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5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会控制山东之后却在每个村子都派驻村署,任命一个外人为署正,还任命一个退伍了的华夏军士兵为司缉,另外就是派驻两名学堂先生、一名开小店的掌柜。一村的大小事务,便是由这五人来商议,最初时没有人听他们的,但后来武装民兵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将几个敢来拿他们取乐子的痞货尽数绑走,再在乡里“公审”大伙就都明白,这五个人虽然是外地人,背后却是有官府撑腰!
    一些乡绅对他们只是冷眼旁观,但先是两位学堂先生办起了小学——凡来此上学的孩童,每天还管一餐点心,于是那些半大的小子姑娘,便都被送了过来。然后便看着那位被村署里人称为“经理”的掌柜小店里,出来越来越多的百货,比如说盐啊灯啊玻璃镜子啊针线啊等等小玩意儿,村子里人渐渐觉得,这村署倒也不错。
    他们还代官府收税,所谓收税很简单,比起大明时要少得多,这税不按着人头来算,用他们的话说,是“摊丁入亩”,按着家中田地多寡来收税,田越多,税便越多。那些乡绅们有的自辩说是秀才举人,可以免缴钱粮的,但是在村署面前是行不通的。好在田税数量有限,而且交与他们就不须与县里来催征的胥吏打交道,这样一算起来,倒还省了些,因此乡绅们虽是不满,而自家里有几亩薄田的农户,便都加入了这个“村署”。
    加入“村署”第一条好处,便是农田水利,往常水旱由天,官府也只是治理一下主要河道,而现在不同,一到冬时农闲季节,村署便组织百姓到上一级的乡署去参与水利建设。以前大明时期,大伙也要服徭役,初时众人都以为这是新的徭役,一个个自带干粮工具。结果后来才知道,这样的农田水利不但管饭管工具,而且还有出工津贴!虽然津贴不多,比不上他李老汉利用农闲时节赶马车当脚力,但是李老汉也乐意去,一来是那场面热闹,二来村署说得明白,参与了农田水利“会战”的人家,来年春旱时优先供水,没有参与的就不要想了。
    为此在农田水利会战的次年,便发生了冲突,某位乡绅平日里就霸道,春旱之时直接掘开水渠,将水放入自己田中。村署立刻召来武装民兵,不仅把水渠改了过来,还将那乡绅以“有意侵占损害公物”罪名捕了起来,重罚了一笔。
    原本那乡绅还怒气冲冲要去县里告状,可是回来之后就失魂落魄,一开口就是“变天了”,长吁短叹。听闻外乡还有乡绅试图组织人手与村署对抗,结果武装民兵转身就到,将那乡绅与参与者屠个干净,连家中的老弱都发卖到了海外为矿奴!
    故此,李老倌虽然对村署有这样那样看不惯,偶尔也抱怨两声,但被人当面质问时,他却只是嘿嘿笑着什么都不说了。
    在村署前转了转,没见着有什么别的事情,李老倌便赶着自己的马车向着安平镇而去。
    从耿楼村到安平镇,三十几里路,若是放在以往路未修好的时候,怕是要一整天,而现在,则是小半日即到。
    安平镇乃是如今水陆交通要道,运河与黄河在此交会,大量的海货,从青岛口由列车运到德州,再由德州转船运入运河,到安平镇再转到黄河,深入到开封、洛阳一带。李老倌这几年都到这里揽活儿,因此都熟惯了。
    “老李,你来得正好,你的大车,可以搭客人吧?”
    他马车才在码头外停好,一个码头的管事对他招手,李老倌一乐,不曾想今天运气不错,才来就有了生意。
    “能,能,稳当着呢,搭上十个客人也没关系。”
    “十个客人倒不用,这有八位客人呢,主要是行李多啊,他们自己倒是有马,你帮着搭搭行李。”
    然后,李老倌便看着八位客人出现在他面前,一眼他便认出这八人的身份,都是军人,而且是华夏军军人,不是大明的那些兵痞。
    这八人中有四人都穿着军装,另外四人倒是穿着便服,不过身上的军人气质,让李老倌不敢多看。
    “各位尊客,请,请,这边就是小老儿的马车,你们瞧,地方大着咧,虽然不是新襄产的专门载客的,但小老儿换了橡胶轮子,跑直来稳当!”
    “搬东西搬东西,你这老头儿话多。”
    四个穿着军装的人中,看上去最年长的一个反而性子最急,他说话不大客气,口音里带着南方的新襄腔,就一村署里的那五人一般。不过他才说话,便被穿着便装的另一个年轻人瞪了一眼,然后咧嘴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李老倌看着这人似乎有些面熟,但是那身华夏军制服带来的气质,又让他想不起在哪儿见过此人。而且他还注意到对方肩上的肩章,那里有一颗星星,以李老倌对华夏军的认知,有一朵花儿就是了不得的大官,有星星的……似乎是传说中的更大的官吧。
    大明朝这般的大官出来,可一个个都是前呼后拥,撑伞的打扇的端茶的捧鼻烟壶儿的,少说跟着几十号人。可是华夏军的军官出来,身边往往就是跟着那么一两个。从这一点来说,李老倌觉得,大明朝的官儿虽然排场大,却比不得华夏军的官儿胆大。
    对方的行李在码头上堆了一大堆,还有八匹马,不过看到这么多东西,莫说八匹马要带人,就是专门带行李,只怕都困难,还得大车上。
    “各位客官是去哪儿?”待装好东西之后,李老倌问道。
    “寿张集。”
    “寿张集啊……”李老倌听得这个地方,心里紧了一下。
    他原就是寿张集人,只不过两个儿子惹了祸事,说是杀了官,为了避祸,不得不举家迁到了耿楼村。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从一个壮年汉子,变成了一个老头儿,背也驼了人也缩了,满脸皱纹白发苍苍,可是儿子还是毫无音讯。
    “长上,你说我们这么年没回来,现在算不算衣锦还乡啊?”那个年长的华夏军军人道。
    被尊为“长上”的,是那个便装的男子,看上去就是三十左右的模样,闻言笑道:“自然算是,这些年,你们立下的功劳可不小,咱们将领中,知道家乡的,只有你们,所以我要跟着你们回乡看看。”
    “也不知道家里如何了,十几年了……连家乡话都说不利索了。”说到这,那军官用当地话说了一句。
    这话一说,李老倌儿身体便是一哆嗦,马车停了下来。
    “老倌,怎么不走了,老子急着赶回家见老爹啊。”那军官道。
    “老子?老爹?”李老倌将手中的马鞭一扔,甩在了那李官的脸上:“李青山你这龟儿子给俺赶车,老子就是你老爹!”

