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完工,就可以立刻省去一大部分开支。至于军费、行政费用和官吏们的俸禄,东海不过刚刚兴起,还不至于有冗官和冗兵,也不会有什么的冗费,相对于大宋每年九成的收入被这些蠹虫消耗掉,东海明年花在一万五千常备军和一千多官吏身上的开支,就只有六十万贯。不过这并不包括年节庆典的赏赐…………这部分的费用,必须出自赵瑜的内库。

就如此次赵瑜封王,从他的内库下发的赉赏整整有三十万贯,除此之外还有八万匹从大宋购来的各色丝绢和大批的香料、器物。不但军队、官吏们人人有份,赵瑜名下的各个作坊、商队也都有赏赐发下。比起当初以节度使的规格做的预算,整整高出了两倍。

但赵瑜倒不担心内库缺钱,他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东海的财富有一半是他的,剩下的一半也由他名下的东海钱庄控制,台湾岛上几乎所有的移民都是他的债务人。除了赵瑜自己和钱庄的总库,就连陈正汇这个相国都算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

不过钱是挣来用的,赵瑜也没有吝啬的想法。他身为东海之主,但每年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也不过万贯。而他投入到东海国内教育上的费用,却高达二十五万贯。若是国库真的缺钱,赵瑜也不介意动用自己的私房。

把预算案从头到尾认真的审查了一阵,没见到有什么大的问题。赵瑜便拿起朱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东海国王印。并没有交给陈正汇,而是与一堆批阅过过后的奏章放在了一起。

他对陈正汇笑道:“这些琐事,还是留到明年再说罢。今天,先生早些回去歇着,明天还有我东海首次的大朝会!何况,先生的亲眷刚刚来到岛上,现在必然在府中苦候,不要他们久等啊。”

陈正汇犹豫了一下,他成了大宋藩国相国,论身份也不算辱没了先人,故而便遣人回福建老家把妻儿都接了过来。一别十年,也的确该多陪着他们一些了。

“臣遵旨!”陈正汇向赵瑜叩拜后退了出去。虽然赵瑜为王之后依然恭称他作先生,但陈正汇却谨守礼仪,从未有过失礼之举。

陈正汇退了出去,赵瑜又站到了窗边,俯视着他的国家。新的一年就要到了,离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他伸手探出窗外,张开五指,举在眼前,天地仿佛都在指掌中。

“还差一步!”

注1:工部尚书的别称。这种别称出自于《周官》。吏部为天官冢宰,户部为地官司徒。而礼、兵、刑、工四部,分别是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第四十七章 新年下

陈正汇走后,赵瑜稍稍感慨了一阵,便又重新埋首于公文地狱之中。

他要处理的公文不仅仅是政务,东海国的军务、财务以及人事,最后的决定权都在他手上,所以所有的奏章最后也都会汇总到他的书房中。每一分奏章,他都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批阅,要判断着上奏者的用心,要考虑着批准或否决带来的后果,计算着成败得失,才能决定到底是准许还是不准许。

如果赵瑜不负责任一点,也可以把所有事推给两府,只管画圈了事,自己完全可以落得轻松。不过作为一个开国之君,他的权力欲远远超乎常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愿意做一个签字画押的橡皮图章。

何况他现在做的决定,便是日后依循的先例,现在若不能处理妥当,必会在将来带来混乱。同时,这些批文也是将来编定东海国法律敕文时,用来参考的案例。不论是赵瑜还是陈正汇,对法律的编定都极为重视,虽然东海现在还一切条文还处于草创…………军队行军法,对百姓的刑罚是按军法减一等行事,而其余民事都是由主事者依照旧例自行裁断…………但他们却早已在四处搜集大宋施行的法律条文。

大宋最重法律,颁行于世的条例敕文有三千多件,裁断任何事务,都能找到可以遵循的法律条文,而官员们处事断案,也都必须依照法律…………按照宋代惯例,判词中必须写明作为依据的法律条文。就在半年前,大宋还刚刚修改了大观三年颁行《海商越界法》注1,以约束越来越猖獗的东海海商商队。宋人自称万事有法,并不是吹出来的。

