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长端着茶杯走进办公室,“好热闹,张老师你这几天身体还好吗?”
大家一听是校长的声音,心里都一激动的,校长在这个点过来,有点过于敏感,当然大家心里想的是,希望校长过来是公布好消息的。
张倩也不烤火了,回到自己座位上坐好,“身体还好,谢谢校长还有各位老师对我的关心。”好话还是要点点的。
校长看着大家那一脸激动中带着期盼的眼神,“大家心里也有点数了吧,我们再上三天,哦,不,连今天还有三天课程,我们就要放假了,明年恢复上学的时候另行通知。”
大家给校长的话都给弄晕了,虽然知道他过来是说放假的事情,可大家都以为最起码还要上个五六天的课吧,没有想到大后天就要放假了,这这通知也太急了点吧。
“校长,这,这也太赶了点吧。”马哲国虽然也想早点放假,可这好像有点赶。
办公室还有个两位老师都点头道,“是啊,有点赶。”
“好了,这次小张还有小孙没有轮到买年货假。”这里资历第三老的苏老师盘算了下还有俩个人没有休这个假的,苏老师是明天,刘老师是后天。
“我那天就不去了,最后一天上课,我去买年货也不算是个事情。”孙老师推了推他的眼睛,慢条斯理的回答道。他是单身知青,年货买不买都无所谓,反正到时候学校会发年货的,几个村合起来,东西还是蛮多的,节约点完全可以过个年,没有必要再花那个钱。
马哲国一算还真是,“要不张老师最后一天下午不要来了?”
张倩摇摇手,“没事没事,我平时休息的也够多的,就让我站好最后一班岗吧。”还再坚持两天,终于可以睡懒觉了,而且孙老师都没有休假,咱一个平时休假够多的人,还好意思说要休假吗?
“小张同志就是好同志,总之大家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还有隔壁几个村的年货明天都会送过来,到时候我们再一起分。”校长表扬完张倩后,顺道把大家最最关心的年货说了出来,“虽然目前不知道有多少东西,不过数量和品种都会比去年来的多。”
大家一听校长的话,都激动了,当老师为何会让人家眼红?第一就是因为老师的工作相对于修地球来说比较轻松,人家在太阳底下挥汗如雨的时候,大家都在教室里教书育人,没有太阳晒,没有狂风吹,不会淋雨,二来就是这个年货,二来就是这个年货,由于学校是几个村子合办的,每到过年,各村都会按老师的名头,每村都有年货送来,所以老师的年货要拿几份。
张倩一听就明白过来了,原来除了平时工作要比修地球好,到年底的话,福利都是大家的好几倍,“今年可以过个大肥年了。”张倩感叹道。
校长一听张倩的话,惊讶道,“听说张老师的妈妈去了趟县城运了半车的东西回来,就算没有年货发,也会是个肥年吧。”
大家一听都笑了,“年货多也是应该的,毕竟张老师一家都过来过年了,张老师也算是全家团聚了。”就是那个王强走了,不然的话一家五口该是多开心的事情啊。
张倩点点头,“是啊,我弟弟还闹着说要堆几个雪人手拉手的。”到时候堆在家门口,一定会经过的人感到很温馨吧,不过这个工程好像有点大。
“幸福的一家。”呆了片刻后的马哲国蹦出来这么一句,“张倩你很幸福。”
马哲国说完这话就拿起课本去上课。
幸福?张倩回味了下马哲国的这句话,好像在一个月前,大家都在说自己是个不幸的女人,挺着个大肚子给人踢了,是个弃妇命,等到张家父母陆续赶过来后,大家的留言又转变了,其实幸福就在自己手里,现在的张倩也不想着回去不回去的问题,老天让自己重生到这个年代肯定有老天的想法,也许就是让自己承担起张倩的任务,生下小包子,照顾好张家父母,让张家小弟长大成人吧。“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离去而改变想法。”
正文 第五十章 住宿问题
校长中午的放假通知经过各位老师的嘴传达到每个班级后,同学们都激动了,就只差敲锣打鼓庆祝了,当然他们是不会去关心为何今年会那么早放年假,他们知道的时候,从大后天开始,就可以天天睡懒觉,对于老师们的老生常谈,他们也爆发出比以前更认真的勇气来,对他们来说,好好给老师张张脸。
张倩拍了怕身上的粉笔灰,准备回到办公室喝杯热水,收拾下就准备回去,就听到门口有人喊姐姐,张倩扭头一看,“小旭,不多休息下?”
