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志乱-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芯跎媳炔芗业拇笳翰⒉徊睢

但是曹家可有好几个大官员在朝廷里任职呢。荀家现在可是没人在朝了,他们住这么漂亮的宅子就不怕别人诟病吗?

黄忠拿着我的拜贴递到了门房,当然还有附加的礼单,虽然是外甥见舅舅也不能空手。荀氏兄弟根本就在车上也不出来,按他们的意思不进去才好呢。我可不行啊!到了舅舅家门口都不进去,于理不合吧。

一会儿从人出来把拜贴还给我,大门打开,让我们一行人进去。

这是我舅舅的家,当然我也就不客气了,招呼大伙鱼贯而入。进了门从人在前领路,走了三进院落才到了我大舅荀俭的书房,他根本就没在厅里接待我,只是把我当作个孩子,叫到书房来训话的。

“舅父,孩儿陈登拜见。”我跪了下去。

“起来吧。”我就直起了身子,往上看了一眼。

“你就是登儿啊,都长这么大了,舅舅还是第一次见你。”我这个大舅眼中还是有点慈祥的,但是为什么感觉有些皮笑肉不笑呢。大舅的身材中等,坐在书案后边,案上放着一卷竹简。一身皂服,束发薄冠,典型的世家打扮。可能因为在家中,并未着履,赤着一双大脚(三国是很少有人穿袜子的)。

“孩儿不孝,未能及早前来拜见舅父,请舅父见谅。”与我们同来的车上有荀家的两位,我们又是从西门进的城,我估摸着我这个大舅再怎么样也知道我到过什么地方了,当然对荀家的事也知道个大概了,所以先把自己的罪过说出去,占个先机。

“无妨,毕竟你才四岁,能够孤身来到这里已属不易,我怎能苛求。”我这个舅父的脸上果然有些不自然。

接下来的话语就是无关紧要的家长里短了。舅舅好像对我们陈家现在的情况很感兴趣,关于我叔祖和父亲方面的问题特别多,就连我那个刚刚行过冠礼的叔父也问了不少,就是对于母亲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关于我的学业,我这个舅父也少许提点了一下,说了说他的成就,然后就让我住到客房去,顺便可以去拜访其他几个舅父。

但是临到我要出门,舅舅突然站了起来,拍了拍我的头:“回去告诉你母亲,荀家欠她的。。。。。”

“算了,不要跟你母亲说了,有什么要求就跟舅舅说,能帮你的,舅舅尽量帮你就是了。”这话说得很无奈,我听得出来。

我转过身来,躬身一揖:“您放心吧,我会让母亲开心的,就算替您了心愿吧。”

我明显地看到大舅的眼里惊讶的神色,然后转为了慈祥,那面上言不由衷的笑容已经消失,换来的如春花般慢慢绽放的微笑。大手在我的头上抚摸了两下:“去吧,孩子,我相信你。”那言语间传来的是真诚的关爱和信任,我也不禁为之感动。

颖川书院是颖川的招牌菜,绝对没有人反对,我和荀攸就站在颖川书院的门口,这个已经快二百年的古代学院前。

说句实在话,从外面真看不出这里有什么与众不同,门额上居然只有两个字颖川。要不是有些读书的声音从里面传出,告诉别人这里是教书育人的书院,肯定没几个人相信,我看怀疑这里是衙门的人会更多。荀攸领着我往里走,书院内的绿化做得不错,这是我的第二感觉,到处都有花花草草,盛夏之际引来蜂蝶无数,倒也别具情调。有两个书生气质的人从身边走过,看来可能是书院的老师,荀攸躬身行礼,叫着先生。

“荀攸,怎么不在课堂读书,却在这里闲游,是何道理?”

“司马先生,这位是我的表叔,乃是沛国相陈公汉瑜之子。近日到颖川探亲,住在学生家里,知道我们书院的名声,特地前来参观的,我只是引领之人。”荀攸很恭谨的回答,并且帮我做了介绍。

我也赶紧躬身施礼:“无知幼童陈登,见过几位先生。”

“可是那位人称半岁能语,周岁能文的陈公子?”看来这位先生真是慕我之名已久。

汗!!!好事不出门,恶名传千里。怎么好象什么人都知道似的。

“此乃他人谬传,稚嫩之子岂有如此能耐。”

“不然,看你年虽有小,谈吐已是不俗,不如随我等花厅一叙。也让我司马徽见见这当世神童的风采。”

巨汗!!竟然是司马徽!

“学生敢不从命。”于是我们几个就随着司马徽进了一个偏门,来到了一处客厅,厅中居然摆放着几盆花草,怪不得叫花厅了。

各自落座,我不得不问问司马徽从什么地方知道我这个小孩子的名声的:“不知先生从何处知道学生的。”

“这且不忙,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此乃我只至交,汉南黄公承彦是也。”我们赶紧躬身行礼。又一个牛人,诸葛的岳丈也出来了。

“吾求学诸门,其中就有你的舅父荀公慈明(荀爽),他现在避党人之祸在汉水之滨,承彦兄时常能够见到你的舅父,向他请教学问。你的舅父闲聊时早就把你小时候各种不同寻常的事说了好多给承彦兄知道,我和是好朋友,所以知道。”

“而且我还从别人那里听说过你的事情。你的叔祖现在是廷尉,他结交的人很多,他现在最喜欢说的一件事就是你这个神童是陈家未来的希望,还有就是你有多少与众不同的地方。现在这些事情恐怕连皇上都知道了,洛阳几乎人人都知道,你说我能不知道吗?”

