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如果我们在同一个摄影棚里拍科幻片,搭一个宇宙飞船的内景,里面逼真地设置有驾驶台、仪表盘、各种线路、太空服……进而,演员再表演一下失重状态下人的行为特点,这个镜头是很神奇的,超现实的,但难道这一切不也符合物理世界的规律,以及人之常情吗?最重要的是,它不也是具像的吗?都是用假布景和演员表演,为什么科幻片就不是具像的呢?
实际上,通观那部三十多万字的专著,作者根本没有举任何一部科幻片的例子。他对科幻片的了解可想而知。以笔者所见,上面那段引文很能代表影视专业人士对科幻片的普遍态度:他们根本没有专门分析过科幻片,只把这个片种当成异类,想当然地发议论。
当然,不是所有专业人士都持这个态度。在《电影创作类型论》一书中,笔者看到了影视界人士对科幻片最为恰当的艺术分析。作者桂青山先是把创作方法大体划分为两类:统观世界及中国的文艺发展史,就创作方法而言,大而化之,其实也就两大流派或曰品类,即“再现”与“表现”而已。(《电影创作类型论》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页。)
然后,在“表现”一类中,以“品格”为标准,划分出“现代品格的表现”和“传统品格的表现”。作者对后者的定义是“与现代品格的‘表现’不同的是,传统品格的‘表现’中的情感虽然强烈,却奠基于传统的人文观念、社会形态之上;其想象虽然奇丽,却从不超离人们正常的现实性认知习惯与思维逻辑,绝无‘悖乱离奇、荒诞不经’之感。’”(同上,202页)接着,作者又从表现手段的角度,将“表现”划分为“情境化”、“幻境化”、“象征化”、“怪诞化”四类。并且认为,前两种更多地体现在传统品格的“表现”中,而后两种则更多地体现在现代品格的“表现”中。(同上,218页)最后,作者把科幻电影和“神幻电影”、“魔幻电影”并列,归入“幻境化”一类。
虽然在上述段落里,概念表述上还有一些问题,但这是笔者所见的,专业人士对科幻片最准确的美学定位了。笔者认为,科幻影视最重要的美学规律,在于它和魔幻片并列,是一种“写实的表现”。从题材上讲,它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而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但表现的不是非理性的,梦幻的一面,而是理性的,逻辑的一面。于是,这两类影片的手法必然是写实的,甚至要比现实题材电影更追求逼真。上述桂青山的这种分类,已经接近了笔者的观点。
本卷前言里曾经提到了《侏罗纪公园》里恐龙造型的例子。实际上,早在1925年,美国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改编柯南道尔的《失落的世界》,就在银幕上塑造了恐龙。从那以后,恐龙在美国电影银幕上奔跑了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里没有电脑动画,没有电脑控制、液压传动的逼真模型。那么,为什么斯皮尔伯格他们不是延用以前简单的、便宜的“恐龙特技”,而一定要搞得这么复杂呢?
编导之所以大费周章,完全符合科幻片的基本美学规律——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相结合。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规律,只不过根源于观众对科幻片的预期。当一个人准备看一部标明是“科幻片”的电影时,他就是要看假的东西,看现实中没有的东西。那是他的欣赏准备、心理预期。如果片子里没有什么虚幻的东西,他会认为编导的想象力不足。而当他在看这部电影时,他就是要看编导怎么样在细节里假戏真作。如果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他同样会认为编导的想象力不足。
与现实题材电影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所谓诗电影、散文电影、写意的电影,基本都选择现实题材。科幻片里写意的电影不能说没有,我们可以举出上述日本科幻片《再造人卡幸》和《铁男》的例子,可以举出美国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苏拉利斯之海》(改编自波兰列姆的同名科幻小说)。但它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难以成功。
这或许提示我们,在电影的“虚”与“实”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平衡吧。电影是真实性与假定性结合的艺术。当题材很“实”的时候,要将它表现得“虚”一些。当题材很“虚”的时候,要将它表现得“实”一些。这是否真得是个规律,是否属于普遍规律。笔者不敢妄断,只能把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在本书第四卷《科幻文学的艺术规律》里,笔者已经介绍了科幻小说的类似创作规律,就是题材上追求虚幻,而手法上追求高度地写实。对于影视来讲,这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因为影视画面是具像的。在科幻小说里描写异物、非人角色,未来世界或者外星世界,细节描写固然也很重要,但文字不需要面面具到。而在电影里,假如编导要拍摄一个虚构的世界,象《银翼杀手》中的未来洛杉矶,或者《第五元素》里那个公元2300年的世界,他必须全方位地构造出这个世界的建筑、车辆、居室内部,家俱陈设、广告、人们的服装发型、在《2001太空漫游》、《异形》等电影里,制作者必须构造出一艘太空船内外全部的形象:结构、发动机、天线、出入口、连接处、所有这些都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到。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2)
第二节:幻想环境的展示
