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说说,王叔到底是什么病?”
“老臣无能。”
“老臣无能,老臣无能,你们除了说这几句就不会说别的,太医院供着你们,莫非供着的都是一群废物不成。”杨勇气急,也顾不得尊老爱幼,指着几名老太医破口大骂。
这些人能进太医院,都是行医数十年,多少都有一些真功夫,若是平时,就是面对太子也敢争一争,此时却只能缩着脑袋任由杨勇责骂,若是不能治倒还罢了,关健是他们能病因也查不出来,心中羞愧不已,也只能任凭太子责骂。
元清儿刚一进门就听到杨勇的骂声,心中大感奇怪,杨勇在东宫很少骂人,没想到在卫王府骂的如此凶,见这些都已年过六旬的老太医跪在地上不发一言,连忙道:“殿下,为何如此生气?”
杨勇意识道单骂这些太医也无用,若是骂得急了,这些人胡扯一通,给杨爽乱用药更加糟糕,将语气放缓:“本宫刚才心急了一些,你们都起来吧,好好替卫王诊治,若能将卫王治好,本宫不吝重赏。”
“谢太子殿下。”几名老太医才敢战战兢兢的起身,重新围在杨爽身边把脉的把脉,观察的观察,并不时窃窃私语,交换意见。
退出杨爽的房间,杨爽和元清儿一起来到王府正厅,卫王妃刘氏虽然心中悲痛,但知道留在杨爽房中只会打扰太医对杨爽地医治,也跟着到了正厅,分宾主坐下后,自有王府丫环给杨勇和元清儿送上香茶。
王府的茶叶自然是秀挑万选,隔着瓷杯,杨勇的鼻间已经闻到幽幽的茶香,可惜杨勇此时却没有半点喝茶的心思,向刘氏问道:“婶婶,王叔的病到底是如何起地,以前有没有征兆?”
说起杨爽的病,刘氏眼圈又红了起来:“哪有症兆,昨日下朝回来卫王身体还好好的,还在演武厅里练了一会儿武,只是从演武厅内出来,卫王马上面色发白,人也站不稳。昏倒在地,
开始,到现在人也没有舒醒。”
—
“婶婶是说卫王昏迷过去后就没有醒过来?”
刘氏点了点头,杨勇倒吸了一口凉气,杨爽地病比想像中严重多了,难怪这些太医从昨天到现在也一直无法判断出卫王的病症。若是卫王有个三长两短,自己无异于失去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杨勇再也坐不住,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自语道:“不能这样下去,必须想办法救卫王。”
太医连卫王的病症也无法查出来,不能再指望他们,唯有从民间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医生,大隋医术高超之人莫过于姚僧垣。许胤宗两人,姚僧垣曾是太子妃地义父,可惜在开皇三年,姚僧垣已经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而许胤宗自从与杨勇分别后,就没有人知道他地去处,就是想找也无从找起。
除了这两人,还有谁的医术能比太医院的医生高明?杨勇摇了摇头,不过。现在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向刘氏建议道:“婶婶,王叔地病不能拖下来,既然太医院迟迟不能拿出救治的方法,本宫想向民间悬赏医道高手,希望能对王叔有所帮助。”
刘氏点了点头。她虽然出身望族,平时也将王府打理的井井有条,只是嫁入王府七年后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连杨爽的几名姬妾也是如此,杨爽一病,她顿时方寸大乱,若杨爽有个什么不测,她下半生都不知该如何度过。
“既然婶婶同意。那本宫马上派人贴出布告,东宫悬赏白银百两,铜钱五百贯医治卫王,若民间有人能治好卫王者。不但可以得到白银百两,铜钱五百贯的赏金,还可以推荐进入太医院署,不愿进太医署者,也可得到东宫七品以上正职,如何?”
