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桧一番激扬的谈论,其口才较之王泽有过而无不及,显然使不少人认同了秦桧的观点,尤其是是有意两河、燕云的这番议论,更是打动在场主战大臣内心的那份执着。
“秦大人缘何越来越像言利之臣?”韩肖胄脸面通红,无力地反驳,他做为偏向主战的大臣,自然无法辩驳水军对如后北伐的作用,只能把话题转向与民争利之上,但王泽的政策又似乎对民生颇有好处,说来说去他自己亦是无言以对,一股恶气直直地发泄在秦桧身上。
孙傅、唐格与张叔夜三人几乎是同一个心思,自李纲与王泽二人外放后,他们明显感到松快了许多,尽管二人还是以辅政参预军国重事,但他们在地方与朝廷中毕竟不同。让王泽远离朝廷,即便是王泽节制水军,征战南海亦无不可,毕竟是水军不同于殿前司与马步军。更重要的是,经这几年与王泽的共处,他们发现不管怎么说王泽纵然不能称之为君子,但还算是位衷心为国的坦荡人物,何况括地南海不一定是坏事。
唐格白了眼韩肖胄,淡淡地道:“王大人身为辅政,又是持节权南海诸国宣慰使,其宣喻南海诸国乃份内事。何况蛮夷酋长多羡慕中国,不过是在其领土选择良港建立城寨,这样还可以教化其民,沐浴我堂堂华夏文教,并非非得要兵戎相见。只须下一道诏旨,命王泽不可擅起兵戈也就罢了。”
张叔夜等到唐格说罢,也进言道:“王大人所议并无全然不可,南海贸易日多,水军驻泊各处,可调护卫商船者实是不多,扩建水军亦无不可。但为防微杜渐,朝廷应当加紧禁军改革,先行扩充水军与沿河禁军。”
说着,张叔夜懵然一惊,恍惚地意识到王泽请扩水军,括地南海不假,但其中不免有催促朝廷加快军制改革的目的。否则,王泽身为持节权南海诸国宣慰使在域外调动水军建立关寨,只须事后向朝廷禀报,并由朝廷派员接受便可,何须多此一举,平白落个守臣问军国事的口实,看来王泽这道奏折用心颇深。
孙傅点了点头,他已经较张叔夜先一步领悟到王泽深意,捻须道:“军制实是到了必改之时,陛下,不如趁此良机,按照议定方策对三衙禁军分批改编,如张大人所言,趁时节首先以沿河禁军分军整编,水军亦在头期改制。”
朱影本就非常赞同王泽的主张,看几位重量级的大臣对王泽的奏请似乎有支持的意味,当下趁热打铁道:“不错、不错,这件事就由孙卿家、唐卿家会同枢密院、兵部共同办理,时不我待,各军整编应当加快,万勿被金人钻了空子。”
唐格道:“侍卫马步军讲武堂已在宣化镇落成,首批奉调指挥部将、都头队将一级的军将千余人陆续到达,兵部设在钟山的将、路都监之上的武德院也已落成,至于新军军制可以在第一批军将之后,立即开始施行。”
朱影欣慰地笑道:“好,诸位爱卿当尽心办理,朝廷禁军编练乃头等大事,断不可草率行事。”
赵谌顺着朱影的话道:“王卿所奏,一应照准,着诸位卿家会有司速速办理。”
韩肖胄待要说,却发现在场宰执不是王泽的人,就是对王泽所议颇感兴趣,可以说很多人在王泽言利政策中得到了极大的实惠。吴敏、唐格、甚至孙傅家中的子侄,无不在江浙路分了一杯羹,当然他韩家亦不甘落于人后。至于王泽一道奏折引出加快新军制实施,却是他无法辩驳的,军制改革已经在朝廷上下形成一致的共识,就是他也认为禁军已经到了非改不成的地步,要是谁在这件事上做文章,那肯定会引来公愤。
三名知制诰中蔡绛可以说是王泽的绝对心腹,皇帝诏旨当然有他草诏,门下省由刘豫掌握,他受王泽恩典,自然不会公开封驳诏旨。想想王泽在朝廷中的人脉、势力,在杭州左右朝中政务,韩肖胄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倚天无数开青壁篇
第一章
