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证吧。
“二郎既然这么为大唐着想,朕也想成全他。这事,朕会秘密下旨。”李渊边说边起身,带着唐瑛散步:“瑛儿呀,李世勣这个并州总管当的辛苦,明年开春又得防着突厥人入侵,短时间里无法回到长安。”
“义兄能为陛下效力,正是他的心愿,陛下不用为他担心。”
“朕不为他担心,朕是想早点……好好把你安排了,你不小了。”见唐瑛揣着明白装糊涂,李渊干脆把事情挑明了,让唐瑛再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唐瑛微微停顿了一下脚步,而后又慢慢地跟上李渊,默默地走了一段路后,回禀道:“陛下,我既然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弄回突厥的信息,不看着突厥人灭亡,心里就不舒服。陛下想必也想看到大唐的儿郎们一扫犁庭吧?”
“嗯?难不成你要学霍去病,给朕来一句匈奴未灭就不成家?”李渊笑着摇摇头。
“不是。”唐瑛面皮微红,她的确想说这句话,可被李渊说了:“我一个女儿家,哪里有霍去病大将军的豪情。我是想请陛下给我一个双喜临门如何?陛下别怪唐瑛不害臊,自个儿定日期。我想,等秦王大破突厥王庭,回长安拜祭祖庙的那天,我的兄长也能回来了,到那个时候,陛下就把我嫁了好了。”
李渊听的一喜,就像浑然没觉得这个日期有什么不对劲的似的,回身大笑:“好,好,朕就依了你,到时候,朕在太极殿设宴,既奖励有功将士,也算为朕的李瑛摆喜宴。”
唐瑛羞涩地低下了头,将目光中的不忍和愧疚隐藏了起来。不过,她心里也有一阵的轻松感,君主无戏言,她又为自己争取了至少两年的时间。
几日后,裴寂来向李渊回话,说是给唐瑛准备的各色嫁妆基本完成,东宫那边也已经准备妥当,请示何时给唐瑛送过去,婚期定在年前还是年后。这件事其实已经准备快两年了,李渊也嘱咐过裴寂等人,等唐瑛此番回长安后,就准备把事情办了,不想再拖延了,所以,裴寂在唐瑛回到长安后,就开始进行物品的选购和婚事的准备了。
“先不忙,暂时放库里吧。”叹口气,李渊不仅没有高兴的神色,反而说出让裴寂发愣的一番话:“这事短时间里不办了,再等一两年吧。”
“一两年?”裴寂愣了一会儿后,提醒道:“郡主的年龄可是……一两年也太长了吧?”
李渊苦笑摇头:“这孩子眼下一门心思都在二郎身上,朕若真下了这道旨意,只怕会引发事端。”
裴寂想了想,小心道:“难道是郡主对您说了什么?”
“是呀,这孩子虽不明着反对朕的安排,却又在找借口拖延,还对朕说什么要眼看突厥被灭了才能安心嫁人。”
裴寂也是苦笑:“灭突厥谈何容易,恐怕一两年不够,三五年也不多呀!郡主这是……绕着弯地拒绝您呢。”
李渊扶额叹惜:“朕何尝不知,却依旧不忍逼她。再说,此番她为大唐为二郎费尽心力,朕若强行让她进住东宫,朕怕这孩子一时想不开。还有,朕准备让二郎出去,在外待一段时间,趁着快到年关了,让瑛儿多陪陪大郎,拉近一下两人的感情。这人嘛,还不是跟谁处长久了,就跟谁的感情好一些。分开她和二郎,现在的情感也就慢慢淡了,对二郎,对她,都有好处。”
“还是陛下想的周全,臣明白了。”裴寂将心底的失望埋藏起来,紧赶着拍上了李渊的马屁。
武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李渊下旨:令中书令秦王李世民率天策府众将巡视秦州,令侍中齐王李元吉率齐王府下属巡视通州,令左武卫大将军李神通率部巡视幽州,令灵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在灵州设骑射营,归属新任命的灵州行军总管李靖全权统辖。同时,太子李建成让幽州道台李媛精选一千战马送到长安,由东宫侍卫长冯立接管,由东宫右监门卫中郎将薛万彻从左右长林军和千牛卫中挑选出色军士进行训练,组建守卫京师的骑兵队伍。
