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在夜间轰炸异动中,护航战斗机的用途并不大。
主要就是,当时的主力战斗机都没有安装雷达,也无法安装雷达,因此基本上不具备夜间作战的能力。为了在夜间拦截敌人的轰炸机,英国皇家空军车先研制双发重型战斗机,并且在这种战斗机上安装了对空搜索雷达。随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也研制出了配备有雷达的双发重型战斗机。
当然,重型战斗机更像是夜间截击机,即其机动xìng并不好,只能用在夜间拦截轰炸机。
问题是,〖中〗国空军还没有夜间战斗机。
所幸的是,〖日〗本也没有夜间战斗机。
只是,在对日轰炸初期,〖中〗国空军很少在夜间出动。
虽然从理论上讲,轰炸机在夜间执行任务的安全xìng高得多,或者说战损率低得多,但是夜间轰炸的命中率也低得多,为了摧毁同一个目标,需要出动更多架次的轰炸机,因此总体战损率并不会有明显降低,反而占用了更多的资源,需要消耗更多的弹药与燃油,对飞行员也有更大的压力。
根据中固空军做的统计,在夜间轰炸瞄准仪出现之前,夜间轰炸的效率只有昼间轰炸的一半左右,而总体损失并没有降低多少。
事实上,同样重视战略航空兵的美国也很少在夜间执行轰炸任务。
〖中〗国空军在夜间大规模轰炸机场,显然是极为反常的事情。
当天晚上十一点左右,山本五十六就接到了消息,得知原本安排在十二日上午为联合舰队提供防空掩护的战机因为机场遭到轰炸,已经转移到了本州岛东部与北部地区,无法按时到达。
如累换成别人,或许不会想那么多。
不管怎么说,〖中〗国空军已经轰炸了〖日三个多月,而且一直在轰炸机场,几乎每天都有数座机场被炸毁。
只是,山本五十六一下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显然,这世界上没有这么凑巧的事情。
要知道,联合舰队已经虚晃三枪,而且〖中〗国舰队在十一日上午并没有出动侦察机去搜寻联合舰队。
白天的时候,山本五十六就意识到,他等待的机会已经到来了。
说白了,联合舰队在丰后水道里虚张声势,就像李向龙判断的那样,就是希望让〖中〗国舰队的指挥官集生错觉,从而放松警惕。
在山本五十六看来,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空军重点轰炸了丰后水道附近的所有大型机场。
显然,这绝对不是巧合。
也许,〖中〗国舰队的指挥官根本没有上当!
有类似想法的不仅仅是山本五十六,还有联合舰队的作战参谋栗田健。
在航空战队覆灭后,山本五十六并没有让栗田健背黑锅,毕竟栗田健并没有在指挥作战的时候犯严重错误。
也正是如此,栗田健才留在了联合舰队,继续担任作战参谋。
在听取了栗田健的意见之后,山本五十六不得不相信,他的猜测没有错,〖中〗国舰队指挥官没有上当,而且知道联合舰队前几天是在虚张声势,因此〖中〗国舰队很有可能已经北上,准备在十二日清晨攻击联合舰队。
显然,如果像前几天那样,在清晨进入丰后水道,那就是自投罗网。
紧接着,山本五十六非常悲观的发现,联合舰队甚至连退缩的余地都没有,因为〖中〗国舰队不仅拥有三艘强大的舰队航母,还拥有三艘主力舰,因此〖中〗国舰队在战术上的选择比联合舰队多得多。
十二日凌晨不到,联合舰队就转向间大俊湾航行。
山本五十六非常清楚,一支存在的、而且具有威胁的联合舰煞要比一支在海战中被歼灭的联合舰队更有价值。
在他看来,如果联合舰队不撤,依然留在九州岛东面,就很有可能遭到攻击。
要知道,如果〖中〗国舰队打算在十二日攻击联合舰队,就会主动杀过来,而〖日西部地区的岸基航空兵已经瘫痪,根本无法对〖中〗国舰队构成威胁,而〖中〗国舰队能在离联合舰队五百公里的地方出动舰载机,把联合舰队送到海底。
联合舰队的唯一退路就是撤向大阪,远离〖中〗国舰队。
问题是,撤退就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联合舰队撤走,〖中〗国舰队肯定会退回奄美诸岛海域,继续执行原来的任务,即支援地面部队攻打鹿儿岛。
要不了几天,〖中〗国军队就能占领鹿儿岛,九州岛上的日军将不可避免的被击败。
显然,在这个关键时刻,联合舰队不但不能撤,还应该打得更加积极一点,才有希望协助陆军守住九州岛,守住〖日〗本的门户!!。
第一百一十章 关键时刻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一十章关键时刻
十月底,德俄战场上也归于平静。(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因为谁也没有料到冬季会提前一个半月到来,到十月下旬,乌克兰平原的昼间气温就降到了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夜间气温更是低于零下四十摄氏度,所以德军不得不在十月底暂停了进攻行动。
到此,围歼乌克兰方面军的作战行动告吹。
所幸的是,德军并没有损失多少战果。在德军停下来的时候,其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基辅西面大约一百公里处,超过六十万俄军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里面,而且守卫基辅的俄军也损失了将近二十万人。
更重要的是,严寒同样对俄军造成了影响,使俄军难以突围,也难以发起反击。
当时,德军与俄军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为冬季作战的准备工作都没就绪,甚至连冬季被服都没有发放下去。在德军的前线部队中,德军官兵甚至得裹着秋季的毛毯在冰天雪地里与俄军作战。同样的,俄军也要经受严寒的考验,冻死冻伤的俄军官兵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
万幸的是,俄军根本没有能力在冬季发动反击。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到一九四零年底,俄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而且有近百万官兵被俘。更重要的是,俄军损失的都是靠前部署的主力部队,反而是留在后面的预备役部队没有遭受多大损失。
别忘了,在德军发起进攻之前,俄军也在为进攻做准备。结果就是,俄军把大批主力部队摆到了战线前方,也就是靠近德俄边境的进攻出发地,也就在战斗中首当其冲的遭到了德军的重点打击。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了俄军的战斗力。
