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皇甫晖终于出现了,真男人,纯爷们……你可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赵匡胤突然启动,直扑皇甫晖!
那天这一幕的具体情况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也不想象欧阳修、司马光那样为他们的老主子歌功颂德、增光添彩,请看这只有一句话的记录——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擒)之。
不说后来的雄才大略,只说这时的骁勇绝伦,这也是一刀一枪挣来的功名,绝不像后来梁启超所说的——宋太祖之有天下,实创前史未有之局,以区区一殿前都点检,未尝有赫赫之功,亦未敢久蓄不臣异志。陈桥之变,醉卧未起,黄袍己加,夺国于孤儿寡妇手中,日未旰而事已毕……
但是非有赫赫之军功,怎得军人如此之拥戴?随便喝醉就有黄袍加身。世人皆曰宋为积弱无勇之国,但至少在开国之祖赵匡胤的身上,绝不缺乏勇气与战斗力!
赵匡胤空前迅猛地占领了滁州,这把整个江北战争的格局全给打乱了,南唐的咽喉重镇寿州已经完全孤立。这时候不管寿州里的刘仁赡还有多少坚守不破的决心,其他人是开始对他绝望了。
想想吧,以后周倾国之兵,加上后周皇帝亲临之威,再加上四境完全扫平的态势,还有什么理由再保持信心呢?
绝望的人中就包括了南唐的皇帝李璟。这时,李璟有些后悔了,真的是有些小看了柴荣啊,如果在战争的初期也御驾亲征呢?是不是就不会有现在的局面呢……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事后的叹息罢了。历史证明,南唐近些年的开疆拓土,李璟从来没有亲临过前线,与动不动就披坚持锐亲自冲锋的柴荣比起来,他的品味很高,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高人,从来都不崇尚一刀一枪的匹夫蛮勇。于是,在这个紧急的关头,他做了一件非常及时,而且绝对理智的事。
其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早不晚,让人没法不佩服。
李璟决定谈判,现在已经是谈判的最佳时间了。之前不行,因为形势还没有真正的恶劣,如果抢先和谈,马上就会涨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士气,战局很可能会迅速恶化。但现在再等也绝对不行了,趁着寿州还在手里,这就是谈判的筹码,如果寿州一旦丢了,柴荣就算是他的亲弟弟,都不会再搭理他。
李璟派出了南唐翰林学士钟谟、李德明,来到了寿州城下,代表他给柴荣带来了几句话——现在貌似你赢了啊,恭喜。但是战场上的变数实在是大,我建议,基于打仗无非是为了找钱,我直接给你些钱,你拿钱走人,我们就当这些事都没有发生。怎么样?
一般来说,按照五代十一国这些年的惯例来看,柴荣就应该很高兴地答应了。真的,还能怎么样呢?难道你还真的想就此一统天下不成?!小心做得过分,不如现在见好就收。
可惜那个时候通信设备太差,李璟没办法和北汉取得联系,要是他能问问刘崇,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因为他不知道柴荣的另一个显著的性格特征——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柴荣的答复很让向两位翰林先生费解,他不说同不同意收钱走人,而是询问了一下南唐的国库怎样,坐落在什么地方?有多少的库存?然后他转向了四周的将士们,大声地宣布,拿下金陵,南唐的国库就是你们的奖金!
后周将士在一瞬间热血沸腾,轰然欢呼,这根本就不是钱不钱的事,而是给你打工真的是太痛快了!陛下,万岁!我们必胜!
南唐文人钟谟和李德明面无人色,谈判就这样破裂了。不仅如此,柴荣还进一步地辜负了李璟的好意。南唐人前脚刚走,他立即命令另一员大将韩令坤向扬州出发,自古扬州多钱粮,去把扬州给我拿下来,免得李璟这个混账笑话我们穷,拿些小钱来就想打发我们回家!
