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公里之外,因此根本不可能指望从岸基航空兵那里得到补充。
这样一来,补充作战损失的舰载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要知道,航母只是一座支持舰载机活动的平台,其性质与机场类似,即航母本身没有多大的战斗力。真正的战斗力是舰载航空兵。也就是说,如果航母没有舰载机,那连一艘驱逐舰都比不上。
为此,顾祝同就不得不寻找专门负责运送舰载机的舰艇。
以往,在执行远程运输的时候。舰载机都是被拆散之后,由货轮运送的,到了目的地之后再组装起来。
问题是,在广袤的大洋上,根本就没有可以供船只停靠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在战况激烈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来组装舰载机。
显然,这种办法在东太平洋上根本行不通。
这样一来,就只能让航母去运送舰载机,而这肯定不是舰队航母,而是作战效率不太高的小型航母。
更重要的是,小型航母能够运载所有型号的舰载机。而且能让这些舰载机直接飞往目的地,也就是需要补充的舰队航母。原因很简单,即便是笨重的鱼雷攻击机,在不携带弹药与减少载油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小型航母上起飞。因为最终要降落到舰队航母上。所以不需要考虑小型航母能否回收这些舰载机。
正是如此,顾祝同才把三艘小型航母抽调了出来,准备用来往前线运送舰载机。
这个办法,很快就得到了推广。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小型航母在执行运输任务。而且运送的不仅仅是舰载机,还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特别是那些无法用普通船只运送的大型设备。比如攻打美国东海岸的时候。中国海军就动用二十多艘小型航母,为前线部队送去了上千辆重型坦克。如果用船只运送的话,至少需要动用近四十艘大型滚装货轮。
当然,此时在太平洋上,小型航母主要运送的就是舰载机。
两支战斗舰队进入巴拿马湾之后,首先攻击了珍珠群岛中的圣何塞岛。
这座岛屿就在巴拿马运河的南面。是珍珠群岛中的第二大岛,面积大到足够容纳数十万军队。而且有几处适合舰船临时停泊的天然港湾。更重要的是,圣何塞岛的地势相对较为平台,能够在海滨修建机场。
此外,部署在圣何塞岛上的战斗机能够到巴拿马上空巡逻两个小时以上。
也就是说,这要夺取了这座岛屿,舰队的作战负担就将大大减轻,而且攻打巴拿马的陆战队也能在此落脚。
轰炸行动持续了三天,登陆作战行动在六月二十五日清晨开始。
对中国陆战队来说,这种夺取岛屿的登陆作战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两天之后,陆战队就在圣何塞岛上站稳了脚跟。
虽然在此之前,美军已经加强了该岛的防御部署,但是面对中国陆战队,美军的抵抗根本没有多少用。
主要就是,美军在中美洲地区的兵力本来就严重不足。
此外,美国当局也没有想到,中**队会如此快的进军巴拿马。
前面已经提到,如果仅以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为目标,那么攻打巴拿马的军事意义并不明显。
对此,美军也有很清楚的认识。
结果就是,在美国高层看来,中**队在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之前,没有理由分兵攻打巴拿马。
守备空虚,直接造成美军难以在巴拿马进行有效抵抗。
六月三十日,中**队占领了圣何塞岛。
最终,大约有三千名美军官兵缴械投降。
让中国陆战队官兵倍感惊讶的是,投降的美军官兵中,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占到了百分之六十。
也就是说,守卫该地的并不是美军的精锐部队。
通过审讯战俘,中**队还得到了更多的信息。
比如,在中**队攻打圣何塞岛之前,中美洲地区的美军总兵力还不到十万,而且分散部署在很多个地方,而驻扎在巴拿马运河附近的美军最多只有三万,且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不强的二线部队。
白了,这些美军不是用来作战的,而是用来对付当地的反美武装组织。
显然,顾祝同不会错过如此好的机会。
七月一日,他就给前线作战部队下达了命令,要求务必在七月十日之前发起攻打巴拿马的登陆作战行动。
同时,他还给舰队下达了一道命令,即全力支援陆战队。
七月四日,第33舰队到达。
到此,部署在巴拿马附近的战斗舰队已达三支,拥有九艘舰队航母,舰载机的数量接近一千架。
这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美军部署在中美洲地区的作战飞机,总共也不到一千架,而部署在巴拿马运河附近的只有四百架左右,且大多是性能落后的老式飞机。主要就是,中美洲地区一直在战线的大后方,部署在该地的都是二线部队。
七月二日,轰炸巴拿马的作战行动就开始了。
当天晚上,中国舰队还排除战舰,封锁了巴拿马运河的南口,并且对巴拿马城进行了数个小时的高强度炮击。
轰炸与炮击持续了七天。
七月九日,在顾祝同规定的时限的最后一天,登陆巴拿马的作战行动开始。
虽然在此之前,美军已经着手加强巴拿马地区的防御部署,甚至从国内派来了一个师的精锐部队,但是美军依然错误判断了中**队的推进速度,认为中**队既然攻占了圣何塞岛,就应该等到岛上的机场建好之后再攻打巴拿马,因为这能极大幅度的降低舰队的作战负担。
结果就是,美军的防御准备依然很不充足。
战斗打到第四天,中国陆战队就攻占了巴拿马运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即船闸段,且成功阻止美军破坏船闸。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有很大的不同,即巴拿马运河有船闸。
主要就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平面有数米的落差,如果不建船闸的话,船只就无法安全通行。
显然,如果美军破坏了船闸,巴拿马运河就将瘫痪。
