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盗帅-第4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笔落纸上,没有一点犹豫,龙飞凤舞,一笔一划,以时分心力来写,如刀削如斧凿。

    收笔时,云淡风轻,不留一点痕迹。

    “智永,书法大家,书圣羲之七世孙也,闭门习书三十年,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贞观十四年,永往长安,吴王恪与杜荷封皇命来虞公府求画……”

    杜荷依照古代赋的格式,应景随手做了一篇小赋。他随性而做,虽比不上那些千古名句,但也可圈可点,况且小赋在于字,而不在于本身。

    杜荷自信的将作品交给了智永,此时此刻他作为一个主人,对于自己的作品,抱有十成的信心。他不敢说在笔法笔力上比得上王羲之这位书圣,但在字体的结构、雄伟上相信不会逊色多少。毕竟杜体字的精髓就在于气概凛然,端庄雄伟。

    王羲之的真迹,他也曾看过,笔力苍劲,无与伦比,一笔一划,几乎达到完美之境,可不论是行书、楷书还是草书都没有承传于颜体字的杜体字霸道,刚硬,在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上要逊色一筹。

    智永聚精会神的看着杜荷的作品,眼中无喜无悲,并无他人得到杜荷字迹的那种喜悦之情,端详了许久,轻轻的吹干了墨迹,将宣纸卷起道:“三天,这字我收下了,《兰亭集序》只借三天。”说着,他对辩才道:“将《兰亭集序》拿来……”

    杜荷默然不语,心中暗自不满。为了一比《兰亭集序》,他几乎发挥出了自己所有的实力,换回来的却仅仅只是三天。

    这个成绩,无论如何都是他不能够接受的。

    人皆有傲气,尤其是在自己的专长上面。

    书法,是他的所长之一,如今却让智永如此轻视,实在让他心头窝火。

    不过杜荷并不是那种无头无脑的嫩头青,心中不快,却没有在脸上表达,只是在一旁站着,将一切交给了李恪来处理。

    这时辩才已经从包袱中取出了一个长方形,古色古香的檀木匣子,交给了智永。

    李恪笑着上前,双手高高举起,以隆重的架势,从智永手中接过木匣,沉声道:“谢大师慷慨,三日之后,李恪必将《兰亭集序》原物归还。”

    李恪、杜荷走出了虞府。

    出了府外,李恪突然顿住脚步,解开了檀木匣子外边的一圈红绳,打开盖子,拿出了一副卷在一起的书卷,甩手抛给了杜荷。

    杜荷一惊,忙伸手接住,低呼道:“殿下,你这是做什么?”

    李恪道:“不是想看看吗?看看自己到底输在哪儿?反正父皇期盼了多年,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再说了,若不是妹婿你,凭我这猫爪子几下,连毛都换不来。”说着还眨了眨,露出了一个保密的笑容。

    杜荷点了点头,迫不及待打开了手中这卷号称天下第一的书法卷轴,瞄了一眼之后:他知道在这位书圣面前,自己的字是一败涂地。

第十七章 为杜荷而来

    第十七章 为杜荷而来

    《兰亭集序》很短,并不长,只是写在短短的一页书卷之上,共二十八行,只有三百二十四字,但只是这三百二十四字却融入了书法之大成。但凡书法家,只要见过《兰亭集序》拓写的版本,无人不说古今第一。

    他们得到的还不是真迹,只是根据《兰亭集序》拓写的。

    真迹让李世民珍藏之后,去向不明。

    这拓写的与真迹,有着极大的差别,但仅仅是拓写的,这一千五百年之间都没有一位书法名家能够超越,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帖,古今第一行书。真迹之昂贵,自不用说了。

    今日杜荷却有幸亲眼一见这有王羲之亲笔写的《兰亭集序》。原先他以为自己的字,便是比不上书圣王羲之,但也不会相差多少,可如今亲眼所见,方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几乎成了井底之蛙。

    看着手中的《兰亭集序》,杜荷脑中浮现出一句曹植的诗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是《落shen赋》中描写美女的诗句,但却可以用于王羲之的字上。那一笔一画,雄秀之气,出于天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居然各不相同。尤其是“之”字,通篇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没有一笔有着相似之处。

    就连杜荷杜体字引以为傲的端庄雄伟,磅礴大气,也比不上这《兰亭集序》中字与字之间透露的那股飘逸庄严。

    “唉”杜荷慎重的将《兰亭集序》卷起,交还给了李恪,自嘲道:“夜郎自大,说的就是我了吧”他自持书法传承与后世颜真卿、苏轼两位顶级书法家,论字体精美大气,无人可比,心中难免有着骄傲之意。今时今日,方才如梦初醒。

    王羲之的字,胜他十倍。

    李恪将《兰亭集序》装入盒中,道:“我是看不懂这东西,不过妹婿的字,能受父皇与诸多文豪的赞许,又岂是夜郎能够相比的?或许现在确实要输于那王右军一筹,但未必永远都在他之下。”

    杜荷大步前走,道:“殿下也小觑我杜荷了,我还不至于为此而失去信心,颓废沮丧……走吧,回去复命,别让岳父大人等急了。”

    有人问刘邦、项羽谁是英雄。

    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会回答是项羽,但终究会有一个人说是刘邦,这个人正是杜荷。

    杜荷一直认为失败比成功更加的考验人,项羽领兵破秦,战无不胜: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弱胜强;彭城之战,以三万疲兵,力克五十六万联盟军威震天下,是个英雄无疑。

