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时机,不要急于求成。她的回信很坦率,说她的主张是“趁热打铁”……张爱玲曾明确表示“出名要早”,为了出名应当“趁热打铁”。论者指出,这“热”应当是指创作冲动,而非简单地以名利的追求而视之。在创作冲动沛然莫之能御时,正如友人龚之方所言:“张爱玲非但是写小说的好手,而且是一名快手,作品连续诞生,刊登在各种报刊上,其时上海报刊的背景十分复杂,有的是受国民党什么派的津贴办的,甚至有的与汪伪有干系的,张爱玲没有政治头脑,因此对发表园地也不去考虑是否合适。”面对指责她将作品发表于汉奸主办的刊物上,张爱玲并没有任何的反驳,因为在当时除此之外,已别无发表园地了,她要使自己的作品在短时间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不得不有所依附,但她笔端却没有写过半个歌功颂德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当时张爱玲的好友女作家苏青对此曾加以辩驳,亦可视为她的辩驳。苏青说:是的,我在上海沦陷期间卖过文,但那是我“恰逢其时”,亦“不得已”耳,不是故意选定的这个黄道吉期才动笔的。我没有高喊什么打倒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苦刑,而且即使无甚危险,我也向来不大高兴喊口号的。我以为我的问题不在卖文不卖文,而在于所卖的文是否危害民国的。否则正如米商也卖过米,黄包车伕也拉过任何客人一般,假如国家不否认我们在沦陷区的人民尚有苟延残喘的权利的话,我就是如此苟延残喘下来了,心中并无愧怍。后来苏青更在长篇小说《续结婚十年》的扉页题词上写着:“衣沾何足惜,但使愿无违。”更有强力辩解的意味。面对此问题,晚近的新文学史家司马长风的看法,无疑是较中肯的,他说:“当然我们倾心赞赏大义凛然、抗战不屈的那些作家如李健吾、夏丏尊等,但是对于那些缺乏反抗勇气的人,笔者不忍概以汉奸指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毕竟是少数仁人豪杰的事情,不能用来衡量普通人。如果说某些风言风语张爱玲还能保持沉默的话,对于指责她参加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借以证实她的‘文化汉奸’的身分时,她就不得不开口了。一九四六年底她借《传奇增订本》的发行,她写了《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为自己做了辩白,她说: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想想看我唯一的嫌疑要么就是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那封信我还记得,因为很短,仅只是:“承聘为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谨辞。张爱玲谨上。”)报上仍旧没有把名字去掉。
至于还有许多无稽的谩骂,甚而涉及我的私生活,可以辩驳之点本来非常多。而且即使有这种事实,也还牵涉不到我是否有汉奸嫌疑的问题;何况私人的事本来用不着向大众剖白,除了对自己家的家长之外,仿佛我没有解释的义务。所以一直缄默着。我们知道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间,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机构“日本文学报国会”策划召开了三次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其用意是想对中国沦陷区文学实施干预和渗透,企图将中国文学拖入“大东亚战争”里。
据学者张泉《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指出,第一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召开的时间是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三日至十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参加的代表来自蒙古(三名)、满洲(七名)、中国沦陷区和日本(包括台湾、朝鲜等日本占领区)。日本方面原本期望周作人、俞平伯、张资平、陶晶孙、叶灵凤、高明等名人能够参加,但实际与会的都是一些不太知名的人物:如华东的丁丁(丁雨林)、周毓英、龚持平、柳雨生(柳存仁)、周化人、潘序祖(予且)、许锡庆,以及日本顾问草野心平,华北的钱稻孙、沈启无、尤炳圻、张我军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宣传顾问片冈铁兵,满洲国的古丁、爵青、小松、吴瑛,台湾的龚瑛宗、张文环等。
而第二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则是在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也是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沦陷区、满洲、蒙古的代表共二十六人,除参加过第一次大会的古丁、柳雨生、沈启无、张我军外,还有田兵、吴郎、周越然、邱韵铎、陶元德、鲁风、关露、陈寥士、陈学稼、章克标、谢希平、陈绵、徐白林、柳龙光、王承琰、包崇新、方纪生、蒋崇义及台湾代表杨云萍、周金波等人,而日本的代表则有百余名。
