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控制术-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怨恨(resentment)这个词本身源于两个拉丁语单词的结合:re的意思是向后,sentire的意思是情感。怨恨是从情感上对过去发生的某些事情进行重复和清算。不过,你达不到清算的目的,因为你在试着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改变过去。

怨恨制造自卑的自我意象——即便真的以不公正和错误为基础产生,怨恨也不是通往胜利的大道。怨恨很快便能变成一种情绪习惯。如果习惯性地觉得自己是某种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你就会把自己描绘成在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你的内心感觉总在找一个钉子把自己吊上去。从此,这种感觉很容易就能找到不公正的“证据”,或者想当然地认为你即便错了,也是在说出最无辜的话、身处最中立的环境中错的。

习惯性怨恨总会导致自怜,而自怜是一个人能够养成的最坏的情绪习惯。当这些习惯变得根深蒂固时,没有它们你就会觉得“不正确”或者“不自然”。于是,你必须会主动去寻找“不公正”在哪里。有人说,这种人只有在自己处于悲惨境地时才会感觉良好。

怨恨和自怜的情绪习惯还会带来一种认为自己无能、卑微的自我意象。有了它,你就会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可怜虫、一个牺牲品,而这种人注定不会幸福。

怨恨真正的罪魁祸首。请记住:你的怨恨不是别的人、别的事或别的环境引起的,造成它的原因是你自己的情绪反映、你自己的反应。你自己就能够控制这些反映和反应,如果坚信怨恨和自怜不是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大道,而是通往失败和不幸的道路,你就能控制它。

倘若你掩藏怨恨之心,就不可能把自己刻画成一个自力更生、独立性强、能够自我决定的人。这种人是“自己灵魂的舵手,自身命运的主宰”。怨恨者总是将大权交给他人,让别人来命令他们应该怎样感受、应该怎样做。他要完全依赖于其他人,和一个乞丐差不多。他会对其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主张。如果每个人都应该不遗余力地让你得到幸福,那么当事实并非如此时,你便会产生怨恨之心;如果你觉得别人永远都“欠”你的情、对你的欣赏,或者应该承认你才是最棒的,那么,当这些“债”没有还给你时,你便会怨恨;如果人生“欠”你一个完美的生活,那么当你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便会变得怨恨。

因此,怨恨与创造性的目标追寻机制不一致。在创造性目标追寻机制中,你是创造者,不是被动的接收者。为你制定目标的是你自己,没有人欠你什么。你要去追求自己制定的目标,要为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负责。怨恨与这种面面格格不入,正因为格格不入,所以它是一种失败的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公正。从出生时起,有些人就在充满街头暴力的犹太人居住区不公正地开始了艰难的生活,而另一些同一时刻出生于高楼林立的繁华区医院的人,却在安全的都市开始了人生之路;有些人会到某所年久失修的学校上学,而另一些人则到拥有各种现代化设施的学校就读。这都是事实。同样,在许多营业部门,销售经理给自己的“对头”分配的营销任务不成比例,让对方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给她的那些“心腹”则非常照顾。这也是事实。在公司环境下,是否提升通常要看人缘如何而不完全靠业绩,这同样是事实。你可以举出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如果你想固执地坚持公正,以便过上成功而幸福的生活,那么在你的今生、在这个星球上是做不到的。

几天前,我从纽约的住宅出门,身穿一件裁剪得体的名牌新西装(打开包装才穿第一次),前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午餐会。刚刚出门,一辆呼啸而过的出租车经过一个水坑时,将脏水溅得我满裤子都是。当时我想:如果出租车只将脏水溅到那些身穿已经脏了的旧工作服的人身上,而且行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即使衣服脏了也不会造成不便,那岂不更合理些?也许我该游说市长通过一项法律,禁止出租车将脏水溅到衣着整齐的路人身上!

当然,这种不公平的事情过去了也就算了,我已经无能为力,而且我也没有办法从总体上铲除这种不公正的存在,因为这都是身居都市不可避免的。不过我今后肯定会加倍小心,但是过去的事已经无法计较。我眼下最紧迫的决定只有两个:要么将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都用于垂头丧气、发怒、痛苦或者抱怨,要么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措施,使自己重新回到正确轨道,去继续参加聚会,并且使自己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我承认,与应对整个社会的种族歧视或你工作中官僚机构的不平等相比,通过此类方式应对出租车、水坑、脏裤子之类的不公正要容易得多。但是二者的结果都一样,其基本选择也一样。无论不公平的程度大小,只有当你决定超越它、不计较它的时候,才能享受自动成功机制的力量。

多年来,心理控制技巧也在许多监狱囚犯辅导课程、计划、在职函授以及类似培训方案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我猜想,我的书有成千上万册应该都捐赠给了监狱,并送给了每位囚犯。即便在今天,心理控制基金会也没有拒绝过犯人们真诚地无偿索要本书的请求。因此,我与狱卒、咨询专家、牧师以及类似环境中工作的其他人交谈过,不用说,数罪并罚的话题就经常会提到。

