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语言特点,也既不同于其它文学门类,更不是学术论文。
最能够反映科幻文学特殊语境问题的,首先是翻译领域。这些科幻文学自造的术语,往往成为翻译上的难点,因为标准字典上并没有相关的解释。中国科幻界有一批成功的科幻文学翻译家,如吴定柏、郭建中、孙维梓、赵海虹等。他们的重要经验,就在于长期接触外国科幻作品,知道这些“新词”的来龙去脉。而同样就学于外文专业,却不接触科幻小说的朋友却不知从何入手。八十年代外国科幻小说的翻译质量明显好于当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翻译新手不知道怎么去翻译那些“科幻术语”,或者惯例。
近年来,不少出版社引进外国科幻名作,在选题上都很准确,就是翻译质量不敢恭维。其中译错这些“新词”是关键问题。比如中文版的《彩图百科全书》,选题极好。就是其中有许多莫明其妙的翻译。从直译上讲并没有翻错,但却与科幻界的习惯用语相差很远。只有反复参考上下文,才知道它们讲的是什么。
下卷里要提到的“反科幻小说”也能够体现出科幻文学的话语环境。这类作品完全建筑在整个科幻文学的话语环境中。里面的机智、圈套完全来自其它科幻作品。科幻迷读完后会心一笑,非科幻迷则难以欣赏。
科幻文学的另一个话语环境问题,是俗语的回避和创造。在现实题材文学中,大量方言和流行语成为丰富小说个性,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而在相当一部分科幻小说中,由于时空背景远离现实,使用方言或者流行语,不仅不会增添生动性,反而会使作品显得虚假。故而科幻作者往往要主动回避这些有个性的语言。并且还是创造出适合于虚拟背景的新俗语。
比如,人物姓名最能反映时代特征。于是,未来世界的人物姓名就不应该与今人一致。科幻作家们尽可能突出这种区别。王晋康在《类人》中,甚至以《中国人姓名法》的形式,让故事里所有的中国人都取四个字的名字。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七章:语言问题(3)
第三节:科幻式修辞
如果把一篇小说比作演员的话,修辞就是他在出场前上的妆。缺乏修辞的作品肯定是粗糙的作品,不管它的思想价值如何,它的文学价值肯定极其有限。
在科幻文学诞生初期,作家们忙着消化新主题,开拓新题材,修辞问题提不上日程。偶有个把文法大家,也是个人天分使然。而到了晚近时期,科幻作家们普遍开始“工笔细绘”,漂亮的修辞在第一流的科幻小说里比比皆是。
在诸多修辞方法里,比喻被使用得最多。比喻的宗旨,就是用熟悉的事物说明不熟悉的事物。于是,在科幻小说中,作者便经常使用比喻,把超越读者常识的科学技术知识解释给读者听。但也有相反的例子,用科幻独特的语言来比喻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这些比喻是科幻文学中特有的修辞。比如将危险比喻成“黑洞”,形容一个人聪明,将他比喻成“电脑”,等等。这些喻体对于大众不是熟悉的事物,但在科幻圈里它们都有普遍意义。
这种比喻虽然并不党见,但因为与普通的修辞方法完全相反,顾而值得一提。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八章:传统文学技巧的应用(1)
上八章前言
第一节:叙述方法
第二节:小说结构
第三节:一般人物塑造
第四节:一般描写技巧
第五节:一般修辞方法
上八章前言
前面七章,讨论了科幻创作对传统文学理论的突破。本章内容不涉及新突破,而是传统文学技巧如何体现在科幻创作这个新领域里。毕竟绝大部分科幻小说的绝大部分篇幅并不是创新,而是运用传统的文学技巧。从叙述方法、小说结构,到一般人物塑造、一般描写技巧、一般修辞方法,科幻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了和其它文学门类一致的地方。本章的价值便在于此:要使读者看到,科幻小说确实是文学中的一个门类,而并不是一个异类!不是一只从石缝里诞生的石猴。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虽然科幻界一直都在提,但却没有多少人用理论分析去支持它。
第一节:叙述方法
小说的叙述问题,包括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在文学理论中,叙述已经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这里只谈谈科幻小说的叙事观点问题,也就是作家以什么身份来讲述故事。
据研究,小说的叙事观点有七八种之多,但最基本的有三种:第一种是“作者参与”的叙事观点。在这种叙事观点中,作者将自己虚拟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甚至就是主人公。作者参与事件的发生、发展。用这种叙事观点进行创作,容易形成小说的真实性、亲切性和说服力,也容易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不过,由于参与者的视野有限,许多情节只能用“转述”、“猜测”等方式来表达。在要求情节逻辑严密的科幻小说中,以及在篇幅很长的作品中,这种叙事技巧的缺点很大。与主流文学小说相比,国内外成功的科幻作品很少使用这种叙事观点。但也有一些特例,比如某些描写智力题材的科幻小说,如《献给艾杰尔农的花》、《失去它的日子》等,都因为使用了这种叙事观点而获得成功。在这两篇作品里,叙事者就是智力变化的亲历者,通过旁观者来讲故事反而更为繁琐。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参与”视角,或者说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第一人称叙事”,却是初学者常用的叙述视角。文学刊物的编辑可能都有类似的体会:初学者的稿子,经常爱用第一人称。而高水平作者的稿子里,第三人称叙述就占了多数。再去注意一下那些经过时间挑选的中外文学名著里,第三人称叙述更占了压倒多数。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第一人称叙述是我们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叙述方式。平时我们和别人交流,就爱用“我是……”“我看到……”、“我在作……”的句式,而把自己摆在客观立场上讲一件事情的时候反到很少。一个写作初学者在没有熟悉掌握文学技巧时,自然会把这种“先天”的叙述习惯带进来。
