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光荣与梦想-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消息而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他同河内的首席谈判代表黎德寿在巴黎会谈中已取得了突破。10月8日,北 越人不再坚持罢免阮文绍和在西贡设立联合政府了。18天以后,基辛格在一次电视记者 招待会上说,再开一次会,便能达成最后的协议。他说:“和平在望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10月23日,白宫宣布,停战协定的签字要延期,因需要举行新的会议,以 “澄清”某些问题。发生困难的原因看来至少一部分来自西贡方面,南越外交部长陈文林抨 击即将达成的协定是“不能接受的”。阮文绍说,这等于“让南越人民向共产党投降”。阮 文绍发誓说,如果有必要,他的国家将单独继续作战。  当基辛格试图重新谈判某些敏感问题时,河内谴责华盛顿言而无信,要求按原来谈妥的条款 签署协议。美国人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黎德寿盛怒之下开始就诸如国际停战监督小组的规 模和——对于美国来说至为重要的——遣返美国战俘等问题提出反建议。基辛格宣称,对方 是有意“一个接一个提出琐碎的问题”,河内派出的小组试图“在改动文字的掩饰下”做出 实质性的改动。  据报道,总统对越南两方都很恼火;怨西贡执拗顽固,认为河内说过的话不算话。12月14日 ,基辛格绝望之下离开巴黎,尼克松给北越总理范文同发电报,警告他除非在72小时内 恢复认真的谈判,他将重新在海防港外布雷,并使用包括B…52、FO4鬼怪式和海军战斗轰炸 机在内的美国空军威力。柯蒂斯?李梅将军曾经建议把越南炸回到石器时代去,而总统显然 也有类似的想法。这可不是没分量的威胁。总统的空军将领们向他保证,在两星期内他们可 以对敌方本土进行饱和轰炸,投掷炸弹的总吨数要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全部大规模空袭 中的投弹吨数还多。此外,在其规模上这将是前所未闻的最大的恐怖轰炸。B…52就能确保这 一点。这种飞机根本不可能进行定点轰炸。每一架B…52机腹内载有40吨炸弹。飞行时以 三 架为一“小组”,每一小组向一个一英里半长、半英里宽的“方格”内投掷它的炸弹。到目 前 为止,这种飞机还没有用来袭击过城市。如果它们在河内上空投弹的话,使平民遭受大量伤 亡将是不可避免的。  72个小时过去了。范文同没有答复,尼克松向关岛和泰国的美国空军基地和东京湾里的 美国航空母舰发布命令:开始闪电攻击。结果是美国卷入越南的漫长历史上的最残酷的一章 。河内遭到了各种类型的美国飞机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进行的昼夜不停的连续轰炸。美国飞行 员使用了100架巨大的绿、棕两色的B…52,仅在第一周内就出动了1400架次以上。美国 人全惊呆了。仅在几天之前——实际上直到12月中旬——他们还一直在盼望着美国完全摆脱 印度###,期待着美国战俘(其中有些人已经被俘将近十年了)能够回家过圣诞节。现在他们 见到的却是这种令人目瞪口呆的180度转变。总统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解释。过去,尼克 松同他的前任约翰逊一样,总是出现在电视上,宣布他在越南采取的新的行动。现在他根本 无意为自己的行为申述理由了。惟一出来表明态度的白宫官员是齐格勒。他对记者说,轰炸 “将继续到达成解决办法的时候”。  
37。自尊丧尽(11)
五角大楼提出许多军事目标:停车场、交通塔、发电厂、仓库、桥梁、铁路、船坞、工 厂、公路、兵营、供给站、飞机着陆场以及高射炮和地对空导弹阵地。但是大部分目标都是 北越城市中人口稠密的地区。例如河内热电厂就在距市中心仅仅一千码的地方。驻河内的外 交官和外国记者发出报告,详细描述了这个遭浩劫的城市。城里没有电,并经常缺水。周围 一大片地区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坑。学校变成了冒着烟的大坑。瓦砾堆里到处是炸碎的练习 本。父母拼命地在碎裂的水泥板间寻找他们的子女。  在河内郊区太原,几乎有一千平民死伤,棺材堆置在街角上。白太肺结核医院被夷为平地。 白梅医院也是如此,医生从废墟里把病人背出来。一家药房被炸毁。一个炸弹落在一所战俘 营里——此事激怒了尼克松,据报道说,他责骂北越人不该把战俘安置在导弹会落下来的地 方。波兰货船约瑟夫?康拉德号被炸沉在河内港口内,炸死水手三人;还炸坏了一艘俄国船 和一艘中国船。为这些违法行为道歉的国务院人员都非常生气。一位美国外交官忧郁地说: “照这样干下去,到圣诞节前夜我们该去炸河内的天主教堂了。”  实际上,尼克松宣布圣诞节前后停战36小时,但是这段时间一过,死神又光临了。墙上 依旧有北越人用白垩写的:“我们要替被美国人屠杀的同胞报仇”和“尼克松,你必须偿还 这笔血债”。这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示而已。白宫远在7000英里外,最后一批美国地面 部 队不久便将撤离印度###了。北越惟一可以用来抵制暴行的人质是被他们抓住的美国飞行员 。在这次闪电轰炸之前七年内,B…52出动过10万架次,被敌人炮火击落的仅一架。而现在河 内已拥有世界最强大的高射炮防空能力,仅在1972年的最后这两个星期内,他们的愤怒的炮 火便击落了16架这种空中无畏战舰,一架就值1500万元。更重要的是,98名飞 行员被俘。美国在东京湾地区上空的猛烈轰炸,增加了在巴黎的赌注。