正当朝廷对军制展开激烈辩论的时候,王泽却在凤凰山视察书院进度。按照王泽的要求,凤凰山书院分为主体学院部分、女子书院、研究院几大部分,在书院建设过程中他是极端重视,只要一有闲暇就微服到来,并帮助工匠解决水泥、红砖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管王泽对这些并不在行,或者可以说一窍不通,但在后世也听过水泥红砖等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的过程,他屡屡被这个时代的工匠师傅的技艺、智慧所折服。他还是尽量回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识,原理性的东西他还是明白些的,经说出了事物的原理,工匠们凭借经验竟然多能造的出来,尽管在王泽看来水泥和红砖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标准’,但他相信这些建筑用料定然会被工匠们加以改进,在中国提前数百年被研制成功。
由于王泽的指导,这些工匠们也意识到他的指点实际上是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更为他们日后带来滚滚财富。王泽带给他们的还有其神秘的本领,工匠们没想到执政相公竟然会连他们这些人想也想不到的技术,更加增添了王泽在他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纷纷私下传言‘王相公不是凡人,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不然怎么会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连老师傅们都不懂的手艺,他都知道……’
“……女院长一千九百九十步,宽一千五百步,根据相公主张,建有双层教业楼八座,绣楼十座,开有荷池、小榭、兰亭……”一名老工匠喋喋不休地解说着。
王泽神色怡静地听完老工匠的唠叨,淡然笑道:“院后池塘边的那座小楼是居士的住所,不知居士以为如何?”
今日风和日丽、气候凉爽,王泽邀请李清照及聘请来的几位名士观看书院进度。
一座座红砖筑成的小楼基座,外面还没有种植花木,看着王泽绘制图纸听工匠介绍,李清照感到女院虽然没有书院规模宏大,但在江南巧匠的手下,构造的别样精致、幽静典雅,尤其处处体味出女儿家的幽雅细腻心思。李清照能感觉出来王泽对女院的期望,与对她的重托。
“谢相公美意,妾身无功受禄,如此奢华的住所,实是不能入住。”
“唉——”王泽笑道:“居士乃当世女中大贤,理应受之,和靖处士、延平先生以为如何?”
和靖处士尹焞、字彦明乃是程颐门下,乃是当世大儒。早年应举策论上有‘诛元祐诸臣议’,尹焞参加贡举时对此大为气愤,对考官言:“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提一字而出。对其恩师程颐表示终生不赴进士科,程颐故后,他非吊丧问疾不出户,为天下士大夫所敬仰。
延平先生李侗、字愿中,其精通河洛之术,讲究静坐。政和七年退居山林,结茅舍于水竹之间,谢绝一切应酬来往,专心研究理学。得王泽邀请书函,几经犹豫后,才决定出山应聘。
二人对王泽言论颇不以为然,在他们眼里,女院不过是教授女子们女红、诗赋的地方,奢华些无伤雅道。何况李清照亦是当世才女、名门之后,王泽诗才著称于世,兮兮相映亦属平常,如此礼待不为过。
尹焞道:“德涵美意,居士受之何妨,但须使女院妇德成为天下女子的楷模便是。”
李清照对尹焞报以一笑,而王泽却不以为然,他开办女校的目的在于使女子广泛地受到教育,用他经过隐讳的思想转变女子观念,这对于整个社会思想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他可不想从这里出来的女子都成为礼教束缚下的附属品。
“可惜,书院的先生们住所可就简陋得多了,还望二位莫要见怪。”王泽笑眯眯地道。
“哈哈……”李侗捻须笑道:“一钵食、一瓢饮足矣,何须做那世上厌景。”
“先生果有颜子风范!”李清照一双妙目洒在李侗的道袍之上,含笑道:“君子但修心,华宅陋巷何异!”