第二种是“作者观察”的叙事观点,叙事者不参与到情节中去,并且只写他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这样写出的故事近似白描。但叙事者不能写不可能旁观到的东西,比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密室里无第三者的会谈等等。由于这种叙事观点突出了一种冷峻的客观性,许多科幻作者喜欢使用它。一些特定的题材也适合使用这种叙事观点。比如台湾科幻作者叶言都的《高卡档案》,完全用一份机密档案来叙述故事,而档案的视角就是一个纯客观的观察者的视角。
第三种是“作者全知”的叙事观点。在这里,作者象上帝一样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既能写客观存在的东西,又能写一个人的主观世界,还能同时写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用作者全知的视角去写,可以突破时空障碍,最大限度地方便叙述。象大部分主流文学作品一样,大部分科幻小说也使用作者全知的叙事观点。不过,它的最大问题便是可信性不足。如果作者功力不够,细节上处理不好的话,读者很容易觉察出情节的编造痕迹。
短篇作品限于篇幅,一般只使用一种叙事观点。长篇作品则可以使用多种叙事观点。比如写一个人进入他人的梦境,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等,既可以用旁观者的角度写他的外在举动,又可以换成参与角度,写他本人在他人梦境或虚拟世界中的体验。叙事观点的变换不仅可以方便情节叙述,而且可以使读者保持阅读兴趣,老是用一种眼光看事情是很疲劳的。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八章:传统文学技巧的应用(2)
第二节: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问题,讲是如何处理作品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使篇章之间轻重配置得当,达到布局的和谐、匀称、统一。具体来说,主要是指情节发展的方式。国内科幻作者对小说结构不太重视,主要是因为大家还处在以短篇小说为主的“初级阶段”。由于篇幅的限制,结构问题还不太重要,甚至允许作者想到哪写到哪。对于中篇和长篇来说,结构上的考虑就是作者必不可少的。
小说结构有以下主要类型:
一,单线式结构,就是俗称“一条路跑到黑”的结构,小说的情节按一个线索,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直到故事结束。许多短篇小说都是这样创作的。单线式结构很容易掌握,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如果篇幅很长的作品也使用这样的结构,就显得枯燥了,而且这种结构缺乏变化,缺乏表现力。比如,香港黄易的长篇科幻小说《寻秦记》,长达两百万字,竟然只有主人公项少龙一条线索。读者读到后面几卷时就会感到相当乏味。
单线式结构中的线索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或者事。颇需注意的是,在科幻小说中,以物和事,特别是具有神奇色彩的物或事为线索的情况要远远多过以人为线索的情况,比如,某个超现实神秘事件从出现到解谜,通常就是一篇科幻小说的全部内容。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重要特征。
二,复线式结构,即以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交插表现形成的结构。复线式又分平行复线、主次复线、明暗复线等情况。村上春树的科幻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平行复线的典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两个线索一直平行出现,直到小说结尾处才合为一体。王晋康的《生死平衡》是空间上主次复线的典型。围绕主人公皇埔林展开的故事是主线,其余是复线。刘慈欣的《地火》是时间上主次复线的典型。刘欣主持的地下煤制气实验是主线。一百多年后一个初中生体验前辈采矿生涯的内容是副线。而他在《乡村教师》里,更是运用复线式结构的佳作。一方面是极端落后的乡村学校环境,一方面是先进得无法理喻的银河系“碳基智慧生命”和“硅基智慧生命”的大战。两条线索最后交汇到一处,取得一种奇特的美学效果。金凯利主演的科幻片《楚门的世界》则是明暗副线的典型。主人公被制片人操纵的生活是明线,制片人的活动是暗线。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明线,直到内容过了一半才进入另一条线索,揭开谜底。
三,散文式结构。这种结构打破了情节核心,以作者希望创造的某种意境、氛围、情感为结构中心。比如克拉克的名著《地球凌日》,就是宇航员临死前的乐观主义精神为结构中心。国内作品采用散文式结构的有刘维佳的《黑太阳升起来》、凌晨的《燃烧的星球》,以及天津作者张卓的短篇科幻小说等。散文式结构较易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不过,由于没有情节线索,读起来不太有趣,散文式结构的小说是那种提供给知音细细品味的作品。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辐射式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情节从一点发散开,向不同的方向辐射。王晋康的《解读生命》也运用了这种结构。在这篇小说里,外星人来到地球,并且在与人类的冲突中被杀死。然而它们那种奇怪的死法最终没有得到解释。父子两代科幻作者就根据这种死亡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