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3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速现在多少?!”船长盯着后方越来越近的船影,脸色不豫。

“已经十七更了!”

大副也在看着后方,道:“看起来至少要二十更才能将飞帆号抛下!”

“那就加到二十更!”船长低下头吼道,“轮机舱,听到没有!”

从通话管中传上来的声音,混杂了蒸汽机全速运转时的嗡鸣声,变得有些模糊,但还是让船长和大副都听清楚了,“听到了!二十更!”

站在船头的二副回过头来,提醒道:“船长!船速上了二十更,船头会飘起来的。”

“那就把船头的吃水再加深两寸!”

二副作难:“这时候哪来得及调整货舱配重?!”

“打开各层舱室中间的隔门,让底下三等舱里的人,转到前头的头等舱去。一百多人,足够压下船头了!”

“船长!包下头舱的是吉林转运使司李运判的家眷!”大副惊叫起来。

“哪边凉快让他们呆哪边去!”船长毫不在意的一挥手,“不让也得让!这船上我说了算!”

只能住在三等舱的穷苦人如今走进了宽敞整洁的一等舱中,船头也顺利地压了下去。不过在这段时间中,飞帆号又追上来许多。已经不再是远处的一缕白眼下的黯淡船影。紫苏号上的人们,已经很清楚的看清飞帆号甲板上的船员们。

而就在这时,底舱又叫了起来:“船长!煤快烧完了!”

大胡子船长虎着脸,“把中间的货舱打开,把里面装的松香填进去。”

没有一人犹豫。甲板中间的地门被拉起。许多船员排起了人龙,将一筐筐半透明的松香送下了舱。而当二副跟过去时,一下看到了熊伯达和王大海两人。他大步走过来,拖起两人,毫不客气道:“小子,跟着过来帮忙!”

将运送的货物填进锅炉中,船舱中到处是松香燃烧后的异味。但飞帆号依然坚持不懈的追逐上来,已经到了五十丈以内。甚至可以看到飞帆号的甲板上,几个船员正挥舞着拳头,向紫苏号这里叫骂着。

二副从舱室门口探出头来,“船长,松香来不及运下去了。”

大胡子船长一边盯着飞帆号,一边问道,“锅炉舱旁边的两个舱还有什么可以烧的?!”

“……只有四百匹绸缎?”

“绸缎?”大胡子船长惊喜叫起,“怎么不早说,这玩意儿的火头最旺不过!……给我把七号、八号两个货舱打开。将里面的缎子送进烧!”

“输钱不输阵!给我加把劲啊!”

底舱中,一群船员冲进了七号八号两个货舱。举着斧头把几十只板条箱噼啪砍碎。连着松木箱的碎片和里面的绸缎一起塞进了锅炉。

丝绸燃烧后的焦臭弥漫了全船,而飞帆号已经赶了上来。两艘船只并驾齐驱,两方的船长死死的瞪视。虽然紫苏号竭尽全力,仍眼睁睁的被一寸寸的追过。但就在这时,一声剧烈的爆炸声从飞帆号中响起,火焰从烟囱中窜出……

……………………

让人永生难忘的行程终于结束,熊伯达和王大海抵达了目的地不冻港润州。通过京润铁路,他们在一天后到达大宋帝国的京城。

在京中的报纸上,已经有了关于飞帆号悲剧的报道。两艘轮船之间的疯狂竞赛,直接导致了飞帆号的沉没。连同船员在内,飞帆号上总共三百一十一人,最后只有四十九人幸存了下来。这还是紫苏号在近距离救援的结果。

在报纸上,两名少年看到了大部分死亡者的身份。他们都是从东北的乡下到京中找口饭吃的失地农民。头等舱的客人,因为距离甲板甚近,而顺利的逃脱出来,但三等舱却因为通向甲板的通道被锁住,而无法逃脱。获救的四十九人中,无一名三等舱的乘客。

