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四个题目很有趣,乃是当地水云寺中挂着的四幅条画的名称,分别是:“惜花春起早”、“爱日夜眠迟”、“掬水日在手”、“弄花香满衣”,恰好与当前的时节相合。
亭中石桌上,沈家家人早已摆好纸笔墨砚,两位公子分别入坐。
剩下两位老人,不想去打扰年轻人寻诗觅句,就悄悄地举杯对饮。刚刚三杯酒下肚,徐公子便轻轻走过来,恭恭敬敬地交上了诗稿。
沈耕云细细品读过徐苕郎的诗,不禁频频点头,口中赞道:“诗意清雅,才思敏捷!”
再看那一边的刘公子,面前桌上几张白纸,每张纸上仅写了一个题目,在砚中不断地拍着笔,迟迟却提不起来。虽然赏花观月的雅事他也见得多了,可要写成诗句,却不知从何下手。
他见徐公子早已交了卷,沈家两位老人也不断地赞赏,心中更加着急,脑子里一片空白。
最后,他只好走到老人眼前,推说身体不适,涨红着脸,先行告辞了。
不用说,这场择婿考试的胜利者,是徐苕郎了。两厢情愿,徐家与沈家择吉日为儿女订了婚,说定等徐苕郎秋天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再为他们完婚,那可是双喜同贺了。
东床女婿,半个儿子。沈家条件较好,便就把徐苕郎接到家中,在后院中给他整理出一个宽敞清静的屋子作书房,好让他安心读书。
一次,母亲童氏偶染风寒,王润贞守在床前,伺候汤药。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二十四章 生死恋
徐苕郎闻讯前来探病,与未婚妻不期而遇。这一对未婚小夫妻,虽然订过婚,又同处一家之中,但为“男女授受不亲”之训所束,却是从未谋过面。
此时徐苕郎猛然看见娇若春花的未婚妻,不由得心儿乱跳,狂喜不已,只觉心中藏着干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惊慌之中,匆匆找出袖中的一幅红笺,塞给了王润贞。
虽然只是一帧空无一字的纸笺,仍惹得情窦初开的王润贞激动莫名,似乎那笺上浸满了徐郎难言的深情。她端视良久,忍不住在红笺上题下了一首诗:“茜色霞笺照面匀,王郎何事太多情;风流不是无佳句,两字相思写不成。”
诗笺由王润贞的贴身小婢,送到了后院徐公子的书房中。徐苕郎见诗笺如获至宝,当即就提笔写诗作答。于是,小婢顺手又带回了王润贞的闺房。
这一送一带就不可收拾,以后这小婢就成了他们两人的信使,三天两头传递诗笺。
一对有情人虽然不能见面,两颗心却被往返的诗笺紧紧联在一起。
再说那落选的刘公子,凭着自家的赫赫家财,却没有敌得过那个姓徐的穷小子,心中一直怀恨不平。转眼秋天来临,徐苕郎与刘汉老同时到省城参加乡试,谁知却双双落榜。
刘汉老落榜还确实因为才疏学浅,才情横溢的徐苕郎为什么也会名落孙山呢?
原来,当时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格式刻板,内容空洞。徐苕郎的才情,根本发挥不出来。有才不取,落第归乡的路上,徐苕郎不免向同科赶考的同乡人发了几句牢骚,评说了一通八股文的不是。
不料这话被刘汉老听了,便牢牢记住。等回到常山后,刘汉老花钱买通了关军,凭着徐苕郎路上的几句牢骚话,就让官府给他定了个“反对圣学,污蔑科考”的罪名。
这罪在当时是足可以杀头的,徐、沈两家祸从天降。幸亏沈必贵拿了银子,四处打通关节才免了徐苕郎一死,却被发配到遥远的辽阳戍边。王润贞躲在闺房中,偷偷地哭成了泪人。
徐苕郎远别的悲伤还未平息,沈家不幸又遭变故。
冬天里,沈必贵染上了重疾,医药无效,新年不到就撒手归西了。
沈必贵死后,留下了一大笔家产,本应归童氏母女继承;可是,沈氏家族的一些兄弟,贪婪无义,只说童氏母女算不得是沈家的人,强取豪夺,把家产瓜分一尽。逼得王润贞母女俩离开家门,无奈之下,只得在市中开了一间小小的茶店,靠卖茶勉强维持生活。
既然是当市卖茶,王润贞不得不放下大家闺秀的面子,笑脸迎客。美人儿抛头露面,难免不引来一些狂蜂浪蝶,幸好王润贞持礼有度,一般的市井之徒也难以占到便宜。
不久后,府中的一个吴指挥偶然路过小店,一眼便看中了柜台中的王润贞。以后他又连着来喝了几回茶,对王润贞的美色垂涎不已,于是派人带了聘礼登门求亲。
来人假装好意地劝说:“徐公子远戍辽阳,死生未卜,姑娘何必苦苦等他,不如早早跟了吴指挥享清福。”王润贞却坚决不肯答应,对母亲说:“徐郎为儿遭祸,背弃不义,儿宁愿等他到白头!”母亲同情地点点头,委婉地拒绝了说客。
吴指挥色心既起,哪肯轻易罢手,又接二连三地派了人来软磨硬逼,最后甚至把彩轿抬到了茶店门口。王润贞心意已决,定不肯负于徐郎,见吴指挥逼得急迫,索性摸出一把剪刀,对准自己的颈部,厉声喝道:“只要让我上了轿,我必死在轿中!”
