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扎在淮南地区的武警部队出动,要求他们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民乱平息下来,等待军政府的下一步具体指示。
想到这儿,坐在摇晃的小汽车里,他忍不住一阵摇头苦笑。千算万算小心翼翼,没想到最后还是出了事情。从淮南那边紧急回报上来的消息,他明显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淮南军政府的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淮南民乱的事情肯定不简单。
对此,他虽然心中气恼不已,但还是强行压制住了心头的火气,先发了一份电报安抚淮南军政府上下,让他们稳定住局势不让事态进一步恶化,一切等他到了淮南再解决也不迟。
说起来他心中苦恼得很,安徽境内频繁发生民间事件,可以肯定的是军政府的决策出了问题。之前出现的大规模民间械斗是因为本地人和外乡人之间的矛盾爆发,这些都需要军政府尽快做出调整措施,以消弭这种民间或自发或被人挑动起来的矛盾。
可淮南爆发的民乱则大不相同,这里面肯定出现了军政府意料不到的状况和变故,不然问题不可能发展到如此极端地步。在赶去淮南的路上他不断的思索和检讨着军政府自身的问题,考虑着淮南民乱爆发的真正内在原因……
毫无疑问的是,军政府在各地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逐渐步入尾声或者干脆早早完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用工策略,致使大量青壮流民失去养家糊口的门路和途径,是此次淮南民乱爆发的主要根源。
在安徽各地铁路公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过程中,好几百万涌进安徽的青壮流民无疑是建设的主力军。当时的安徽百废待兴,正好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力参与建设。再加上军政府自问有能力养活消化这批青壮流民,安徽刚刚稳定下来也确实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力补充各地人口缺口,所以也就大开方便之门来者不拒。
在安徽最近一段建设的建设过程中,这些青壮们可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
当时军政府想得确实过于简单,安徽经过战乱急需大量人口补充,认为消化这批流民不在话下。可是包括王进在内的军政府高层全部犯了一个经验主义错误,安徽虽然经历过几次大乱,可是徐锡麟领导的第一次安庆起义,和熊成基所领导的第二次安庆起义,所涉及的范围就在安徽周边地区,影响的也是几个主要城市,对于整个安徽来说影响着实不大。
真正引起安徽全省震荡的是新光复会组织的大规模刺杀行动,然后才是光复军席卷整个安徽的军事行动。可是刺杀行动主要针对的是各地官府衙门,和平民老百姓的关系真的不大。至于军事行动,由于光复军拿下安徽太过迅速,对地方上的损害真心不大……
第五十五章 突然抓捕
也就是说,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安徽地区虽说战乱频繁,可农村次序却并没有受到太严重的冲击,各地宗族依然占据安徽各地农村乡下的主导地位……
在有大量活计的时候还看不出来,可是一旦清闲了下来,各种积压的和新的矛盾一旦爆发,其威力也是极为惊人的。就像之前在合肥郊外发生的大规模械斗,这还只是小儿科,怕就怕因为当地官员没有处理好资源分配问题,从而导致极为尖锐的矛盾爆发。
等王进赶到淮南的时候,这里的民乱早已经平息下去,可市面上稀落的人流紧闭着的店铺木门还有被打砸过的痕迹,以及街角不起眼处一些遗留没来得及清理的刺目猩红血迹,依旧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了之前这里出现过的大状况。
王进带来的一个团光复军战士接管了淮南城的防务,他则亲自坐镇淮南军政府听取军政府官员们的民乱事件发生以及处理报告。越听他心中越是恼火,越到后来他的眉头皱得越紧。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恶劣到这种程度?
说起淮南发生的是一件性质恶劣的民乱事件,可在王进看来根本就是一次规模超级庞大的械斗事件。参与械斗的人数破记录的超过了五万人次,等到淮南军政府调集武警部队及时赶到将械斗镇压下去之后,匆匆一清点死伤人数竟是超过了五千人以上!
这个人数规模确实够惊人的!
怪不得淮南军政府上下诚惶诚恐,一副天都要塌下来的摸样。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军政府的责难。不过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的是,王进亲自到来之后没有要穷追猛打的意思。他们哪里知道,王进是打算调查清楚了事实真相之后再动手也不迟,他还害怕反应太过激烈引起淮南官员的逃亡荒捏。
不然,来一回淮南又不是去敌人的地盘,他为什么会带一个团精锐武装过来?
在当地官员们诚惶诚恐的陪同下,王进先是去当地医院探望那些在械斗中的伤员们,好言安抚了伤员们不稳定的情绪,并保证会尽快处理好此事,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并且此次伤员们的医药费可以全免,这次军政府没有做好工作理应承担大部分管理责任。
在伤员们及其家属千恩万谢的感谢声中,王进心情沉重的走出了医院,吩咐跟在身边的医院院长要好好对待这些家境穷苦的伤员们,一切治疗费用全部都由军政府承担,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否则军政府绝不轻饶!
医院院长郑重的点头应承下来,并没有发书生意气,这让王进松了口气之余心情也不免好上不少。对于技术型人才他是非常尊重并且看重的,受到孙老爷子的影响他对医学方面的人才更加高看一眼,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是如此。
说起来,民国时期的文人风骨,和历史上的魏晋风流还真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是稍不顺心就能甩手走人。反正这时代中国乱得很,只要有本事在哪里都能混得开。
离开了医院之后,王进召集了淮南军政府的所有官员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在会上强调了安徽军政府对此次淮南民乱事件的重视,要求在座所有官员全力配合调查组的调查工作。
这个消息宣布之后,会场里顿时就是一片哗然,没想到王进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来这么一手。在座的那些心存侥幸心理,在此次械斗事件中要负主要责任的官员们当时就变了脸色。原本以为已经逃过一劫,没想到之前王进的所作所为全部都是幌子而已!
