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钟太嫔身体抱恙,就送了些上等的燕窝过去探望,才知道钟太嫔是忧心大公主的婚嫁。六月是淑的生辰,明年就该行笈礼了,也到时候挑个婆家了。”
季涟微微蹙眉,不解问道:“这事她不是该去找母后么,怎么找上你了?”
玦儿叹道:“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也没应她什么,等她走了,才从高嬷嬷那里听说,钟太嫔和母后的关系素来都不太好,还是永昌年间在东宫时候的事情了。这下我就更不敢插手了,先前母后想见二弟,你也没作声,要是钟太嫔开口我反而应了,只怕母后心里不高兴。可是我又想着淑再怎么也是你亲妹妹,到底还是找个好人家才能心安。”
听到高嬷嬷说钟太嫔和张太后关系不好这句话,季涟才想起这根源来,淑是永昌五年生的,是季涟出生后到齐王涵出生之前父皇唯一生养下来的孩子。那个时候季涟还小,好多事情不太明白,只是按照后来的情形推测,钟太嫔当时还是个普通宫人,为了保下这一胎只怕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惜生下来是个女儿,却因此得罪了张太后——难怪会上了那殉葬的名单,他先前以为是拟定名册的人无意写错了,现在看来倒是故意为之的。
季涟笑了笑,捏着玦儿的手叹道:“这宫里,什么事情都是盘格错节的,真是不让人省心……你可别累坏了?”
玦儿轻笑着握住他的手:“也还好了,我倒是想着能把这些事情给办好了,免得你前头辛苦了回来还要头痛这些事情。可是……这些事我实在不敢做主,怕做的不好了又让你难做。”季涟轻笑着摇摇头,拉着她走进长生殿,回头吩咐提鱼篓的宫女把东西送到长生殿的小厨房去做了。
马上有宫女奉上清水和皂粉来给二人净面洁手,季涟想着张太后那边的事,心里有些犹疑,玦儿拿着巾子给他擦了手,携着他到里间,估摸着他的心思劝道:“前边那些事我倒是不清楚,也不知现在是怎么个状况,只是二弟到底才十来岁的孩子,一个人在外面也怪可怜的,母后这样的想他,也是人之常情。再说母后到底养了你十年,就当是报答那养育之恩,让他们母子见上一面可好?”
季涟先前不肯让齐王涵回来,一是局势未稳,二是想着当初强要让他娶江氏做正妃的事情,怕玦儿心里挂着这件事,此时见她反过来劝自己,心下感动,低声埋怨道:“你呀,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对我最凶了,对别人都这么好做什么?”
玦儿飞瞥了他一眼,低着头:“哪有你说的这么好,我只是想着我们那儿有句话,叫做生娘不及养娘大,你看我娘虽说也待我极好,可是自小就是师傅教我读书习字,我倒是觉着和师傅更亲近些呢。我知你心里也是希望母后拿你当亲生儿子那般疼爱的,弄成现在这个样子,也不是你的本意。”
季涟抚着她的手指道:“到底还是你知道我——待会儿那鱼羹做好了,给母后送去一份吧。”玦儿点点头,季涟便出去叫了小王公公来吩咐道:“小厨房那边做好的银丝鱼羹,给明光殿那边送一份过去,说是朕和娘娘一同钓来的,过两日朕再和娘娘一同去探望她。”
玦儿待小王公公下去了,才笑道:“要是你亲送过去,不是更好么?”
季涟脸上有点讪讪的:“这会子去了,我都不知道能和母后说些什么。”
玦儿拉着他的手拧了一下又放下:“你啊,就是脸皮薄——我去让她们照着母后的口味做好了。”季涟讪笑两声点点头,玦儿就过去小厨房吩咐了几声。
待二人用了午膳,小王公公方从明光殿回来,季涟忙问道:“如何?母后觉得那鱼羹还合口味否,可有说些什么?”