宋人重法的习惯,赵瑜打算让东海继承下来。对于将会成为法律基础的自己的批示,他可算是诚惶诚恐,唯恐留有疏漏。而所谓的祖宗成法,其实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认认真真的把赵文呈上来地。有关新型军械的试验报告和请求批量生产的奏章批阅完毕,赵瑜又从依然堆积如山的一摞公文中,拿起最上面的一本。

翻开快速的浏览了一遍,赵瑜脸色就难看了起来。通篇文章没写别地,就是说某日某地,石头上生出了灵芝。所谓地生祥瑞,天兴东海,乃是难得的吉兆。

赵瑜低低骂了一句,拿起朱笔,直接在奏章划了一个叉,就丢到了一边。东海设立官府,用了不少大宋投奔来的士子。这些人多是才学不足…………真有水平的早考了大宋的进士…………不过赵瑜为了仿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的故事,还是给了他们几个小官做。

但没想到这些人做了官后。不干正事,却整天想着歪门邪道。每天上的奏章,不是想给赵瑜上尊号。就是在哪里发现了祥瑞………一枝九本的灵芝,一支七穗的稻禾,发现地东西是越来越怪异,甚至还有人说在某条河里,看见了一只背生九宫图的海龟,真不知道他是从哪本古书里找来的…………这些奏章,每天换着花样,把赵瑜恶心得不轻。

一开始赵瑜还耐着性子,加以批复。但到了现在。就只看了两眼就划个叉,连个字都懒得写了。他也曾命陈正汇直接在政务院就把这些奏章截下,不要呈上来,但陈正汇却一直不敢答应。所谓天人感应,这种奏折,从礼法上讲,是赵瑜上应天命,下服万民地结果,就算他是文臣之首。也不敢私自截下………现在虽是赵瑜命他这么做,但如果真的照办,日后追究起来,那可是意图谋叛的最佳罪证………伴君如伴虎,陈正汇并不是政治白痴,帝王的信任最做不得数。

因此。赵瑜每天就不得不被这些乱七八糟地东西荼毒着………对于那些马骨他也不能找个坑把他们埋进去…………就只能指望随着时间过去。只要他一直不加理会。再过些日子。那些人会自己消停下来。

除了上尊号。献祥瑞地奏章惹人恼。其他奏章也一样让人心烦。原来没称王地时候。呈上来地公文。文字都是简单明了。有着海上男儿特有地爽快。在赵瑜多年来一贯地要求下。下面地人都是用最简洁和无歧义地语言。把事情一条条地说明。

但现在好了。称了王之后。每篇文字不先歌功颂德几句。就不敢写正事。原本东海地官员还好。官样文字写完。下面地正事还能有条有理。清楚明了。但那些个从大宋来投地士子。恨不得每句话都插进去一句典故。满篇地咬文嚼字、拗口赘牙地词句。具体地事务写了三五千字也说不明白。赵瑜也曾看过一些前代名臣地私人选集。如王安石、司马光地。虽然一样引经据典。但典故引得恰当。意思说地明白。文笔也是高妙。通常三五百字就把一桩事交代得清清楚楚。绝不会如东海地文官们这般扯淡。

果然还是能力有差啊!

每每看到这些奏章。赵瑜都恨不得把笔管给撅了。也难怪明太祖看奏章看得想揍人。这些文人。地确该打。赵瑜琢磨着。等过了年。找个机会杀鸡儆猴一番。好把这种酸腐气扼杀在摇篮里。

赵瑜叹了几口气。正想再拿起下一本奏折。眼角地余光。却感觉到门外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抬头一看。只见着门角处有个人对书房里面探头探脑。却是个粉雕玉琢地小丫头。

看到她,赵瑜的表情一下就柔和了下来。能让东海王地心情一下子就变好地,也只有他这个才三岁的宝贝女儿:“雯雯,别再外面躲了,进来!”

