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努尔哈赤-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努尔哈赤不因循守;日,总是执着地追求,又放弃了赫图阿拉,将都城迁往界凡。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二月,努尔哈赤又在赫图阿拉城西一百二十里的界凡筑城。

界几位置在苏克素浒河与浑河之间,地势极为险阻。在萨尔浒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努尔哈赤决意将后金的政治重心西移。于是,在界凡建衙门,修行宫,屯田牧马,寻找机会攻打明朝。当时努尔哈赤六十一岁。

从赫图阿拉迁往界凡之前,由于诸贝勒、大臣不理解努尔哈赤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意图,曾一度阻挠迁都。但是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决计迁往界几。

不久,努尔哈赤从界几率领八旗士卒出征,两月之间,捉了介赛,攻陷了铁岭,灭亡了叶赫,为向辽沈进军打下良好基矗因此,界几城,是努尔哈赤向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哨阵地。

努尔哈赤在界凡城居住了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又移居于萨尔浒山城。

萨尔浒城在界凡西边十里处,努尔哈赤在这里居住不到半年,就攻陷了沈阳、辽阳。

辽沈之战刚结束,努尔哈赤就决定迁都辽阳。当他征询诸贝勒、大臣们的意见时,这些因循保守、满足于抢掠、不图进取的将领们,都表示不愿意迁都。

当时,努尔哈赤以其远见卓识、苦口婆心,终于说服了他们,便把都城迁到辽阳。

不久,那些贝勒、大臣、将领的家属,也都来到辽阳,后金的军民也都一批批地迁来辽沈地区。

一年之后,努尔哈赤感到辽阳城年久失修,城墙倒塌严重,而且此城过大,不宜防守。因此,又决定在辽阳城以东的太子河畔,另筑新城,当作都城,被称作东京。

一向深谋远虑的努尔哈赤,通过实地考查与观察,发现沈阳的战略地位更比辽阳优越。于是,他又当机立断,决定将都城迁到沈阳。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天命十年)三月,努尔哈赤将再次迁都的想法,告诉了诸贝勒、大臣们。他们对此很不理解,认为放弃正在修建的东京城很可惜。当时,以大贝勒代善为首的诸王、大臣纷纷劝阻说:“再次迁都,必然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老百姓怎么承受得了?”

努尔哈赤向大家解释说:

“沈阳交通便利,是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如果从沈阳出兵攻打明朝,从都尔鼻(今辽宁省彰武县)渡辽河,路直又近。若向北攻打蒙古,不过两、三天的路程。若是向南攻打朝鲜,从清河路走,非常便利。”

“根据以上有利条件,朕再三考虑,国都仍应迁到沈阳更为合适。”

其实,根据当时的形势看,后金国占有的土地成倍地扩大,南至鸭绿江,与朝鲜相邻;北到嫩江,与蒙古接壤;西过辽河,与明朝对峙。因此,后金正处于这三股势力的包围之中。

既然努尔哈赤把夺取明朝的天下,作为自己的“射天之志”,那么沈阳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实现这一远大政治目标的形胜之地了。

于是,努尔哈赤决心不惜“一时之劳”,“惟远大是图”,再次迁都。天启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来沈阳又叫盛京。他让八旗士卒都驻扎在沈阳城里,又招募良工巧匠,对沈阳城重加修筑,建造宫殿,把沈阳城开了四门:中置大政殿,又名笃恭殿。前殿名崇政殿,后殿名清宁宫;东有翔凤楼,西有飞龙阁。又盖了十工亭等,楼台掩映,金碧辉煌,虽是塞外都城,不亚大明京阙。

不久,努尔哈赤带着六宫后妃,满朝文武,一齐来到沈阳,住进宫里,便终日与乌拉、纳喇氏饮酒作乐。大贝勒代善与众弟兄十几个,不是打猎,便是练武。这且不提。

且说广宁失守之后,明朝上下一片惊慌,恐惧更甚于丧失辽、沈之时。

明熹宗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军队败得如此之惨!似乎他已感到那龙椅已受到强烈的震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明朝毕竟已立国二百多年,它的根基仍是牢固着哪。