韩令坤显然被刺激着了,此人不仅迅速拿下扬州,并且一鼓作气扩大了战果,把附近的泰州也顺势攻破。一时之间,江北重镇有一大半都在后周的手里,看来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回到滁州城里,这时赵匡胤已经成了滁州城里的城管了。没有办法,他不管谁管?军民人等,街市弄堂,乃至于小商小贩或者强盗匪徒,他都要管。这可真是麻烦,好大的滁州城啊,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这让年纪轻轻,习惯快刀斩乱麻的赵匡胤怎一个烦字了得?
还好,柴荣充分体谅了赵匡胤的难处,给他及时派来了一个人,把他从鸡毛蒜皮的小事里给解脱出来。这个人姓赵,名普,是个年纪比赵匡胤稍大的书生。就像名字一样,这是一个沉默寡言,脸色平静,外表一点都不出奇的普通人。他的履历也很简单,之前只是大将刘词的府中幕僚,所有的工作都在幕后,不为人知。刘词在高平之战立下大功后,很快就死了,临死之前,郑重上遗表把赵普推荐给皇帝。
柴荣已经有了太多的人才,他把赵普派给了赵匡胤。
历史记载,当天赵匡胤正心烦,他的手下抓到了一百多个趁火打劫,扰乱制安的匪徒,一百多个,想想吧,一个一个地审,要审到什么年月去?何况就算他们每人只作案一次,每次伤害一个人,那就是多大的危害?赵匡胤最恨的就是这种人,对伤害平民百姓的匪徒绝不能手软!为了杀一儆百,他的命令像在战场上一样简单有效——拉出去,都给我砍了!
这时有一个声音非常平静地说,“将军,在混乱之中逮捕的强盗,其中一定有很多是冤枉的。请您交给我,让我审理一下。”
是赵普,虽然平静,但是目光直视赵匡胤,绝不闪烁退缩的赵普。
赵匡胤与他对视了好一会儿,出人意料,文弱的书生绝不退让,就像多年以后那样,让步的居然是赵匡胤。那好吧,在对视中惨败的赵匡胤有点坏笑——拿走吧,这些人都是你的了,你一个一个地给我审出来。
没想到赵普真的一个一个地审问,并且盘查出有很多后周的大兵们误抓误判的。这时候赵匡胤震撼了,一百多人命啊,险些被他误杀!在战场上可以杀人不眨眼,可他绝不想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做一个满身血腥的人。要注意,这是真的,赵匡胤一生都在奉行着这样的原则。
从此之后,赵普在赵匡胤的心里,别有分量,不比寻常。
滁州城,这里有着赵匡胤太多的回忆。多年以后,他的儿孙们在这里给他修建了“端命殿”,以纪念“应天顺人,启运立极”的太祖皇帝在这里“历试于周,功业自此而成,王业自此而始”,同时这里也是他与他的首席大臣,终身精诚合作,兄弟相称的赵普风云际会的地方。但是,赵宋的史官们,也都在极力地回避着另一件也发生在这时的滁州的事情。
那是赵匡胤毕生的大恨,让他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伤痛之深,让他在临去世的前一年,还回到了出生之地洛阳,扑倒在自己父亲的坟前,深深地忏悔怀念。
父亲,原谅我……
事情发生在一个深夜里,刚刚剧战易主的滁州城外,突然来了一支军队,向城上的士兵喊话,要赵将军马上开城,他的父亲到了。
赵匡胤惊疑不定,立即登城,他和父亲虽然同在一军,但是所属不同,很少有见面的机会,这时突然间深夜出现,到底是真是假?