汗!!超汗!!!我要到洛阳找老师,这人还没到洛阳呢,竟然已经有无数人知道我了,而且当今圣上也可能知道我,这样的状况我跟本就没考虑过,不知道会对我的将来有什么影响呢?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有个超大嘴巴的叔祖,居然把我象宝贝似的说得天下皆知。

正文第三十四章治国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又进来一个人,这个人屁股后面还跟了一个孩子。

“呦,陈先生怎么有空跑到这花厅来呢?”司马徽站起来很惊讶的对着外边进来的人说。

“我倒想不来呢,可是学生不让我舒服啊!来,你给我进来。”那位陈先生把后面的那个小孩子叫了进来。

那个孩子一进来,司马徽就乐了:“看来今天是你们荀家人的大聚会啊。”

那位陈先生闻听此话一愣,看了一眼我们这边:“荀攸也在啊!这位童子不会也是荀家的人吧?”

司马徽站了起来:“我来介绍一下吧。”于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

“隆重介绍,此乃我颖川大贤陈公元方,其父陈公仲弓天下知名,乃‘颖川四长’之一。你的外祖父荀公季和就是‘颖川四长’的魁首,你不应该不知道吧。”

司马徽的后一句话就是对着我说的,我能说不知道吗?我刚要说话,司马徽有一挥手:“再给陈先生介绍一下,这位虽然不是你们一家,但是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这位小神童是沛国相陈公汉瑜之子。想来陈先生已有所耳闻吧?”

“那是当然,我早就听说了。他还真算是荀家的半个人呢。”

我赶紧走上前施礼道:“学生陈登有礼了。”

“好了,起来吧。不必多礼。”陈纪(这位可是很有名的,写过《陈子》,是陈群的父亲。)把我扶了起来。

“小神童之名我可是闻知已久,不想今日在此一见,真是幸运哪。”陈先生看来对我的印象还不错。

“愧不敢当,学生也是今日听德操先生提起,才知有此一说,实在汗颜。”

“别太谦虚了,这一套在颖川学院可不吃香。”司马德操说话了。

“德操说的是实话,在颖川有没有真东西,大家几句话就能问出来,所以装出来的学问在颖川没用。你们荀家就是凭着真才实学得到的赞誉,要是没真本事,就没人去捧那臭脚了。”说着陈纪一笑。

“咱们来考考他如何?”陈纪对着司马徽一笑,感觉坏坏的。

“那就请陈公出题吧。”司马徽也是笑嘻嘻的。我心里讲话,‘咬人的狗不叫’。

“嗯。”看来陈纪的思维也很快,从他的表情上看得出来,这题目已经想好了。

“好,就拿今天的事情来做题目好了。”陈纪一指边上的孩子:“这是你的表哥你应该认识吧?”

“对不起,陈先生,我今天刚来许县,很多亲戚都没见过,故此不知这是哪位表哥。请先生指点。”

“这是你的表哥荀彧,最是淘气,今天的事情就是因他而起。不过这也是你的题目。听好了啊”

“今日说《论语》,讲道其中一段。”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这很普通吧,但是你这位表哥在断句是采用了另外的一种断法,你知道吗?”

这简直就是撞到枪口上的问题啊,陈纪刚想要说,我抢先了:“可是”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

一屋子的人全傻了。

“呵,不简单,果然是神童。”陈纪乐了。

“那你可不可以为我们推断一下那种断法是正确的?”

“学生学识浅薄,若有推断不佳,请各位先生见谅。”我先谦虚了一下。换来的全是鄙夷的目光,看来这个地方的文风还真是比较古怪,也怪我没记住陈纪他们的话,自己找的,怪不得别人。

“我认为两种断法都对,只是出发点不一样。”一句话,所有人的目光已经发亮了。

“先说‘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这话非常正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是这么干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颖川学院的缔造者黄太守,他就是靠将朝廷法令传播乡里,使民众知道朝廷法度而使全郡安然的。那个时候朝廷严刑峻法尚不能使百姓俯首帖耳,可是黄太守只是宣传法令,让大家知道法令的由来,该如何遵守,戴民以宽,却得到了其他州府乃至朝廷苛行律令都达不到的效果,这难道不对嘛?黄太守同时还作了一件事就是颖川学院的建立,秉承的是什么?孔子的‘有教无类’,什么叫‘有教无类’?就是士农工商,不分彼此,全都教育的思想,这样才有了现在颖川冠于当世的文风,难道不是吗?这句话这么断句没有错吧?”

大家已经想鼓掌了,他们都以为我的话完了。

“但是。”我加重了语气,为的就是压住他们想鼓掌的热情。

“那么‘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断法就错了吗?也没有错,这是出发点不同所造成的。庄子说过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多么精准的一句话,民众的乐趣不是当政的人想象的那样,因为你跟他所处的位置差距很大,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知道那么多的,知道了这些只会让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一点点变少,(看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知道了),干什么都不自在,不自由,限制了他们的乐趣所在,随时他们都要担心自己超越了律法的界限。所以你觉得你告诉他们事实的真相是帮助他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朝廷的想法,等等很多,你觉得你是在帮他们,你哪里知道你也是害了他们,你让他们失去了快乐,你让他们失去了自由,你让他们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他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他们只需要知道道德理念就可以了,一个大家都以道德标准处世的社会绝对要强过法制强迫约束民众的社会,民众只要知道敬老爱幼就可以了,知道男耕女织就可以了,让他们在饭碗之前转,比让他们为朝廷的法纪发愁要好多了。知道的多了,反而是破坏了他们的幸福,救世主不是想当就当的,尤其是害人的救世主。’以德治国‘,永远要强于’以法治国‘,但是除了遥远的上古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