这就是从一九三三年开始,到一九三九年才结束的大清洗。
在这六年的“恐怖时期”中,俄军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将官、百分之八十的校官与百分之四十的尉官遭到清洗,被以各种罪名处决,或者是被秘密处决,其中包括大批在抗击外国入侵战争中表现卓著的军官。
大清洗之后,俄军的战斗力跌到了谷底。
可以说,在德俄战争爆发的时候,俄军中甚至没有足够多的基层军官,也就不得不把大批士兵提拔为军官。
不可否认,在战争中会涌现出军事天才。
比如,中国陆军的林虎元帅在大战爆发前就是一名士兵,结果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以战功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外,在这场大战中,中国陆军还有三名大将、五名上将、六名中将与十四名少将是从士兵晋升起来的。
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也不乏类似的优秀军人。
问题是,这只是个别现象。
仍然以中国陆军为例,在大战结束的时候,有十人获得元帅军衔,另有二十名大将、五十六名上将、二百四十八名中将、一千四百七十四名少将与三千六百八十二名准将,其中由士兵晋升起来的将官只占极少数。
一支优秀的军队,必须由一群优秀的将领。
可惜的是,在俄军中,优秀的将领极为罕见。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德俄战争初期,俄军在指挥决策上远逊于德军,犯了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
比如在白俄罗斯会战中,俄军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曾经有三天时间可以突围,当时德军的包围圈在明斯克南面出现了一道宽度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缺口,而德军花了三天,才堵上这道缺口。如果俄军把握住这个机会,即便白俄罗斯方面军不可能全体突围,也至少能让数十万将士冲出德军的包围圈。可惜的是,俄军却错过了这个机会,而且正是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拒绝突围。
可以说,俄军溃败的因素非常多。
比如,在白俄罗斯会战期间,俄军最高统帅,即红俄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就向前线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在德军面前退却,哪怕是战术撤退,必须死守每一存国土,与德军死战到底。
这样的命令,对俄军有帮助吗?
要知道,战争不是让军人去送死,而是让军人去为了胜利而浴血奋战,因此必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撤退也是获取胜利的手段之一。更何况,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谁能保证士兵会死战到底?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斯大林下的死命令,让白俄罗斯方面军丧失了撤退机会。
到了年底,俄军不但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反而觉得德军已是强弩之末,而且俄军更擅长在严寒条件下作战。
十一月八日,俄军发起了战略反击。
显然,这是一次极端错误的反击。
要知道,德军不是强弩之末,只是没有想到冬季会提前到来,因此暂时停止进攻。德军的战斗力依然强大。
这场发生在乌克兰平原上的会战持续到十一月底。在连续投入了五个集团军之后,俄军付出了伤亡四十多万官兵的惨重代价,而德军的战斗伤亡不到十万,即便将冻伤等非战斗伤亡算上,也不到十五万。
俄军的反击不但没有得手,反而导致乌克兰方面军出现了严重的兵力欠缺。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初,德军发动了一次针对性的进攻行动,围歼了基辅附近的近三十万俄军,并且包围了基辅。等到春季到来的时候,德军已经攻占了基辅,并且占领了大半个乌克兰。
相对而言,丢掉土地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要知道,红俄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广阔的国家,即便到一九四一年春季,也就是基辅被德军占领的时候,俄国也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国土沦陷,俄军依然拥有让所有对手羡慕的战略纵深。
最大的损失,还是有生力量。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俄军损失了将近一百二十万官兵,其中在两场会战中就阵亡与被俘近八十万。
由此,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结果。
这就是,到一九四一年五月底,也就是初夏到来的时候,俄军兵力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挡住德军的前进步伐。
此外,俄军也因此措施了在中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的机会。
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底,中国向红俄开战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别的不说,中国陆军的数百万大军,除了部署在朝鲜的四十多万、用与对日作战的三十多万,以及充当战略预备队的大约两百万,剩下的三百万作战部队全部集中在中国东北与西北两地,而且都以机械化部队为主。
只要时机成熟,中国肯定会向红俄开战。
对红俄来说,要想避免两线作战,或者说在两线作战中不至于过于被动,就得在远东战场上掌握主动权,通过主动进攻来削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