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3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彪还是很赞同的点头,道:“你说的对,只是帝国的国情在此,虽然我们今年的教育开支总算是和美国差不多了,可要比之美国,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关键在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义务教育的压力重,只能是经济条件好的省提供正规的小学和初中教育,较差的省则主要保障最基础的识字教育和扫文盲工作。这还是需要一步步的来,没有道理说能用几年的路走完别人一百年的路。”
    梅贻琦答道:“皇上圣明。”
    宋彪找梅贻琦过来,并不是要和他谈教育的问题,转而就问道:“201项目在经费上有没有比较困难的情况?”
    梅贻琦道:“总理对201工程很是重视,目前主要采取三种办法,一种是基础科学研究部分主要是通过和大学的联合,二是工业科技采取对工厂补贴和扶持的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相关工作;三是军事领域和特殊领域则以政府投资为主。从目前来看,总的费用还是较为充裕的,主要是我们现阶段也要量力而行,开拓性的东西少,追赶性的东西多。特别是大量的直接从国外聘请专家的方式,让我们在追赶技术的步伐上明显加快,效率也高,有一些外国专家本身在国内就已经大量从事过相关研究。很容易就能出成绩,经费开支相对也就低一些。总体来说,很多实业家对此的投入也是非常积极和热烈的,只要是帝国政府的号召,不管是提高工艺,还是提高技术,不管是要求培养更多的科研人员。还是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实业家们都是积极响应,我这半年间也和很多实业家打过交道。挺感动的,所以,我也相信帝国201工程的经费不是问题。何况帝国投入规模之大,本身就不是问题,信心和热忱才是关键,国民有这样的信心和热忱,爱国忠君高于一切,此才是帝国201工程必将成功之根本!”
    听完这番话,宋彪沉默了一段时间。
    过了一会儿,他才和梅贻琦叮嘱道:“让大家要理智,追赶列强和民族光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重要的还是和内阁方面有所交代。要内阁针对201项目做一些基础的应急预案,对于一些企业可以提供临时的应急贷款。其次,要扶持新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创业,要鼓励资本充足的银行参与投资新技术,可以成立专业的投资银行。政府可以出资一部分,也可以独自成立一家中国投资银行,专门负责和201工程紧密配合。”
    梅贻琦应承一声。
    虽然他并不是内阁官员,行政级别也很低,但在他的这个位置上,他的责任就是负责皇帝和内阁政府之间针对201项目的专项交流通道。
    宋彪对于201工程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不是梅贻琦简单汇报一番就能满足的,他也亲自将梅贻琦整理的资料和报告都仔细浏览一番,在咨询了梅贻琦的一些意见后,对于各个重点项目都做了一些特殊的批注。
    此时的宋彪已经现在认定一点,那就是中国如果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唯有更多的依靠科技的进步,而不是简单的依靠投资增长。
    利用德法经济危机和欧洲的战乱萧条,以及苏俄内部的特殊情况,帝国大量从欧洲和苏俄招揽优秀的科技人才、专家,不仅加快了本国科技研究,也大量的窃取了德国和欧洲国家的一些重要技术。
    这样的工作可以称之为外国专家聘请,也可以称之为乘火打劫,更可以称之为技术盗窃,因为帝国是有针对性的聘请各国专家和科技人员,在一些重要项目上,帝国也会通过其他的运作途径秘密转移技术,比如像德国提供特殊的资金对军工业进行援助,将部分债务转化为在克虏伯、蒂森等重要公司的援助贷款。
    比如说在造船用钢上,帝国本身已经通过伯利恒公司掌握了CLASSA系列的造船用钢,但还是继续通过和德国秘密合作,从德国引入人才和技术,转入了KC系列的造船用钢,本国还在东北冶金工业研究院继续推进新型合金钢和表面渗碳技术的硬化研究。
    通过比对两种技术,帝国以KC系列的工艺结合CLASSA的配比,重新试验出FECemented系列的新型表面渗碳硅钼合金钢,平均数值约高出KC系列7%,特别是在应对重弹的表现更为优越。
    在电气、化工、汽轮机、内燃机、潜艇等领域,帝国从德国引入的规模更为惊人,在青岛和海州,帝国专门开放了德国区,从德国引入的专业人员超过4。75万人,仅仅是在化工染料工业上,帝国短短三年时间就将整套技术工艺配方、产品扩大了四倍。
    在矿业勘探、农业和教育领域,帝国直接从欧洲引入的规模更为庞大,特别是帝国所采取的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旅居中国的欧洲人口(不含俄裔)从1913年的52。3万人激增到1921年224。33万,本国籍占31%,俄裔外国及本国籍人口则增至358。4万人。
    其中俄国人口主要居住在新西伯利亚、东三省、远东省,法裔主要集中在上海、福州,德裔集中在辽宁省、天津、青岛、威海,比利时裔集中在天津、上海,英裔及爱尔兰裔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
    从一战至今,帝国虽然没有推出新的类似于175项的国民工业计划,帝国工业依然处于技术和产品总量的快速扩张中。特别是在油脂、纺织、染料、化工、机械、电气、汽车、冶金等重要工业领域扩展的异常迅猛。
    帝国的化肥产量从1913年的170万吨激增到1921年的4300万吨,帝国汽车产量从1913年的14万辆激增至1921年的38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化肥和汽车工业大国,农业机械也从1913年的400万马力总量增加到1921年34亿马力,虽然这一指标仅相当于美国同时期的1/7,甚至只是美国1910年时期的1/3,但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农业机械化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有一个极大的效应就是节省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农业人口的劳动率和总产出快速增加,农业人口可以在种植庄稼之余,从事其他副业劳动。增加畜牧业和果林业的同步发展,增加蔬菜、鱼蛋和肉类的供应。