一连串的旨意下达后,朝野上下都有些晕头,朝廷可从来没在冬天终止“薄战”(军队冬训),让军士出兵过。一时间,不少大臣纷纷上书,向皇帝表达他们的担忧。李渊将这些奏章全都扔进了大柜子里锁好,还笑着对唐瑛说,历朝历代没见过哪个皇帝一天能收十几封反对的奏章,这是不是说明他这个皇帝当的很没面子呀。唐瑛自然跟着大笑,拍马屁回答,若不是皇上圣明,也就没有这些真正为陛下着想,为国家着想的忠臣了。
不管怎么说,武德八年年末开始的选兵工作,就这样在一种半保密的状态下如火如荼地进行起来了,而大唐的中枢也为这件事忙碌起来。战马问题并不是最难的,难的还有辎重和军械,既然是精兵,一切都得用最好的。
玄甲兵的盔甲和武器样式被秘密送到兵器部,工人们日夜赶工,为大唐即将组建的精锐骑兵部队赶制盔甲和兵器。同时,在通州、灵州、秦州、山东、并州、幽州等地,被挑选出来的军士一拨一拨地送到冬季训练营中,等待他们的,是更加严厉的薄战训练和纵猎厮杀。
新年的鞭炮声在夜晚尤其响亮,从大年二十五开始,一直到初五,长安城里暂时解除宵禁,百姓们可以尽情走亲访友了,而各级官员之间也趁着这个功夫四下走动,联络彼此的感情。
作为皇室成员的一员,唐瑛这个郡主也是应接不暇,加上她特殊的未来身份,宫里宫外应酬不断,竟是想歇口气都不行,好在唐瑛已经不是以前的她了,早学会了在贵族圈里虚与委蛇,倒不似前两年那样累了。
瓦岗三年 第四百四十二章 无奈处境
第四百四十二章 无奈处境
初五之后,紧接着就是元宵灯节,李建成这个太子自然要倾力安排此事,皇帝这天要与民同乐已成习惯,所以,他得安排的万分妥当才行。而李渊今年好似兴致更高,说自己喜欢唐瑛给他安排的吃食和玩乐项目,指定让唐瑛帮着李建成安排皇帝的一切御用物品等。唐瑛明知李渊的要求含着深意,却也只能领旨,跟着李建成忙碌起来。
如此忙碌几天后,李渊以让唐瑛汇报元宵灯节的安排事宜为名,将唐瑛叫进宫里,实际上却是给她一点休息时间,同时探寻一下这段时间她与李建成的感情进展。为了把气氛弄的轻松一些,李渊设了一个小小的家宴,还让万贵妃和同安公主过来作陪。
“瑛儿,这段时间帮着太子,累了吧?”李渊一边让高无庸去给唐瑛布菜,一边笑着询问唐瑛这个准太子侧妃的感受。
作为以后要成为太子身边最为倚重的女人,唐瑛需要学会用最短的时间看透一个人的本质,这样才能给太子提出最好的建议。李渊既然已经决定要把唐瑛嫁入东宫了,又对她的能力了如指掌,也就开始有意识地要加强她在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过年期间,太子要走访安抚各级官员的时候,就受命将唐瑛一起带上了。
唐瑛原先并不了解一些事情,虽然知道李渊对她的安排,但她可以装聋作哑,包括灵云提醒她,某些礼物和宫里的赏赐是有代表意义的时候,她也装作不知道。只是,这个年过的,李渊和李建成父子联手,几乎是赤luo裸地向众人挑明了她未来的身份,故此,唐瑛再能装,也有些尴尬与无奈。
好在唐瑛靠一点小聪明,没让李渊在这个年里把她塞进东宫,可是,她不能阻止李渊和李建成这种对外的频频暗示,也不能在目前这种状况下明里拒绝接受这种安排。何况,虽然身份上略显尴尬,但唐瑛觉得,她能对那些中枢位置上的各级官员直接有个考量的话,对李世民用人也是大有好处的。
“有点累。”唐瑛喝了几口蛋汤,回李渊:“太子干的事情比我多的多,却不见他有疲惫之相,倒是比我强多了。”
李渊笑道:“呵呵,大郎要替朕安抚下面的人,宫里宫外的一些事情朕不想做的,都得交给他,这孩子也争气,就算累,也不会让你们看出来。再说,他还年轻,该多操心一些。你一直跟着他,觉得他做的如何?”