    反观刘邦,投机倒把,百战百败,尤其是彭城一役,作为联盟军总盟主的他,手握五十六万大军,让项羽的三万疲兵打的是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最后逼得抛妻弃子,沦为天下笑柄。可一般人受到这样的打击不说心灰意冷,至少在短期内斗志尽丧,不敢在于项羽这个霸王为敌。而刘邦不一样,他回到老巢,拍拍屁股,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与项羽作战。虽百战百败,但却始终不认输不服输,百败百战,锲而不舍,最终一战定天下。

    有这种精神,刘邦就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英雄。

    杜荷学不来刘邦的窝囊,但那种精神却引以为戒。失败认输,并不代表放弃。

    此时此刻,在虞府中。

    对于杜荷所书的小赋不屑一顾的智永,此刻却拿着杜荷适才所写的作品,认真欣赏,看的的津津有味,不时还从口中冒出了几句“好字”,与杜荷在时候的态度,判若两人。

    虞世南捻着花白的胡须道:“永师,你这演的是哪出啊?杜贤侄的字,如刀削斧凿,大气磅礴。在这点上整个长安鲜有可比者,永师于他面前不屑一顾,现在却来大加赞赏,我实在想不明白缘由。”

    智永目光依旧落在杜荷的作品上,似乎百看不厌,面对虞世南的疑问,先不做回答,过了一会儿方才道:“世南,你看看,这幅字除了包含了杜体字的精髓之外,还有别的什么?”

    “傲气”虞世南对于书法的研究并不逊色智永,认真的鉴赏了一会儿,得出了答案。

    笔迹分析是一门科学,有完整的系统理论与方法。人的一切行动无不是受内心的思想性格影响,笔迹书写也是人体的一种行动,因此笔迹也必然受内心的思想性格影响。从笔迹分析内心世界就是一个“顺瓜找根”的过程。

    当然在古代并不存在什么笔迹分析,但是作为一个精于书法的大家,确实能够从字迹中看出写字人的心境。

    杜荷的字,除了具备刀削斧凿,大气磅礴等杜体字的特点精华外,还有一个特点,字写的很大,有些张狂,有着一股种自信的傲气。

    智永笑道:“你怎么看这种傲气?”

    虞世南道:“这年轻人,气盛一点,可以理解。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几分傲气,记得当初永师不是也有这股傲气?当时,您的傲气视乎更胜之呢。这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会消磨掉的。”

    智永肃然道:“那你可知就是因为这股傲气,让我在多年中书法全无精进,直到遇上一位无名老者胜过我的时候,才让我大彻大悟。你记得当初我的不辞而别吗?”

    虞世南回忆当年,点头道:“记得,当初我们我们提议同游西湖,但等了许久不见永师踪迹,后来才听说永师回到了永欣寺,闭关修炼。难道……”

    “不错……”智永点头道:“那一天我到的比你们任何一个人都要早,在西湖附近,我遇到了一位奇人。用着树枝在地上涂涂画画。他在拓写那些名人雅士题在墙壁上的诗句。我一事兴起,也在一旁写了首诗。谁料那老者只是淡淡的看了一眼,向我借了毛笔,在旁边依样写了一遍。同样的字,在他的笔下写出,胜我十倍。本以为遇上了什么高人,细问之下,方才明白。他只是一个扫大街的老人家,大字都不认识几个。”

    虞世南一脸惊愕,说不出话来。

    智永苦笑道:“当时我也吓了一跳,细问之下,才知道老者出身贫寒,念不起书,但他喜欢涂涂画画,不会写字,就在各处古迹处找游人的题诗题字,以各种用具来模仿。一连三十余年,在不自不觉中他竟然意外的集合百家所长,自成一脉,我不及也。当时我心灰意冷,便离开了西湖。最后我想通了,书法一途,熟能生巧,难有捷径可循。于是,我闭关永欣寺,发誓书不成,绝不出关。在楼阁上模仿先祖书贴,这一练就是三十年。正因为无名老者杀了我的傲气,才促使我大彻大悟,杜荷的书法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杀杀他的傲气,如何能行?”

    虞世南大悟道:“原来如此……不过想要杀他傲气,委实不易。放眼长安,无一人有这能耐……”随即他不解道:“但永师为何不效仿当年的奇人,亲自动手,反而假手于令祖的《兰亭集序》?”

    智永摇头道:“我的书法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哪有资格指点如此天纵奇才。”

    智永的字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毫无疑问他是一个顶级的书法家,三十年的苦练,使得他的字继承了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格,非常的精美。然而恰是如此,也让他陷入了无可翻身的绝地。

    模仿始终是模仿,智永的字即便再像王羲之、王献之也是无用,书法的精髓在于超越,在于推陈出新,在于集合他人的长处,自成一脉。比如说虞世南,虞世南书法学于智永,精于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但他在生活中不断的改良,自成一脉,写的字有了自己的风格。杜荷也是一样,他的书法学于颜真卿、苏轼,但在十数年的练习中,渐渐的有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一种进步,将他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

    而智永却在不断的临摹中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完全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

    没有人说他的字不好,但他全守王氏书法,缺乏创新精神。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就如失去了灵魂,故而苏轼评价智永的书法,便说他“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一句话直指智永再走王羲之的老路,虽然写的妙不可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