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歌-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累恩帅,愧对故人,左良玉有没有脸面,再见世人,全赖昌帅手中的奏折!”

杨嗣昌当时毕竟还指望着左良玉的军威,并且本意就想杀鸡儆猴,眼见效果达到,自然也就按下了告状的行为。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侯恂心寒胆寒,立刻拜表退休,丘慧荣永为军卒。自此左良玉同杨嗣昌之间,算是结下了梁子。

左良玉曾经被借调到洪承畴手下,干过一段时间。同洪承畴手底下的孙传庭搭档过,关系还算不错,孙传庭对杨嗣昌也很不满,因为孙传庭也打过李自成,他的观点是:

李自成虽然是游击战术,虽然是游走山中了,但你杨嗣昌也应该扑上去,追着打、贴着打,而不应该修筑‘铁索连环堡’。因为国家还是不富裕,辽东那边是没办法,失地千里,地广人稀,修‘济雪连星堡’是不得已而为之。可你杨嗣昌所在湖广腹地,历来是国内的势力范围,修堡根本是劳民伤财嘛!

而且孙传庭是个挺有原则的人,这个观点他直接就捅到了北京那边。

杨嗣昌什么人啊?虽说老爹杨鹤不喜党争,但学生故交还是不少的,小杨听说这个弹劾之后,立刻写了一份很简单的手札给孙传庭,上面只有四个字:‘毋妒吾功’。给皇上那边的解释也大致如此。刚好咱们的崇祯皇帝是个二五眼,居然想搞一个‘佳话’出来,将杨嗣昌的奏折送给了孙传庭,将孙传庭的折子给了杨嗣昌。

皇上的意思是:你们看咱多会当皇帝!这件事儿摆明是杨孙二人之间有误会嘛!把他二人的折子,分送给对方,这之间的芥蒂不就不存在了嘛!妙极,妙极!

那您倒是明说啊,这么稀里糊涂的兑换折子,不找着出事儿嘛!

孙传庭本来身体就不是太好,当时又忙活着帮洪承畴训练精兵,这么一封信和一份奏折送过来,孙传庭羞愤之下,竟然得了耳鸣之症。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左良玉跟孙传庭的关系,便越发的近了。也就引出了左良玉派自己的儿子,趁夜来找洪承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很简单,他提前获悉了一个消息:‘杨嗣昌又找到了一个罪名,想把孙传庭给办了’。左良玉赶紧连夜派丘慧荣去给孙传庭报信,让他早做打算。这边派左梦庚来找洪承畴,让洪大人赶紧想办法救救老部下。

听完左梦庚的汇报之后,洪承畴脑子里转了转,他先判断的是,能否借此机会把杨嗣昌给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别说皇上不愿意杀人,这是天下皆知的。就是嬴政当朝,在这起事件中,孙传庭死的可能性,都要比杨嗣昌大。因为杨嗣昌他抓理儿啊!更何况杨嗣昌什么人?跟皇帝的私交是铁磁,这些年又全是功劳,湖广一带有个历3000年的大冶铜矿,扬嗣昌督抚湖广,对铜矿的维护和管理很下功夫,保证了国家财政体系的稳定,这个功劳是没的跑滴。所以杨嗣昌无论如何都死不了。

既然杨嗣昌死不了,孙传庭又要保,娘的,这可怎么保啊?

“贤侄啊!左兄那边,可有什么良策没有?”

“回军门,家父言说,世间论宅心仁厚,唯有皇上。而论高义古风,便是军门了。”

“哎,可不能这么说来,圣上之德,吾等为臣子者,岂敢同语?切不可再言及此语!”

“小侄谨遵军门教诲!”

虽说洪承畴吓了一跳,但心中还是很受用的。随后他与左梦庚又闲聊了几句其他的,闲话间,洪承畴已经一心二用想好了对策。

“贤侄啊,你若离京,是直接回湖广呢?还是去陕西?”

