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沉谋多算,善于决断,是个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50章  一代明主唐太宗的糊涂事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主,他开科举,行均田,设租庸调制;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相直臣;北平突厥,南定六诏,东交渤海,西结吐蕃,一统天下;对外则加强和东瀛(今日本)、天竺(今印度)和大食(今阿拉伯地区)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长安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终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毛主席在《沁园春》一词中将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并举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

但是,当唐太宗进入晚年时却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不再虚心纳谏,做出了不少糊涂愚蠢的事情。他在过了多年安逸享乐的生活后,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为了更好地享受,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还把已故大臣武士镬的十四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这就是后来的武则天。在他做皇帝的最后几年,更是一反常态,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药,结果在五十二岁时由于用药过度不幸驾崩。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于天空之上,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在“女主昌盛”,李世民又听说民间流传的《秘记》上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可让他这个皇帝睡不着觉了。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让“武王”取代呢?于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把他扼杀在摇篮里。

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不幸成了倒霉鬼。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偏偏他的父母在小时侯给他起了个小女孩的名字,叫做“五娘子”,是盼他易于养活。可是,“五”与“武”同音,正好牵连到女主之忌里去。李世民迷信占卜简直丧失了理智,不由分说,先把李君羡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刺史,后来仍不放心,又借故将其杀死。

李君羡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的疾病,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继续边治边养,说不定会逐渐康复的。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便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随即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王玄策为了迎合皇上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就把这个外国来的和尚献给了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那罗迩娑婆的一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李世民,遂给这个印度和尚安排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生活不亚于帝王。这家伙见李世民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李世民便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奇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只要能采办到印度和尚药方中的药,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来。

一年之后,药配制好了,李世民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中毒暴亡。这时他才五十二岁。

李世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长生药”毒死的皇帝,他没有做到慎终如始,竟这样荒唐可悲地过早离开了人间,更可悲的是,他的后代子孙中还有好几个皇帝也死于服用丹药,步了他的后尘。

第51章  透过唐诗看就业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就业,又是怎样找工作的呢?我们不妨透过唐诗来一探究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从军行》中曾这样写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军营生活的向往,从军报国的热情与抱负洋溢字里行间,呼之欲出。但写诗归写诗,杨炯实际上并没有当过兵,他九岁时通过考试获得了“神童”的荣誉称号,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二十六岁时科举及第,当上了校书郎,在国家图书馆工作,这应该是一份不少大学生们都非常羡慕的工作吧!

稍晚于杨炯的陈子昂登上幽州黄金台时发出了深沉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知音难觅之情令人感同身受。其实,早在他初到长安时就曾经有这种体会,为了吸引人的眼球,从而实现在政府部门就业的愿望,他于闹市之上买下了一架古琴,并邀请大家翌日到一著名酒楼听琴。第二天,陈子昂当众宣布自己的诗文比古琴更有价值,随即摔琴于地,将诗文分送给现场人士,于是,陈子昂一夜之间名满京华,不久就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公务员。

唐代诗人中像杨炯、陈子昂一样凭借科举走上仕途的不在少数,如王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他们的金榜题名固然是靠了自己的真才实学,但VIP(重要人物也)们的推荐也功不可没,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是王维的伯乐,作为前辈的诗人顾况则推荐过白居易。

李白与杜甫虽然都是大诗人,但却都不是科举考试的宠儿。李白是个传统教育的叛逆者,他不屑于参加科考,而想凭借诗名进入中央政府。经过达官贵人的推荐,他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了唐玄宗身边的一个近臣,可当他发现自己只是个供皇帝消遣娱乐的高级小丑时,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明朝散发弄扁舟”了。杜甫参加科考时,正值奸相李林甫掌权。为了维持既得利益,打击新进人才,李林甫做得很绝,一连几届一个也不录取,并且骗唐玄宗说天下的人才都已被吸收到政府机构中来了。杜甫同志郁闷得不行,只得再想别的出路。为了就业,他接连给皇上献上了三大礼赋,最终感动了唐玄宗,赏给杜甫一个九品芝麻官。