悠闲的田园生活已经只能在梦里追寻,男耕女织的小农风情也已消失殆尽。江南、幽燕两大工业区,以及为工业区提供原材料的东北、淮海等地,也都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不过在各大城市中,没有流民的身影。流浪到城镇中的失地农民,要么回家乡等死,要么进工厂做工,要么就去海外藩国,并没有别的选择。可这两百五十多人已经被逼无奈才离开家乡,但他们绝没想到,只刚刚启程,便再无法接近他们的目的地。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场与工场之间的竞争逐步激烈化,工业产品的价格也在逐年降低。为了弥补利润的减少,工场主们都开始压缩生产成本,减少工人们的工资,甚至开始招募女工和童工。由于不良工场主所引发的竞争恶劣化,大宋的男性人均寿命在洪武四十年前后升到最高点后,开始缓慢但稳定的下降。不过十五年不到的时间,从五十八岁一路降到了五十二岁。而在开国时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当时的男性人均寿命已经能达到四十七岁。

不过工业品价格在降低,而食品价格则开始上涨,大城市中的生活条件在恶化中,不过在京师,受到各地财税的补充,反而看起来歌舞升平。京城和直隶的物价,并没有涨得太高。当年开始开疆拓土后,地少人多的矛盾被逐步化解。但如今,本土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四亿。区区五十年的时间,已经涨到了开国时的三倍。湖广等旧朝荒僻之地,如今都已经是汉人的天下。而九原、青海、安南、乐浪、陇右北省,这些新开辟的领地,也在这十年相继由行省转为‘路’的建制。

本土人口的增多,食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人丁外流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海外藩国的人口,在迅速增加中,能外销的粮食便因此而减少。为了保证足够的粮食补给中土,朝中已经开始在天竺分封藩国了。将曾经担任过御林骑士的藩国诸侯们的公子公孙们,一口气封了数百人在天竺。在王大海和熊伯达看到的报纸中,同样刊载着这一新闻。

不过这一些事,都与两名少年无关。他们只知道同情在船难中丧生死难者,同时羡慕被分封的幸运儿。并不会看到这些事中的内在联系。

“到了!”

王大海和熊伯达拿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站到了军学的大门前。这座与位于密州湾【青岛】的皇宋海军学校,同为大宋军事教育的最高学府,就将是他们未来数年中,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ps:本章中关于船赛的片段,有很大一部分改写自马克吐温《镀金时代》中的某个章节。

第二十八章 帝国下

第二十八章 帝国下

大宋洪武五十五年六月十九。丙寅。【西元1180年2月20日】

“大宋需要一场战争!”

战术学教授辛弃疾在沙盘教室中,对着洪武五十三极丁班的三十名学生,大声疾呼。四十岁的辛弃疾,身长玉立,相貌俊雅。不但文才卓异,是有名的词家,同时也是大宋军中战略战术两方面的专家,离两枚金星的杂号将军一衔只有一步之遥。

但就是这位看上去儒雅风流的儒将,此时却如同一个战争贩子,呼唤战争,毫无顾忌的向学生们兜售自己的观点:“大宋需要一场战争。无论从国中的局势,还是从军队的战力来说,都是到了必须一战的时候!”

“若论人,四亿人口已经接近了大宋粮食出产的极限。若论兵,多年不战的军队,只会一步步的烂下去。大宋需要一个对手,一个拥有土地和军队的对手,不是跟猴子没有两样的土著,而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源,真正可堪一战的对手。让人口的压力得以缓解,让军队的战力重新振作!”