是真的,城下真的是他的父亲赵弘殷。赵弘殷本来跟着韩令坤去攻打扬州,可是半路上突然发病,只得返回来调养。在路上,他听到了赵匡胤夺得滁州的消息,是特意绕道来看他的。
赵匡胤一阵激动,兵凶战危,生死难料,突然间竟能和父亲在战场上重逢,这是多大的惊喜!但是他马上就控制住了自己,他现在不仅仅是父亲的儿子,更是皇帝陛下选派的滁州守将。
他的回答是——父子虽是至亲,但城门关闭乃是王家之事,儿不敢奉命。
就这样,身染重病的赵弘殷被儿子挡在了关外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之后,赵匡胤才亲自把父亲迎进城去。但是赵弘殷的病情更加沉重了,已经不能再如期起程,返回开封静养,只能留在滁州。就在这个时候,柴荣突然传来了命令,令赵匡胤火速赶往扬州,韩令坤部如有敢从扬州后撤者,不论是谁,立即杀无赦!
战局突然剧变,和谈不成的南唐已经大举增兵,由南唐皇帝李璟的弟弟李景达为帅,统率精兵六万,来江北决战。李景达知兵好武,可没有李璟那样的好风度,他才过长江,就派出了南唐右卫将军陆孟俊,第一战一举收复泰州,然后马上进逼扬州,一场血战,韩令坤竟然被迫后退,把扬州给丢了。
这还了得?柴荣没有二话,他给了赵匡胤两千人马,这两千人有权可以斩杀任何后退逃跑的败兵!
赵匡胤进退两难了,君命难违,可是父亲病到了这个样子,他怎么能一走了之?何况父亲之所以病重,他也有脱不掉的干系……这时候,赵普站了出来,他还是很平静地说——将军,请把令尊交给我,你放心地走吧。
赵匡胤只好如此,他深深地拜谢了赵普,火速起程赶赴扬州。这之后,赵普尽心服侍赵弘殷,“朝夕奉药饵”、“朝夕无倦”,直到战局变幻,后周主动放弃了滁州,赵普又亲自护送赵弘殷回开封。但是一生劳碌征战的赵弘殷还是没能活着回到家乡,他死在了半路上。
就这样,赵匡胤永远地失去了父亲,虽然宋史盛赞他守滁州时“勇于战、谨于守”,把父亲都能拒之门外,但是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因此衰病下去,自己却要弃之不顾而去。要知道,父亲当时是特意来看他的……
赵弘殷死了,从此,赵家待赵普以“宗分”,再不把他当外姓人。
这些都是后话了,当年的赵匡胤离开父亲,抖擞精神,再上沙场,他赶到了韩令坤后撤的必经之路六合,然后宣称——扬州兵有敢过六合一步者,断其足!
但是决然无情之外,他暗中派出了信使去警告韩令坤,你唯一的出路只有立即反攻,重夺扬州,不然就算我放过了你,皇帝那里你也过不去。至于南唐人,我就在六合,必要时,我可以帮你。
驻兵六合,虎视天下,赵匡胤以为自己会是韩令坤的坚强后盾,却没有料到他已经首当其冲,变成了后周军队整个江北战局的一面盾牌,只有区区两千人马,却几乎要承受全部南唐援军的反攻!
李景达,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昇第三子,先后封宣城王、鄂王、齐王,经常领元帅衔出兵征伐,为南唐皇室中第一军事强人。这次他领兵出征,已经是李璟败中求胜的最后一招。
历史证明,李景达不负盛名。他渡过长江以后,一边命令陆孟俊强攻扬州,击败韩令坤,以震动后周;一边却悄悄地脱离了主战场,绕过了后周所有的人马直扑两国交战的焦点所在——寿州。
如果能突然出现在寿州城下,直接打击后周的神经中枢命脉柴荣,那是多么的理想!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就像天意一样,他选择了六合这个地点做他的迂回道路,而赵匡胤也偏偏选择了这里来完成柴荣交给他的使命。
就这样,极端幸运的赵匡胤比李景达先期到达了六合,但是他也极其不幸地发现,李景达带来的竟然有两万人!而且都是南唐军中千里挑一的精锐。
怎么办?如果要退,相信没有人会就此责怪他,包括柴荣。因为人马对比悬殊,已经是十比一,并且最重要的赵匡胤毫无准备,他只是带人迅速赶来执行战场纪律的,为了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