张旭其实也是刚睡醒,本来想在炕上多睡会的,可听到葛素梅说要去接自己,立刻就从床上爬了起来,让葛素梅等等他,他也要去学校接姐姐。
张旭可以说刚下火车,都没有走多少雪地,就遇到了葛素梅,然后一路就在拖拉机上,所以来接张倩的这段路,算是张旭第一次走这么长的雪地,当看到一条大道,边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还比自己走的路矮了一大截,他下意识的认为那是河的,当听妈妈说,那两边都是庄稼后,张旭的嘴张的好大,一眼看过去都是白雪覆盖,虽然不知道有多少是田地,当张旭知道在这里种地是件很幸苦的事情,怪不得那个知青院子大大的(他不知道知青点是大,可住在里面的知青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多)。
其实张旭不知道在东北干这些农活会有机器出动,不像南边由于地比较分散,机器耕作比较麻烦,所以很多都是需要靠人力,而东北这里的地,都是成品连在一起的,地是多,可人工干的活和南边是差不多。张旭一路感叹过来,一路看着想着姐姐每天从这条村道上来来回回会是何样。
最后还是葛素梅看看时间不对,催了几次张旭,才算赶在张倩离校前来到学校。
张旭冲进办公室,然后走到炉子那里取暖,“姐姐,这里的路好难走啊。”雪踩下去是软软的,不过有的地方人走多了,压结实了就变成冰,有点滑,稍微不注意,就会跌倒,张旭开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可几个没有注意差点摔倒后,张旭才算比较小心的走路。
张倩点点头,点了点张旭的鼻子,“所以小旭你走路要稍微慢点,不要走的太快。”如果雪厚的话,跌下去最多就是身上白花花的一片,伤不了身体。
葛素梅来过几次,也和这里的老师熟悉,她顺手把手上带来的东西一一递给学校的老师,“今天我家当家的从老家过来,带了点家乡的特产,由于路远,带的不是很多,各位就意思意思。”
大家看到葛素梅手上的东西,心里就有数了,知道这应该是张老师家的特产,当然嘴上都要客套两句,“葛姨,你也太客气了,你们自己吃就成了。”
“就是,葛大姐,你自己吃就好了,平时我有点不舒服,麻烦你的时候多了。”苏老师以前生孩子的时候,由于产后护理不当,身体不是很好,在听到葛素梅给荷花接生后,有一次就在葛素梅来接张倩的时候,试探性的问了下,葛素梅给她搭了搭脉,给她弄了个简单的调理办法,经过这段时间的调养,虽然恢复的不是特别好,不过没有以前那么难受,所以苏老师家里有谁不舒服,都会问问葛素梅。
葛素梅笑了笑,“你们都是小倩的同事,平时对她照顾也挺多的,你们怎么能不收,再说了苏老师你也不是送了点红枣给我。”有次苏老师知道葛素梅每天都会熬红枣粥后,就给葛素梅送了许多过来,让葛素梅直呼这里的人真好,让本来担心枣子没了,会断了红枣粥,没有想到烦恼立刻让人给解决。,
苏老师就知道葛素梅会提这茬,“都是自家种的,不值钱。”不过每天吃点枣子,真的感觉不错。
葛素梅分好礼物,张倩也收拾好之后,和大家道别之后,就挽着张倩往家里走去。
张倩其实来到学校后就想起来件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妈,你看今天晚上,爸和小旭住那里。”就两个卧室,多了个张奕然和张旭还真不好安排,当然张倩也可以和葛素梅住到赵芸那屋,可问题是张倩习惯躺在炕上吃黄瓜和西红柿,如果住到赵芸那屋,就不要想了。
葛素梅其实在一家人重逢的喜悦慢慢淡下去之后,心里也担忧起这个问题来,而且看韩文阳那个小伙子的眼神,预计他会时不时过来请教问题,当然请教问题也是个目的,还有个目的就是边上的傻闺女,虽然老张说韩文阳不错,可葛素梅现在是怕了,在这个人吃人的时代,还能有干净的人吗?为了不同的理念,为了支持不同的派别,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兄弟姐妹反目,当仇人一样看待,能保证韩文阳是好人?能不计较张倩的过去?能把张倩肚子里的孩子当成他的孩子对待吗?这都有待时间的考验,或者说张倩自身条件也变好了,能在生活和事业上帮助韩文阳,
葛素梅从来没有想过女人只能当贤妻良母,如果和男人的事业离的越来越远,没有共同话题,那恭喜你,你和男人以后的生活会如同一潭死水,良心好点的,就这么过着,良心不好的,就下堂。
咱们的党不就是这样的嘛,多少人进了北京后,立刻换了家里的黄脸婆,找了女大学生,找了文工团的,有些是老婆死了再娶,那能理解,有些早就在延安娶了大学生的老婆,没有必要换,可有些就那么把为他们生儿育女的老婆给踢了,理由就是没有共同语言或者是父母包办的,没有感情基础,开玩笑了,你不满意,那你当初干吗和人家上床,怎么孩子一个一个往外蹦,说穿了就是喜新厌旧,觉得乡下的老婆带出去没有面子,也没有那些大姑娘脸蛋好看,身材好,学历好,基于种种原因,大家都懂的。然后陪着男人辛苦半辈子,就等着过好日子的女同胞们,突然发现好日子是来了,可绝对不是自己能过的,会有新人接替自己承担起照顾自己男人的责任,而前任就这么一鞠躬的下台。
张倩等了许久都没有等到葛素梅的回话,就再次问道。
葛素梅沉吟了片刻,“要不你爸和你弟弟住咱现在的屋,咱就住到小芸那屋?”葛素梅知道女儿心里的想法,可她也没有办法,总不能一家四口住一个房间吧?
张倩想来想去也只有那一个办法,“好吧。”
正文 第五十一章 谈话
韩文阳吃好午饭后就拿着他的行李回去了,毕竟他的屋子也要打扫下,张奕然也累了,也有话要和葛姨谈,再说来日方长,以后有的是机会聊天。
张奕然也早就想知道女儿的近况,碍于韩文阳的存在,通过老婆的转述,也知道了些事情,对于那个无缘的女婿王强,张奕然倒去了点看法,在这个年代能够留下这么多东西,还有工资没有拿的人,应该不是心地不好的人,弄不好也是家里的原因。
晚饭的时候,只有张家一家四口外加赵芸,虽然少了个说书的韩文阳,可少了点热闹,多了点温馨,葛素梅把中午吃剩下来的兔子肉挑出来分给三个孩子吃,至于老张就红烧兔子肉的肉汁拌饭,自己就算了。
张倩看到可怜的张爸都没有肉吃,就把葛素梅夹给自己吃的肉,夹到张奕然的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