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赤色黎明-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的“民国范”的民国,就是这种读过些书的“公共知识份子”在社会中居于高位的时代。这些21世纪推崇“民国范”的无一例外,都是些自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家伙。

由于陈克对陈天华很有好感,但是既然没有陈天华1905年后在历史上的痕迹,陈克就必须让陈天华证明他自己不是这种“民国范”。因为陈克其实有一个很认真的想法,如果他当了权,这些“民国范”的前辈们根本别想拥有一丝一毫的政治权力。哪怕是橡皮图章的政协会议,陈克也不会给这帮人任何机会。所以陈克非常希望陈天华能够经受这样的考验。

当然,这也是陈克不知道1906年安徽会有这么一次大水。在灾区,陈天华绝对能够经受更加严酷的考验。如果知道的话,他就会把陈天华给带去安徽了。

陈天华并不知道陈克的真实想法,他只是知道陈克让他在河北实践一条非常辛苦的革命道路。利用已有的社会矛盾发动革命这种事情,陈天华参与过。但那都是社会中层对满清政权的不满,这些人或者出于义愤,或者因为长期积累起来的经济矛盾。

在河北,陈克要求陈天华研究一下底层百姓对革命的需求。百姓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的革命需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告诉百姓一个事实,如果不革命,他们永远没有未来。

陈天华问及陈克,怎么与百姓打交道的时候,陈克只说了一句话,“和老百姓一起干活”。

现在陈天华就在努力干活。陈天华家境虽然贫寒,但是他父亲是个读书人,所以陈天华本人倒也不缺书读。后来读书读的好,有人出钱相帮。他就继续深造,甚至能够出国留学。农活对于陈天华并不是太习惯。至于陈天华主营的饲养场,那就更不用提了。这是陈克模仿21世纪的饲养场弄来的一个模式,对饲养场管理模式的理解上,双方就有近一个世纪的差距。

所以工作自然是非常辛苦的,有了庞梓的帮忙,陈天华首先把村子周围那些盐碱或者湿洼土地所有者给聚集起来。这种地都是烂地,有这种地的人都不是穷人。因为这些地都不怎么产粮食,如果是穷人的话,这些地肯定早就出手,卖了钱买好地,或者干脆换地。

陈天华不缺钱,由庞梓出面牵头,以一年五十两银子的租金,二百多亩连成大片的“烂地”被一次性包了下来一年半。有了地,就得有人伺候,还是庞梓出面,村里面那些缺地、无地,或者被强行夺佃的百姓被安排过来劳动。

这个饲养场很快就成了周围十里八乡的笑柄。有人居然养蚯蚓,还专门用砖修了些操。大家都笑话陈天华这些人,光这些砖钱,养蚯蚓一辈子都赚不回来。想挖蚯蚓,直接去地里挖不就好了,何必费这么大劲呢?

别说第一次接触这种人工饲养蚯蚓的百姓,就是只看过陈克写的书的陈天华也是心里面惴惴。但是他就是凭了对陈克的盲信,按照陈克写的书上的东西坚持下来的。直到两个多月后,初步掌握了蚯蚓繁殖规律的陈天华终于从村民手里开始开始购入第一批鸡娃、鸭娃和小猪。又过了一个月,附近村民惊恐的发现,陈天华领导的饲养场养的鸡长的极快。都是一多月的小鸡,饲养场的鸡鸭就比其他家的鸡鸭大了一半出去。

于是自然有人来打听,得知这些鸡鸭都是以蚯蚓为食,而是几乎是以蚯蚓为每天的主食才得到的效果。知道了这个“秘诀”的村民们却只能摇头了。村民们会在雨后蚯蚓经常出没的时候抓些蚯蚓,捞些鱼虾作为鸡鸭饲料的补充。大家养过鸡鸭的都知道,这些蚯蚓和小鱼虾偶尔弄些可以,若是天天专门去弄,是极为不划算的。

而陈天华办的饲养场,大规模的饲养蚯蚓,活蚯蚓用来养鸡鸭和猪之外,还在专门挖出来的鱼塘里面用来饲养小鱼虾。所以这些村民单独去自然环境里面捕捉非常不划算的东西,在陈天华这里通过人工饲养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实际上陈天华仅仅是把知识带到了农村,经过组织,稍微利用了一下这里的资源,就得到了极大的成果。

在1906年,如果有人一天一个鸡蛋或者鸭蛋。五天吃一次鸡鸭鱼肉,这得是多大的门户才能做到的呢?在饲养场的贫苦百姓基本上就实现了。

如果是普通人,能够做到这样的成绩,让百姓过上如此日子,自然会志得意满。陈天华实际上也是个普通人。他没有志得意满的原因很简单,陈克给他留下的计划书里面专门对这个阶段的情况进行了论述。到了现在,陈天华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做“工业化生产”,什么叫做“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而进行的生产,而“工业化生产”是以“交易”为目的进行的生产。虽然小农经济也会养鸡、养鸭、养猪,那都是附带的。陈天华亲自搞起的这个饲养场是以生产出更多家禽和牲口为目的。而这些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些家禽和牲口卖了赚钱。在有足够销路之前,陈天华发现自己居然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产品积压”。好多“鸡鸭”根本吃不了。

而凭着对陈克的一种狂热的支持,陈天华甚至强迫自己把《中国文化传承与唯物主义的兴起》这本书当中,关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变迁的那部分耐着性子给读了。

在这部分里面,陈克就是阐述“农业体系是如何在平日里和丰年中看着温情脉脉”,到了灾年就成了人间地狱的。所以陈克坚定的认为,必须用工业化制度彻底摧毁替代农业体系。例如,在农业体系中,只要有一个工业化变量的加入,立刻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因为小农经济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与工业化比成本低廉的,陈克在留给陈天华的文件里面告诫陈天华。把饲养场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无偿的分给穷苦百姓是一种绝对的愚昧行径。