吴指挥无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强娶王润贞的念头,却在恶怒之下,令手下的人动手捣毁了王润贞母女的茶店,以泄忿恨。王润贞母女俩又一次失去栖身之地,踉踉跄跄流落街头。
正巧遇见当初与沈必贵有些交情的老驿丞杜君常,可怜她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便在他所管的驿站中拨出一间偏房,暂时安顿了她们。
一天,有四位戎装兵卒投宿驿中。童氏正在灶间烧饭,听到四位兵卒中,一个操本地口音的年轻人的声音似乎有些耳熟,便掀开门帘看去,情不自禁的疑声道:“难道是他?”
童氏心里有些疑惑,索性凑上前去探问:“敢问客人尊姓大名?”
那年轻人转过头来,见到满面灰尘,发髻蓬松的童氏,脸上闪出一丝讶异,却似乎又拿不定主意,只是喃喃地回答:“晚辈姓徐名苕郎。”
“果然是你!”童氏不禁失声悲哭道,“我是你的岳母啊!”
徐苕郎这时也认出了她就是未婚妻王润贞的母亲,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涌上来,但心中不解岳母为何会流落到驿站。这时童氏已稍稍镇静下来,含着泪将家中这两年来的变故,大致叙述了一遍,徐苕郎听得心如刀绞。
随即,童氏把徐苕郎让进屋里,见了王润贞。一对牵肠挂肚的情人,历经磨难,竟又在这种境地不意相逢,那滋味是悲是喜,难以说清。
碍于童氏在场,两人也不便靠得太近,只是你望着我,我看着你,眼中的泪无声地淌下,无言地交流着两年来的相思之苦。童氏察觉到了什么,只说先去烧饭,便退出门去。
屋中的一对恋人,情不自禁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当夫夜里,童氏和徐苕郎就分别把他们的际遇,告诉了杜君常和与徐苕郎同来的士卒。
众人都为他们嗟叹不已,同声道:“今日相遇,是天赐良缘,不可错过机会!”
于是分头张罗,当夜就在驿馆里给他们完了婚。
简陋的洞房,没有红纱罗帐,没有绣被锦褥,只有一对大红蜡烛,照着两个久别重逢的新人。
他俩一会儿眉开眼笑,一会儿热泪满腮,都紧紧搂住对方,生怕一松手,一切都会云散烟消,不复重来。徐苕郎这次与其他三个同伴是奉命往海南送公文,路过此地。
因公务紧急,不可耽搁太久。可新婚燕尔,怎忍别离!
那三个同伴体谅他的苦衷,便商议好由他们三人前往海南办事,到那边只说是有个同伴半途得了病,在驿站中调养。待他们返回时,再来会上徐苕郎,一同回辽阳复命。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时间,可对徐苕郎与王润贞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
他们千恩万谢地送走了三位士卒,盘算着怎样享受这十几天的蜜月时光。
不料横祸难挡。不知怎的,徐苕郎偷度蜜月的事,就传到了对王润贞耿耿于怀的吴指挥耳中。
他挖空心思都没得到的美人,竟然被那个戍边的穷小子搂进了怀中!他霎时妒火中烧,命令手下士兵,以“怠慢军务”为理由,逮捕了徐苕郎,并将他一顿乱棒打死在公堂上。
消息传到驿站,王润贞痛不欲生。她本想追随丈夫而去,但又对丈夫不明不白地丧命而心有不甘。于是,她请人写下状纸,到县府里击鼓告状。
谁知那个吴指挥早已跟县令大人通了气,县令对王润贞的状纸不理不睬,还斥责她扰乱公堂。
官官相护,自古皆然。王润贞深知,要想靠县府伸冤,那是痴心妄想了。
正在这时,吴指挥又厚颜无耻地派了人来说亲。王润贞顿时有了主意,让母亲答应下亲事并定了迎娶吉日。待嫁之日,她不准备嫁妆,却日夜磨着一把锋利的匕首。
就在王润贞准备亲手刺杀仇人的计划还没有进行时,监察御史傅经纶巡视来到常山,恰好下榻在王润贞借居的驿站。
听人说傅大人秉公行事,执法严明,王润贞抱着一线希望,递上了状纸。
傅大人对这件案子十分重视,派人传来了吴指挥,亲自升堂审讯。
开始吴指挥矢口否认打死徐苕郎一事,还谎说他是逃避军务外走他乡了。
很快,傅大人根据蛛丝马迹寻线索,派人在城郊的一座废砖窑中,找到了徐苕郎血肉模糊的尸体。吴指挥被依法处死,徐苕郎的遗体则由当地官吏厚礼安葬。
在出殡的那天,王润贞一身白衣白巾,扶棺而行,悲伤难以自持。
送葬的队伍来到郊外坟地,人们忙着行礼下棺,没注意王润贞悄悄走到附近的一口深水池塘边,回头望了一眼徐郎的棺木,纵身跃入塘中。
待人们发现后,将她打捞起来,她已经气绝身亡,只好把她和徐苕郎合葬在一个墓穴中。
一对挚情恋人,生前饱尝离别之苦,死后终于能够长相厮守。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二十五章 名将周德威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王润贞,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落魂钟,摇动时可以使人失魂落魄,重心不稳。
高峰跟王润贞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王润贞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王润贞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王润贞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周德威。
周德威,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朔城区}人,勇而多谋,久在云中{今山西大同},谙知边事。
唐乾宁中,他随晋王李克用攻王行瑜,以军功由铁林军使升检校左仆射、衙内指挥使。
唐光化二年{899年},梁军围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听说周德威勇猛,曾明令生擒周阳五者为刺史,而挑战者却被周德威擒获。
天佑三年{906年},周德威与李嗣昭攻取潞州{今山西长治},迁检校太保、代州刺史、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救李嗣昭,随晋王李存勖击败梁军,解潞州之围,授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授蕃汉马步总管。
开平四年,在柏乡之战中,周德威向晋王献退军高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