无论基辛格还是黎德 寿,他们身上的压力都更大了。  另外还出现了一些和平的因素。尼克松(这还不是最后一次)错误地判断了公众在道义上愤慨 的限度。詹姆斯?赖斯顿把大规模轰炸称做“抽风的战争”。俄亥俄州共和党参议员威廉? 萨 克斯比原曾支持尼克松的越南政策,现在也出来反对,说他“作为一个美国人”感到不安, 并且认为他的同胞都会有“同感”。在欧洲,反应更为尖锐。伦敦的《每日镜报》说:“美 国恢复轰炸北越,引起全世界的反感。”在巴黎,《世界报》把这次空中进攻比做纳粹在西 班牙内战时夷平格尔尼卡的罪行。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更不留情,把它与德国灭绝犹太 人的行为相比。这激怒了美国政府,它把瑞典大使召来提抗议,但是所有西方国家的政府, 反应都几乎同样强烈。  如果说华盛顿低估了盟国的不满情绪的话,河内则是高估了共产党世界的愤怒程度。莫斯科 和北京的评论都是敷衍了事的。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苏联50周年国庆的讲话中,对于 B…52的轰炸的态度真是再温和不过了,他还很显眼地派他的孩子们参加美国大使馆的招待会 ,去与特里西娅?尼克松?考克斯和她的丈夫相见。俄国人与中国人都力劝北越人同美国人 取得谅解。美国已失去了反对“解放战争”的热情,苏联和中国对这些战争的支 持也不如从前热心了。与其说是轰炸,也许反倒不如说是这一原因,使河内发出了要求重新 会谈的紧急信号。12月30日,白宫宣布暂停轰炸,再度安排基辛格和黎德寿在1月8日会谈。 阮文绍派了两名外交官到华盛顿,扬言要反对任何不符合他的要求的条约,此时,尼克松的 反应是派出亚历山大?黑格将军带了一封致阮文绍的信前去西贡,内容实际是要他免开尊口 ,这一点已足以表明美国谋求解决问题的决心了。  基辛格随即挟着装有新建议的公事包奔波于巴黎和比斯开湾之间。1月底,当两个谈判者在 42个月中举行第24轮会谈时,他们终于取得了突破。大家原估计将还需两天的讨价 还价,但是最后的谅解仅在四小时内便达成了。在巴黎古老的美琪饭店墙上挂着丝绒的大会 议厅里,宣告了战争的正式结束;华盛顿、河内和西贡同时广播了这一消息(基辛格说, 光是完成那一套程序,“便使我们大家都老了几岁”)。尼克松总统带领全国做祷告,大力 赞扬“在各国历史上最无私的事业之一中”在越南服役的250万美国人。他宣称,他取得了 “光荣的和平”。  但光荣二字实在无从说起。基辛格很明白这一点。在向报界发表的经过深思的简单谈话中, 他说:“到现在,看来已很清楚,在这场战争中,谁也不能说只有他痛苦,或者说只有他最 有远见。”他根本没提什么光荣,或英勇,或荣誉或任何其他与这场冲突毫不相干的有关武 功的辞藻。他说:“在医治印度###的创伤的同时,我们可以着手医治美国的创伤。”这话 说到点子上了,因为那正是当时美国的问题。美国在阵亡大约万人、受伤30万人和 花费了1100亿元之后,作为战争的直接结果,他们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国内问题,一种 精神上的沉疴。在麦克卢汉式的全球村加拿大作家,由于电视的发达,他称世界是 个小村庄。——译者里,要使一个遥远的国度成为废墟,而又不使美国遭受严重创 伤,那是不可能的事。除去人力物力的损失以外,受伤的还有:美国公众对总统职位的尊重 , 因为它使美国进入了这场战争;美国公众对国会的尊重,因为它曾继续不断为这场战争拨出 巨额款项;美国公众对法院的尊重,因为它没有裁决这场战争为不合宪法;美国公众对民主 制度本身的尊重,因为,事实证明在影响决策者方面,它实际不起作用,因而已经堕落成街 头的混乱了。赖斯顿就停火一事写道:“由于这场战争的影响,美国人对权威的尊重已是一 落千丈了,这不仅包括对政府行政权威的尊重,而且包括对学校、大学、报界、教会,甚至 家庭的权威的尊重……美国生活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些变化现在还没有为人所理解, 或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这变化是前所未有的,重要的,也或许将永远持续下去。”  在停战的一周内,麦迪逊广场花园发生了一场丢人的争吵,争吵的问题是在体育比赛前是否 演奏乐曲《星条旗歌》。同一时候,教师罢教像新发生的流行病传遍全国,使教学活动全部 停顿。这在上一次美国精神大考验的大萧条期间,都是不能想像的。当时,星条旗飘扬在一 个比现在要穷得多的国土上空,当时的美国存在着许多物质上的苦难。教师在那场经济危机 中属于受害最深的一部分人。付给他们的报酬往往是不值钱的临时通货,或甚至分文不给, 有些人只能同挨饿的孩子分食极少的一点食物。但是在那个纪律严格的社会里,教师罢教, 犹如不尊重国歌一样,是不能想像的。这并不是说那时的美国是一个比较好的国家,显然不 是这样。这只表明,当时的美国是另一个国家,住着与今天不同的另一些人民,他们所面临 的挑战是与70年代的挑战全然不一样的。  或许这正是亨利?亚当斯在本世纪初所写的一段话的意思,他认为20世纪的美国人要经受 的考验,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变化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 一个国家,为变化本身而崇拜变化,把变化和进步看做是同一回事。林登?约翰逊在1965年 曾说:“我们需要变化。我们需要进步。这是我们的目标。”  但是,如果说这是美国民族性格的一个方面,它也还有另一个方面,与此完全针锋相对的一 面,这一方面在越南战争结束时又重新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