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璘记起龙狂的话,“不用看这些了,直接查阅宋代及以前的《道藏》典籍残本。”
有了明确的对象,进度立时加快。何况残本根本就不是很多。几天后,三个人将各自摘抄的内容,凑到一起,认真进行研判。
近半个月的苦读道家经典文章,不仅陈璘,其他两人也觉得受益匪浅,不少疑惑之处豁然贯通,甚至和尚也感觉到了自身修炼也到了瓶颈状态,一有机会即可冲击更高境界。
又过了三天,绝大部分有疑的摘录都被排除,只剩下三处语焉不详的记载。道士判断这些残句,应该是修士境界或洞天福地盛景的真实描写,奈何都是残本断句。
“我看你们多查阅宋代以前的典籍孤本,库藏最多的不是在京城故宫,而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呀。”一旁查阅其他典籍的管理处人员,见到他们愁眉苦脸,忍不住善意提醒。
陈璘他们如梦惊醒,还有一个故宫博物院呀。
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最精华的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
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博物馆也正式分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不用介绍信,同样理由捐了三十万美元款项,直接就进了古籍阅览处。只不过管理处人员倒是始终盯着。
果然,台北珍藏的珍稀典藏足足多了一倍。
不过有了京城故宫的经历,陈璘他们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古文物爱好者,不敢有丝毫逾越举动。谁知道当年南撤时,有多少能人异士一起来了台湾。
魏晋以后,道书日增,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已着录道书六百多卷。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按“三洞”分类,编《三洞经书目录》,共1228卷,是为道教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
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总计3744卷,编撰成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至唐末五代,毁於兵火。
宋开国后,曾先后五次收集(霸气书库:www。87book。com)整 理道经,重修《道藏》。宋真宗时期,道士张君房奉命主编修了《大宋天宫宝藏》,共5481卷,并首次刻板印刷,称作《万寿道藏》或《政和万寿道藏》。
元宪宗时曾组织焚经。这是元代的第一次焚经。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又招致焚经,世祖诏令除《道德经》外,所有天下道书及印板一齐烧毁。这是元代的第二次焚经。从此宋以前《道藏》所收典籍基本散失或被毁于火,只在世间遗留极少残本。
没想到抄录更多,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就更多,疑惑与不解自然增多。大半个月过去了,陈璘他们找到七段疑问重重的内容,意外的,其中一处和在京城故宫找到的三处之一是相联系的。
那是一段抄录的年代不可考游记描写,似乎是先后经过几处仙人居所,并受到了友好的招待,颇似临摹传说中周穆王西行的传奇。但道士肯定,其中阵法遮掩和防护表象,应该是真实的。和尚与道士却从没听说过还有这种地方,说明早已被荒废了。
“说不定就是当年的洞天福地。”陈璘猜测。
“大概是吧。”道士不敢确认。
“两处的记录连起来,可以追溯起点和终点,而这些地方就是其中的某处,如果用日程和时间来反推??????”和尚看得更仔细。
“有道理,把所有内容都抄下来带走。”陈璘心里有了个想法。
起点中文网 www。qidian。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二十七章 终南遗府
更新时间2012…3…4 15:26:14 字数:3029
手机山峰右侧峡谷,陈璘几人神色凝重,此处是他们千辛万苦几番推算才确认的,几处有可能是洞天福地之一的所在。已经走了两处,亦不知是推算错误,还是机缘未到无法辨识,始终未曾有所发现。
此地已是终南山北麓极为偏僻的一处地方。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古人记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张衡的《西京赋》中提到,“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其中盘行目远,深严邃谷不可探究。”
终南山与道教有不解之缘。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
老子在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峡谷中有条小山涧,水流充裕,加上山谷封闭式环境,水汽蒸发形成的雾气非(霸气书库…提供下载…87book)常浓厚,能见度极低,几乎只有十来米远。
顺着山涧直上,周边都是险峻岩壁,攀无可攀,而峡谷纵长在地图上估计都有十余里。
才进去数十米,指南针就开始出现紊乱,陈璘皱眉道,“这鬼地方看又看不远,指南针又有偏移,哪来那么多磁铁岩石?卫星地图又终年被浓雾遮挡,毫无行路目标可言。看来只能顺着山涧往上爬了,否则很容易迷路。”
道士无所谓,“四个人挨近点,都背上攀岩绳就是了。”
中校牵头开路,野外生存他最有经验,道士居中,陈璘接后,和尚扫尾,一路艰难地顺着山涧,劈山开路,攀爬直上。
渗入山涧近数十里,风景倒是甚好,大树参天,岩壁陡峭,山泉灵涌,鸟语不绝。
“不对。”陈璘猛然从一路心旷神怡的景色中反应过来。
“什么不对?”和尚随口接了一句。
“按照卫星地图判断,这条山涧两端直线距离不过十余里,我们都走了快要超过一倍了。”陈璘皱眉看着手中的卫星地图复印件。
“山涧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吧,自然会延长流径里程。”正在琢磨怎么爬上一个低矮峭壁的中校,随口接茬道。
“问题是,我们爬过的山涧几乎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弯曲。”陈璘解释。
拍拍手上的泥土,道士不以为意,“说不定山涧是一个略弯的弧线流径而已。”
“那说明它绕过了什么东西。”和尚与陈璘突然异口同声地大叫。
陈璘马上决断,“回头,往回十里,再向左右攀岩而上,扇面搜索,看看岩壁后面是什么?”
