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孟英一手轻拍她的背,一手胡撸她脑袋,一种幸福的感觉满溢在心胸。
夫妻俩在房里傻乐了半日,方才想起要禀告母亲和亲家。得知这一消息,两家欢喜鼓舞自不必说。
翌日,王孟英仔仔细细给她开了药方调理身子,亲自跑去抓药熬好,端上来给妻子喝。
无双捧着碗,热乎乎的温度从手心传到心里。王孟英在她身旁坐下,踌躇了一下说:“小双,你年纪大了,又是头胎,须得小心调养。”
无双点点头。她也知道,自己在现代都算高龄产妇了,虽然没有工业污染、食品添加剂这些乱七八糟的坏因素,但也很是凶险。毕竟古代医疗水平底下,女人生孩子是过鬼门关。
她摇摇头,甩开这些不好的念头,笑着问道:“你希望是女孩还是男孩?”
“男女都无所谓,往后咱们还多生几个,男孩闺女都会有的。”
无双顿了顿:“我只想生一个。”
王孟英一怔:“为什么?”
为什么?很快就要太平军乱国了,到时候举家逃难,她要是怀孕,或者带着襁褓的婴儿,可怎么好呢?这些话都不能说。
她叹口气:“哎,我就想生一个,好好教养,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他身上。多了,我的爱就要分散了。而且,咱们家也不宽裕。”
“你生几个,我都养。”王孟英慷慨回答。他是传统的男子主义,坚持认为生儿育女,越多越好,人丁兴旺最佳,养不养得起这是以后才考虑的问题。
无双抬头笑了笑,温柔地伏进他怀里,不说话。
这一点,她是绝对不会退让的。不过她才不会笨到在嘴上反驳丈夫,大咧咧说不生二胎。有些事自己做决定就好了。
自从喝药,并且慢慢吃些荤菜调养身体以后,她孕期还算安稳,害喜也不太厉害。
吴家母心疼女儿,一天三趟地跑,恨不得住下来。
一日,吴家母竟背了两个大编织袋来。无双吓了一跳,赶紧上前:“娘,你这是做什么?就背这东西下山?闪了腰可怎办!”
吴家母轻松地把麻包袋丢在地上,说:“没~事!很轻的,里头全是晒干的艾叶。”
无双听了,惊喜地去翻,果然里面是晒得很漂亮的艾叶。她抓起一把放在鼻子下闻,开心道:“好香!”
自从她出阁后,紫竹山庄的菊花地已经另派人管了。
她自己种的那些艾草、益母草、蓍草等,自然就荒了。几次回娘家看,没人打理,自个儿在那里长得乱糟糟的,杂草丛生,倒也葳蕤蓬勃。
“娘什么时候弄的?我还以为你对这些不上心呢。”
“不是我弄的,是姚黄吩咐小丫头收拾的!这些年,每到五月初五,她都让屋里的人去收晒。她还说,是你教她的,五月初五采的专门称‘五月艾’,药效最好。昨儿玲珑整出这两包来,说,这包是放了五年的,这包是放了三年了。你不老说嘛,陈艾是最好的!”
无双愣怔了一会儿,心道,姚黄的吩咐,即是石诵羲的吩咐。他……都还记得?
低头看着那编织袋,上头果然有用标签标明三年五年。
她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把手中的艾叶放回去,对母亲道:“不错,俗话说,七年之病,求三年陈艾。五年陈艾,治十年病!陈艾是好东西。”
“可不,姚黄真是有心。
无双看了一眼在屋里忙碌的王孟英,把话题岔开去,“柯婆婆怎么样了?她年纪这么大了,就应该用五年陈艾的。到外头买很贵的。难得有这么好的。”
“有了,我分给她半麻袋呢。”
娘儿俩说话,一直待到快天黑,吴家母才回去。
无双把那两只麻包袋搬进卧室里,对王孟英说:“这正好呢,我想给宝宝做枕头,用艾叶填枕头,又香又健康。它一出世就可以用了。”
王孟英拈起几片放在眼前看了看,又碾碎了闻一闻,说:“好是好。可惜咱们这里是南方。艾叶含绒量不高,打不出艾绒。”
“噢?还有这回事?”
“是的。市面上流通的一般是蕲艾。那里长的艾叶能搓出艾绒来。五年蕲艾能打出金艾绒。可咱南方长的相当不同。咱们这的艾叶一搓就碎了。”
无双失望地问道:“哎,也就是说,咱们这的艾叶,药效没有那个蕲艾好了?”
“是的。橘黄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
无双把东西拾掇拾掇,“不管了。反正这都是心意。虽然不够好,但肯定也有药效吧?我呀,就准备扯布缝衣,做枕头了。”
“嗯,这梅雨天,阴冷潮湿,熏熏艾也很不错的。”
王母在旁边插嘴:“这对孕妇可有影响?”
王孟英淡淡一笑,“没事儿,注意点别被烟气闷着就成。”
到了晚上,无双一边铺床,一边纳闷王孟英今晚怎么如此沉默,好像有什么心事。
正想着,王孟英在床沿坐下来,搂住她尚细的腰身,低低道:“好http://87book。com久以前我跟你说过,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十分精于艾灸之道。不过他的艾灸手法已经失传了。”
无双奇http://www。345wx。com怪他怎么突然提起这茬儿来,想了想,顺了他话头,“然后呢?”
“文献只留下他给一代文宗艾灸的故事。”
“一代文宗,谁呀?金圣叹?”