为吸引医术高超者前来应征,杨勇更高地银钱也出得起,只是此时白银百两,铜钱五百贯的赏金已是够高,足够一户中等人家衣食无忧一辈子,东宫每年明面上的收入也不过五万石禄米,若出的太多,恐怕要引起别人对东宫银钱的怀疑,何况若是有看不起这些钱财之人,还有官位相送,无疑能吸引人应征,当然,别人无欲无求那出再多的价码也无可奈何。
卫王妃擦了擦眼泪,向杨勇弯腰鞠躬:“多谢太子殿下!”
“婶婶,这使不得。”尽管卫王妃比杨勇只大二三岁,倒底是杨勇的长辈,见她向自己行礼,杨勇一时手足无措,只得向元清儿使了一个眼色,让她将卫王妃扶起。
元清儿会意,忙将卫王妃扶住:“婶婶,听到王叔生病,太子都急得不得了,现在不过是略尽绵力,可惜义父早去了四年,否则就不必如此麻烦了。”
想起姚僧垣高明的医术,刘氏也是惋惜不已,如今太医署的主药就是姚僧垣的弟子,可惜医术与姚僧垣相差太远。
“若能治好卫王,妾身也不吝钱财,白银百两,铜钱五百贯已是东宫年收入地一成,这个悬赏还是由卫王府出吧。”卫王妃不亏出身望族,虽然还在悲痛中,马上就考虑到太子的不易,卫王每年的俸禄和赏赐加起来虽然不如东宫,只是卫王经常领兵在外,多少有额外的收入,财力其实比东宫还雄厚,若卫王有个三长二短,留着钱财又有何用。
倘若只靠东宫那点收入,杨勇什么也做不了,不过,这个可没办法和卫王妃说明,见卫王妃执意要出,杨勇也不好拒绝:“婶婶,那不如这样吧,东宫出一份,卫王府也出一份,在悬赏上注明,若是有人能治好卫王,可以同领两份赏金。”
卫王妃却不过,只得点头,叫来一名下人,将悬赏之事吩咐下去,不一会儿,王府幕僚就将数十张写好的文告送了上来,卫王妃和杨勇分别盖上卫王府和太子的大印,吩咐马上贴到京城各个城门和热闹所在,并送一份到京兆丞府上,让京兆丞派人速抄数百份相同地文告,出动衙役,贴满京城大街小巷,当然,这些抄写的文告上面就没有东宫与卫王府联合的大印,只能由京兆丞盖上自己的大印,好在苏威现在已没有再兼京兆丞之职,否则苏威光盖印恐怕就要大半天。
这份文告一贴出去就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都对这份丰厚的悬赏和垂手可得的官位眼谗不已,可是连太医署都对卫王的病毫无办法,一般的郎中也没有这份勇气揭榜,不过,胆大包天者什么时候都存在,榜文贴出去不到半个时辰,卫王府就迎来了一拨拨应征之人。
来应征之人有医术不俗者,更多地是抱着侥幸心理,想着撞大运之人,杨勇当然不会把这些人都放进去,而是先让太医院把关,出题考验,一关不过者,一律用大板子轰出去。
太子和卫王妃联手出榜召集民间郎中,让太医院的那些老头心中嘀咕不已,深感伤了他们的自尊,只是他们拿不出办法来,也没有理由阻止,不过,不免憋了一肚子火气,出的题目自然是又刁又怪,不要说那些妄想混水摸鱼之人,就是一般地行医者也难予答出几题来,到了晚上,连一个有资格为卫王诊治的郎中都没有找到。
杨勇大失所望,不过指望半天的时间就能找到高手来医治本来就不现实,只是杨爽一直昏迷不醒,而且气色越来越衰败,谁也不知道这样下去,杨爽能够熬过几天,甚至太医署的几名主药,博士悲观的认为再找不出病因,明天卫王就要不行了。
第八十二章 猫妖
夜之后,整个卫王府***通明,白天那些一心想送礼王府长久不派人收礼,又听到卫王很有可能无救,总算都已回去,仆役们走路也特意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了卫王的病体,卫王府也回复了清静。
天色已晚,杨勇正要和元清儿一起回东宫,王府外响起一阵踢踢踏踏的脚步声,不一会儿,咚
听到皇上驾到,整个王府都被惊动,家丁慌忙将中门打开,杨勇,元清儿,卫王妃也都连忙迎了出来,杨勇一眼就看到杨坚和独孤氏身着便服,在数十名禁军的簇拥下踏进卫王府,只是令杨勇奇怪的是还有一个光头和尚和一个道士紧跟在皇帝身后。
“参见皇上!参见皇后娘娘!”