所幸的是,美军根本没有来得及破坏船闸。
当然,船闸也没有那么好破坏,不是安装几枚定时炸弹就能炸毁的。要破坏船闸,就必须破坏船闸的主体结构,特别是承力结构,使之无法修复。如果只是炸掉了闸门、或者是破坏了转轴,都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这很容易修复。显然,要破坏船闸的主体结构,就得进行工程爆破,而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打到七月底,整个巴拿马运河都被中**队控制了。
到了八月初,中**队还攻占了运河北端的科隆港。
当时,率先到达科隆港的,也是中国陆战队中第一支来到大西洋岸边的作战部队。
能够如此迅速的攻占巴拿马运河,关键只有一点,即兵贵神速。
最初,顾祝同决定攻打圣何塞岛,确实是想在该岛上修建机场,然后让岸基航空兵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从而能够把舰队撤出来,至少能够撤走一支战斗舰队,避免在这里浪费战斗力。
果真如此的话,中**队就不可能在七月底攻占巴拿马运河。
要知道,美军将因此获得足够多的时间加强防御部署,甚至能够向巴拿马增派好几个师的作战部队。
显然,打成这样的话,中**队就算攻占了巴拿马,得到的也是一条无法使用的运河。
顺利攻占巴拿马,可以说为攻打美国本土、进军美洲大陆开了个好头。
当然,这场战斗也让顾祝同看清了一点。这就是,美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导致美军战斗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美军官兵缺乏斗志,以及太多的新兵加入之后,严重降低了官兵队伍的素质。
第四百四十七章 备战
攻占巴拿马运河之前,顾祝同曾经怀疑过能否在年底登上美国本土。
特别是在一九四六年上半年,中国陆战队在扫荡太平洋上的残存美军时,暴露出的大量问题,让顾祝同不得不担忧,如果强行登陆美国本土,很有可能遭受惨败,让成千上万的官兵平白无故的流血牺牲。
当时,顾祝同还向冯承乾提了出来。
在他看来,把攻打美国本土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七年中期更加合适。
只是,顾祝同的提议没有被采纳。虽然冯承乾表示明白他的意思,而且也知道军队的准备工作还有很多欠缺,特别是在后勤保障上,根本达不到需要,但是在一九四六年底登陆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绝对不能推迟,因为这不仅仅是军事任务,也是政治任务,也就不可能推迟到一九四七年。
顾祝同没有继续强调自己的观点。
当了几年的战区司令官,顾祝同已经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决定战争的是政治家,而军人只是去完成作战行动。
迅速拿下巴拿马,让顾祝同看到了希望。
虽然美国本土的守军不会像驻守巴拿马的美军那样脆弱,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美军内部弥漫着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即便是一些高级将领也不对胜利抱多大希望,因此美军严重缺乏斗志。
当时,情报机构提供的一些消息。也能说明这一点。
这就是。在美国国内,已经有很多民众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经拖得太久了,而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美国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胜利者,因此在战局变得不可挽回、特别是美国本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之前,就得考虑结束这场战争。至于以何种方式结束这场战争,那就不是平民百姓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平民百姓的认识,也是军队基层官兵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还有多少战斗力呢?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六年七月底,顾祝同正是启动了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计划,并且把战区司令部搬到了瓦胡岛。
此时,第三舰队的实力再次得到增强。
在获得了由三艘舰队航母为核心的第35舰队之后。第三舰队编内的舰队航母已经达到了十五艘。
当然,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
一切顺利的话,在攻打美国本土之前,第三舰队还将增加一支战斗舰队,舰队航母的数量将增加到十八艘。
即便按照标准配备舰载航空兵,十八艘舰队航母也能搭载一千五百多架舰载机!
只要把这些舰队航母集中使用,那么在任何一个战场上,都拥有绝对兵力优势,能够夺得战场制空权。
只不过,这还不是第三舰队的全部。
当时。第三舰队编内还有四支非战斗性质的舰队,一是登陆舰队、二是侦察舰队、三是支援舰队、四是护航舰队。
这四支舰队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支援舰队。
如果按照舰艇的总排水量计算,支援舰队的规模超过了战斗舰队的总和,为第三舰队最庞大的作战力量。
在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里面,总共有八支作战编队,其中四支是以小型航母为核心的航空支援编队,另外四支则是以活力枝桠为主的炮火支援编队,前者总共编有四十多艘小型航母,总共搭载了上千架舰载机。而后者有大大小小近两百艘火力支援舰,拥有各种口径的火炮与火箭炮近六千门。
当然,支援舰队不是战斗舰队,主要任务是支援陆战队作战。
只是,把支援舰队算上的话。第三舰队的舰载航空兵拥有两千多架舰载机,且大多都是性能先进的新式舰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