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战败后,部分深受日本教育影响的台湾人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国家认同感更让他们备感错乱。日本统治时代,他们受的教育告诉他们,日本是“日出之国”,日本人是天神的子孙,是世界一级棒,要带领全亚洲成立东亚共荣圈……“日清战争”后,日本看透了中国衰败的真底细,所以把中国人称为“清国奴”。“日支事变”后,中国更是不堪一击,南京一下子就被攻陷,因而日本教育处处鄙视中国人。但如今,却要台湾人把原先的国籍由“日本国”改为中国,换句话说,要他们回过头来当“清国奴”,心里自然百感交集,不是滋味。一九四五年八月,当日本天皇宣读投降宣言的瞬间,李登辉也同感茫然。他彷徨无助,不清楚自己究竟该是岩里政男,还是李登辉?如果由岩里政男变成了李登辉,那以后是不是还是任由人叫他一声:“LEETOKI桑!”
读淡水中学那年,刚好碰到改日本姓名运动,李金龙为李登辉改名为“岩里龙男”,之后又改名为“岩里政男”。这个日本名字从一九四○年(昭和十五年)一直沿用到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日本战败为止。对李登辉而言,岩里政男这个日本名字,比“李登辉”这个中国名字更让他觉得亲切自然。当年,许多有骨气的台湾人,抗拒“皇民化”运动,抗拒改日本姓氏。但是,他的父亲李金龙却率先为儿子改了日本名字;好强争胜的李登辉,亦从来不曾对改名表达过任何不满的情绪,反而对这个日本名字有着一种奇特的感情。
李登辉在台北高校之一位学弟,揭露了李登辉高校时代的一则轶闻。
那年学校里边办击剑比赛,老师把所有的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是有段数的同学,一组是从来不曾击剑或是还未得到段数的同学。分组完成后,击剑老师走到未获段数的同学这边,要这些剑术还不是很娴熟的同学,作几次相互砍劈的动作。看完学生们的砍劈动作,教剑术的这位先生问道:“你们有谁敢出来接受挑战?”李登辉毫不迟疑地举手。老师见是李登辉,便说:“好!岩里政男,你和所有的同学比比看吧!”
先生说罢,李登辉举起手上的那把剑,便朝第一位他要挑战的同学扑过去。
击倒一名,击倒两名,击倒三名……在吆喝声中,李登辉竟然连续击倒十几位未获段数的同学。但见李登辉满面骄傲的表情,活像是一个出征归来雄赳赳气昂昂的日本武士。但是,一旁观战拥有段数的同学们,当然不会把李登辉的剑术看在眼里,大家都晓得,李登辉只挑根本不善剑术的同学比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众人自然不是他的对手。旁边高段数的同学,观看李登辉连续击败好几个不会击剑的同学,纷纷发出讪笑,都认为李登辉胜之不武;更何况,以李登辉当时的剑术功力,果真要比武,肯定是要出丑的。但是,李登辉仍旧扬扬得意,仿佛得了剑术冠军似的喜不自胜。
事后,有人质问李登辉,你那天为何仗势欺负剑术不高明的同学,有人讲其实你剑术也高明不到哪儿,难道你自认为剑术无可匹敌吗?谁晓得李登辉竟火冒三丈,振振有词回答说:“那你要叫我怎么样?那是先生叫我表演剑术的啊!是他们自已剑术技不如人,怪谁?”
和许多受过日本“皇民化”教育并视日本为宗主国的台湾老一辈人的心情一样,要他乍然接受日本战败的“残酷”事实,承受长达二十二年日本教育的李登辉,内心深处的冲击实非笔墨所能形容。一种“亡国”般的羞辱冲击着李登辉内心深处。对中国,李登辉向来不带好感;就二十二岁以前是日本人的李登辉而言,中国始终是他的敌人,哪怕天皇已经明令结束战争,向中国在内的盟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于1895年至1945年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在此期间,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将台湾从中国割裂出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使扩充兵源,将台湾作为补给基地,日本当局在战时对台湾实行“志愿兵”制度。
但随着战情的需要,“志愿兵”的制度后来演变为“征兵”。由于军人在日本是一个具有相当荣誉感的身份,因此日本侵略者初期并不情愿让他们眼中的“二等人”———台湾民众当军人,而是作为“军夫”。
按照“军人、军犬、军马、军属、军夫”的排序,这是最劣等的人。1938年,日本首先在朝鲜实施志愿兵制度,但由于担心台湾军人在侵华战场上会反戈一击,因此直到1941年年底才不得不征召台湾军人。这些“志愿兵”一般是十九到二十三岁的青年,少数只有十七岁,最大也不过三十岁。
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于是,更多的台湾青年就这样被推到太平洋战场,葬身海外。《高砂义勇队》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原住民籍士兵先被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战场,后又调到后方兵站负责粮食搬运,最后在密林中饿死,但他背上运送的五十公斤大米却一粒未动。
据统计,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共有三万名台湾人被日本征召后战死海外,约2。8万人被供奉在靖国神社,其中包括李登辉的哥哥李登钦。
李登钦日本名为“岩里武则”,1943年10月在高雄左营“台湾总督府海军兵志愿者训练所”入伍,1944年4月进入左营海兵团,1944年7月被认命为海军二等机关兵,1944年7月配属于南洋诸岛第32特别根据地,由高雄港出发赴菲律宾吕宋岛,在菲律宾吕宋岛战死。
事实上,在日本推行“皇民化运动”的过程中,强迫每个中国学生必须有一个偏名,就是在名字的第二字之后加上班级数,然后再加一个“郎”字,因此李登辉也有过“李登三郎”、“李登五郎”等名字。后来,李登辉起了一个正式的日文名字“岩里政男”。
一般认为,李登辉父亲名叫李金龙,在日本统治时期是深受日本上司称道和器重的刑警,其家庭也因此受到日本殖民者的许多恩惠而发迹。李登辉之所以具有浓郁的亲日情结,对中华民族感情淡薄,与此不无关系。但李登辉的种种表现却让人不得不置疑他的中国人身份,更是有人爆料说:“李登辉的爸爸是日本人?”