只要陈天华的饲养场成功的那天,实际上基本上就判了南宫县想靠饲养家禽牲畜发财赚钱农民的死刑。小农经济是绝对不可能和工业生产相比的。除了让所有农民都加入饲养业联合会,也就是农会。任何竞争都只会让农民不断破产。

陈天华还真的不太相信,因为他开始建议高家寨的百姓们加入农会的时候,遭到了“围观”和拒绝。北方人对陈天华这个南方蛮子毫无信心。众人知道陈天华是和庞梓这个不务正业的家伙一起来的。既然庞梓都不是什么好人,陈天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俗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陈天华的好心既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他就只能按照陈克提供的方法来办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南宫县的家禽,鸡鸭蛋,价格下跌了三成。南宫县本来就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临清水码头,南宫旱码头”之称。商贾云集意味着消费旺盛,饲养业看着不起眼,实际上也是不少人获取钱财的一个方式。只是很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而且饲养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牲口和家禽只要活着,就得吃。吃得少就会瘦,瘦了就卖不了高价钱。如果在这些牲口和家禽肥的时候杀了,肉如果不能立刻卖出去,就会变质。还是卖不上价钱。

陈天华的大倾销,顷刻就让很多家庭感觉到了危机。因为陈天华的饲养场,饲料里面蚯蚓和小鱼虾比例很高。这就意味着蛋白质与磷等含量足够。而且消耗的粮食量少得多。其他家庭饲养对于粮食的需求量高的多,别看是三成的降价,立刻就让养鸡养鸭变得不划算起来。不仅如此,如果单单以粮食看,或许用粮食向陈天华交换鸡鸭可能还更划算。

在饲养场开门第五个月的时候,终于有人上门找麻烦了。

第三卷莫道前路无知己第159章no_name

第159章no_name

准确的说,1906年南宫县高家寨并没有一个叫做“饲养场”的企业。庞梓前去寻找陈天华的时候,在那个被统称为“饲养场”的地方,草草垒砌的围墙上写了句话,“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说了算。”而简陋大门上挂了招牌,上书“高家寨农会”。这是陈天华俊朗的手笔。

“星台在么?”庞梓一走进农会的大门就喊道。

景思德正领着几个农会会员边整理独轮小车,边商量着今天要完成的挖土工作。见庞梓过来,他连忙说道:“庞队长,陈先生正在蚯蚓田里面呢。”

胖子对外虽然被称为庞大王,但是在农会里面,庞梓担任了“运输大队”队长。实际上也就是武工队与商队的结合体。地位暂且在农会之下。庞梓能够至少在表面上接受农会的“指导”,一来是陈天华的努力劝说,二来,庞梓从景廷宾大叔那里学到的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想让人家跟着你走,你就得给人家办事。

虽然地位在所谓“农会”之下,但是农会好歹也是当地百姓们的组织。而且农民们并没有胆量真的去使唤已经威名赫赫的“庞大王”。

“我现在就过去看看。”庞梓边说边要离开,却突然停住脚步冲几个人笑道,“这鸡鸭实味道实在是不错,辛苦大家了。”

“好吃就行,好吃就行。”景思德也笑道。看着庞梓急急忙忙赶往蚯蚓田,景思德想起庞梓拉走的那一大批鸡鸭和猪就觉得心疼。然后景思德又觉得一阵好笑,若是四个月前有人告诉景思德,他会跟着那个南蛮子陈天华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景思德绝对会和那人拼命。

南宫县本来就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临清水码头,南宫旱码头”之称。从山东的运河把物资运去太行山,走南宫县是条大路。更别说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贯通,交通便利带动了南宫县的贸易发展。特别是原本半个月才开一次的集市,现在已经五天一开了。

集市上的商品也越来越多,很多便宜的小玩意,铁钉,铁丝,洋火,煤油灯这些玩意卖的也越来越多。大家嘴里不说,但是心理面都知道,这些小玩意对于生活来说还是极为方便的。

从高家寨到南宫县的集市有十几里,

五月的一大早,集市上就热闹起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拿着自家生产的东西,有粗布,有一些蔬菜,更多的是鸡鸭,或者用提篮小心拎着的鸡蛋鸭蛋。街道是能容五六个人并排走的路,买卖这些禽蛋的人基本都在路的那一边扎堆。清晨的太阳从树枝间斜射下来,落在景思德和几个同乡的肩头上。他们女人和孩子坐在独轮车上,小心的拎着筐,鸡鸭则在脚边偶尔发出几声鸣叫。

自从京汉铁路贯通之后,往来于运河与铁路之间的商旅就多起来。对于禽蛋的需求量变得更大,甚至专门收购禽蛋的铺子规模也大了很多。在1906年,农村百姓们的生计很简单,家里面养了鸡鸭,收了些鸡蛋和鸭蛋,或者小鸡小鸭养大了之后卖掉。只要不是灾年,大概的价钱都是有个定数的。几个鸡蛋能换一根红头绳,几只鸡鸭能换几尺布,或者换些别的日常用品。或者干脆能卖多少钱,这都是有定数的。自己带的几只鸡鸭和二十几个蛋能换到多少东西,景思德早早的已经算好了这个数目。

“鸡蛋两文一个,鸭蛋五文两个,咸鸭蛋十文三个。”伙计报出了一串数目。

“什么?”景思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美好的希望登时一沉,他和其他几个人都呆住了。

“二月里不还是四文钱一个鸡蛋么?”

“五文也卖过,别说四文了。”伙计答道。

“那怎么会便宜成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