“太子殿下的确宽厚有余,对待各级官员都心存善意,记忆力也颇好,许多官员的身世和家族情况,太子都能娓娓道来,可真让我大开眼界了呢。而且,太子对他们每个人的评价也基本公允,即便是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能说的那些人心服口服。太子驭人的能力,也算厉害。只是,嘿嘿,太子的某些倾向性,还是有点明显。”
唐瑛的优点就在于一是一,二是二,虽然她从各个方面都对李建成有意见,并且骨子里已经成为李世民的簇拥者,但她对李建成的优缺点还是给予了很公正的评价。
李渊笑着冲同安公主眨眨眼:“妹子,如何?”
同安公主含笑点头:“瑛儿对大郎还是很公平嘛。只是,什么叫某些倾向性?”
“瑛儿的意思是,她看不惯大郎对长安门阀的看重。说大郎在处置那些违规的豪族子弟的时候,过于手软。”李渊抿了一口酒,淡淡地摇摇头:“唉,咱们这个瑛儿呀,依旧是老习性改不了喽。”
万贵妃在旁笑着凑趣:“依臣妾看来,郡主看不惯某些人也对。陛下,臣妾就听说,很多纨绔子弟,借着家里祖辈立过功,或者有些权势,在长安城里胡作非为,京畿处都拿他们没办法呢。”
李渊何尝不知道这些,可他也清楚,万贵妃说的这些人,还都不太好下狠手处置。说起来,长安城里的贵族功勋子弟,很多人都被李建成编入了左右长林军中,那些家族庞大,圣眷隆优的门阀里,又有不少人在朝廷三省六部里担任官职,加上以前的那种士族陋习未改,不遵法制,不守规矩的事情屡屡发生。
只是,武德朝廷还需要这些人来运作,加上李渊和李建成父子的恋旧感,他们便对这些人和一些事情便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是闹的过分,闹的天怒人怨,他们也就放这些人一马了。李渊了解唐瑛的不满,他并没有对唐瑛的不满感到不舒服,相反,他还想利用唐瑛的这种不满来帮李建成平衡朝野的关系。
听了万贵妃的这番话,李渊笑了笑,对唐瑛说:“瑛儿,朕希望你永远保持这种心性。大郎为人处事,很多时候过于厚道,对那些曾为我大唐立下过功劳的门阀豪族们是有些心软手软。瑛儿,朕要你陪着他到处去走走看看,就是要你发挥你的作用,帮大郎震慑一下那些无法无天的家伙,关键的时候,可以帮大郎直接做决断。”
唐瑛一听李渊这话,心里咯噔一下,顿时从胃里冒出一股酸水。唉,李渊对李建成来说,这个皇帝加父亲当的实在是太合格了,什么都为李建成想好了。只是,她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人,原来的历史上应该没她这样的人吧?那,李渊既然很明白李建成的弱点,为什么一定要舍弃李世民,而选用李建成呢?仅仅是因为长幼的关系吗?
见唐瑛不说话,李渊也清楚她心里还是有些绕不过弯来,他虽然不想逼唐瑛太狠,但该提醒的一定要提醒,否则,就有违他的本意了:“朕知道,你是怕大郎不接受你的这些决断,也怕别人对此说三道四。你别想这些,有朕呢,朕已经跟大郎打过招呼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