皇帝一声令下,从各地又能很快地集结起庞大的军队,战略物资也会源源不断地运来。

经过文武大臣共议,决定征调各地兵马,对山海关进行全力固守。

那辽东经略一职,几经筛选,后经大臣们集体推荐,再任王在晋为兵部尚书,经略辽东。

且说王在晋到山海关上任后,拿不出像样方略,却又老调重弹,提出“堵隘抚赏”的战略方针。

所谓“抚”,就是让明朝皇帝拿出大把的金银,来收买蒙古;所谓“赏”,就是指望用蒙古的力量,来对抗后金。

所谓“堵隘”,就是在山海外,再修一座关城,以此护卫山海关。

但是,王在晋的方案一提出,立即遭到他的部将袁崇焕和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多次劝阻,王在晋仍旧不听。袁崇焕说:“大明自建立以后,蒙古一直与它对立,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好时,只是谈和,关系很不稳定。想利用蒙古去打后金,等于嘴上抹石灰——白说!”

孙元化说得更有力:

“当年马林守开原时,收买过蒙古的宰麦等,还签了约哩。结果,后金军队来打开原时,他们却帮助后金。还有王化贞防守广宁时,也曾用这办法,结果完全落空,等于画饼充饥!”

袁崇焕对“堵隘”也有独到意见,他说:“在山海关外,再修一座城,还要筑一道几十里长的墙把它连起来,这是使关外有关,墙外有墙,用以保障山海关的安全,这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修筑这道关城,既耗费大量金银,又要费工、费时。一旦修筑期间,后金前来攻打,又怎么办呢!”

王在晋固执己见,不听两位部下的意见。后来传到熹宗耳里,皇帝也是举棋不定。

这时,分管兵部事情的大学士孙承宗说:“请求皇上准俺到辽东去实地考察一番。”

熹宗准奏,派孙承宗到关外去考察。

这个孙承宗是高阳人,长得相貌奇伟,满脸络腮胡子向外疵着,活像打鬼的钟馗。说起话来,声若洪钟,似乎能把墙壁震倒。

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开始担任编修的官职,天启帝接位以后,孙承宗以左庶子充任日讲官。担任大学士分管兵部事后,更加留心辽东战事,经常向老兵询问了辽东形势。

且说孙承宗亲自来到山海关外,经过一番实际考察,对王在晋的修筑重关的计划很不赞成。于是,他对王在晋说道:“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绝对不可取!”

王在晋却固执地坚持说:

“你有你的看法,俺有俺的主张。你的意见不能说服俺,更不能把你的意见强加于俺!”

孙承宗回到北京后,向岳宗提出:

“重建宁远城的意见可取,建重关的计划,万万不可以执行。此人偏激固执,不能胜任,必须尽快调离。”

熹宗皇帝随即下圣旨,把王在晋免职。

但是,满朝文武官员,一听说辽东事,便都缩着头,不吭一声,皇上说:“谁去接任辽东经略呢?”

皇上连问了几遍,无人敢承担,也没有出来举荐。熹宗气得两手乱颤地说:“这满朝的文武,难道都是白吃皇粮的么?你们领了俸禄,不感到羞愧吗?……”这时候,孙承宗毛遂自荐地说道:“皇上若能信得俺,就让俺去吧!”

皇上当即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经略辽东,又踢上方宝剑一把。

这时,孙承宗不得不说道:

“能得到皇上的信任,这是俺最大的荣耀!即使到了辽东,上刀山,下火海,俺也心甘情愿!只是有一点,俺想说出来,又耽心皇上听了生气,因此不敢说。”

熹宗立即说道:

“你说罢!朕不生气,也不怪你。”

孙承宗便说:

“小时候读书,听老师讲过孔圣人的学生——曾子的故事:一天,有人来到曾子家里,对曾子的母亲说道:“曾子杀人了!”

