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斯湾。
正是有了这些前期努力,共和国当局才在2061年底要求南非开放福尔斯湾。
因为南非还是中立国,并且在大战爆发后不久就宣布永久性中立,在2059年的时候还将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将此定为基本国策,所以共和国并没强迫南非出租福尔斯湾(按照国际法,永久性中立国不能将领土与领海租借给交战国,但是为人道主义援助而开放本国领土与领海,并且为之提供便利不在此范围之内),而是以人道主义救援为名,获得了福尔斯湾的使用权。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船队需要安全保障,所以共和国海军有理由安排战舰为之护航,也就可以向福尔斯湾部署护航战舰。很明显,共和国当局钻了国际法的漏洞。
不管怎么说,1月5日,共和国海军的3支战斗舰队就开进了福尔斯湾。
跟随作战舰队到达的,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按照计划,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共和国海军的工程兵将在福尔斯湾建立起包括12条供大型战舰停靠的纵向码头(可以同时为48艘主力舰级别的大型战舰服务)、24条供大型船只停靠的横向码头(可以同时为48艘20万吨级的大型船只服务)、240个锚泊位、以及能够囤积1500万吨各类物资的仓库区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临时综合海军基地。
如果时间充足,到2062年7月初,还将在海湾东南的普林格尔贝修建一座海军航空站。总而言之,在进军大西洋的时候,共和国海军没有忘记打牢基础。
因为在福尔斯湾搞的基础建设规模过于庞大,所以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共和国海军是在故意浪费战争资源,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共和国当局在故意消耗多余的战争资源。这也很好理解,到2062年,在美国无力发起战略反击、而共和国军队暂时又没有发起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共和国的军事产能严重过剩,自然需要找地方用掉囤积如山的各类物资。当然,这并不表示在福尔斯湾搞的军事建设没有意义,不管怎么说,战争时期搞的军事建设的成本都非常低。别的不说,修建福尔斯湾综合海军基地的几千名工程兵就只拿了普通津贴,如果是和平时期的话,光是这些人员费用就得花掉上百亿元。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基础建设的结果远远不是获得一座临时性的海军基地。虽然名义上,福尔斯湾确实是共和国海军的临时性海军基地,南非政府随时可以收回出借的海湾与土地,但是作为一座驻扎了几万名军人的军事基地,绝对不是南非当局想关闭就能关闭的。战后几十年,福尔斯湾不但是共和国在南部非洲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军事基地,还是共和国与南非关系中的重要筹码。可以说,这正是战争期间大规模基础建设的直接结果。
问题是,战争中,福尔斯湾的意义却不太大。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海军早已退到佛得角群岛北面去了,就算美国海军打算在大西洋上与共和国海军决战,也不会跑到共和国军事力量密布的非洲南端来,而会以佛得角群岛为依托,在大西洋中部海域坐等共和国舰队送上门去。
由此可见,在大战期间,福尔斯湾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为船队服务。
虽然从2062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共和国海军利用向福尔斯湾部署潜艇母舰的方式,将福尔斯湾变成了攻击潜艇的活动基地,到2063年初之前,以福尔斯湾为基地活动的攻击潜艇一度超过60艘,但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共和国当局一直没有承认福尔斯湾是军港,而且大部分潜艇也是在潜艇母舰上停靠,潜艇官兵则在潜艇母舰上休整。到2062年的第四个季度,随着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港成为共和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上的主要军港,共和国海军舰队在进军大西洋的时候就很少在福尔斯湾停留了。到2063年初,共和国海军占领的亚松森岛上的基础设施修复之后,共和国海军更是将福尔斯湾变成了一座单纯的中转站,即只为运输船只提供服务。万幸的是,共和国需要向美洲大陆进军,也就需要一处足够庞大的船队与物资中转中心,而福尔斯湾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从2062年下半年开始,所有驶往西非与南美地区的船队都要在福尔斯湾停靠,并且重新分配货物(衡量船只运送能力的主要标准只有两个,一是载重吨位、二是货舱容积。一般情况下,只能以某一标准来配制货物。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船只的利用效率,需要对运送的货物进行分配,即尽量同时达到两个标准。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塞满货舱的同时让运载的货物达到最大载重吨位。问题是,运往某一个地点的物资往往会比较单一,无法进行分配。如此一来,运输船、特别是集装箱运输船与散装货轮在离开共和国的时候,会装上运往好几个地区的货物,然后在航线的分离点附近对货物进行重新分配,以此来提高运输效率、特别是运输船只的使用效率。正是如此,才需要在靠近前线的地方设置物资中转中心)。
因为福尔斯湾的建设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所以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舰队仅停留2天,在与南非海军进行了海上搜救联合训练之后就起航北上,前往同样正在大搞土木工程,而且环境更加糟糕的拉各斯。
严格说来,拉各斯才是共和国海军进军北大西洋的理想根据地。
必须承认,“黄金海岸”是世界上天然良港最集中的地区,从尼日尔河口的哈科特港到科莫埃河口的阿比让,在这条长度大约1500千米的海岸线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大约30座港口与港湾,平均每50千米就有一座港湾,而其中半数是能够容纳30万吨级大型舰船的优良港湾。
这些港湾中就包括尼日利亚西南的拉各斯。