“小侄出来前,家父有命,先求见军门,之后便去陕西,与孙大人汇合。”

“?,好,洪某这里有一句话,请贤侄带给传庭。”

说到这里,声音已经低了下去。左梦庚连忙半跪在地,附耳上去。

“山陕百废待兴,旧例绝不可循!”



第十七章:有一种生命叫做怒放…2

有几个细节,要略作交待:

左良玉的话:表面上是在捧洪承畴,实际上是跟他交换了一个共同看法:只有皇上出面,孙传庭才有活命的可能。

洪承畴不提倡孙传庭做抗辩: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越想解释清楚,越适得其反,索性一句话也不说,这样还闹个认罪态度良好。但不反驳不等于坐以待毙,反击手段必须上,只是要另辟蹊径,所谓的‘山陕百废待兴,旧例绝不可循’就是这路子。

洪承畴并没仔细了解孙传庭的罪名:因为他对这些具体事务根本不感兴趣。他所要做的,是制定一个大原则:对于孙传庭是保还是不保?答案是肯定保。那既然要保了,孙传庭犯的究竟是什么事儿,还有必要了解吗?

但洪承畴不想了解,别人还是要知道的嘛,所以先说说孙传庭犯了什么事儿吧。罪名三个:理政不力,匪风日炽;渎职枉纵,邪教蔓延;挥霍公财,肆蓄民论。

唉,这杨嗣昌的嘴是够损的,而且也有失刻薄。张献忠等人算不算匪?好么,变民军都没有了,居然还提匪患!其实不过就是社会治安稍微差点罢了。毕竟山陕等地,乱了十年,很多地方都没人了,民众基本都聚集在几个固定区域内,人杂人多的地方,出现偷盗抢劫的事件发生,是比较正常的一件事儿。所以,第一条‘理政不力,匪风日炽’纯属凑数。

至于第二件邪教问题,就更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而且要费费笔墨:

善友教教尊李国梁的哥哥李国用,在一次黑道火并中,被人给杀了。

别看弟弟李国梁是个非人类,哥哥李国用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道人才。当年有个叫王森的道士,偶然间觉得自己拥有妖狐异香,于是就自称闻香教主,扛起了白莲教的大旗。李国用就是他最优秀的徒弟和帮手,不过后来因为分赃不均,互相乱咬,事态越闹越大。结果被国家侦知,立刻出手镇压,王森死在大牢,教派土崩瓦解,大部分教众也都跑到辽东那边下岗再就业了。李国用觉得那边太冷,自己的弟弟又挺有前途,于是就留在陕西。

王森死后,其子王好贤、在同乡于弘、钜野徐鸿儒的帮助下,继续利用宗教骗钱,小日子过的还算滋润。李国用这边呢,也利用画符咒招鬼来招揽教徒,因为两边的规模都不大,所以这些年来,倒也相安无事。

最近两年,辽东善友教的名头越来越响,李国用也跟着有了点小名气,有了名气也就有了野心,他找到徐鸿儒,希望两教合一教,俩好?一好。还为了得到徐鸿儒的支持,忽悠老徐当什么中兴福帝。

大家要知道,王好贤可还记得杀父之仇呢,当得知徐鸿儒已经同意两教合并的提议后,一怒之下,竟然在一次教内聚会上装疯卖傻,伪装喝下“神水”后神志不清,指使于弘把徐鸿儒给杀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再假冒徐鸿儒的名义,引李国用赴会商议并教事宜,借机做掉了李国用。这样的黑道争杀,本来很常见,陕西那边的官员又少,自然也就听之任之的。

但毕竟李国梁的名气太大了,李国用死了,这还了得?当杨嗣昌听说这件事儿后,立刻决定用这条罪名弹劾孙传庭。不过有善友教打底儿,国家上下都知道李国用是个什么东西,所以‘渎职枉纵,邪教蔓延’这条并非死罪,最多是罢官遣戎。

只有最后一个罪名,才堪称恐怖。先是因为皇上的主张,驿站明刊,已经成为‘媒体’而肩负起报纸的功能了。后来徐光启发起的张榜求贤制度,使得很多民间科学家,甚至还花钱将自己的心得、文章发表在驿站的告示牌上。这就是广告啊!

