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这样?”
  “差不多,估计等和谈的时间定下来,山东和安徽的事情就能有个说法了。”
  “我看未必。”赵连星哼了一声,“吃进嘴里的肉能再吐出来?韩庵山那老小子就是个当寓公的命。至于安徽,我看大总统也未必能要回来。”
  孙清泉和赵连星说话的时候,宋舟正将一份电报递给宋武,“看看吧。”
  “父亲,这是?”
  “北六省那边搞出来的。”宋舟捏了捏额头,“楼盛丰的这个儿子当真不简单,手底下也有不少能人,亏得能想出这个办法。”
  “联省自治?”宋武仔细读着电报上的内容,眉头越皱越紧。
  “若真照着这个章程办,手里有枪有权的都不会反对。”宋舟敲了敲手指,“连我看了都动心。”
  “可是,父亲,若楼盛丰意在联合政府的大总统一位,提出这个办法对楼家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他难道甘心当个摆设?
  “所以我才说楼盛丰那个儿子不简单,这事肯定还有后手。只不过他给的甜枣太大,没人能忍住不咬一口,等把枣子吞下去,枣核卡在嗓子眼里,全都晚了。”
  “父亲,我们怎么办?”宋武放下电报,“北六省若以此提出南北重启和谈,我们贸然反对必然会引起不满。”
  宋舟沉吟半晌,说道:“阿武,你再去一趟北六省,和楼逍见一面,他到底想做什么,至少我们也要心里有底。”
  “是,父亲。”
  当宋武转身离开时,宋舟突然在身后叫住他,“阿武。”
  宋武转过头,宋舟却摆摆手,示意没事,他可以出去了。
  等到房门关上,宋舟站起身,负手走到窗前,看着窗玻璃上的倒影,久久没有出声。
  《分治与统一》一文刊出后,国内的各大报刊纷纷转载。曾经参与戊戌变法的梁先生读过转载的文章之后,在申报上发表评论,对此文大加褒奖,并提出各省立省宪,设省议会,其上立国宪,乃真正的予民民主。此篇评论一出,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响应,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支持效仿美利坚联邦制,实行国家统一,人民自主。
  有支持者,当然也不乏持反对意见者。反对者认为,所谓联省不过是为独裁披上民主的外衣,各省的实际统治者仍是手握实权的军阀,这一主张不过是为割据张目而已。
  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纷纷撰写文章,在报纸上各抒己见,一场关于国体政体的论战陡然而起。
  引起这场论战的时政要闻彻底在华夏打响了名声,发行量从八千多份跃至一万三千份,天津分社下旬就能开始运营。原本分社该开在京城,可李谨言却认为京城水太深,他们只是刚长了点个头的小虾米,还是低调点好。
  “京城暂时不去,上海那地方也是鱼龙混杂,还是天津好。”
  再者说,宋老板可是天津的地头蛇,报社开在那里,只要和宋老板打个招呼,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轻易就能解决。
  1月10日,时政要闻的第一篇名人专访新鲜出炉。负责采访和撰写稿件的两个记者,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完稿送给主编和老板过目。
  没想到李谨言看过之后,说他们写得还不够好。
  两个记者面面相觑,难道三少爷认为他们有的地方写夸张了,不够实事求是?
  “就是太实事求是了。”李谨言摇摇手指,“什么才叫名人?有名的人!有名的人当然要和普通人不同,例如楼大帅是以武起家,那就要针对这一点大书特书,如果你们没有素材,不妨去和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取取经。”
  说书先生?
  “三少爷,您是说?”
  “我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实事求是还叫什么艺术?”
  记者和主编们顿悟了。
  两天后,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楼大帅专访再被送到李谨言的面前,读完那篇颇有说岳全传风采的报道,李谨言点点头,拍板,就照这个发。
  民国五年,公历1913年1月13日,《名人》作为时政要闻的增刊正式发行。
  这份被后世称为“华夏名人史库”的报刊,在发行后的几年时间内,逐渐由报纸增刊的形式,发展为专门的杂志性刊物,内容也由专门的国内政要专访,发展到涵盖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并在一战之后,随着华夏国际地位的提升,开辟国外名人专访栏目,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名人》的第一期专访人物,楼盛丰的大名也被载入了史册,甚至比他作为华夏民主共和国联合政府第一任总统,还要让许多人羡慕嫉妒恨。
  没人能够想到,这份刊物的出现,只是由于李谨言一个突发的念头,想要借此扩大楼家的声望,为楼逍的未来铺路,仅此而已。
 
  第一百零一章 

  一月中旬;随着时政要闻的《名人》增刊发行;楼大帅彻底火了一把。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对该篇专访报道稍加润色;直接就是一个评书新段子。
  “当时;楼大帅单人匹马,手持长枪;直冲敌营,敌军闻听是楼盛丰杀来;无不丧胆……楼大帅大喝一声,只吓得那敌将双股战战……”
  这股风潮兴起于关北城,风靡了北六省;还捎带上了天津和京城里的一些茶楼酒馆,若是哪个说书先生不能就楼大帅的辉煌战绩说上一两段,按照后世的话来说,绝对的OUT了!
  李谨言没想到只是一篇专访就能造成这么轰动的效应。当即拍板,趁胜追击,将北六省内一干军政要员逐个点名,切实的来一场名人效应。
  原本第二篇专访该是楼少帅,可惜他最近忙得几乎不见人影,想要专访,也得找到人才成啊!