小丫头扶着门框,摇着头,细声细气地说道:“娘娘说了,爹爹书房不能随便进了。”

的确,现在已不比以前。赵瑜的书房是整个东海国的中心,为避后宫干政的嫌疑,赵瑜的一后一妃,已经不能随便踏进来了。不过就算是陈正汇,也不可能找一个三岁小丫头的毛病。

赵瑜笑着,走过去把女儿一把抱起。先亲了一下,刚理起的菱角胡子扎得小丫头格格而笑,才问道:“雯雯找爹爹有什么事?”

“三叔、文叔还有武叔叔都来了,正等爹爹呢!”

“哦,是吗?”赵瑜出门一看,就见着赵琦、赵文、赵武等在书房外的廊道上。

赵瑜抱着女儿走过去。怪道:“怎么来了也不让人通报一下,就在外面干站着?”

赵武笑道:“不是让大姐儿去了吗?”

赵瑜看看女儿,三人不进书房当是没有公事,而除夕会让三人一起出动地私事就只有一件,“祭祖的事都好了?”

赵琦点点头:“叔伯兄弟都已到齐,就等王兄了。”

赵瑜摇摇头:“还是照原来的喊,王兄这两个字可听不惯。”

赵家的祠堂就安在堡内东侧。天子七庙,三昭三穆,而诸侯就只有五庙。两昭两穆。不过东海的太庙还没有建起,今年就只能在旧日的祠堂里祭拜。

赵瑜抱着女儿到时,祠堂地院外已经高高低低、老老少少的聚起了十来个人。这就是赵瑜仅剩的一点亲族。赵瑜的高祖百多年前迁至舟山,在舟山传承五代,开枝散叶…………像赵文赵武,他们两人的曾祖父就跟赵瑜的曾祖是亲兄弟…………留下来不少子孙。

不过当年赵橹称王,几乎所有的赵家亲族都跟着进了昌国县城,而郑家偷袭,赵橹丢了脑袋,那些东海宗室也没一个活得下来。也因此,赵瑜的亲族就只剩下这么几家…………且都是远亲。再过一代便就要出了五服…………而他的这些亲戚,除了赵文、赵武外,就只有现在继陆贾之后,统率野战一营地赵大才才勉强算个人才。

见赵瑜过来,这些人一起跪下叩拜。

“平身!”赵瑜手抬了一抬。与刚刚被封做知宗正司、同知宗正司的两个叔伯辈的老家伙搭了几句话,便命赵琦招呼着众人,自己先抱着女儿,进了偏房更衣。

偏房中,蔡婧和陈绣娘早等了许久。正抱着儿子,絮絮地说着话。看见赵瑜入房,忙迎了上来,服侍赵瑜更换礼服。看着一左一右两位如花美眷,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儿,一个虎头虎脑的儿子,赵瑜一时间只觉得心满意足。

在两位宗正的引导下…………现在没有太庙,宗正寺注2也是个空衙门,祭祖的礼仪也只能靠着两个渔民出身的远房…………东海的宗室们按照旧年的礼仪祭拜。

祠堂的灵桌上。摆着四个灵牌。都是赵瑜得到追封地几个先祖。但唯有正中一高一低两个牌位,却是反着摆的。自从赵瑜当家后。赵家祠堂的灵桌上就多了这么两个牌位,除了寥寥数人,谁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是谁的神主。

祭祀之后,又聚着用罢了年夜饭,其他人各自退去,赵瑜却把赵琦、赵文、赵武三人唤到后间说话。

“老三……”入房后,沉默了一阵,赵瑜开口说道:“等过了年,你就要去汴京。那里虽算不上龙潭虎穴,但不是什么善地,你万事可要小心啊!”

“王兄放心,臣弟定会小心谨慎!”赵琦恭敬的说道。

赵琦地位现在很尴尬,赵瑜封王,又有亲子,他原本就是名义上的东海二当家的地位现在也保不住了。不论是陈正汇,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