孙传庭因为耳朵不好使,更是对‘贴榜公阅’一事大为支持,还特意用政府用度,在几个大城市中,搭建了公告榜的配套设施,比如凉棚、茶座、冬天提供火盆、夏天提供蒲扇。时间久了,驿站自然就成为民众聚集和发表言论的场所了。

很显然,这个改革措施,是入不得杨嗣昌这类传统士人的法眼滴,‘挥霍公财,肆蓄民意’这条罪名也就自然衍生出来,最轻的后果也是死罪。

从这三条罪名来看,杨嗣昌的格局略嫌小了一些,人家孙传庭不过就是置疑了他的施政方针,连皇上都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无形当中,还帮着他把人家老孙给气聋了。可真是够记仇的,而且杨嗣昌办事儿也称不上严密,折子还在起草的时候,就被左良玉良玉给获悉了。也就发生了前面一幕。

那么洪承畴的应对“旧例绝不可循”究竟什么意思呢?

应该说,在琢磨上级心思上,洪承畴不愧高手中的高手。在他的心里有这样一个认识:皇上这个人,本事不大,但眼光却非常独到。很多国政军务,一旦被相中,都会被事实证明是良策。在这点上,洪承畴确实很叹服。

同时洪承畴也摸清了一个脉络,一旦国家采用了谁的新法,那这个人通常会仕途较为顺利。就是犯事儿也不怕,事儿越大,皇上他越高兴,并且以‘对抗朝臣,保全罪臣的身家性命’为乐事。

所以,只要孙传庭能尽快提出确实可行的新法,国家为了保证新法实施,那这孙传庭非但死不了,还很有可能继续升官哩。毕竟山陕真的是‘百废待兴’的惨景。

山陕一带,连年的征战和天灾,使得人口锐减的非常利害,早些年的天灾,就饿死了不少饥民,也逃散了不少难民。贤嫔娘娘费绯儿,当初就是随同兄嫂逃散离的陕。到现在绯儿当上了娘娘,但兄嫂却找不见了。另外变民军的多次反复,也杀了不少的人。接下来就是内兵归建,谪兵归乡。然后国家为了支持远征,征募了不少百姓去修路、造林、运输。

这种种原因都造成山陕两省,真的就空了。这个危机可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这里位置非常关键,四关、陇西、塞上,任何一处都不容有失,向来被称作国之西屏。几千年来,就是依靠山陕两地,在居民人数上的优势,才力保了华夏文明。现在人突然没了,那对于国家安全来说,是绝对危险的信号。这里的‘人’可不是单指城里人,还包括了广大农民兄弟。

并且‘千里无人烟’历来是乱世景象,现在国家连辽东带蒙古都打了个遍,结果反而内地的山陕行省却成了空省!这也确实是说不过去,总要考虑一下政治影响嘛。

最后还一个小原因,是剩下的人中,很多都是李国用这类人群,就好比蟑螂一样,恐龙都死了,他们也死不了。这些人如果成为当地的主体人群,那这个国家就甭想消停了。

最初的解决方案是:移邻省以填山陕。

本来大家想的挺好,重新移民呗。毕竟很多土地都变成了无主之地。这些土地有好有坏,价位便宜,靠出售土地来吸引移民,是一件很正常的应对举措。

但别忘了,国家可是有‘限田令’的。血亲三代的家庭,只能拥有上限2000亩的土地。有能力购买土地的人,自然是不会为了区区2000亩参差不齐的土地,远来秦川塞上。因为成本计算上实在太不划算。

于是国家就开始出台新的政策,来面对这个特殊的局面。后续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国家拨付专门的财政拨款,在山陕一带进行农田复耕、水利兴修、城市修葺之类的公共工程,来聚集人气。但这样的单纯付款行为,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又有点得不偿失。于是关于山陕一带何去何从,就成为国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用刘宗周的话讲,就是:

“土地荒芜,地广人稀,尽快新法,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