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人物-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本见马母威武不能屈,又邀来伪河间县长孙蓉图,并指派与马母沾亲的佟万城夫妻侍奉老人家,企图用软磨的办法迫使马母就范。孙蓉图先是对马本斋恭维一番,然后劝马母给儿子写信劝降。马母听着伪县长的一番罗嗦,怒火中烧,一字一顿地说:“告诉山本,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是坚持抗日的八路军,一向不知道有‘投降’二字。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面对如此刚烈的老太太,孙蓉图无地自容,灰溜溜地走开了。

    佟万城夫妇五次三番劝马母吃饭,说要是马母有个好歹,他一家人都没命了。马母微微喘息着说:“孩子们,别糊涂了。为了赶走鬼子,多少人丢了命啊。从一到河间,我就没想活着回去。咱可不能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主啊。你们说给本斋,他娘死得值。要他好好打鬼子,就是对娘尽孝了。”

    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四),绝食7日的马母壮烈殉国,时年68岁。马母牺牲后,马本斋及回民支队全军戴孝。他眼含泪水,强压怒火,在母亲遗相前肃立许久,然后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冀中党、政、军、群各界,为马母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延安各界也组织了悼念活动。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致电冀中军区,称赞:“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母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具体例证。”

    经过这一严峻的考验,马本斋对党和民族更加忠诚。他奋不顾身的战斗在抗敌斗争的最前线,被朱总司令誉为“母子两代英雄。”

第四部分:彭雪枫: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壮志未酬身先死

    1942年10月初,回民支队到达回民较为集中的鲁西北地区。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任命马本斋为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兼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派遣张同钰任政治委员、董庆云任支队副司令员,原三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改任军分区副司令员,提拔锄奸科长刘世昌为政治部主任。撤销大队建制,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全军改组成5个中队,直属司令部领导,并在中队设立政委一职。

    当时,叛军石友三残部齐子修、文大可等盘踞在莘县、朝城一带,抢粮、抓丁、残害百姓,鲁西北人民极为痛恨。马本斋审时度势,决心先扫清这两股叛军,开辟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到1943年,鲁北连续大旱,粮食收成无几,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敌、我双方都严重缺粮。许多据点的敌人一见到哪里有烟火便去抢饭吃。根据这一情况,马本斋实施了“以粮制敌”的战术。

    冠县桑阿镇一带有三个布成品字形的伪军据点。马本斋率部潜入“品”字中心,令部分战士大肆熏烟升火,佯装造饭。主力埋伏于四周有利地形。三个据点的敌人望见阵阵炊烟,不约而同地蜂拥而出,前来抢饭吃。当伪军进入伏击圈后,马本斋战刀一挥,一声大喝,顿时伏兵四起。敌人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械投降,回民支队不血刃拿下三座据点。马本斋和战士们还节衣缩食,拿出部分粮食救济奄奄待毙的乡亲,发动军民生产自救,连不得同群众争挖野菜都做了严肃的规定,很快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鲁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回民支队在朝城、莘县地区攻克敌据点30多处,烧毁碉堡40余座,在鲁西北牢牢站稳了脚跟,巩固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10月,回民支队奉命开往鲁西南的昆吾、尚和一带。在那里恢复了大队建制,组建了新的冀鲁豫第三军分区。马本斋仍以回民支队司令员兼任军分区司令员。

    当时,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以濮阳县的八公桥为中心,不断向四面扩张,步步蚕食我抗日根据地。到处抓丁抢粮,筑碉挖沟,逼得老百姓难以生存。对我抗日武装威胁很大。山东、河南军民强烈要求拔掉这颗钉子。

    在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后,11月14日,马本斋率回民支队从尚和、昆吾一带出发,经过两天两夜的隐蔽急行军,于16日夜到达八公桥附近,同友邻部队一起包围了敌人的司令部。是夜,天黑风急,尘沙弥漫,敌人毫无戒备。我军顺利越过壕沟,爬过围墙,首先俘虏了哨兵,并迅速把敌指挥部八大处团团围住。一声令下,我轻重火器一齐恕吼。回民支队和军区主力部队的战士们奋勇冲进敌穴。奇Qisuu書网伪军们以为神兵天降,猝不及防,明碉堡也没法展开火力。孙良诚的参谋长和特务团长都做了俘虏,特务团1600余人缴械投降。是役,毙伤敌数百名,缴获轻机枪17挺,步枪1600余支,子弹4万余发,电台两部,战马百匹,粮食数百万及兵工厂一所。

    敌八公桥总部被打掉之后,伪军群蛇无首,阵脚大乱。我八路军主力以风扫残云之势很快扫清了八公桥外围据点,掌握了山东敌后战场的主动权。马本斋卓越的指挥才能得到指战员们的高度评价。当时的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称他为“后起的天才军事家。”