曾子的母亲听了以后,没有理他,心里说:“简直胡说八道!俺的儿子怎么会杀人?”

她坐在那里连动也没动一下。

等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对她说:

“曾子在外面杀人了!”

这回,曾子的母亲心里不由得怔了一下子,俺那儿子可是远近闻名的贤人啊!他是不会随便杀人的!

她仍然坐在椅子上没有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又跑来对她说:“曾子在外面杀人了!”

这时候,曾子的母亲再也沉不住气,慌忙从椅子上站起来,匆匆跑了出去……”孙承宗讲到这里,停了一下,看着皇上说:“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母,像曾子的母亲那么了解她的儿子,信任她的儿子,可是,三个人都说‘曾子杀人了’。她也流不住气,吓得慌忙逃走了。”

“俺在辽东任事,一定会竭忠尽智,效犬马之劳,以报答皇上对俺的恩情。只求皇上明察秋毫,不要听信挑拨俺君臣关系的言词。”

熹宗皇帝听了,脸上觉得热辣辣地,心里也有些不大快活。但是,当前是危急存亡之秋,弄不好,江山会倒,朱姓王朝很有可能败坏在自己手里。所以不能发火,还要指望孙承宗这样的人,去执干戈以卫社稷呢!……

于是,皇上点了点头说:

“你放心大胆地干吧!等你打败了后金,收复了辽东,朕还要重重地赏你呢!”

第二天,熹宗皇帝亲自送孙承宗到城外,手捧御酒,为他饯行。

孙承宗拜谢皇恩,翻身上马,领了家兵家将,往山海关而去。

且说孙承宗上任后,重用宁前兵备金事袁崇焕。两人密切合作,共筑宁锦防线。

这个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父亲原是明朝的一个将领,回乡后以养花自娱,兼教儿子武艺。

崇焕六岁上学,即练开引搬石条,跳土坑,随着年龄增长,逐步练习拳脚,学习刀枪棍棒。身体越练越结实了。

九岁以后,外家拳,内家拳他都喜爱。由于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已能打败大人了。

一百多斤的担子,放到肩上,崇焕挑起就跑。邻人们说:“十几岁的孩子有这么大的力气,长大以后,会了不得啊!”

一天,他到亲戚家去,无意发现一个白胡子老人,从雷公庙的矮墙里跳了出来。

当时,他想:矮墙有六、七尺高,那老人起码有六十多岁了,还能从墙上跳过,一定是个有很强武功的人。

于是,他走上前去,对着老人说:

“你老人家有这么好的本事,肯收俺为徒吗?”

白胡子老人笑道:

“俺本来是不收徒弟的,也没有什么本领,如果你愿找苦吃,就跟着俺走吧!”

崇焕连忙跪下,口称:

“师父在上,弟子袁崇焕甘愿吃苦!”

老人将他扶起说:

“行,起来吧,跟俺到黑山口三皇庙去!”

袁崇焕随老人进到三皇庙里,过了些日子,才知老人叫胡子阿元,他不但轻功好,而且擅长通臂拳。因此,平时劈木材,老人不用斧子,只用手掌,一劈一块,咔嚓直响。

袁崇焕跟着老人,每天学习通臂拳,同时学习轻功提纵之术。三年之后,能跳过五尺高的矮墙了。

一天晚上,老人对他说:

“今夜三更天以后,俺教你雷角掌的方法。三年之后,定能有成。不过,你要牢牢记住,不能随便用雷角掌打人。”

当夜三更以后,老人手把手地教他,直到四更多天,他才掌握了要领。

次日起床后,崇焕发现师父留下一张字条在桌上,已不辞而别了。

原来那老人年轻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