出示的照片是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拍摄的一张日本警官的集体照,照片上有9名戎装的日本警官,一名中国人。据说其中的一人就是李登辉真正的生身父亲。其依据有三点:第一点,前排4人中的左边第一人,文章推测,无论是五官、脸型、轮廓等都与20岁时的李登辉极像。第二点,照片中的人,身材高大,光是坐着就比别人高出半个头,相对之下李登辉的父亲李金龙却那么瘦小,怎么会生出那么高大的儿子呢?第三点,这张照片被发现的地方,是在李家祭祀自家祖先的“源兴居”祖室祠堂祖先牌位旁。按照台湾一般人的习俗,只有神和仙人的图像才可以放置在祖先牌位的位置。这张照片如果对李登辉没有特殊的意义,怎么会被摆在祖先牌位的旁边呢?李家祖先的牌位旁挂着一群日本警官的照片,而照片中的一个人又长得和李登辉那么相像,这会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摄影行家的推测,这张照片大约摄于1930年,当时李登辉七岁。传说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三芝乡“源兴居”李家祠堂里那帧照片中的九名日本警官之一,曾与台湾的一位少女生了一个男孩,日本战败投降以后,沸騰文學台湾重新归还中国,当时在台湾的日本人都被遣送回国,照片中的日本警官也被送回日本。这些警官回去后便杳无音信。李金龙因为在日本统治时期担任过日本刑警,不但与日本刑警熟悉,而且为人又好交谊,所以日本警官所遗留的男孩便托付给他抚养**。这才传出李登辉的爸爸是日本人。
这张照片引出的疑问,虽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李登辉的恋日情结是那么深厚,加之他口口声声说自己22岁以前是日本人,千方百计要访问日本,因此使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更如堕入千里烟雾之中。
当然,如果李登辉是日本人,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用间谍行为来描述;如果他是中国人,那么他的行为就只能用汉来形容了。
当然,李登辉这个人在政治上的操守也正可以用《三国演义》里面张飞骂率不得那句“三姓家奴”来形容。他先是日本人的忠实走狗,回到台湾,在台湾大学就读期间曾经加入过GCD;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又出卖了自己党内的同志,保住了自己的一条狗命,为了仕途,又参加了GMD;最后一手搞得GMD分裂。被GMD开除以后,他又成了搞台独的台联党的精神教父,自诩为什么“台湾之父”。如果细细数来的话,他不但是三姓家奴,简直可以说是四姓家奴。
“范副官,你去日本的陆军省查一下他们的陆军兵役记录,找一个叫做岩里政男的台湾人的服役记录,看看他现在是在哪个地方。如果他现在在日本,那就找到他,然后……”刘建业作了一个割脖子的动作,“如果不在日本,就查到他现在在哪里,然后派人去把他解决掉。”
“是,我立刻就去办。”范副官没有追问原因,就直接接下任务走了。
第三部
第三百二十四章 … 正义(三)
日本尚未签署投降书时,美国国务院和麦克阿瑟通过往来电报和信使,就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确定了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8月29日,一份名为《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发给前往日本途中的麦克阿瑟。该文件声称美国对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该政府将尊重他国的权利……盟国并无责任强加给日本以任何形式的、未得到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支持的政府……鉴于日本社会当前的形势,以及美国希望使用最低限度的军队和资源达到其目的,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关团体行使其权力……这一政策旨在利用日本现存的政府形式,而不是支持它。
正是根据这项政策,麦克阿瑟开始执行他改造日本的计划:解除武装,惩办战犯,进行土地改革,解散财阀,实行宗教、出版自由,解除党禁,改革教育制度,解放劳工和妇女。一方面将旧日本种种丑恶落后的特征消灭干净,一方面为新日本的民主化培植基础。
麦克阿瑟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使日本非军事化,解除日军的武装。战争结束时,日本有近700万军队需要遣散,其中在海外的有400余万。麦克阿瑟通过撤消原日本陆海军省后新设立的第一、第二复员省,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这项工作。销毁日本军事装备的任务是由驻日的美国第8集团军和中国第49集团军来完成的。他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寻找能发现的所有武器,炸毁了弹药库,烧掉了飞机,把步兵武器扔入大海或者运送到中国,关闭军工厂并将部分设备作为象征性赔偿交给中国和苏俄,摧毁海军基地和军用机场等军事设施,总值达数十亿美元。
与这项解散陆海军和解除武装同时进行的还有清洗军国主义分子的措施。1946年1月4日,盟军总司令部向日本政府提交了一份清洗计划,列举了要求“罢免和清洗”的七类人:第一类为战犯;第二类为职业军人和陆海军部特别警察和官吏;第三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