第三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二日于南京召开。据学者王向远的资料,日本派出的代表有:长与善郎、土屋久泰、高田真治、丰岛与志雄、北条秀司、火野苇平、芳贺檀、户川贞雄、阿部知二、高见顺、奥野信太郎、百田宗治、土屋文明等十四名。中方参加人数则高达四十六名,其中“满洲国”代表有古丁、爵青、田鲁、疑迟、石军、小松,还有加入了“满洲国”的日本人山田清三郎、竹内政一,共八名;华北代表有钱稻孙、柳龙光、赵荫棠、杨丙辰、山丁、王介人、辛嘉、梅娘、雷妍、萧艾、林榕、侯少君等,共二十一名,周作人因“高血压”而不能出席。华中代表有陶晶孙、柳雨生、张若谷等二十五名,其中有不少并非“文学者”,而是汪伪政权中的官僚政客。
列席会议的还有当时在南京的日本美术史家土方定一、诗人池田克己、作家武田泰纯和佐藤俊子,以及在中国开设书店的内山完造等人。张爱玲实未参加,因此她不甘心被抹黑,其实当时许多日伪的高官如宇垣一成大将及汪伪的熊剑东,都想借胡兰成的引荐而得识名噪一时的张爱玲,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了。尽管如此,当时的社会舆论却大有置她于死地而后快的用意,她和汉奸胡兰成的相识同居,一时间成为公众谩骂的焦点。我们知道胡兰成在一九三七年三月由广西仓惶来到上海,经人介绍,进入汪精卫系的《中华日报》,后为汪精卫所赏识,当上了主笔。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即同年十一月十二日上海沦陷,胡兰成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汪系报纸,负责人为汪的亲信林柏生。当编辑。据同为汪伪政权的人马,后来干到司法行政部长、安徽省长的罗君强在《伪廷幽影录》一书中的回忆说:
“在汪精卫发表‘艳电’回应日本近卫首相招降声明的电稿,发表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南华日报》。后,胡兰成忽然大谈汉奸理论,连续发表文章。林柏生就用他的文章充社论,其中《战难和亦不易》一文,极为陈璧君陈璧君为汪精卫之妻。所欣赏,认为他是个人才。经过打听,才知道他还是一个月支薪水六十元的小编辑,一家生活很不易维持,且眼病甚重,无法应召去见‘夫人’。陈璧君狠狠地责备了林柏生,认为他埋没真才。林受此训斥,大为惶恐,马上升胡兰成为主笔,加大薪水,送他上医院治眼病。由于陈璧君的推荐,汪精卫也加以青睐,后到上海赐以‘中央委员’头衔,在行政院宣传部当次长。
“由于胡兰成是非广东籍,广东会馆式的宣传部宣传部部长林柏生为广东省信宜县人。容不了他,他终于和林柏生闹翻了,林把他的职务架空,他遂另与日本驻南京大使馆管理文化事务的书记官池田勾结。胡兰成大肆批判汪伪政府的无能,特别攻击林柏生的宣传部,并写成书面交给池田。池田把这份东西私下拿给宣传部司长黄菩生看,问他真假如何。黄竟向林柏生告密,林即哭诉于汪精卫,汪大怒,命林处理。林柏生竟命自己搞的那个特务组织‘政治局’,把胡兰成秘密押起来。
“我和胡的小同乡樊仲云闻讯,认为林做的太过火了,就约同苏成德三人联名致函汪精卫(苏为该政治局局长,故特意将他拉入),略谓胡兰成身为中委,如有过失可与批评,责令反省悔过,不宜遽以非常手段对付,这样将使大家灰心。周佛海、陈公博也说不必因胡的问题而兴起文字狱。
“汪精卫与林柏生无法僵持,由胡兰成写了一悔过书了事。胡兰成被释后投奔李士群李士群是汪伪‘七十六号’特工总部的负责人。李约他任特务报纸《国民新闻》的副社长兼总主笔,胡又秉承李的意旨诋诽周佛海的财经措施。一九四三年九月李士群死后,胡兰成再向我接近,我仍假以辞色,并与资助。”而据《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蒋晓光、林达祖、沈立行的《李士群与国民新闻》中提到,《国民新闻》初期主要人事为:社长李士群、副社长胡兰成,下设:
(一) 总管理处——主任:黄敬斋。秘书:许伯坚。机要科主任:杨绍志。
(二) 编辑部——总编辑:黄敬斋(兼)。编辑主任:朱永康、葛的夫。编辑:吉兆征、沈鸿逵、朱鸿柏、芮信容、李祖德、吴保中。副总编辑兼采访部主任:蒋晓光。记者:龚虎、龚叔贤、李大然、王醒魂。
(三) 主笔部——总主笔:胡兰成(兼)。主笔:鞠仲池、王伟民、蒋果儒、钱国城。资料室主任:鞠仲池(兼)。
(四) 经理部——总经理:郑良斌。经理:先后有宗景泽、薛志英。营业科主任:先后有孙立行、武福奎。会计科主任:先后有查涤生、金志让。工务科主任:先后有薛志英、何鹏飞。总务科主任:先后有苏峰、宗景泽、杜立基。稽核:余道三。
第六章 几番风雨海上花2
《国民新闻》在李、胡带领下,发行数量从一万五千份增至两万份,读者也不仅限于上海,南京、苏、浙、皖、鄂及华北各省、市、县均有分销处,它成为汪伪《中华日报》的劲敌。
一九四三年初春,李士群就任伪江苏省省长,一向恃才傲物的胡兰成又与周佛海及其左右罗君强、熊剑东密商夺权大计。李士群获悉内情,很快就从苏州赶回上海,在报社内与胡兰成激烈争吵,最后李士群怒不可遏地对胡兰成说:“你如识相离开《国民新闻》,我可以发给你们一些遣散费,否则……嗯……”胡兰成知道李士群说得出,也就做得到,因此他离开《国民新闻》,而李士群却在几个月后被毒死幕后主使者有戴笠、周佛海等人。
正当胡兰成陷入窘境时,他在日本新闻界的好友当时已转至大使馆为一等书记官的清水董三与池田笃纪,正奉命举办“日中恳谈会”,他们邀胡兰成出席。胡兰成在会上做出预言:“按我的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必败,汪先生的政权也无法存在。如要挽救,除非日本断然在华撤兵,实行昭和维新……”
这即是题为《日本应实施昭和维新》的文章,后来由池田译成日文,刊出后深得日皇昭和欢心,首相近卫文麿尤为嘉许,胡兰成在日本新闻界可说出足了风头。然而他却惹恼了汪精卫,汪认为胡兰成背叛了他,下令立即扣押,将胡兰成关进政治局牢房。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闻讯之下,忙向池田求救。池田偕同清水多方奔走营救,由日本大使与军方联手向汪伪施压,才救出胡兰成。而就在此时,胡兰成在南京看到苏青寄来的《天地》月刊,看到张爱玲发表在第二期的《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