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夺明-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刻,你叫他们如何不热泪盈眶呢?

有个过于激动的家伙竟然痛哭出声,他踏出队列,面对巍峨的承天门。仰头拜了下去,脑袋磕在汉白玉砖上,砰砰作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哭叫。

“圣上啊!万岁。万万岁!”

无耻!

下流!

卑鄙!

杨澜瞄了瞄瞪目结舌地望着那家伙表演地众士子。在那些人地心中。他分明听到了以上那些感叹词。

他嘴角泛起了一丝微笑。

在这两百多名参加殿试地士子之中,他是最冷静的。对其他人来说,他这种冷静极不正常,毕竟,谁也不知道在这具身体里面的乃是来自后世的灵魂。

的确,皇宫大内的建筑非常威严,踏入其间。便让人生出顶礼膜拜的感觉,然而,在后世,只要花一些银钱,便可以随你入内参观。杨澜也曾经来过这里一次,参观过龙椅,参观过龙床,这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一点神秘感,这如何能叫他激动得起来?踏入其间,他心中此刻所想地若是被其他人知道,必定遭众人唾骂而死。

杨澜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无聊,什么时候他能够随意进出。随处闲逛,而且又不需要花钱就好了!

这个念头浮出脑海之后,杨澜也笑了笑,或许是因为候得太久了,仍然无法进门,太过无聊才这般胡思乱想吧?

几个甲士将那个激动地士子搀扶着回到了队列之中,就在这个时候,承天门的大门缓缓打开了。

一个内侍出现在宫门口,他用他那特有的尖利嗓音高声念了几句深奥的文言。杨澜明白。这是叫众考生依次入宫。

穿过承天门,便是威严肃穆的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考生们望了午门一眼。随即低下头,不敢直视,就连呼吸声也脚步声也不由自主地放低了,绕是如此,几百人地脚步声在午门响起,仍然激起了更大的回声,沉闷如雷。

皇帝就是派人在这里打大臣的屁股?

杨澜望了望午门前的地面,据说,大臣们屁股上流出的血渗入这里地地面,因为太多了,所以无法清洗干净,于是,这里的汉白玉砖都是紫褐色的。

然而,杨澜并未发现颜色呈紫褐色的地砖,他笑了笑,看来,传说这东西殊不可信啊!而史书所载,也不过是用文字记录的传说罢了,它们的可信程度也不过和隔壁邻舍的老大娘所讲述的家长里短等同而已!一干人从东侧门鱼贯通过,然而,他们的目光无一例外都望着一侧地中门,殿试结束之后,有三个人将意气风发地从那道中门行了出去。

那是何等的荣耀啊!

要知道,只有圣上才可以经由那道中门出入,而除了圣上之外,每三年,都会有三个人享有这样的殊荣。

今年,在这两百人的队伍中,又有哪三个人脱颖而出,从那道中门出去呢?

杨澜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已经从那道门进出过许多次了,他并没有觉得从那里进出有什么好的,人不会因此而变成超人,还不过是普通的人,一样吃饭,一样上茅厕拉屎。

神圣?

荣耀?

狗屁而已!

穿过午门,透过皇极门,便能看见巍巍的三大殿。

皇极殿(今太和殿)巍峨地耸立在众人面前,殿试便是在那里举行,也是皇上召开朝会的地方,如今,朝会这东西已经名存实亡了,皇极殿唯一的功用便是三年一次地殿试了。

万历皇帝已经好多年没有上朝理事,会见文武大臣了,这次殿试,他会亲自出面出题做考吗?

杨澜眯着眼睛,眺望着皇极殿。

殿试和院试,乡试,会试不同,不再主考八股文,而是进行策问,策问皆与当时地时事政务有关。皇帝命题称制策,会试中式举人答卷称对策,也称廷对。

策问理论上表面上是皇帝命题,实际上多是由廷臣起草,经皇帝确认使用。

问题是以经史和时政为论题,一般有三层内容。

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地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考生们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策问主要是测试考生对经义的理解、掌握。又测试他们与经义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而让考生们讲对时政地看法,并提出有益的建策。

策问题型为三段式,就题而论,给对策者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就事而论,对策卷既不能离经叛道。士子们也不敢对当朝政治随意指责,故而。一般的对策大多四平八稳,基本上不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讲经义简而切要,讲历史实践则多歌功颂德之辞,讲建议却比较委婉。

当然,也有人胆大妄为。在廷对时直抒己见,言词犀利。

有的自然是为人耿直,不通世事,以圣人之言为自己为人处世地标准,一腔热血。以昭日月,这样的狂生下场大多不好,一般都只能落得末等,之后入了官场,也会被诸位大臣给小鞋穿,从此,再无机会升迁,只能为一小吏也!

但是,也有些人这样做是为了冒险一搏。揣测上意。

万历十四年殿试,舒弘志时年十九,策奇丽甚,而语多讥刺时政,说言官势大强悍,大臣们惜身而不敢勇于任事,读卷时,内阁大臣申时行没有将其列入前三名,而万历帝却从进呈最末卷中将其拔出。取为第三。

同样也是这一年。顾允成地对策如下。

陛下以郑妃勤于奉侍,册为皇贵妃。廷臣不胜私忧过计,请立东宫,进封王恭妃,非报罢则峻逐。或不幸贵妃弄威福;,戚属左右窃而张之,内外害可胜言?顷张居正罔上行私,陛下以为不足信,而付之二三匪人。恐居正之专,尚与陛下二。此属之专,遂与陛下一。二则易间,一难图也。