    1944年1月,中央军委命令杨得志司令员率领包括回民支队在内的冀鲁豫军区主力开赴陕北,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马本斋接到命令后,心潮激荡,彻夜难眠,他多么想插上翅膀立刻飞到延安,飞到毛主席身边啊!马本斋命令部队一面积极筹备行军事宜,一面抓紧排练文艺节目。在军民联欢会上,马本斋和战友们演出了京剧《王佐断臂》(亦名《陆文龙》)。马本斋饰演民族英雄王佐,他唱着有板有眼,演得活灵活现,不断引发台下军民的阵阵喝彩。就在这时,马本斋突然感到颈后钻心般的疼痛。原来早在八公桥战役前,马本斋颈后生一疮疖,由于战斗频繁,加之环境艰苦,缺医少药,根本顾不上治疗,一直抱病参加征战。如今病情严重恶化,毒疮病菌大量进入血液,引起了严重的全身反应,高烧持续不退,马本斋很快处于昏迷之中。战友们迅速将马司令员送往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当时驻濮阳县小屯村)抢救。

    杨得志亲自到医院看望,马本斋坚决要求随军出发,经杨司令员再三劝说同意暂时留院治疗。马本斋拉着战友们的手吃力地说:“你们先走吧,我会跟上你们的。……一定要坚决服从杨司令员的指挥,……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千万要转达我的问候。”

    2月1日,回民支队带着无限的依恋离开了自己敬爱的司令员,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张同钰政委、董庆云副司令员特意从司令部挑选了3位同志配合家属照护马本斋。

    部队出发后,马本斋由毒疮合并感染肺炎,生命垂危。1944年2月7日,马本斋这位深受人民敬仰、战士爱戴、令敌人闻名丧胆的抗日民族英雄病逝于河南濮阳县小屯村。按照马本斋的遗愿,冀鲁豫军区派一个连护送马本斋灵柩到他生前战斗过的鲁西北回族聚居村莘县张鲁集安葬。

    噩耗传出,在山东、在河北、在延安、在全国各地,我抗日军民纷纷挥泪祭悼。

    2 月 9 日,黄敬、宋任穷及冀南各界为马本斋举行追悼大会,并按回族风俗于上午 11 时举行公葬。

    2 月 17 日,延安各界 300 多人在清真寺举行马本斋追悼大会。吴玉章、林伯渠、叶剑英等党、政、军领导人到会讲话。许多中央领导题写了挽词。

    林伯渠、李富春挽道:“率大军,抗日冠,远近播英名,冀鲁豫河山增色;奉教义,承母志,生死矢忠贞,伊斯兰健儿典型。”

    周恩来挽道:“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朱德总司令挽道:“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挽词是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马本斋同志不死!”

    为了纪念马本斋同志,1944 年冬,冀中八分区行政公署将马本斋诞生地命名为本斋村;1952 年 12 月,献县人民政府设立本斋乡;1954 年马本斋灵柩由山东张鲁集迁至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当地人民依依不舍,提出在原处依然保留原貌;1984 年 2 月,经河北人民政府批准,献县人民政府改本斋人民公社为本斋回族乡。

第四部分:彭雪枫: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李家钰:抗战牺牲的川军最高将领

    李家钰(1890——1944),字其相,1890年阴历3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蒲江县大兴乡一户殷实的农民家庭。自幼入私塾,清末之际,投笔从戎,决心以军事报国。1909年他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四期,1911年升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1913年进入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1914年返回四川,又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学习。1915年毕业后分配到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服役。由于他英勇善战,功绩卓著,递次提拔为营长、团长、旅长、师长、边防军总司令等职务。七七事变后率军出川抗战,先后转战于晋东南、豫西等地。因战功卓著,由四十七军军长升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陕县秦家坡与敌人的遭遇战中牺牲。

    请缨出川

    李家钰自幼就立志报国,但却连年被卷入军阀混战与“剿匪”的内战之中,对此他深感不安,他痛恨兄弟互相仇杀,给了外敌入侵之机会,因此他渴望国家早日统一,各党派各势力集团团结统一,共同抗日,一起对付侵略者。他在1935年四川整军会议上就说:“只有整军,才能谋中国之统一。也只有整军,才能抵御外侮,才得复兴中华民族。”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时任四十七军军长的李家钰正和川军的高级将领们云集在重庆召开川康整军会议。当会议得知这一震惊中外的消息时,全场愤怒了,原本裁军的会议议题一下变成了请缨杀敌。李家钰和其他将领马上公推省主席刘湘通电蒋介石,要求川军出川抗日。过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便于7月30日以个人名义代表全军又给蒋介石发去一封电报:“窃惟困难至此,已达最后存亡关头,应恳钧座立即下令全国,一致动员,挥师应战,还我河山,严惩群奸,以雪公愤。职军正事整编,士气激昂,倘蒙移调前方,誓当执殳赴难。迫切陈辞,伫候训示。”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考虑再三,命李家钰只率他的一O四师出川抗日,李家钰当即复电,请求四十七军的两个师一同出川抗日。蒋介石答应了,李家钰如愿以偿,满心欢喜。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家钰和他的将士们途径的是川北,要过剑门关,翻越秦岭,他们只能靠一双穿草鞋的脚,一步一步去走。官兵们整整走了40多天,历尽艰辛,才从驻防的西昌走到了陕西的宝鸡,然后终于坐上火车赶赴前线。在路上,李家钰不断鼓励部下,奋勇杀敌,为国效力,而且写了一首激情荡漾的诗,再次表达了他对生命的观点: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到达北方的川军,仍然是单衣单裤,穿着草鞋,而此时的北方已是冰雪覆盖;同时川军的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大都为川造的破旧枪炮。李家钰率部参加战斗,全凭官兵们高昂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第四部分:彭雪枫:抗战中牺牲的新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