唐代诗人中有一类人根本不需要就业,因为他们从小就进入寺院出家为僧了,如初唐的寒山、盛唐的王梵志、中唐的皎然和无本、晚唐的齐己和贯休等。无本就是后来的贾岛,他在长安道上骑驴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碰巧撞上了大作家兼大官员的韩愈的车驾,二人不撞不相识,成了莫逆之交。韩愈帮助贾岛还了俗,但就业却成了难题,因为屡试不第,贾岛只得靠给人写写字(他的书法不错)、当当家教谋生,不幸中的万幸是,到了六十岁时他终于当上了九品的主簿,好在唐朝没有严格的退休制度,否则贾岛倒霉到家了!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初恋就发生在一个寺院里,那是山西蒲州的普救寺,初恋女友就是《西厢记》中莺莺的原型。但元大帅哥是个始乱终弃的人,为了功名利禄,他抛弃了“莺莺”,娶了首都一把手韦夏卿的女儿韦蕙从,依靠自己的才学和裙带关系进入了中央政府。

比杨炯晚了一百多年的“诗鬼”李贺也曾经发出过和前人相似的感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身体羸弱的李贺当然也没有实现投笔从戎、收复失地的远大抱负,而且他的就业之路远比杨炯坎坷得多。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他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可是,他进京赴试时却未能顺利进入考场,因为他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亲名晋肃,他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李贺遭谗落第,愁苦郁闷,后来虽然做了奉礼郎(也是个九品官),可惜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晚唐诗人罗隐年少时就已诗名远扬,而且常以诗文讽刺现实为民请命,并自编其文为《谗书》,因此声名更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罗隐也因为《谗书》而深受当权者痛恨憎恶,以至于考了十回进士都是“解名尽处是孙山,罗隐更在孙山外”。所以他的朋友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天下大乱,罗隐的老乡、靠农民起义起家的钱镠自立为吴越王,罗隐才得以在政府部门就业,做了钱塘令。

著名诗人们都是先学习后就业,但唐代诗人中还有一个先就业后学习的典型,他就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小儿垂钓》那首诗的作者胡令能。胡令能外号“胡钉铰”,是莆田(位于现在的福建省)城里一个以修理铁器木器为生的手工业者,却因为对诗歌的热爱和一点点天赋而为人所知,青史留名,如此人生,不亦乐乎!

第52章  孙思邈心系苍生的职场药方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非常认可“人生四大喜事”的说法,就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对于十年寒窗铁砚磨穿的读书人或士子来说,确确实实是一剂让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兴奋剂。唐代诗人朱庆馀在科考成绩揭晓之前写下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佳句,与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孟郊则在榜上有名之后唱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绝调。

然而,同为唐朝人的孙思邈却对科举考试一点也不感冒,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更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是,他曾数次拒绝了几代皇帝亲自发来的希望他进京做官的邀请函。

那么,孙思邈是怎么想的呢?他有着什么样的追求呢?

孙思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并非附庸风雅之辈。他自幼天资聪颖,与众不同,七岁上学时就能“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庄道家之学,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朝野士庶,威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缺而弗论”,孙思邈生活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求仕之路,选择了悬壶济世救民于苦痛的行医生涯,这与他自己幼年的一段经历密不可分。

孙思邈小时候曾经患过风疾,为了治病,父母带着他到处登门求医,最后虽然把他的病治好了,但他们家却已是家产罄尽,徒有四壁。因为时时想起自己的痛苦经历,而且经常耳闻目睹老百姓们“看病贵、看病难”的窘境,孙思邈早早就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为广大民众解除身体和精神痛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的常识、制药的程序和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所以,在二十岁左右时,孙思邈已打下了坚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