小王公公满脸堆笑的答:“太后尝了,还说难为陛下还记得她的口味。”季涟听了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和玦儿对了一个眼色,又问道:“还有呢?”
小王公公顿住,有点闪烁:“没有了。”季涟见他这样,心中生疑,眯了眼睛盯着他,小王公公忙道:“也没什么别的,太后尝过了之后说味道甚好,便要皇后娘娘也尝一尝。”
季涟听到皇后二字便皱了眉:“怎么她会在母后那里?”
小王公公陪着笑道:“皇后娘娘是时常去明光殿那里陪太后用膳的。然后太后问咱家陛下在做什么,咱家就答说陛下和娘娘也在用膳,还说陛下过两日再来探太后娘娘,临回来前太后叮嘱咱家转告陛下,要陛下国事为重——就这些了。”
季涟依旧眯着眼,支着下巴问道:“小王,你给朕说清楚,在你跟母后说朕过两日去探她之后,到母后要朕国事为重中间,母后和那江氏,还说过些什么?”
小王公公忙跪下道:“陛下明鉴,其实也没别的什么。太后问陛下怎么不过去一起用膳,皇后娘娘就跟太后说,陛下仁孝,一定是国事繁忙才不得空亲自过去,然后太后就说,哪里是国事繁忙,这不是忙着和人钓鱼去了么——然后,然后才叮嘱咱家转告陛下国事为重的。”
季涟这才放过他,叫了一句起,回首见玦儿低着头,两只手捏来搓去,忙拉了她安慰道:“母后不是有意要说你的,日子长了,她自会明白你的一番孝心”,想了想心里又恨恨的,咬牙道:“都是那姓江的不好,以为把母后哄得开心,我便不能奈她何,总有一日我要帮你出了这口气。”
玦儿强笑一下:“算了,难得母后今日喜欢那银丝鱼羹,何必为了这些小事又伤了和气。”
季涟叹了口气,拉她回到书房,面色别扭的倒像是自己受了委屈:“你就是这样,事事只是想让我省心,结果委屈了自己,往日我没去母后那里时,她是不是也常这样挤兑你?”
玦儿摇头笑道:“你看我像是这么容易被人欺负的人么,再说有你宠着我,谁敢把我怎么样。”
季涟只是不信:“平日里我陪着你的时候,她倒装的温婉和顺,想来也不过是在我面前装样子,我以前还差点被她蒙住了,以为她不过是母后找来的扯线木偶——现在想起来,倒有大半是她挑唆,让母后看你不顺。”一面安慰她,一面又自悔让她一个人受这些闲气。
玦儿听着他絮絮叨叨的,也不理他,自顾自的帮他研磨,催着他批折子。
待折子批完,季涟着小王公公把折子都送到凤台阁。顾安铭自父丧之后,虽留京守制,却渐渐的少去凤台阁了,名义上到胡如诲做主了,但瞎子也知道柳心瓴的意见都是顾安铭授意的,于是胡如诲也是事事都照柳心瓴的意思办。第二日季涟便和凤台阁的几位学士提起今年的中秋家宴,想让几位皇叔和齐王涵一同回京。
几位学士的注意力自是放在皖王栎和齐王涵身上,齐王涵要回京,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是季涟突然提出说张太后思念亲子,季涟为表孝心所以想让齐王涵提前回京,让花四娘颇为踌躇,认为不符祖制。柳心瓴那里只道季涟是想和太后缓和关系,思量着如今大局已定,齐王回京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并未加以阻挠。
而皖王栎,虽然对外说是为流寇所掳受惊过度,大家心里却都知道是当今圣上亲自出马平了皖王的叛乱,不过是碍于颜面,送到康县去守陵,实则是关押到了康县。皖王以前就甚是飞扬跋扈,若是此次让他回京,不知道要闹出什么笑话来,柳心瓴因此有些忧心,花四娘却以为让皖王归来可彰显陛下仁德,二人争执不下,旁边的几个人只好在柳心瓴举证时说柳大人所言甚是,花四娘反驳时说花大人言之有理。