在第四卷里,笔者分析了科幻文学的一个特色:与主流文学恰好相反,许多科幻作品旨在通过人物和情节展示环境,一个幻想的环境。环境是主要描写对象,也是读者想了解的主要对象,而人物却成为展示这个环境的线索。许多时候,他更象是导游。只不过是无意识的导游。科幻电影也有如此表现,并且更为突出。因为要在电影里展示的幻想环境必须巨细糜遗,难度更胜于小说。
幻想环境的展示,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古装电影:它们都是远离现实的背景,都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幻想环境比古代环境更难于展示,就在于它没有历史资料作依托。展示一个古代环境,主要靠“再现”能力。而幻想环境的成功与否,靠的是“表现”能力,是整个剧组从编导、美工师,到具体道具制作员全体的想象力。
本节里,笔者介绍几个展示幻想环境的成功例子。
在《两百岁人》中,主人公安德鲁服务一家几代人,长达两百年。开始部分,时代背景属于当代。结尾部分则是200年后。怎么样展示这个200年的跨度,成为这部影片的主要特点。
在《特警判官》中,科幻艺术的“城市风格”得到充分体现。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巨型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单体建筑物)里面。城市是现代的、科技的、富足的、眼花缭乱的。巨城外面则是荒漠,连一点绿色都没有。从《银翼杀手》开始,科幻片就逐渐学会了在银幕上制造巨型城市的景观。
《水世界》是一部“灭世题材”的科幻片典型。这部影片可能是世界电影史上陆地画面最少的电影。只是在影片结束的十几分钟里,出现一个荒岛。一部完全以海洋为舞台的科幻片,成为《水世界》的奇迹。
《回到未来》里面出现了四个时代:50年代、80年代、十九世纪、二十一世纪。而地点则没有变化。如果展现不同时代的同一座城市,并且要随着情节不停地穿插。《回到未来》给了我们极好的借鉴。
至于《星球大战》的全方位描写的外太空世界,更是此类题材的巅峰之作。有趣的是,在七、八十年代拍摄的三部正传里,背景中的线条和色彩很单调,通常是大块的单色,甚至没有哪个画面里出现过文字符号。而到了九十年代末拍摄的前传,线条和色彩丰富了许多。甚至出现了类似日文的文字。我想,并非卢卡斯在二十年里改变了创作思路,或者忽然明白了要求写实的道理。而是当年的技术条件,限制了他全方位地塑造一个外星世界。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3)
第三节:自然美的拓展
科幻电影并不排除传统的自然风光。在科幻电影中展示自然美,要注意自然风光和情节本身的统一。这些在其它类型片中也是一样的。但科幻片由于可以突破现实的界限,构建自然景观,因此,在这方面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在《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中,天行者阿纳金和在纳布星上恋爱,许多场面完全是追求美学效果。整个纳布星被卢卡斯设计得宛如古典油画,这和整个电影的古罗马美学风格是协调的。在这些画面产生时,多半配合着抒情风格。
影片《超时空危机》是一部“太空哥特式”电影。一艘封闭的飞船、一个超能力的邪恶的异人。故事本身并不新颖。但编导将它设置在一颗蓝巨星的光芒下。整部电影大部分情节都在这种诡异的、幽暗的兰光下发生。似乎是地狱的入口。这个布置完全体现着美学方面的追求:宇宙中确实有蓝巨星存在,但它又恰好可以突出影片的悬疑风格。“蓝巨星”在宇宙中远少于“红巨星”(《超人第一集》开始时,氪行星便毁于一场红巨星爆炸。)。作为故事背景,更是微乎其微。
在《深渊》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情节,发生在几百米深海里。那里幽暗、光线朦胧。而这也与电影的悬疑风格相一致。
第四节:技术之美
传统美学的基本是自然美。电影诞生几十年里,自然美也是它最重要的美学基础。而科幻片恰恰颠覆这一基础。作为一种城市的、工业的、科技的、向前的艺术,科幻从来都在颠覆以乡村、农业、传统为主体的旧美学。电影银幕只不过是它的一个新阵地而已。
如果观看科幻片,再比较现实题材的电影,我们会发现,自然风光在科幻片中的比例远少于现实题材电影。当然,某些外星背景的科幻片刻意展示自然风光,如《星河战队》,但那些从地球上取到的外景,在影片中只代表外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美。所以,科幻片在处理传统自然美方面并不擅长,甚至不去擅长。
马克思在谈到天主教堂建筑时讲到:“巨大的形象震憾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压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影视美术设计》88页,吕志昌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科幻片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这种作法,但却展示完全相反的精神内容:它们制作巨大到超越想象的技术产品,来体现人类科技力量的巨大,甚至,科技的冷漠。
在《星球大战》第一集开始部分,一艘“歼星者”星际战舰追逐起义军飞船。它缓缓地从上面入画,一点点展示它的巨大,这个镜头持续了十四秒,才出现它的尾部。除了技术之巨大外,对比前面攸然飞过的起义军小飞船,这个镜头也体现了银河帝国拥有一个令人压抑的,专制的力量。所以导演才让它从上面入画,以取得泰山压顶之势。
同年诞生的《第三类接触》中,也出现了充满天际的庞大飞船。由于它以美国的魔鬼山为参照物,所以更显其大。到了《独立日》中。遮天蔽日的外星飞船更是直接渲染了恐怖。
巨型建筑,也是科幻片里喜欢展现的对象。《第五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