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攻战术。
这次,德军就把在东线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全都用上了。
最具代表xìng的就是“弹幕炮击”与“突击战术”。
发明“弹幕炮击”的是一个叫布鲁赫米勒的德军炮兵将领,其核心就是在步兵发动进攻的时候,炮击弹幕向敌后延伸,阻止部署在第二道防线上的敌军向前压,让已经遭到猛烈炮击的一线敌军完全暴lù在步兵面前,而且得不到后方支援,从而切断敌人的防区,让敌军首尾难顾。
“突击战术”则更加简单,即由携带轻型自动武器的士兵组成小股突击部队,在弹幕的掩护下突入敌方阵地,拔出敌方火力点,但是不占领敌方阵地,而是由在后方跟进的大部队负责占领阵地。关键就是速度,即在敌人的预备兵力补上来之前就占领阵地,不给敌人反击机会。
这两种战术结合到一起,成了德军的进攻利器。
此外,在这场会战中,德军还使用了一种“新式武器”即大名鼎鼎的坦克。
早在大战爆发前,也就是冯承乾回到帝国海军司令部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建造坦克,只是没有受到其他人重视。也就在这个时候,冯承乾收到消息,英国皇家海军也在秘密研制类似的武器。借此,冯承乾说服了提尔皮茨,由海军拨款五十万帝国马克,委托克虏伯等几家军火商研制坦克。
因为冯承乾随后就去了公海舰队,所以此事也就被他抛到了脑后。
一九一六年初,英国首先把坦克投入实战,在比利时战场上取得了一些战果,只是表现算不上优秀。
在缴教了几辆英国坦克之后,帝国工程师也加快了研制步伐。’
到鲁登道夫发动“年末攻势”的时候,克虏伯公司已经制造出了五十辆坦克,并且交付给了德军。
正是如此,鲁登道夫在弗兰德斯战场上投入了五十辆坦克。
数量不是很多,自然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
只是,当战线上的英军发现德军也有坦克,自然是万分震惊。要知道,英军已经熟悉了这种集防护、火力与机动能力与一身的战争机器,更加知道这种披着坚甲的“推土机”几乎是无坚不摧。
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双方的优劣立见高下。
十一月十二日,德军完成了最重要的进攻行动:从左翼突破了英军防线,从而隔断了英军与法军。
当天,鲁登道夫就投入了二十个师的预备队,用来扩大突破口。
打到十一月十五日,英军右翼已经完全崩溃,不但被德军撕开了一道宽度超过五十公里的缺口,还后撤了数十公里。
完成突破后,德军没有向巴黎推进,即便巴黎就在南面六十公里外。
按照鲁登道夫的部署,德军开始围夹英军,也就是向英吉利海峡方向推进,把英国远征军逼入绝境。
十一月十六日,冯承乾率领公海舰队出港。
这次,冯承乾的任务依然是协助陆军作战,即封锁英吉利海峡,阻止英国远征军撤回英国本土。
冯承乾带出来的主力舰并不多,只有两艘“拜仁”级与两艘“德夫林格”级。
只是,他带了大量的中小型舰艇,包括三十艘轻巡洋舰、四十八艘大型鱼雷舰(也就是后来的驱逐舰)、一百一十二艘鱼雷艇。四艘主力舰只是个象征,也仅仅起到了恐吓英国皇家海军的作用。
在作战行动中,负责封锁英吉利海峡的是那些中小型舰艇。
问题是,冯承乾并不打算带着四艘主力舰白跑一趟。哪怕只是在家门口作战,这四艘战舰也要烧掉数千吨重油。如果到了离英国本土那么近的地方而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看热闹就返回军港,那也太不划算了。
十一月十七日清晨,冯承乾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情。
这个上午,所有伦敦市民都被猛烈的爆炸声惊醒了过来。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四艘主力舰在八艘轻巡洋舰的掩护下,闯进了泰晤士河,并且在离伦敦不到三十公里的地方下铛,进行了十五分钟短暂而又猛烈的炮击,让英国首都首次尝到了战火的滋味。
炮击没有收到太大的战果,主要是离伦敦市区太远了,大部分炮弹都落在郊外。
只是,在心理上,英国人、特别是伦敦市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战争离他们并不远,英国也不够安全。
冯承乾也没有冒险,在完成炮击之后,立即撤走了。
要知道,大舰队还没有完蛋,而且英国皇家海军还有不少的中小
型舰艇,主力舰在泰晤士河里占不到半点便宜。
这一天,欧洲战场上也取得子重大胜利。
在投入了两百多个师之后,鲁登道夫终于完成了对英国远征军的包围行动,德军前线部队在当天晚上攻占了瑟堡。
到此,两百多万英国远征军再也没有突围的希望了。
打到这个时候,德军内部也出现了分歧。虽然鲁登道夫坚持原来的主张,即首先围歼英国远征军,把英军赶出欧洲大陆,再向巴黎进军。
问题是,一些将领认为,既然巴黎门户洞开,就应该趁此机会进军巴黎。英国远征军已经被包围,而且背后就是英吉利海峡,帝国海军也已夺得制海权,没有必要把过多的兵力放在这边。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将领看来,占领巴黎后,欧战就将结束。
显然,这些德军将领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法国会在巴黎沦陷后投降吗?