此策将矛头直指内廷最敏感的问题,当时的内阁大臣惊恐不已,将其名置于末等。

所以,会试中式的名次其实不算什么,殿试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就此飞黄腾达,还是沉沦至底的分界线。

殿试由内阁主持,皇帝亲策,朝廷重臣任考官。

考官有读卷官、授卷官、收卷官等名色。读卷官审阅和品评对策卷,责任至重,一般是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收卷官、受卷官等相当于现代的考务人员,按例由翰林院、科道、中书舍人等充任。

今科殿试地主持正是内阁首辅方从哲大人。

杨澜等人鱼贯进入皇极殿后,殿内已经摆好了几案,每个几案前拜访着一个低矮的锦凳,考生们就坐在锦凳上,于几案上书写。

每个几案上都写着考生的名字,考生们在监考官的引领下,按照顺序来到自己的几案前坐下,虽然数百人同聚一堂,大家都小心谨慎,唯恐提高了声音,害怕惊扰了大殿地寂静和肃穆。

方从哲站在大殿一角,手拂长须,瞧着众考生尚还规矩,他满意的点了点头。

待众考生皆安定下来之后,方从哲从角落行了出来,来到众考生前方,照例,他需得说些什么,比如,讲讲考场规矩之类的,随后,还要派人去将皇帝请出来,由他亲自向众考生发话,如此,才会发试卷给考生,让他们应答。

方从哲板着一张焦黄的脸,他轻咳了一声,然后开口说话了,声音在大殿宽广的空间内回荡,有些瓮声瓮气。

第二集 京师风波恶

第五十五章 殿试(二)

方从哲字中涵,号汝愚,其祖籍德清(今属浙江省湖州),隶属锦衣卫,家住京师,父辈即为书生,他乃嘉靖四十一年(公元一五六二年)生人,现今五十六岁,位列内阁首辅。

方从哲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位居二甲,在翰林院任编修时文笔突出,多篇文章被首辅王锡爵收入文选,以为模范。讲学东宫,曾多次上书万历,维护太子朱常洛的地位。

后来转为四品朝列大夫,为国子监司业,祭酒,在此期间,他上书万历皇帝,恳求不要开矿税,遭到万历憎恶,因其不肯为当时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田义当监生的侄子走后门做官,田义放话要对付他,再加上他的上疏得罪了皇帝,于是,方从哲选择了急流勇退,罢官回家闲居。

在家十余年,方从哲并未隐居不出,而是交游广阔,声誉日隆,以前同为太子讲师的叶向高与他交好,多次推荐他出来做官,因为各种原因,方从哲并未出来。

万历皇帝深居宫中,不理朝政,六部缺官严重,万历四十一年会试,朝堂上竟然找不出能充当主考的官员来。

于是,叶向高又推荐方从哲为礼部右侍郎,权副主考官,叶向高四次上书,都没有回音,在临考之前,万历突然发下中旨,委任方从哲为吏部左侍郎,辅助叶向高主持会试。

结果中旨和吏部的会试推荐官员不合,引起了言官们的强烈反对,然而,万历皇帝仍然坚持自己的任命,方从哲便在一片反对声中重新出山为官。

当时,内阁叶向高一人独相,几次要求增补阁员,万历都不许,方从哲出来之后。万历似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同年九月,万历皇帝下令方从哲和前礼部左侍郎吴道南同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生,入阁为相,当时,吴道南尚在家乡,不曾入京。朝中政务便有叶向高,方从哲处理。

次年。叶向高因为某些原因,以老病为由,请求辞职归乡,当时,朝堂诸公皆推举东林党沈鲤为首辅,方从哲投桃报李。同意东林诸公的请求,然而,万历不许。

吴道南在万历四十三年入京,旋即在万历四十四年因为一场科场舞弊案于万历四十五年自请辞职,于是。方从哲便接过了叶向高的班,为大明首辅,开始了他一人独相的时代。

然而。他这首辅当得可不如以前地张居正。夏言等人舒畅。那些人在朝堂上几乎是一言九鼎。就连喝前不久离任地叶向高相比。他也大有不如。

经过速度极快地升迁。也有过十多年地在家闲居。如今地方从哲可不是以往地方从哲。虽然。他照样喜欢直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朝政地看法。然而。当他遇见强大地阻力时。选择地往往是退缩。

更多地时候。他只是作为朝堂各党派地润滑油存在而已。这也是他地心愿。一开始。他就准备维持中立。然而。就连他这个心愿。最后也没能实现。

方从哲任首辅时。建州女真尚未崛起。那时。朝堂上存在地问题主要有三样。

地方灾荒。百官缺员。矿税!

面对这些问题。方从哲提出了自己地解决方法。

地方灾荒:便命令当地官府开仓放粮,然而,因为地方官员的贪腐,这个措施的效果并不太好。

百官缺员:众多进士却屡候不补,朝局因此而不稳,然而,因为万历皇帝地坚持,方从哲虽然做了努力,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勉强维持朝局的运转。

矿税:当时,由于士绅阶层无须纳粮,也不承担徭役,很多平民百姓都愿意将田地和人口寄名在那些士绅名下,以此来躲避赋税,所以,户部的收入日渐减少,入不敷出,而矿税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当时,商税和矿税基本上不存在,而大明朝的工商业正是快速发展的时候,因此,矿税能解国家财政地燃眉之急。然而,那些新兴的工商业主和矿主同时也是大地主,在朝堂上,他们有的是利益代表,那些人是迫切反对征收矿税和商税的,这其间,以代表东南大商家集团的东林党人反对得最为活跃,于是,李三才等人便借天人感应之说来反对万历皇帝征收矿税。对此,方从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