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立即把他交到廷尉府,让杜周严加审讯。”说完,他就想走,走了两步他才想起今日至此的目的,于是又转过身来,对李仲元和张全说:“今日闹了点不愉快,改日,改日朕再到你们府上转转。”
张全和李仲元立即躬身行礼,送刘彻回宫。
皇上遇刺的事情很快传遍全城,大家都在猜测是什么人敢对皇帝下手,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那个被活捉的刺客身上。刘彻严令杜周尽快查出幕后主使,可他还不放心,让郭穰盯着杜周,这下可苦了郭穰,杜周为了撬开刺客的嘴,什么刑罚都用上了,而郭穰长这么大没见过这种架式,不知道吐了多少次,可皇上有旨意在,又不能离开。
终于,杜周从刺客口中知道了一切,于是他当堂把口供录好,然后交给郭穰,郭穰不敢怠慢,急忙呈到刘彻的面前。这份供词让刘彻震惊,上面的幕后主使人竟然是他的大女儿——卫长公主刘妍!据这名刺客交待,他们五人本是师兄弟,前不久刘妍派人来找他们,让他们杀一个人,他们也没想到要杀的人就是当今的皇上。
刘彻快疯了,他也知道自从栾大的事之后,自己的这个女儿一直对自己怀恨在心,可成成没想到她竟然要杀自己,刘彻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件案子中的许多疑点,他对案子中的一些细节一点也不关心,刘彻现在只在乎最后的结果。
刘彻立即下旨,让廷尉府将卫长公主捉拿下狱。当刘据听到这个消息惊呆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姐姐会做出这样的事,他匆匆忙忙进宫劝阻自己的父皇,可刘彻根本听不进去。刘彻把案几上的竹简全扔在地上,对着刘据咆哮着:“你让朕顾及父女之情,可她有没有当朕是父亲。不是朕想杀她,是她要先杀朕的!”
刘据哭着跪在地上,劝道:“父皇,你不能只凭刺客的一份供词就定皇姐的罪啊?!说不定是有人故意想嫁祸给她的,父皇,你要查清楚啊!”
“朕会查清楚的,朕把她送进廷尉府就是想把事情查清楚,朕就想知道她为什么这么绝情,为什么非要杀了朕!”
“父皇!”刘据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如果把皇姐送进廷尉府还不如直接杀了她,她怎么可能忍受那些酷刑。”
“朕不管,那是她自作自受。”刘彻已经完全听不进刘据的话了。这时,一名小太监跑了进来,奏道:“启禀万岁,廷尉杜大人求见。”
“传。”刘彻不再说话,刘据只得爬起来,站立在一旁。时间不长,杜周急急忙忙从后面进来,还没来得及行礼就叫起来:“陛下,陛下,大事不好了。”
第31章 暗流涌动(6)
刘彻抬头问杜周:“什么事?”
“卫长公主她……她……她自杀了!”
“什么?”刘彻和刘据同时跳了起来,刘据冲上前一把抓住杜周的衣领恶狠狠地问道:“是不是你把我皇姐逼死的?”
杜周被他抓住衣领,却又不敢反抗,连连摆手说道:“不……不……不,不是我。我带人去公主府的时候,公主说她要进去换件衣服,可她半天也没出来,后面公主的侍女跑出来说,公主她……她服毒自尽了。”
听完杜周的话,刘据大叫一声,抬脚把杜周踢倒在地,他刚想冲上前去再给杜周两个耳光,却被身后的刘彻拦住:“住手!据儿,你这成何体统?”
刘据猛地醒悟过来,停下了手,转过身来,他发现自己的父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已经恢复了理智。就见刘彻冲着杜周挥挥手,对他说:“你先下去吧,这件事以后不许人再提起。”
“诺!”杜周答应着快步离开。
接着,刘彻又叫道:“来人!”
正在门外当值的苏文急急忙忙跑进来问道:“万岁有何吩咐。”
“传旨,以公主这礼厚葬刘妍。”
“诺!”苏文答应着,又急急忙忙地跑了出去。
等他出去之后,刘彻也没了力气,他看了看刘据,然后对他说:“你也先回去吧,朕想一个人好好地静一静。”
晚上,张全和李仲元得到刘妍自杀的消息急急忙忙赶回太子宫去见刘据,他们知道刘据这个时候最需要人陪。
当他们到的时候,史良娣正陪着刘据,开导他,刘据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呆呆的坐在那,有许多话刘据是没有办法和她说的。见张全他们来了,史良娣先告退了,接着,张全二人陪着刘据到了甲观。
一进甲观的门,刘据终于忍不住发泄出来,他大声叫着:“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过了两千年重来一次,可结果还是这样,难道这就是命嘛?”
张全安慰他说:“据哥,这次的事一定和王温舒有关,那几个刺客都是被他灭了口,要不是我手快,最后那个也完了。”
“这我知道,”刘据叫起来,“不仅是他,杜周也一定参与了其中,说不定还有郭穰,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皇姐已经两年多没出过门了,他们怎么连个妇人都不放过?”
李仲元提醒他:“据哥,长公主的死的确让人难过,可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啊?”
“什么意思?”刘据不太明白他的意思。
“你刚才也说了,长公主已经两年多没有出过门了,那么他们陷害长公主一定有目的,这其一可能是长公主知道了他们的什么阴谋诡计,这其二就是让我们自乱阵脚,让你失去理智,好让他们有机会对我们下手。”
李仲元的话让刘据稍稍冷静下来了,从听说幕后主使是刘妍之后,他就失去了理智,的确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张全也在一旁劝解道:“是啊,我们这三年来样样事都做得不错,没有让人拿住什么把柄,只要我们不乱,他们就无从下手,他们这么做,完全是一石二鸟之计。”
“一石二鸟?”刘据轻声重复了一遍,随即他明白过来,“你是说他们在刺杀失败后就找了皇姐做替罪羊,甚至是他们在行动之前就为自己留好了退路?”