有这种可能,但是也不能排除法国会继续抵抗。别忘了,美国已经参战,而且正在进行战争动员。再过几个月,美国庞大的工业力量、人口资源就将利用起来,而这将成为法国抵抗到底的最后希望。
这一点,在谈判场上也反映了出来。
到十一月二十日,法国在谈判桌上依旧不肯让步,即没有答应帝国提出的几个最为重要的条件,比如法国永久放弃对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的主权要求,承认卢森堡是由帝国保护的公国,把南部地区归还给意大利,比利时由帝国保护等等。如果法国打算放弃抵抗,就肯定得在谈判中做出让步。!。
第一百五十六章 欧战烽烟
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德靠亲自出面干预之后,鲁登道夫的主张得到了落实。
次日,德军对包围圈内的英国远征军发动了总攻。为了一举歼灭英国远征军,德军投入了二百二十个师,动用了近十万门火炮与迫击炮、口径在一百二十毫米以上的重炮就超过了两万门。
战斗,一直持续到十一月的最后一天。
在付出了三十余万人伤亡、耗费了上千万枚炮弹之后,德军在十一月三十日,迫使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签署了投降书,并且让残余的一百八十万英国远征军官兵放下武器,停止了抵抗。
英国远征军投降,既在众人意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
打到这个地步,在没有办法撤回本土的情况下,英国远征军的唯一出路就是投降,不然剩下的一百多万官兵都得战死,而且是在缺粮少弹、根本无法与德军作战的情况下毫无意义的战死。
只是,英国远征军这么快就投降,确实有点让人惊讶。
要知道,两百多万人,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就被德军彻底打垮,连黑格都做了德军的战俘。
英国远征军投降,等于给法国下达了最后通牒。
到此,任何人多能想到。等德军调整过来,下一个目标就是巴黎,而且在三条进军巴黎的路线上,法军都没有足够的兵力。甚至可以说,巴黎已经门户洞开,对德军来说,夺取巴黎犹如探囊取物。
事实上,这也是德军内部的最大矛盾。
大部分将领都主张立即进军巴黎趁法军回过气来之前攻占巴黎,而鲁登道夫、霍夫曼等人则认为,应该先让已经廖战了一个月的德军缓口气,并且huā足够的时间做好进攻巴黎的准备工作,在十二月中旬再发动进攻也能赶在年底占领巴黎。只是,这次德皇明显不赞同把进攻巴黎的时间推迟到十二月中旬,因为这意味着,德军只有十多天的时间。根据之前的几场战役,攻占巴黎至少需要一个月。
显然,德皇高估了法军的战斗力。
在德皇的催促下,鲁登道夫把进攻巴黎的时间订在了十二月五日德军只有五天时间进行部署调整。
对一场大规模会战来说,五天的准备时间显得太仓促了。
要知道仅仅把数百万德军所需的作战物资从后方运到前线,在分配到各个作战部队的手中,就需要一个多月。即便德军在前线囤积的物资还没有用光调整三百多个师的部署也需要十多天。
仅仅只有五矢,鲁登道夫只能做出有限的调整。
结果就是,大批在之前战斗中减员严重的师并没有撤下去,只是从预备队抽调兵员进行了补充。相反,很多兵员充足而且状态良好的师没有办法送上前线,依然得留在后面充当预备队。
所幸的是,法军的情况更加糟糕。
在索姆河与凡尔登,法军已经付出了近两百万人伤亡与被俘的惨重代价,根本就没有预备队可派了。当时,负责索姆河防御作战的贝京元帅甚至开始征召十六岁的少年入伍,以充实法军。
十二月六日在严寒中,德军开始向巴黎tǐng进。
前两天,德军的进展并不顺利,不是法军抵抗顽强而是天气非常糟糕,寒冷与不停歇的大雨拖累了德军的步伐。
到十二月九日,雨停了之后,德军的进攻才有起sè。
恶劣的天气,对法军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最突出的,就是法军没有能够及时调整防御部署,留在后面的预备队没办法及时突前,也没有能够及时到达德军的突破点,堵住被德军撕开的防线。
十二月十二日,德军前锋到达巴黎近郊,侦察兵甚至靠近了市区。
同一天,福熙离开巴黎,把守卫巴黎的重任丢给了贝京,法国总统勒克莱尔也在当天任命贝京为北部法军总司令。
贝京能力挽狂澜吗?
事实证明,这位深得法军官兵拥戴的元帅,并没能拯救巴黎。
十二月十五日,到达巴黎附近的德军超过六十个师,负责前线指挥的霍夫曼上将开始部署德军包围巴黎。
三天之后,巴黎被德军包围。
霍夫曼没有急于下达进攻命令,而是先给贝京下了一份最后通牒。
如果法军在十二月二十日二十四点之前不肯投降,那么德军将在二十一日凌晨发动进攻,并且首先动用十万门火炮摧毁整个巴黎。
此后,霍夫曼下令全面封锁巴黎,禁止市民逃亡。
这个时候,巴黎市区内,至少有三百万市民,还有大约一百二十万法军,以及承载着法国千年历史的文物古迹。
十二月二十日,贝京亲自来到德军前线司令部,与霍夫曼进行最后的谈判。
贝京提出了几个条件,比如德军必须有待法军战俘,确保巴黎市民的人生安全,保护巴黎的文物古迹等等。在霍夫曼答应了贝京的这些请求之后,贝京在当天下午,代表一百二十万法军签署了投降书。
二十一日清晨,由霍夫曼亲自挑选的三个德军师开进了巴黎。
同一时间,德皇在bō茨坦皇宫宣布,德意志第二帝国击败了宿敌法国,打赢了这场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只是,法国没有投降。
当天下午,法国总统勒克莱尔在图卢兹宣布组建新政权,并且宣称法国没有战败,法国也不会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