“参见父皇!参见母后!”
“免礼!”
“谢皇上,谢皇后娘娘!”
看着杨勇,杨坚脸上显出一丝温和之色:“太子和太子妃也来了。”
“禀父皇,母后,王叔重病,儿臣实在放心不下,故过来看看能不能帮忙。”杨勇恭敬的回道。
“情况如何?”
“父皇,情况不太好,王叔一直没有醒过来,太医至今也没有诊断出王叔的病症。”杨勇老实的道。
“唔,朕知道了,太子也不用太急。”杨坚语气中没有杨勇想像中地焦虑之色。反而先安慰起杨勇来。
杨勇的目光不由瞥向杨坚身后的一僧一道。皇帝身边的那名和尚杨勇认识,年过七旬,眉发皆白,宛若得道高僧,仍是皇帝最信任的佛门大师之一,法号昙崇。那名道士年近五旬,相貌清瘦,须长一尺,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杨勇却是第一次见过,让杨勇有种不好地联想,看得眉头微皱。
杨坚和独孤氏进入正厅后,又向卫王妃问起卫王的病情。听完卫王妃的介绍,杨坚沉吟了一下,向身边的昙崇道:“大师,你看皇弟犯的是何病?”
“阿弥陀佛,禀陛下,贫僧还要先行看过王爷再说。?”
杨坚请昙崇替卫王看病,杨勇并不奇怪,心中对昙崇也有几分希冀,昙崇能得到皇帝信任,不但精研佛法。医术也十分高明,杨勇不是没有想过请昙崇给卫王看病,只是这些年佛门发展太快,让杨勇下意识的讨厌和尚,何况昙崇被杨坚封为护国法师,有时派头比他这个太子都大。杨勇不愿向昙崇低头。
杨坚又转向道人:“仙长,你看呢?”
“无量天尊,贫道也要先行看过王爷再说。”道士也毫不含糊,不敢信口开河,今日皇帝齐招佛道两门之人为卫王看病,两家隐隐相较之意。
“好,那一起去看过皇弟再说。”
“贫僧遵旨。”
“贫道遵旨。”
两人分别向皇帝行了一礼,跟在皇帝身后向卫王的寝房走去。
杨勇撇了一下嘴。这些和尚道士一个个富得流油,甚至比东宫还要富裕,偏偏喜欢称什么贫道,贫僧。
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皇帝经常给佛教大行布施,杨坚一方面崇尚节俭,一方面对佛门却大方无比,对大兴寺布施最多地一次为:绢一万四千匹、布五千匹、绵一千屯、绫二百匹、锦十二张、上等好米千石,皇后亦施送钱五千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等。
拉后两步,杨勇示意元清儿向独孤氏询问一下这个道士的来历,元清儿会意,很快与独孤氏走了一个并排,轻声问道:“母后,这位仙长从何而来,儿媳怎么从未见过。”
尽管元清儿一直没有生养,独孤氏对这个儿媳还是特别疼惜,简直比对杨勇还要好上几分,反倒是云媚儿和杏儿两人虽然生下了皇孙,独孤氏对两人依然没有什么好脸色,见元清儿发问,独孤氏和颜悦色的应道:“这位仙长是陶弘景老神仙的传人,道号广元,仍是大有法力之人。”
陶弘景是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号华阳居士,字通明,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于是画了一张画,上面两头牛,一个自在的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陶弘景虽不为官,但与皇帝的书信不断,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梁武帝无不以,人称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