大战爆发前,共和国会如此热心西非事务,而且不遗余力的支持尼日利亚,就与拉各斯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设想,在阿根廷立足之后,为了保护好这座南美地区的桥头堡,很有必要在相邻地区建立一座新的桥头堡。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讲,加勒比海南岸的委内瑞拉更加理想,但是这个拉美国家对俄罗斯抱有太大的幻想,并不愿意在军事合作上与共和国走得太近,也就没有可能成为阿根廷的屏障。加上政治、外交、历史等等因素,在整个大西洋地区,共和国海军能够选择的,也就只有一直与西方国家不和的尼日利亚,而拉各斯正是尼日利亚的几个天然良港之一,共和国海军选择拉各斯,而没有选择基础条件更好的哈科特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各斯远离尼日尔河口的产油区,离美国积极支持的喀麦隆也远得多。
问题是,尼日利亚不是巴基斯坦,拉各斯也不是瓜达尔。
虽然早在20年代末,共和国当局就与尼日利亚签署了租借拉各斯的意向协议,按照这份协议,共和国将以援助建设的方式,将拉各斯建成尼日利亚最大的综合性海军基地,双方将拥有同等的使用权。但是受3次西非战争影响,特别是在这3次战争中,尼日利亚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均遭到喀麦隆的海上封锁,拉各斯军港的建设工作一拖再拖,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期工程都没有完成。大战的前4年,共和国海军没有进军北大西洋的计划,陆军也没有在非洲战场上大展拳脚,所以拉各斯的基础建设仍然非常缓慢,甚至几度中断。直到2061年下半年,随着共和国陆军进军西非战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得到美国支持的喀麦隆,并且向西进军,在短短数个月内就扫荡了整个西非地区,将拉各斯建成军港的工作才重新启动。
显然,时间太仓促了,根本不可能在舰队进军之前完成建设工作。
受此影响,在3支作战舰队北上的时候,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补给舰队(拥有20多艘补给舰与维修船)与一支规模更加庞大的运输船队(拥有上百艘各类大型船只)。按照海军的计划,补给舰队将以拉各斯为基地,分两个批次,轮番为作战舰队提供支持,而运输船队将把用来扩建拉各斯的人员、设备与物资送过去,并且兑现共和国当局的承诺,为尼日利亚提供一批紧急援助物资,帮助在战火中煎熬了4年多的2亿多尼日利亚人渡过难关,过上正常生活,至少是不会饿肚皮的生活。
要知道,到2061年底,尼日利亚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乱国”。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大约20%的尼日利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将近40%的尼日利亚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即便在剩下的40%尼日利亚人中,也只有不到一成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照此计算的话,最多的时候,尼日利亚的战争难民超过了5000万(人口以大战前的2。5亿为准),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超过1亿,而营养不良的人也超过了9000万,只有大约1000万尼日利亚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在这1000万人中,除了大约850万军人,其余150万就是尼日利亚的统治集团了。
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尼日利亚最需要的不是舰队,而是物资,特别是食物与药品。
用一位去过尼日利亚的战地记者的话来说,如果在2062年第一季度过去之前,不能解决2亿多尼日利亚人的生存问题,就算打赢了战争,尼日利亚当局也会被饥饿的战争难民推翻,共和国要想避免引发连锁反应(当时在忍饥挨饿的肯定不止尼日利亚),就得在派出舰队的时候,把粮食送过去,并且确保这些用来救命的粮食能够送到难民手中,而不是被尼日利亚军队与政府官员中饱私囊。
提供粮食并不难,只需要大约3000万吨粮食就能让2。5亿尼日利亚人活到下一个收获季节,而运送3000万吨粮食只需要150艘次的20万吨级货轮。即让1支由50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在4个月内往返航行3次,或者由3支船队航行一次。
因为共和国在2060年与2061年均取得丰收,而且在印度扩建的农业工厂也在2061年达到最大产能,到2062年初,集约集团的粮食富裕量达到了1。2亿吨,首次超过西约集团(在2061年,加拿大遭受寒流、墨西哥遭受旱灾、美国多地爆发虫灾,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加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遭到轰炸,农业产量骤减七成以上,所以在2062年初,西约集团的粮食富裕量由2061年初的超过3亿吨骤减到1亿吨以下),所以为尼日利亚提供足够的粮食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至于用来治疗疟疾、流行性感冒的药品,更加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将这些物资分发到民众手里。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陆军向尼日利亚增兵,却没有在西非战场上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原因,即大部分部队都在尼日利亚境内,而且所执行的任务是重建社会秩序,并且以军事管制的方式建立粮食分发站。为了避免出现动乱,在2061年底,共和国还以集约集团领导国的身份,要求尼日利亚将军队的规模削减六成,即裁军500万,让这些劳动力在雨季到来之前回乡,回到生产岗位上去。作为补偿,共和国当局承诺为尼日利亚提供重建援助,并且确保尼日利亚当局的利益。当然,仅仅几个战斗单位的10多万共和国军人肯定控制不了有2亿多人口的尼日利亚,所以在2061年底,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州国家先后以集团成员国的名义向尼日利亚派遣了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军事力量,协助共和国军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