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乎,守城的士兵一点都没有引起警惕。阎柔这两百人很顺利地就走到了城门那儿。阎柔经过城门官那儿,打了个招呼。城门官,并不是官。也就是众多的十人长当中指派的一名临时负责人。因此,城门官的官品,就要比阎柔的千夫长品级低了。
真的就是打招呼,而不是说明来意什么的。阎柔本来就经常带人到新昌县城来。新昌县城的巡城士兵早就见惯不经了,因此也没有问。因此,这个时候的打招呼,就是含笑点头。
含笑点头之后,阎柔就走过了那名城门关。然后,阎柔的笑意依然还挂在嘴角,刀却劈了过去。一刀就斩掉了城门官的头颅。然后,阎柔大喝一声:“都不准动!”阎柔的士兵也立即抽刀出鞘,纷纷呵斥,不准动、不准动!
倒不是说阎柔的士兵拔刀快,而是阎柔的士兵们都有精神准备。因此一见阎柔杀掉城门官,人人都把刀拔了出来。而新昌县城的四十名巡城士兵却没有那个精神准备,还没有反应过来呢,钢刀就已经架在脖子上了。
……
还是有几个巡城士兵进行了反抗。当然,那几个巡城士兵很快就被杀死了。阎柔这边只有一人受伤。战果不错。阎柔看了看,那名百姓居然蹲在路边,还活着。不由得宽慰地笑了笑。随即,阎柔让士兵发出信号。叫远处的三百人立即过来。另外,再派出几十个人,到城门楼上搜索。上面,有时候会有几个巡城士兵。
等到那三百人过来之后,城楼上面的检查也已经完毕。阎柔留下两百人把守城门。然后叫另外的三百个人兵分三路,每一百人对付一道城门。阎柔自己带领了其中一路。另外两路由百人长带领。
之所以在这面留下两百人,是因为这是通往平冈的南门,需要接应刘备的大军,非常重要。其余三道城门跟南门不同,拿下之后,关闭城门即可。在城门关闭的情况下,只需要少量的士兵,即能防守。
在城中行进的时候,当然遇到了百姓。不过百姓多数都不知道发生了事情。中途还遇见了一队巡逻的衙役,衙役也没察觉有什么不对。最后,三路人马顺利到达东、西、北三门。只不过三道城门都发生了战斗,都没有南门这么顺利。南门不算,那三道城门共杀敌四十多人,伤敌四十多人,俘虏三十多人。阎柔这边的士兵也死了十几个人,伤了二十几个人。
……
接下来,阎柔就没有力量对付衙门了。还好,没过多久,刘备的大军就到了。大军一到,新昌县衙门里面的人就投降了。刘备也派出人手,迅速占领城内重要路口和建筑,全城戒严,整顿秩序,同时起草安民告示。
阎柔的士兵被换了下来。刘备这边,相当于搬家一样,各色人等都是有的。辎重兵里面就有不少的郎中。于是,阎柔的伤命很快就得到了治疗。
刘备这边四名高级文吏都是精通治理之人,很快就盘点完了新昌县城的资产。当然,主要指的是官府资产。对于俘虏的六十多名巡城士兵和一百名衙役,刘备则询问阎柔的意思。看看是收编,还是释放。
第二卷 第265章 军前会商
第265章 军前会商
这要是在公孙度那儿。问题就危险了。此时,刘备打辽东,还仅仅是战争的初期,通常这样的回答都是收编。如果刘备不问,接下来下面的人多半也会安排收编的。但刘备这么一问,就有点复杂了。这样的问题,意味着除了收编这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释放。
废话,谁不知道释放的可能性的存在啊?但是,那种可能性本来是很小的。一问,就被放大了。在这个时候,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如果收编,那些人将归入谁的队伍。
那些人不多,总共还不到两百人。先看看,如果刘备不问,事物将会怎样发展。很明显,是收编,而且是收编到阎柔的人马当中。阎柔原有五百零几人,死了十几个。再加上这一百多人,人数将会变成六百五十人。如果这些人编队公孙续或者严纲的大军,那是极不起眼的。但编入阎柔的人马,就等于扩军三成。
历史上,一直都有功高震主的说法。当然,此时就算是阎柔扩军三成,也还离那个“功高”差得很远。但是,阎柔应该表现出扩军的意愿吗?是表现得漠然,还是急切一点的好呢?