四人正在说话,李墨涵手持塘报匆匆走来,对王泽与李清照等人作揖后,呈上塘报,道:“恩师,行在紧急塘报。”
王泽接了过来,见李清照三人正要回避,道:“三位莫要离开,此或是小事。”打开略略一看,脸色却遽然变色。
李清照、尹焞、李侗三人看王泽脸色不对,知道朝中必有大事,碍于身份不便想问。
王泽将塘报递给尹焞,道:“处士且看。”
尹焞摇首不接,推辞道:“此朝廷机密,非我等闲散布衣可看。”
“处士此言差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处士身为士人大儒,议政理所当然。”
“好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老夫见识短了。”尹焞被王泽的气度渲染,不由地接过塘报,打开细看后又递于李侗。
王泽叹道:“朝廷军制改革尚未正式颁行,张大人重病不起,实是令人担忧。”
尹焞亦是深有感触地道:“当前边地纷乱,张相公年近七旬,主持枢密院,却是勉为其难。”
李侗看也没看将塘报递回给李墨涵,摇头道:“政事非我所长!”说罢向王泽拱了拱手,飘然而去。
王泽并没有挽留,对于此等自持风骨的理学家,断不可拂了他的意愿。
尹焞望着李侗的背影,长长一叹道:“愿中高才、不予国事,可惜、可惜!”
王泽淡淡地道:“人各有志,我虽欲为朝廷揽才,却不能夺人志向,只愿各位大贤能为朝廷培养栋梁。”
“相公高义!”李清照对王泽的全人之心实是赞叹。
王泽赫然道:“居士过誉、居士过誉。”
这番变故弄的王泽有些心烦意乱,原本他在杭州实际掌握海外贸易、括土南海,而秦桧等人在行在协助朱影进行军制改革,却没想到张叔夜重病,看塘报上的口气张叔夜病情似乎很重,若有意外,朝廷局势很有可能会被打破。虽然有极大的可能会有利于自己,但谁又能知道会不会有意外之事,王泽并不能完全相信秦桧、范宗尹等人……
“吴相公乃数度出任执政,枢密院由他主持,德涵尽管放心。”
“对啊!”若非尹焞这句话,王泽真的是忘了张叔夜重病不能理事,吴敏以枢密副使主持事务。比较而言,吴敏把持枢密院对于王泽而言,或是新军制是差强人意的助力,当然他不能再李清照与尹焞面前有所表示,只能点头道:“或是如此吧。”
李墨涵在一旁轻声道:“惠卿与子良出海得归,正在府邸等候拜见恩师。”
“你回去,先行招待他们,为师晚间就回。”王泽说罢又笑着对尹焞道:“咱们到研究院去看看,那里可是正在烧制水泥。”
“相公真是神人,简直是无所不能。”李清照悠然一笑。
“雕虫小技,贻笑大方,居士请——”……
新军制虽然是朝廷上下的共识,但其职掌、增设在朝廷中有引起一场激烈辩论,新任兵部尚书胡安国主张缓缓行之,言改之太促、建言逐一试行实施,然后再向全军推行,而其子起居郎胡寅却是新军制的热心拥护者,论如逐一试行,百万大军何年方能成军御敌。
正当议论纷纷之际,张叔夜意外的病倒了,没有参加新军制的最后定夺,吴敏主持枢密院事,当然的赞成王泽主张。有吴敏、秦桧、范宗尹、蔡绛等重臣的呼吁?,孙傅、唐格也倾向于新军制加快进行,加上朱影的支持,朝廷中立即实施军制改革风向逐渐占了上风。
在张叔夜病情刚刚有点好转后,大宋朝廷的新军制终于正式颁诏实行。
“朝廷下诏正式实行新军制,整个大宋禁军新军制后,其典兵主政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