  北六省的军队正准备一场军事演习,演习的确切地点和时间都是未知,但这个消息一透露出去,就让时刻关注北六省军队动向的日本人连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身在旅顺的大岛义昌,若北六省军队所谓的演习只是虚晃一枪,实际目的是对在大连的日军动手,那怎么办?
  “楼逍此人,狡猾的很!”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在南满驻守的日军的共识。
  一向用鼻孔看人的日本陆军,先是被楼少帅揍得鼻青脸肿满头包,紧接着被李谨言泼了一缸污水,洗也洗不掉。打了败仗丢了南满铁路大半段不说,还要赔款!
  打算硬着头皮赖账,结果发现此路不通。楼少帅没兴趣和日本人扯皮,直接下令抄了他们在北六省内的银行,搬空了库房,连窗户门都拆下来带走,除了四面墙,连个钉子都不给他们留。
  这样还不罢休,又和英国人联手黑了日本人的庚子赔款,狠狠坑了他们一把。
  日本人憋屈啊,话说英国鬼畜不是他们的盟友吗?怎么会和华夏人搅合在一起?搅合在一起就算了,还把手伸进了盟友的钱袋里,一个子都不剩的掏走!
  现在日本人的日子很不好过,只要是财政上略有结余,马上就会被拿去填海军的无底洞,陆军就像是后娘养的,拿到的军费总是比海军少,在南满打了败仗还要被海军嘲笑!
  1月19日,桂太郎内阁终于在一片骂声中倒台,比历史上第三次桂太郎内阁提前结束了整整一个月,被称为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上台组阁,执政党也成了立宪政友会,于是,一向和海军不和,也和立宪政友会看不对眼的日本陆军,日子过得更加苦逼了。
  要军费?国内财政紧张啊,紧紧裤腰带吧。一天两个饭团加上一条萝卜干,待遇已经很好了嘛。
  在这种苦逼的情况下,如果北六省的军队突发奇想,脑袋一热,想把在大连的日军都赶下海……大岛义昌不敢继续往下想了,他已经计划好,一旦事情有变立刻登船逃往朝鲜。丢脸与否不重要,保住命才更要紧。
  至于这次演习到底是真是假,楼少帅是单纯的练兵还是想趁机对谁下手,在“演习”没开始之前,谁也猜不到结果。
  楼少帅忙,李谨言也同样不得闲。
  北六省和英国人签订的大笔订单终于让德国人产生了危机意识,为了保持和北六省的友好关系,不让北六省被英国人拉拢过去,德国人终于在发动机制造技术上松口了。
  “德国人答应了?”李谨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柴油内燃机?”
  “先别高兴,”展长青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德国人额外提出条件,他们要磺胺的详细资料。”
  “磺胺?”
  “对。”
  “这件事问过大帅和少帅了吗?”
  “问过了。”展长青道:“大帅的意思是言少爷看着办。少帅也一样。”
  “……”做甩手掌柜什么的,果真是一脉相承?
  “言少爷?”
  “详细资料还不能给他们。”至少在乔乐山把青霉素研究出来之前,不能给,“可以答应德国人,将提供给他们的磺胺数量增加一倍。”
  “这个条件德国人恐怕很难答应。”
  李谨言耸了耸肩膀,“不答应也没办法。不过可以提醒他们一下,磺胺只有我们有,内燃机可不只他们有。”
  说起内燃机制造,目前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应当是英国。德国的确有很高的机械制造技术,但英国人也不遑多让。虽然从英国人手里弄到内燃机制造技术也不是件容易事,但李谨言不想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哪怕是他有求于人。
  “展部长,这件事咱们不能让步,和德国人怎么谈,还要请你多费心。”
  “既然如此,展某自当尽力”
  送走了展长青,李谨言又迎来了另一位客人,丹麦洋行的经理约瑟夫。
  “日安。”
  约瑟夫是个典型的北欧人,身材高大,头发浓密,鼻子高挺,虽然是个商人,却总是会让李谨言产生北欧海盗的联想。
  虽然和丹麦洋行购买种猪的生意没成,李谨言却一直没有死心,一次谈不成,可以谈两次,三次,总有能谈成的一天吧?英国佬太不是东西,耍人没商量,但人家现在是世界老大,连未来的世界警察都要跟在约翰牛的屁股后边当小弟,李三少还没信心能和英国人掰腕子。
  可惜的是,就算李谨言舌灿莲花,约瑟夫依旧不松口,李三少终于见识到了北欧人的固执。不过丹麦猪的生意谈不成,不代表他们没别的生意可做。在几次三番被丹麦人拒绝之后,李谨言突然想起了丹麦人的武器生产技术也是十分过硬的,最有名的就是装配了许多欧洲和拉美国家军队的麦德森机枪。之前北六省军队在满洲里和俄军作战时,曾经缴获过一挺丹麦出产的原装货,华夏国内也有仿制品,叫做轻机快炮。
  作为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生产的实用轻机枪,一挺麦德森机枪的重量还不到十公斤,几乎只有法国哈奇开斯的三分之一,在捷克式轻机枪问世之前,麦德森轻机枪除了成本较高之外,在重量,精确度以及可靠性等方面,一直稳坐轻机枪的头把交椅。
  约瑟夫显然对武器生意很感兴趣,麦德森轻机枪除了装备丹麦本国军队,还大量出口。光是俄罗斯就购买了不下一千五百挺,虽然由于庚子条约,欧洲各国一直对华夏实行武器禁运,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条约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就连当初态度最坚决的法国,也在向华夏的西南军阀出售武器。而据可靠消息,德国甚至在帮北六省建造一座兵工厂!这其中有多大的利润完全可想而知。
  若说丹麦不眼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