问题的严重性基本上说清了,接下来就是主公的问题了。如果在公孙度那儿,阎柔就应该表现得漠然一些的好,甚至直接选择释放,放弃扩充人马的打算。这是因为,公孙度虽然名字里面有个度字,但其实并不是什么大度的人。
但刘备就不同了。刘备很大度。刘备的大度,让阎柔自己也感到难以企及。对于刘备这种大度的人,如果阎柔表现得漠然,就不好了。那就相当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这腹”了。因而,阎柔得显得急切一些,显得也非常大度一些才好。自己大度,才能让大度的人喜欢。
……
新昌县城跟平冈不一样,地盘足够大,房屋足够多。刘备的五万大军驻扎在里面,非常的容易。新昌县城的位置有点特殊。前面说过,公孙度的地盘,总共有四郡。如果以现代地图的眼光来眼,那就是一个“L”形。而新昌县城。则正处于那个转角的地方。也就是说,新昌之后,东、北两个方向,都是公孙度的地盘。到底是先打东,还是先打北,抑或是两路齐攻,必须得拿出一个主意才行。
于是,在占领新昌县城诸般杂事告一段落之后,刘备召集众将,专门商议此事。
刘备没有沿续前日酒席宴上的话题,而是从最初的根源开始说:“诸位,如今我军已然出关。消灭公孙度,便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摆在我军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北面的辽东和辽东属国郡,一是东面的玄菟和乐浪郡。若只击一处,我军很可能会遭遇两面夹击。故我意两面进兵。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田楷道:“玄德此方甚是。公孙度在东、北两面,击北则东应,击东则北应。要避开两面夹击,只能两面击之。不过,我军是平均使力。还是有所侧重呢?”田楷问的,实际上就是集中优势兵力的问题。刘备现有五万人,如果平均分配,两路人马各有两万五千人。但如果有所侧重,在一万人马攻一方,另一路就会得到四万人马。当然,一万人马的那个方向是不会有什么战果的。但能够阻敌,保证另一路的四万人马迅速取得胜利,那也是非常可行的。因而,通常地说,侧重比平均使力要好。这个道理,与具体军事的关系不大。因而田楷知道。
刘备答道:“自然是有所侧重的好啊。”实际上,在出长城关之前,刘备跟田楷就说过这个话题。因而很容易取得一致。
公孙续问道:“那我军将以何方为重、何方为轻呢?还有,续请求领重兵。”当时在决定追击袁绍的时候,公孙续主要想的是立功。因为只有建立功勋,众将才有可能服自己。而现在,公孙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说的话才是想立功,但公孙续对于众将服不服自己的问题已经不再关心了。公孙续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建立功勋,都赶不上刘备。日子越长,众将就越是佩服刘备。而且,就连自己也有些佩服刘备了。因而,公孙续对于主位,逐渐失去了念头。
……
刘备道:“我军战将较少,实际上,就续儿跟严将军二人矣。既侧重而攻,当两位齐上。而另一边的阻敌,则由田别驾他们领兵好了。”刘备与公孙瓒结交在先。相互间以兄弟相称。故此,虽然刘备也仅有三十四岁,并没有比公孙续大多少,但一直以续儿相称。
严纲问道:“那我军主攻哪个方向呢?”刘备道:“公孙度在襄平。我意主攻北面。但不知众位以为如何呢?”众人一时无话,并没有什么建议。
刘备环视了一下众人,道:“备从军多年,惯经阵仗。然备天资有限,行军布阵,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阎兄弟不要见笑啊。哈哈哈哈。其实呢,前面说的这些,也仅仅是抛砖引玉。到底如何进兵,还得凭兄弟一言而决。”
阎柔前面见刘备与众将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热闹,似乎对自己的存在已经忽略不计了,正自感到纳闷呢。刘备突然话锋一转,倒把阎柔弄了个红脸。阎柔立即谦虚几句:“哥哥言重了。兄弟对于此战,倒是曾经有过一番思索。纵使兄弟的方案更加可取,也主要是因为兄弟熟悉情况。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而才有此效。既然哥哥已经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兄弟也就不掖着藏着了。这就给大家说吧。”
此时,刘备这边的称呼很不规范。这是客观造成的。既定的、公认的主公,是公孙瓒。但是他却死了。因事急,需要向袁绍复仇,刘备暂代其位。这一代。就代到了现在。那个“代理”二字一直都未能取消。故此,阎柔称刘备为哥哥、田楷称刘备为玄德。都不称主公。这也是刘备私下里特别交待了的。
……
阎柔道:“我先说一下公孙度的情况。公孙度这边,连四郡三十八个县,虽然少于北平的四十二县,但是,幅员却更加辽阔。城与城之间、县与县之间的距离也要远得多。新昌的情况,大家已经知道了。一百衙役、两百巡城士兵,武装力量共三百人。实际上,公孙度的三十八个县都是这样的力量配备。再加上平冈五百,三座郡城各七百,襄平一千。共一万五千人。也就是说,公孙度有一万五千名士兵,是不能够参战的。
“那么,公孙度究竟有多少士兵呢?打玄菟之前,公孙度有兵五万。打玄菟之后,有兵七万。不过,那也是半年前的事情了。经过这半年,据我所知,公孙度又少量地招募了一些士兵。现在,除了前面说过的不能参战的一万五千士兵之外,公孙度的总兵力为八万。
“公孙度的部下,主要有两个儿子和柳毅、阳仪、李敏三员武将。但是,公孙度这个人猜忌心很重,他不放心由别人独自领兵。因此那三员武将只能跟着那两个儿子。最后的情况是,公孙度带兵四万,住在襄平;长子公孙康带兵两万,住在昌辽;次子公孙恭带剩下的两万士兵住在朝鲜。其中,公孙康、公孙恭两人均住于城外军营之内。只有公孙度本人,住在襄平城内。襄平城外军营之中,并无能够调动部队的武将。
“于是,相对于我军来说,北面,公孙度所在的方向,有敌军六万;东面,有敌军两万。以上就是公孙度方面的基本军情。不知道诸位还有没有什么不清楚的?”
……
刘备道:“很清楚,没有比这儿更清楚的了。”田楷道:“不错。幸亏有了阎司马,我们才能知道得这么清楚。”严纲则道:“那我军又应该怎么打呢?”
阎柔道:“适才哥哥说自己天姿有限,那是哥哥的自谦之语。其实,真正天姿有限的,正是兄弟。兄弟其实也没什么良策,并且,兄弟还没有学过多少兵书。兄弟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说出来,让大家想办法。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兄弟就会从中受到启发。因而,这才成就了兄弟的计谋。兄弟的计谋,就是这么来的。并非兄弟有本事。而是兄弟善纳众人之长尔。”
田楷则道:“不对吧。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