六六二、未着锦衣亦还乡(二)
    俞国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巧的事情,他跟着李青山李明山兄弟,想要去他们家乡看看。这一路行来不兴师动众,为的是能看到一点自己治下农村里最真实的情形。李家兄弟自从崇祯九年追随他以来,到现在崇祯二十四年,已经是整整十五年未曾回过家,结果随意点着的一个拉大车的老汉,竟然就是李青山李明山兄弟的老父。
    更可笑的是,父亲最初未能认出儿子,儿子也不曾认出父亲!
    于是现在的情形就变了,俞国振与李老绾两人坐在车上,车上的一些行李由李青山李明山兄弟的马驮着,而李青山与李明山则乖乖地一左一右为他们驾车。
    “我说你们这俩龟儿子,这些年没有少给主上惹事生非吧,长上,这两龟儿子就得打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您老人家多担待……”
    李老绾儿从来就不是会说话的人,便是想要和俞国振说两句话儿表示自己的敬意,也绕不开对自家两个儿子喊打喊骂。俞国振身边的几个卫兵都是憋着笑,就是李青山李明山兄弟的勤务兵,也强忍着才没笑出来。
    从性格上说,李青山更象李老绾儿。
    “您生了两个了不起的儿子,开封和洛阳,可就是他们打下来的!”俞国振笑着道:“这些年他们不在身边,您可是辛苦了!”
    “长上说的,这十来年……还好,还好。”
    李老绾儿原本是一肚子辛酸要吐的,但看到两个儿子的背影,还有他们肩膀上的肩章,到嘴的抱怨便被咽了回去。
    那些过去的辛苦还有什么提的,只要儿子们有出息,一切都是值得的,如今再说起来没来由让他们也担心愤怒。
    “这位长上,俺家这俩龟儿子,真的在华夏军中立了大功?”
    “那是自然,你瞧他们的这身衣裳,看他们肩上的肩花,这可是少将一你知道华夏军的军衔分阶么?”
    李老绾摇了摇头,俞国振笑了起来,乡间老人,原本就不可能会注意到华夏军军衔分阶这种细节啊。
    华夏军如今已经完全正规化,军衔制度也已经确定了。最高级的是大元帅大元帅之下则是元帅、上将、中将、少将,然后是校、尉、士官长,其中中将、少将都有星阶。
    “李青山如今是一星少将,弟弟比哥哥有出息,已经是二星少将了这么说吧,任谁见了他们二位,可都敬称一声将军。
    听得俞国振这样解释,李老绾约莫有些明白了,总之自己这两个儿子都在华夏军中当了了不得的大官。
    两儿子当了大官回来看他还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还带了一个更大的大官回来一这让一辈子老实巴交的李老绾心里美滋滋的,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自觉也有些象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了。
    不过旋即他又担心起来:这将军可是天上武曲星下凡,自己让他们替自己赶着车儿……老天会不会看不过眼儿给他来一下雷啊?
    悄悄向天空中望了一下,虽是数九寒天,却是一个漂亮至极的晴日完全没有要打雷的迹象,这让李老绾又得意起来:“他们便是武曲下凡,终归也只是老子的儿子!”
    “不过这位年轻的长上倒看上去年轻……相来官更大,得好生侍候着,莫让他恼了坏了俩儿子前程。这俩龟儿子如今这点身份来之不易,可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李老绾儿心中打着自己的主意,与俞国振谈话时更为谦恭,俞国振也早不是当初被人仰视时的不安了这么些年来,他已经习惯于被人仰视了。最初的不适,到现在的坦然,他也不知道是自己进步了,还是自己已经堕落了。
    “要警惕。”他提醒自己。
    花了四个小时大车总算到了耿楼村,路上还享用了一顿主要由行军罐头组成的丰盛午餐。俞国振问了李老绾儿不少事情比如说田里的收成,比如说村署是否廉洁,再就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俞国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让他的手下非常吃惊。桥、路、河道,学堂、医院、市场,这些看上去原不该由他亲自过问的东西,却被俞国振紧紧盯着。每年华夏军略委员会的收入,大半都用于此。
    “李老绾儿,今日奇了,你不拉客,却让客拉你,这是为何啊?”
    才一进耿楼村,便有人向李老绾招呼,他们盯着赶车的李青山、李明山兄弟,露出惊讶的神情。别人不说话,在村头值勤的学堂学生离小伢儿与他熟惯,先开口问了。
    “哪有什么客,不过是老汉我的两个儿子,你这小子,当初是老汉我用菜兜活命过来的,见了他们也不叫叔?”
    “叔,二位大叔,还有这位小叔,几位小小叔!”
    这个廖小伢是个机灵鬼,他看着李青山李明山兄弟还有两名警卫员的华夏军制服,早就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