山涧中段位置,陈璘和道士寻了个较高的小平地,生起一堆篝火,一方面给分头搜索左右的和尚与中校指示回来的方向,一方面煮点鱼汤热食供大家就餐。
很快,和尚就回来了,“前进了二三里路,没什么收获,除了山,还是山。”端起一碗开水灌了下去。
“也不知道搞点野菜汤。”和尚看着鱼汤埋怨。陈璘当做不听见。
道士嬉笑地接口,“这里最方便抓的食物就是鱼呀。”
过了很久,当陈璘他们等得有点心急,准备让和尚去接应的时候,中校回来了。
连续爬了这么多山路,中校也疲惫不堪,随手扔了一样东西给陈璘,自顾自倒了一碗鱼汤就稀里哗啦地吃喝起来。
“什么东西?”陈璘疑惑地接过。
“铜质小酒壶?”入手的是一把破损瘪凹的铜质小酒壶,弯嘴圆肚弧柄,没有任何修饰,只是青铜表面锈迹斑斑。
“翻过去靠左一里多,有条明显人工铺设的小山路。往上行,在走上一段路,在半山腰有很多居室废墟,我从最近的一家废墟里刨到这个东西,就往回赶了。”中校喝了一碗后,缓过神来,开口说道。
陈璘大喜,“有戏,今天我们休息下,明早再出发去探探究竟。”
半山腰的废墟遗迹规模很大,但是已经荒废时间很久远了,甚至很多残碎的墙石都是一触即碎。
陈璘他们震惊地看着现场,围绕着半山腰,好大一圈住宅区域,甚至还有估计可能是山门遗址的巨大石台。
“这里应该是外门弟子居住区,我们继续往上走。”道士判断。
和尚也是很认可。
从来没有看到过宗门驻地的陈麟和中校,自然没有意见。
一路继续往上,路越来越难行,山风越刮越猖狂,不是还形成一股突如其来又瞬间消失的狂暴小龙卷风,肆虐着山上的一切。
艰难的爬行过后,又出现了一层错落有致的山洞建筑,平台、大树、汲泉一应俱全,只是荒芜已久,无尽的风沙岁月已抹去一切文明的痕迹。
再往上已无法前行,冰雪严寒覆盖住更上面的路径,经常有绞碎的冰块被狂风卷起,呼啸着盘旋切碎所触碰到的一切东西。
“上不去了,没有准备,我们的身体还耐不住严寒,也挡不住这些旋转的冰刀。”陈璘沉声道。
“这是内门弟子的居住区,看磨损程度,估计早荒废数千年了。难怪在山里,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这个地方。”道士说到。
和尚想了想说,“当年的内门弟子,远不是我们现在所想象的低下境界。说不定,筑基以上才能进内门,不像现在炼气就可以进内门。所以我们认真搜索下,也许还是有点收获的。”
“有道理。”陈璘肯定。
一连三天,特别事务处四个人,在这些山洞遗址疯狂地进行搜索探究。
“没有收获。”中校冷冷地说。
“可能是集体搬迁到什么地方去了,清理地很干净,除了几个盘盘罐罐,什么东西都没有。”道士沮丧地说着。
和尚耸耸肩,一摊手,示意也没有发现。
“我倒是找到一块玉石条,只不过我又不卖玉石,值钱也没有用呀。”陈璘顺手从后面捞出一块书本大小的长条玉石。
“这应该是和田玉,昆仑特产,只是有点差异而已。”道士瞄了一眼。
“嘿嘿,这么大块应该值不少钱。”中校笑了。
玉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所在。中国考古学家相信在新石器时代与铜器、铁器时代之间,横亘着一个玉器时代。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就是在新石器时代有无发达的玉器文化。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自文明之始迄今八千多年,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荡,玉石文化和传承始终未曾中断。
玉石,分为软玉和硬玉。
玉石文化之源是从软玉开始的。
软玉,苏联化学家曾将软玉命名为“中国玉”。软玉的大部分在国际上并不被认为是玉,而是非玉矿物,但在中国涉及文化理念而被称为玉的一个主要类别。
因此,中国流行的所谓“中国四大名玉”(和田玉、绿松石、岫岩玉、独山玉),实际上真正属于矿物学上软玉的,只有和田玉、岫岩玉。
软玉的化学成分是钙镁矽酸盐。
和田玉具有玉石中最犟的韧性而不易破损。分布于中国昆仑山,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