“无论大洋洲、昆仑州和蓬莱洲。都没有这样的对手,也没有合适的土地。

大洋洲多是荒漠,少有上好的土地,同时连大一点的部落都没有,只配充作流放地。

昆仑洲的食人番虽然在市井小报中传得神乎其神,但真要到了饿极的地步,无论是谁,人肉照样能吃。被西洋商业协会的奴贩们屠了不知多少。而且昆仑洲酷热多病,蛇虫众多,同时还是四季不分。这一点跟天竺一样,也不是适合大宋的开拓。

而蓬莱洲,虽然在估算中,面积甚至远超大宋现有疆域,但到现在为止,连蓬莱山脉都没有一支探险队能翻过去,就不必提开疆拓土了!除了不怕冷的金客,应该不会有人对那里感兴趣。”

自从二十二年前,薛定锷发现蓬莱洲,引发了世间的热潮。自此之后,十余年间,一支支的探险队穿越浩瀚的大东洋远征蓬莱。其中有的成功,也有的失败了。其中最成功的一支探险队,自抵达蓬莱洲后,沿着西海岸,从北纬五十度一直向南航行到南纬五十度。在两万多里的航程中,几十次登岸,但每一次。都被已命名为蓬莱山脉的绵延山峦所阻挡。

在地理学会的推断中,蓬莱山脉的长度能从北极圈一直延伸到南极圈。要想征服蓬莱洲的土地和生民,就必须先翻越蓬莱山脉。大宋要得是土地,要得是资源,但在蓬莱洲已经探明的地域中,两样都没有多少,如今也根本安置不了多少移民。

所以对蓬莱洲的探险从十年前起,便淡了下去,若不是天子坚持,地理学会肯定不会一次又一次进行徒然的远征。只有在最近一次探险中,探险队并不是借助大东洋上位于赤道一带的一座座海岛,横越万里,而是沿着辽北海岸北上,采用所谓的大圆航法,直航蓬莱洲。他们最后并没有确定是不是抵达蓬莱,而是出人意料的,在极北之地,发现了大批金矿。

“地理学会将地球分为寒、温、热三带。如果算上南北,那就五条气候带。我大宋中州,便位于北温带上。四季鲜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天下间,能够备齐这几项的,除了大宋中州,就只有泰西一地!”

“泰西地理优越,除了离大宋稍远一点,就没有别的缺点。不过在我大宋的船队面前,再远的距离都不足为虑。另外,泰西有着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征服泰西,那样的功劳决不输于平金破夏之功!”

“想一想罢,为什么天竺的那一班诸侯,不过在御林军中做了样子,就能得获分封,还不是因为他们的父祖一辈吗?难道你们打算按部就班的在军中熬到将军,得到分封的资格?”辛弃疾锐利的视线扫视过教室中的学生们,“不知道你们中间有几人能成功!”

“不过军中赏赐,以战功最丰。如果你们在征服泰西的过程中立了战功,又岂是御林军那般绣花枕头可比……”

辛弃疾在台上慷慨陈词,不过在下面的学生中,一个身体有些臃肿的小胖子却在表示自己的不屑:“陈词滥调!给甲班、乙班、辛班上课时,也都是说这些,就不能换些新花样。”

熊伯达用笔杆搔了搔头发,道:“辉哥,辛教授说得好像没什么错罢!”

“哪里没错?!到处都是错!”被叫做辉哥的小胖子偷眼看了一眼讲台上,压低了声音道,“官家把御林骑士封到天竺是为了什么?!那根本就是推恩令啊!”

“唐胖子,真当俺没读过书?推恩令是给拿出朝中的地给诸侯的子孙分的?!就算是扯淡也别太离谱啊!说出去,还不给人笑我们军学的学生是不读书的睁眼瞎!”

王大海在旁插了一句。三人坐在一条桌前。都压低了声音说话。

汉代为了削弱藩国,使用强硬手段进行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乱。而武帝时,则用颁布推恩令,让诸侯可以将藩国国土分给所有的儿子,而不是只让嫡长子继承。两种削藩之策,就如北风和太阳的区别,最后,还是推恩令起到了削除藩国势力的作用。

唐辉争辩道,“王大哥,俺还真不是扯淡。这是俺从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