此后二十年,两国关系极少出现重大变化。汉武帝于是向其他方向发展。〃沙中之战〃后八年,灭南越(今天的广东和广西),不久降服东南的东越(今天的福建)和西南的滇王。〃沙中之战〃后十一年,又征服朝鲜王国,可从东
面对匈奴加以侧击。
公元前 115年,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访问乌孙等西域各国。十年之后,又以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年轻美丽的公主悲愁万分,自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歌词哀怨动人,连不懂汉语的昆莫,也为之潸然泪下。他决定让自己的孙子即未来的国王迎娶她。作为王室贵胄; 知书达理的公主虽不喜欢年老的昆莫,但更不愿违背情理,再嫁丈夫的孙子。恐慌之下,她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武帝,武帝虽然同情她的遭遇,但是为了尊重乌孙的风俗,为了合作抗匈的大业,命她委曲求全。抑郁的公主听从安排,与昆莫的孙子生下女儿,不久去世。若干年后,汉朝又以楚王的孙女解忧为公主,再嫁乌孙。这位解忧公主,非常长寿,她先后嫁给在位的数位乌孙王,生养子女多位。这种友好的通婚,虽未能将乌孙纳入版图,但使得汉朝在西部有了一个稳固的盟国。
霸气书库(Www。qi70。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欢◇迎◇访◇问◇BOOK。HQDOOR。COM◇
第10节:盛极一时……匈奴帝国(10)
〃沙中之战〃后八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立安西四郡,其中敦煌是西进的前哨。以此为根据地,汉朝派遣大量使节深入西域。此后,又西征楼兰、车师,控制西域的交通枢纽。〃沙中之战〃后十五年,汉将李广利远征大宛,3年内大破之,杀其旧主,立亲汉派为王。这次胜利之后,差不多所有西域的统治者,都马上遣送子弟携带贡品,以为人质。汉朝还在敦煌和罗布泊之间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并在天山北麓,如轮台,进行屯田。整个西域,处于汉朝的控制之下。
3。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呼韩邪单于降汉与昭君出塞
公元前 100年,〃白登之围〃100周年,匈奴和西汉两大帝国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当时,饱受屈辱的汉朝皇帝变成了长城内外最具声威的人。昔日,
匈奴的铁骑给了汉帝国巨大的震动,而如今他们却处在汉军的阴影里瑟瑟发抖。匈奴的单于在汉军攻陷大宛的那年(公元前 101年),主动派遣使节,前去汉朝求和,在带去长安的国书里,单于第一次这样低声下气地说:〃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匈奴和汉朝百年间的〃兄弟〃最终变成〃儿子〃和〃丈人〃。此后,原本该顺利进行的和平往来,虽然因匈奴的内乱而中止,但是,这种〃儿子〃和〃丈人〃的关系却逐渐被更多的匈奴人承认,并且最终诞生了一位自称〃汉朝外甥〃的刘姓单于,并在汉朝故土上掀起惊涛骇浪,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匈奴的内乱,再次击碎了两国和平的希望。远道而来的汉朝使者苏武,也被内乱卷入,结果被流放到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属于俄罗斯)。匈奴和汉之间再次争战,即使好战的汉武帝离开人世,战事依然没有停止。然而战争胜利的幸运并不总降临到汉帝国的头上。公元前 99年,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当世名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公元前 90年,曾经远征大宛、威震西域的大将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三年以后,汉武帝去世。汉帝国的声威似乎在达到顶峰之后,突然又下降了。漠南虽然仍在它的控制之下,但西域的国王和酋长们,渐渐开始慢待西汉的使者,而对匈奴帝国的来客热情有加。
当匈奴先后得到汉朝两员大将的时候,它的衰落也真正开始了。开端是李广利之死。李广利投降匈奴后,单于对他非常赏识,把亲生女儿嫁给他,恩宠很快超过事前投降的汉人卫律。卫律心生嫉妒,找个机会陷害他,以致被杀。李广利死后,匈奴突降大雪,几个月都没停,人、牲畜和牧草冻死殆尽。所以,当时的匈奴牧民都说是李广利的冤魂在报复。一时人心惶惶。其实,以今天的知识来看,这种人和牲畜的大量死亡,正是五十年来匈奴对汉不断作战的后果。这次突如其来的天灾,加上之后的人祸(公元前 85年,单于争立),偏居漠北的匈奴帝国就在这时开始衰落了。
为了寻找新的生机,祖居大漠的匈奴人开始迁移。但是,北方的西伯利亚森林密布,而东方乌桓和鲜卑又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