王孟英敲了敲她的脑袋,“傻了吧?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而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
她吐舌头,“嘿,我一直以为他姓金,是金元时代的。”
他又敲她,“金元的一代文宗是元好问!”
相传当年,年轻的元好问和一群同窗相约进京赶考。他们在路上看到一个猎人蹲在那儿发愣。元好问十分好奇,上前发问。
那猎人就说:“今天发生了一件怪事。我张网捕到了一双大雁。我把其中一只杀了,另外一只却逃跑了。然后逃跑那只大雁却不飞远,而是在上空来回盘旋,最后一头扎下来,死在我面前了。”
元好问听完就愣住了——原来,大雁也有至真的感情,让人钦佩啊。他身为文人,心思细腻,多愁善感。于是他就花钱买来这对大雁,将它们葬在在汾水河边,还造了一座小坟。
他把这小坟称为“雁丘”,并且填了一首《雁丘词》。
这《雁丘词》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全都会——“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很多人把这词搞错了,念成“直教人生死相许”。其实不对,没有“人”字。这首词,就是咏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大雁的。
作者有话要说:一更,一更,嗯。
77
77、离别 。。。
接下来,无非是李东垣如何如何妙手回春、用艾灸治好了元好问疮疽的故事。
夫妻俩说笑几句,也就睡下了。
第二日,无双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慢慢想了想,醒悟过来:王孟英说医典就说医典好了,为什么还非得扯上元好问写《雁丘词》的来龙去脉呢?
他是不是在暗指些什么?难道他怀疑自己跟石诵羲吗?
想到这里,她心里忽地有些不安,有些着恼。
然而接下来几日,王孟英又没什么异样,以致她想说什么也无从开口。
倒是王母看她闷闷不乐,以为是孕期情绪波动,还让王孟英多照顾她点儿。
无双只好把揣测之心收起来,告诉自己别多心,好好过日子。
然而她终究是年龄大了,进入第七个月,身子就异常沉重,越发辛苦。天又热,稍微一动就满身汗。幸而王孟英十分体贴,无微不至,让她心里欣慰。
熬到了中秋,她万般辛苦地产下了王孟英最后一个儿子。
孩子刚出满月之时,道光皇帝驾崩,全国人民戴了三天的孝。正月过后,大清改年号为咸丰。
咸丰二年(1851),忽然大街小巷消息纷纷,人人都一脸隐晦,说广西那边出事儿了,具体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衙门贴了皇榜,让民众不要轻信谣言,云云。
无双知道,那是金田起义爆发了,朝廷却竭力隐瞒事态。不久之后,中国将大乱。不过她没有心思去惧怕这些了,因为王母一病不起,缠绵病榻,眼看已经不行了。
王孟英夫妻的心都系在老母亲身上,衣不解带,端茶倒水,拼尽了全力。奈何天命所归,王母还是去了。
临终前她拉着儿子儿媳的手,叮嘱他们把自己葬在皋亭山。那是回海昌老家的必经之路,方便以后小辈去祭拜她。
无双心里明白,四年之后,王孟英将离开杭州,并且终其一生再也不会回来,何谈顺道去祭拜她?但面对将死之人的嘱咐,她不得不含泪点点头,忍住悲恸答应了。
母亲的去世对王孟英打击很大。跪在母亲的墓前,他突然感觉自己开始思念家乡了,那里,是安葬着他祖辈的地方。这种思念在三年内越滚越大。因为,太平天国的队伍已经要打过来,杭州城内的物价飞涨,像王孟英这样的贫困人家已经开始无力支撑。
苦苦支撑了几年,咸丰四年的时候,形势很是严峻了——太平天国大获全胜,定都天京。内忧外患夹逼之下,朝廷风雨飘摇。
到咸丰六年的时候,王孟英在终于下定决心,举家迁回海昌。
走之前,无双回紫竹山庄拜别。
吴家夫妇也打算回乡避难,和女儿的分别在所难免了。此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母女俩痛哭一场,却无可奈何。无双既嫁做他人妇,自然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王孟英回王家的乡下。
严肃叮嘱爹娘也早点离开钱塘后,她问起石家情况。
吴家母叹口气,道:“我们身无恒产,想走就走。东家可不同咱们。家大业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走,谈何容易?听老太太的口风,老爷大约对朝廷还有些希望,还在观望呢!周老爷那些大户也这么着,盼朝廷早点歼灭叛党呢。”
无双紧锁眉头:“还对朝廷有希望?如今的朝廷,还能有何作为?!”
吴家母魂飞魄散,连忙掩了她的口,急道:“我的儿,虽然这是在家里,也不好乱说话的!万一被听了去,那是杀头大罪!”
无双推开她的手:“我知道了。”
她也明白,百年家业,万贯家财,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放弃的。不像她和王孟英,把租的房子一退,几包旧衣服一裹,牵上孩子就可以走人了。
上船那天,石诵羲竟然来码头送他们。
天色阴沉沉的,下着淅沥沥的小雨。石诵羲撑着伞,带着一位仆从,穿过如织人流,踩碎一地的水走过来。
无双有些惊讶地望着他,直至走到近前,才回过神。她抱着儿子,不方便行礼,只稍微屈了屈膝。
王孟英朝他拱手:“石公子。”
石诵羲笑着点点头:“我昨儿刚回杭州,忽然听到你们要走。之前未及送行,只好匆匆赶来码头一别。”说着,他回头让仆从帮忙搬行李进船舱,还把一个大篮子放在他们行李上头,“里头是些糕点和水果,备着路上吃吧。”
“多谢。”
石诵羲很是伤感,叹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