个人、家庭和社会都花了大量财力用于教育囚犯,这些囚犯在服刑期满获释之后不久,便管不住自己,重又走上邪路并再次入狱。之后仍然如此,可谓累教不改。我后来相信,累犯其实不过是怨恨使然。如果一个人从监狱走向社会时,他的怨恨情绪没有丝毫改变(怨恨他小时候受到的教养和家庭背景,他的原告和看管他的狱卒,他出狱后没有一点社会基础,以及怨恨他在获得别人接受和信任的时候是多么艰难,如此等等),那么他几乎肯定会犯下新的罪行,再次把自己送进监狱。多数犯人都是如此。只有极少数能努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受这些怨恨情绪的毒害、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人,才能在出狱后规规矩矩。同样,任何允许怨恨情绪控制自己思想的人,都会将自己、将自己的潜力锁在一个自己制造的监狱里。判处绞刑的是她自己,担任毫无同情心的陪审员的是她自己,担当监狱狱卒的还是她自己。

空虚

读到这一章时,你也许会想起某个这样的人:尽管他灰心丧气、有火气却发泄错了对象、心存怨恨等等,却仍然取得了“成功”。不过话也不要说得过于绝对。有许多人表面上得到了象征着成功的东西,但当他们去打开自己孜孜以求的“钱柜”时,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就像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挣来的钱在他们手上不翼而飞一样。长此以往,他们便丧失了快乐的能力。而一旦你失去了快乐起来的能力,财富或其他东西再多,也无法为你带来成功或幸福。这些人赢得了成功的“壳”,但敲开之后,里面却什么也没有。

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享受能力的人从许多很普通、很简单的小事中也能得到快乐。无论获得了哪一种物质上的成功,他们都能享受它。而那些已经失去享受能力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无法找到快乐,不管是得到一个价值1美元的锥形蛋卷冰淇淋,还是价值上百万美元的豪华公寓。世上没有什么目标值得他追求,生活令人厌倦得可怕,没有什么事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你每天晚上都能看到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在夜总会狂欢,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以期让自己相信他们在享受生活。他们四处旅行,成天忙于这样那样的宴会,希望能找到快乐,但总是只能找到快乐的“空壳”。事实上,快乐是与创造劳动、与对目标创造性的追求相伴而生的。你可能会得到一个虚假的“成功”,但当你得到它之后,它却让你只得到空虚中的快乐,让你受到惩罚。

当你拥有有意义的目标时,生活才会有意义——让你的自动成功机制安然入睡,你不通过为它分配任务而打扰它,它也不以自己劳动的负面成果打扰你:这便是心理控制的秘诀。

只有当你把目光牢牢锁定在有意义的目标上时,生活才会有意义。

空虚是一种征兆,表示你的生活没有创造性。你空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对你足够重要的目标,也可能是因为你在努力追求某个重要目标时没有使用自己的才华、没有竭尽全力。有些人没有自己的志向,于是悲观地下结论说:“人生没有目标”,而另一些人没有值得追求的目标,于是总结说,“人生不值得去奋斗。”而积极朝一个或多个目标努力奋斗的人,不会就社会生活的无意义或虚无,或者他个人的具体生活,提出悲观的思想观点。

即便最年迈的人也能追求目标、悲观向上。而他们也是这么做的。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很好的趋势:许多退休人员前往初中级院校,在那里追求学习、教育、掌握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获取某种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他们以前根本没有时间去掌握)甚至指导别人成才的目标。我在本书的前面曾经描述过学习过程的四个步骤。人生的活力就在于不断设定新目标、然后沿着学习的这四个阶梯向上爬,以便有效地追求这些目标。

空虚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途径——一旦经历了空虚情绪,它就能变成一种逃避努力、工作和责任感的方式。它会变成不好好生活的借口或理由。如果万事皆是虚无,如果天底下没有新事物,如果想尽办法都找不到快乐,那么何必费力?何必尝试?如果人生就是一首单调的歌曲,如果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的目的就是能够买一套房子睡觉,就是为了睡上八小时之后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体力准备,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激动人心的呢?然而,当所有这些脑力层面的“理由”都消失、一旦我们走下人生单调的“脚踏车”,不再原地打转、重复绕圈,选择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我们便能体会到快乐和满足。

空虚和不恰当的自我意象是一对孪生兄弟——空虚也是恰当的自我意象的体现。从心理学上讲,要想接受某种你觉得不属于自己或者与你的自我不一致的东西是不可能的。那些自我意象中认为自己活得没价值、不值得的人,也许能将自己的消极心理倾向长时间隐藏起来,去取得真正的成功,成功之后,虽然从心理上不接受取得的成功,但还是表面上让人觉得在享受成功。他们甚至可能为成功而羞愧.就像成功是偷来的一样。消极的自我意象甚至能激励他们通过著名的“过度补偿”原则取得成就。不过我并不同意这种理论,认为仅仅由于自卑情结有时候能让人得到成功的表面象征,就应该为这种情结而自豪甚至感谢它。

当“成功”终于来到时,这种人几乎没有什么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无法在自己的头脑中欣赏所取得的成就。对外界来说,他们是成功者,但他们自己仍然觉得低人一等、活得没有尊严,就像他们是贼,偷了自认为非常重要的、标志着成功者身份的象征一样。“如果我朋友和同事有一天知道我是个假冒的成功者,会怎么样呢?”他们这样想。

这种情绪反映非常普遍,以至于精神病专家把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