例行辩论之后,季涟仍是坚持己见,于是二人各退一步,批准了季涟的这一要求,然后按照季涟的意思,拟给几位藩王的圣旨,写到给先前的鲁王后来改封为赣王的八皇叔析时,季涟忽道:“朕记得八皇叔的生母,也就是宁太皇太妃,自孝仁皇后薨了后一直代摄六宫事的,既然八叔要回来,让他携宁太皇太妃一同回京吧,宫里也很久没这么团圆了,不如就择这个中秋吧。”
柳心瓴一时想不到这宁太皇太妃回来是做什么的,只记得永昌后几年是宁贵妃在宫里主事的,后来随当时还是鲁王的析就鲁地,季涟登基后又随着去了新的封地,听季涟吩咐,也只好加上一笔,说是太后挂念长辈,所以请宁太皇太妃同赴家宴。
接着又听吏部汇报今年新晋进士的近况,三十几人在京城宴请同年,做了烧尾宴,留京的诸人已进了翰林院安排职事,外放的几人,虽有些怅然,倒也没有谁有什么怨言,不过是各自打点行装速速启程。
季涟听着吏部主事描述外放诸人的情形,面上也没有什么表情,他原本准备破格提拔几个见识深远的人,谁知花四娘又拿出一堆祖制成例来,说是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等等,季涟想着柳心瓴也曾说过这种新晋的进士多历练琢磨才能成大器,于是故意和花四娘僵持了几回,最后顺势将几人发配到素来难治的几个州县,看看这几人能否做出点成绩来。
花四娘因这件事上和季涟周旋甚久,又见季涟肯屈从他的意见了,于是在别的几件事上不好太驳季涟的意思,只要不是和祖宗成例太相悖的都依了季涟。
等凤台阁的几个人议了新税制的推行、符靖到平城府之后的边防等几件事后便散了会,柳心瓴照例留下来听季涟的闲话。柳心瓴对召皖王回宫的事情仍颇有疑虑:“陛下,皖王去年在金陵时对陛下就颇为不敬,此次若是召回宫,只怕又要作出什么有辱圣听的事来。”
季涟轻笑道:“本来朕也没有准备召五叔回来,只是想着二弟就要回来了,二弟年纪尚小,让他见识见识也是好的。再说像他这样的人,又能翻出什么乱子来。”柳心瓴这才知他是要敲山震虎,让齐王涵从小就知道反叛者的下场,以后也好乖乖的做个藩王。
季涟忽又兴致勃然的问道:“先生你前些日也是见过符二公子的箭术的了,不知五叔和他比起来谁的准头更大一点呢?”
柳心瓴心里一惊,道:“陛下——微臣没有亲见过皖王的技艺,无法评断,不过符二公子的箭术已臻化境,想必已是难寻敌手。”季涟的玩性顿起,问道:“先生觉得秋围的时候让五叔和符二公子比试一下箭术如何?”
柳心瓴忙劝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符二公子尚是一介草民,怎敢和皖王这样的贵胄争锋?何况秋围的时候人多手杂,若是有个什么闪失可怎么是好?”
季涟颇不以为然,笑道:“先生何必如此谨慎,五叔去年便已是朕的手下败将,放他去守陵已是百般恩典了,他还能翻出什么花样来?”
柳心瓴又劝了几句,季涟有些不耐烦。柳心瓴见劝不得,只好去找负责秋围时的随驾安排的官员,嘱咐各项安全事宜,去给符葵心报信的时候,也顺道让他千万在秋围的时候谨慎从事。各处打点齐备后心里颇有些恼火,又有些放心不下。
第四十一章 莫愁闲闲菱歌意
没两日便是七夕,季涟登基之后按照成例,将自己的生辰这一日定做千秋节,为官吏的可休息一日不须办公,百姓也可上街欢庆。
他想着除了永昌十五年和玦儿七夕定情之后,连续几年的生辰都没好好和玦儿一起过:永昌十六年时逢上永昌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