“的确有这种可能,”李仲元提醒他,“现在重要的事不是悲伤和气愤,而应该查出真正的幕后主使人。现在,唯一能查到线索的就是那名被抓到的刺客。”
“刺客?快,我马上进宫请旨,重审此案。你们先拿我的令牌去廷尉府,一定不能让他们杀人灭口。”说完,三个人就行动起来。为防止意外,张全和李仲元特意带了二百名太子宫的护卫,而刘据则匆忙进宫找他的父皇去了。
听说儿子要提审刺客,刘彻皱了皱眉,他本不想再在这事上横生枝节,不过他对儿子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在带人冲进廷尉府之前来和自己打个招呼,于是他同意了刘据的请求,不过要求他低调处理,千万不能太过招摇。刘据领了旨,立刻带人去廷尉府,他也担心张全他们再与杜周发生冲突。
这一次刘据猜错了,张全等人到了廷尉府说明来意,杜周十分配合,立即让人带他们进了死牢提审那名刺客。可惜,他们到的时候,那名刺客已经奄奄一息了,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张全让人把他抬了出来,找了个屋子让他先躺在里面,当刘据来的时候,已经有人给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不过张全问了他几句,这个刺客却一声不吭。
刘据让其他人都出去,只留下他和张全、李仲元三个人,刘据走到那名刺客的床前,说道:“我叫刘据,是当今太子,怎么样?我们做笔交易吧?”
那人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刘据,又慢慢地闭上了眼。刘据却不在意,继续说道:“你叫任彬对吧?是汝南的上蔡人。你一直不肯说出自己具体住在哪里,我想你一定是怕连累家人吧?”
说到这,任彬的眼皮微微一动,显然,刘据说到他心里去了。刘据更有把握了,继续说道:“刺杀皇上是诛九族的大罪,我可以让人把你的首级带到你的家乡找人辨认,我想一定会有人认出你的,到时候,你的家人、朋友都得陪你去死。”
刘据停了下来,看着任彬,任彬闭着眼睛思考了一下,才慢慢睁开眼,断断续续地问刘据:“你……你想……怎么样?”
刘据自己搬了个凳子坐了下来,然后才说:“你的命我是保不了了,不过我可以让你的家人不牵连在内。作为交换,你要如实回答我两个问题,好好想想吧。”
刘据不再说话,张全二人也在旁边一言不发,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任彬才问刘据:“你……说话算数?”
“一言九鼎。”
任彬又想了想才说道:“好吧,你问吧……就两个。”
刘据点点头,伸出一个手指头问他:“第一,我想知道你对杜大人说的可都是实话?”
“都……都是实话。”任彬微微点了点头。
“好。”刘据又伸出两个手指头问他,“长公主派谁来找你的?”
“她的一个管家,叫……叫刘天宝。”
刘据点了点头,对任彬说:“好,你放心地去吧,我保证没有人会碰你的家人。”说完,他站起身来,转身走了出去,张全和李仲元也跟着他走了出去。
第32章 暗流涌动(7)
离开了廷尉府,刘据立即命人去找刘天宝,可惜刘天宝已经失踪两天了。于是,刘据下令各个衙门都派人寻找,但十多天过去了,依然没有任何消息。
这天,皇上突然宣布临时举行朝会,在京的主要官员都要参加,于是刘据只得停下此事,进宫议事去了。这一次朝会规模相当的大,李仲元和张全都参加了,大家在皇上未到之前照例要互相打探一下消息,商讨一下应对之策。张全也问了问,|Qī|shu|ωang|才知道这次的朝会与北军有关。
当刘彻来了之后,大家全都行礼跪拜,然后按各自的位置坐下。刘彻先让公孙贺念了几份边疆的军报,第一是东北边境辽东一带驻守的荀彘发来的军情,那里朝鲜与大汉之间的边境冲突日渐增多,同时东胡各部有南迁的迹象,直接威胁到漠南一带的安全;第二份是东南地区的东越王余善谋反,有进攻会稽的可能,如果会稽失守,东南地区其它部族也有可能反叛,那样的话,东南地区将陷入混乱;最后一份是徐自为从西疆发来的,杨玉等人投降之后,羌人大规模的反叛不复存在,但汉军与羌人小规模的冲突不断,西疆军力不足,本打算撤回的越骑营只得就地驻防。
等公孙贺念完了,大家以为要开始庭议了,没想到刘彻又对倪宽说道:“你把那份奏章也念念吧。”
“诺!”倪宽答应着拿出一份奏章大声念了起来,这份奏章是御史商丘成写的,让大家吃惊的是,他在奏章中竟然恳请皇上撤销北军,将北军全部改为边军,驻守各地,长安防务完全由南军独立负责。
此言一出,也不需要刘彻问话,大家就议论开了,尤其那些军中主将,一个个更是义愤填膺,都跳出来痛骂商丘成,大有把他一口吞下的架势。不过,也有一些文官一言不发,看得出,他们是赞成此举的。
见大家吵得差不多了,刘彻才挥挥手,说道:“行啦,都别争了,还是让我们先来听听商大人的高见。”
刚被几位老将骂得不敢出声的商丘成战战兢兢地坐出来,先稳定了一下情绪,再大声奏道:“启禀陛下,北军乃我大汉开国以来,一直驻扎在长安附近,以防备匈奴的入侵。可现在匈奴已经远遁,长安附近已没有必要驻扎那么多的兵力,而现在,各边地的兵力却显不足,所以微臣以为,不如将北军撤销,编入边军及郡国军中,以充实北疆,西疆,南疆等边陲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