    随着工业机械的本国化和帝国财政信贷政策的支持,小型的乡镇企业也开始不断涌现。推动国家乡镇化建设。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一个问题,那就是科技的发展。
    201工程在现阶段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更为快速的追赶世界科技,只要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无论是自行研发、仿制,还是直接通过针对性的招募外国专家,直接以最快的时间解决复制,或者是更直接以国家工程名义从国外引入买断专利技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帝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
    与201工程相对应的则是工业大臣郑廷襄提出的“国民工业精湛运动”,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种可靠有效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
    虽然帝国在一战期间大量出口了工业产品。但在质量上还是明显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阶段,英国人过去所说的中国货是专门指奢华精美的瓷器,现在则是指中国那些便宜而粗糙的工业产品。
    和王永江在农业所实施强硬政策一样,工业部也采取了类似的资格证体制,学习德国。强制要求技术工人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对技术工人提供更多的资格分级保护和企业工艺培育减税政策,激励企业招聘和培养更多高级技工。
    但是,想要最快时间的提高这些工作的效果,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直接招聘外国专家和优秀技工,聘请他们在工厂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邀请他们担任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的教职员,全面吸收欧洲的技术。
    在国内,“国民工业精湛革命”更常见的一个称呼是“国货革命”。
    革命这个词在帝国已经有点被滥用的趋势,但不可否认,它也确实好用,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革命运动,总是会迎来最为热烈的响应。
    在这个时代,国人的热情是非常纯粹的事,至少比一个世纪之后更为纯粹和简单,很多实业家在响应国货革命的大潮中,甚至可以不惜成本的追求品质和工艺。
    在这个激情四射的时代里,实业总是和强国联系在一起,经办实业的人也大多来自于上流阶层,有着更多的抱负和希翼。
    201工程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里的特殊工程,为了追赶外国科技而存在的国家大计划,不管是用什么办法,帝国也要有其他列强才有的科技,帝国甚至还要研发更高水平的科技,大部分投身于此的实业家、科研人员不是为了财富和名誉,而是为了一个强大帝国的光复梦。
    我们是为了光复中华而努力的一代人啊。
    只要我们的热血和信心不是被那些军阀乱党无缘无故的浪费掉、消费掉,我们本就可以在这个时代缔造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成就和奇迹。
    国人为何不可在这20世纪的上半叶就能立足于世界之巅?
    不错,即便到这一年,在华皇立国十二年后,帝国的总产值也不过是美国的1/3,人均不过1/12,可帝国还在高速的发展中,国人的信心高涨,自尊心更为强烈,爱国忠君之思潮奋发而上,一切都是如此之美好,只要政府不出错,皇帝不出错,国人必当可在三十年内称雄世界,立足于诸民族和国家之顶点。
    帝国正在飞快的前进和追赶,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为期二十年的和平环境,仅此而已,可宋彪却很担心日本这个永远的麻烦者。
    在和梅贻琦谈论201项目的进展之时,他心中总是有不妙的感觉,总觉得日本这个祸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问题上,迟早还是会给帝国带来一个巨大的麻烦。
    这显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一战时期,日本就寻求各种方式想要得到德属新几内亚,对于这里的黄金和铜矿资源,日本早已羡煞不已,而英国也答应了日本这一要求。
    在中国占领德属新几内亚之后,日本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夺和交涉,从蛮横到协商,从协商到强硬,日本的姿态变幻了几次之多,在华盛顿会议之后,随着英美对日采取妥协政策,以及对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同情因素,日本的态度恐怕又将趋于强硬。未完待续)

第235章 伊势事件
    和中国不同,一个想要成为世界列强的大日本帝国就必须拥有足够庞大的殖民地,特别是在中日经贸陷入前所未有的停滞期时。中日经贸战争从1908年一直延续至今,从东北蔓延到世界范围,除了双方各自的内部市场彼此受关税的保护外,中日在亚非拉市场的经贸战争则是愈加激烈,这场经贸战争历经十五年的发展,对双方其实都有莫大的好处,刺激双方民族工业在技术、管理、营销和产品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只是从最初的日本占据绝对优势变成了中国逐步占据着较为全面的优势。
    就在现在,就在今天,就在这个时代,就在这个大日本帝国大正11年,就在这个中华帝国神武12年。
    身处在日渐强盛到不可一世的中华帝国之旁,日本的危机感远远强于整个世界,帝国的疆域是日本的42倍,人口是日本的8倍,经济总量是日本的10倍,煤铁铜铝等主要资源总量更是其数千倍以上。
    日本不能停止发展的步伐,一旦停止就会被中华帝国狠狠的抓在手心里揉碎,而此时此刻恰恰是中日海军差距最大的阶段。
    日本处于华盛顿条约之后最为辉煌的阶段,而帝国海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