还没等某些官员想到办法脱身,这时从会场外面突然冲进来一群气势汹汹的光复军战士,在会场里所有官员们惊骇的目光中,由为首军官念着一份抓捕名单,然后士兵们如狼似虎的冲上前抓住某位或瘫软如泥或面不改色假装镇静或大吵大闹的淮南官员……
“你们这是干什么,放开我!”“我又没有犯错,你们抓我干什么?”“放开我,你们这帮混蛋!”“王司令,你这是要干什么?快让士兵们住手!”“王进,我草你马……”
王进冷厉的目光扫过在场噤若寒蝉的淮南官员们一眼,挥了挥手示意士兵们将犯人带走,待被抓捕官员们撕歇底里的嚎叫声渐渐远去,他这才摇了摇头叹气道:“你们的表现,真的太让我失望了。不要和我问为什么,你们心中应该很清楚那帮被带走的混蛋都做了些什么!”王进有些激动的挥舞着拳头,一脸的恨铁不成钢。
刚刚在暗中松了口气的淮南官员们,一个个低着脑袋不敢吭声。王进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们当然明白,刚才被抓走的同僚犯了什么事他们也明白得很。他们此时心中既羞愧又惊惧,不明白王进这才来淮南没两天,怎么什么内情都给摸透了?
没错,刚才被士兵们带走的官员,在座的没一个会同情他们。此时淮南发生的大规模械斗事件,说起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刚才被带走的那帮家伙。他们利用手头的职权大肆串联,利用各种手段贪污上头拨下来的救济款,逼迫本就穷苦的百姓们交纳不存在的各项费用,最终导致百姓们为了求一条活路,不得不发了狂一样争抢本就匮乏的各类资源!
说起来,在座这些官员虽然没有参与进去,但是听到了风声却不阻止,在王进看来他们就是间接的帮凶,让他同样心生厌恶。
狠狠的痛斥了这帮不作为的淮南官员们一顿,如果可以的话王进真想将他们全部开除。可是现在坏那的局势紧张,不得不依仗这帮熟悉情况的混蛋们。
他疾言厉色再三警告这帮家伙,接下来对械斗中受到波及百姓的善后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不然错过了这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不然后果自负……
第五十七章 凄惨
淮河水患……
说实话,无论是穿越前还是穿越后,王进对于‘淮河水患’四个字都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和感想。
穿越前,他出身湖北山区一个小县城,家门前就一条快要枯竭的小河,除了几次天气异常涨过几次大水之外,‘水患’二字根本就不搭边,要他对此有什么深刻的感想怎么可能?
穿越后,他倒是和长江打过不少交道,也靠着长江发家致富。可是长江温顺得很,根本就没有让他亲身体验过发飚的威力……
自从拿下安徽之后,虽然一直有人在他耳边嘀咕治理淮河,可是他一直都没有太多感觉。总觉得淮河也需要治理吗,后世可没怎么听说过啊?于是,在前两年冬季枯水期,他随便应付似的拨了点款子出来,交待军政府组织民力对安徽段淮河堤坝进行整修和加固。
虽然王进对治理安徽段淮河不怎么上心,可是负责此事的军政府官员倒是尽职尽责,利用手头不怎么充裕(相比起满清时多多了)的资金,充分的调动淮南和淮北两地大量的青壮流民,好好的在冬季枯水期将安徽段淮河梳理一通并整理加固了两岸的堤防。
治理淮河之后也不能说没有效果,而且效果还是蛮大的。最起码这两年雨季淮河流域同样洪水泛滥,但是被整修过的堤坝没有在洪水的冲刷下崩溃,洪水泛滥的规模被彻底限制住,只能在周围二十到四十来里的低洼地域逞一逞威风!
虽说没能挡住泛滥的洪水就是失败,但是比起以前堤毁人亡波及周围上百里的情况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正是因为淮河这两年的危害减少,所以王进对于淮河越发没有什么概念。
可是当他亲自来到淮河沿岸,亲眼看到沿岸百姓们恶劣的生存状况,居住的茅草房东倒西歪好象一阵风就能吹倒,还没走近一股恶仇便扑鼻而至。流民聚集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规划和整理,四周围的茅草屋乱糟糟的东一簇西一簇,屋前屋后满眼可见随地拉撒的大小便,一股股各种骚(和谐)味和臭味混合而成的怪味在空气中飘荡,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卫生管理。
更让王进觉得惊心的是,他还看到许多面带病容的流民们躺在自家茅草屋里吭吭着硬扛,有些情况严重的甚至身上都在爬菹。他心头有些发酸,急忙招呼身边的同志帮忙赶走周围漫天飞舞的绿头苍蝇,叫随军郎中赶快过来帮忙治疗严重的病患。
随着王进不断的在流民聚集区查看,眼前所见到的一幕幕无不让他感觉心情沉重无比。之前军政府在各方面发展一系列的利好消息让他有些飘飘然了,在他看来安徽拥有着他省难及的财政优势,而且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乱世最为金贵的粮食也不缺,怎么地也能保障全省人民的最低生活需求,一举从贫困线达到温饱线吧?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