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赖长君”孝孺斜眼瞟着朱棣,不依不饶道,“那好!如今吴王、衡王、徐王俱在,他们都是兴宗孝康皇帝之子,皇上亲弟。既然要立长君,那就请你这个周公去把他们召来立了吧!”
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熈都是朱标之子,论血缘,他们与建文最近,故孝孺有此说。
孝孺此话一出,朱棣立时火冒三丈。很明显,这个夫子就是铁了心和他抬杠,硬要将他这层虚假的面纱给揭开!若说一开始朱棣还有心招揽,但此时,他已经彻底明白:这方孝孺就是块又臭又硬的茅坑石头!他已经打定主意为建文尽忠了!
在无言以对的同时,朱棣顿时生起了杀心。论本意,朱棣其实并不欣赏方孝孺,在他看来,孝孺主张的恢复井田、恢复周代礼制等举措,纯粹就是异想天开、刻舟求剑,完全不是脚踏实地的治国之道。因此,早在招揽之前,朱棣就认定,这位名满天下的理学大儒,究其实不过是个迂腐先生罢了。之所以还要招揽,不过就借他个名头,一来给自己皇位贴金,二来收拢天下人心,其作用也就仅限于此而已。可此番孝孺不识好歹,当着一干翰林文臣的面,将他的面目彻底揭穿,这让他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作为战无不胜的燕王,作为即将登基的大明天子,朱棣岂能忍受一个腐儒的侮蔑?
不过朱棣还是忍了下来,顾及方孝孺在士林中的名头,他实在不想因为他而坏了自己名声。思虑再三,他决定再给方孝孺一个机会。深吸口气,朱棣尽量平和地道:“此乃本王家事,先生乃外臣,便无需过问了吧!”
“家事?”孝孺冷哼一声,反唇相讥道,“天子无家事!这个道理你不懂?既然你说是家事,那你当什么皇帝?速速滚回你的北平去!”
“混账!”朱棣厉声痛骂。他终于愤怒了!自打进城以来,他还没受到过这般侮辱。尤其是自己就要登基,就要成为大明天子的当下!在这种时候,这个方孝孺还敢如此辱骂自己!想到这里,朱棣感到胸中有一股怒火正在熊熊燃烧!
“拉出去,枭首示众!”这句话一下子冲到朱棣喉咙眼,他恨不得立刻就把方孝孺剁成两截!不过话到嘴边,他终还是强把它咽了回去。
杀方孝孺是肯定的。如果这种人都不杀,那天下还不知有多少张嘴会在背后诅咒自己。堂堂大明天子,岂能容这般宵小肆虐?若真饶了他,那自己还怎么当这个皇帝?还怎么治理这个天下?他朱棣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必须要让全天下人都知道,反抗未来的大明天子是什么下场!
杀是要杀,但今天可千万不能杀。明日自己就要登基,今天晚上再杀人抄家,传出去是什么名声?尽管朱棣现在就想把方孝孺砍了,但为了明日的登极仪,他不能不先强忍下这口气。
“把他扔出去,严加看管!”思虑再三,朱棣作出了决定,“待齐泰、黄子澄等首奸落网后,再将他们一起处斩!”
方孝孺帐内咆哮时,燕藩众人早已不耐,此时见朱棣下令,尹庆与亦失哈两个内官立刻走上前来,按住孝孺的胳膊便要往外拽。孝孺也不知哪来的力气,竟一把将他二人推开,冷冷看了朱棣一眼,旋一甩袖子,傲然出门而去。
七
“沽名钓誉之徒!”望着方孝孺逐渐消失的背影,朱棣怒意未平地狠狠痛骂。过了好一阵,他才略略将心情平复,转而对着一直在帐中侍候的几个翰林阴森森地道:“尔等是不是也与这腐儒一般,认为本王登基乃图谋篡位?认为朱允炆才是尔等之主?”
帐内一片寂静。方才那一幕,几个翰林瞧在眼里,早已吓得战战兢兢。方孝孺是翰林院掌印,也是这些小词臣们的顶头上司。此刻燕王愤怒到了极点,天晓得他会不会一怒之下殃及池鱼,把他们也归入方孝孺一党?想到这里,胡靖等几个胆子小的已开始头冒冷汗。
“殿下!”就在众人尽皆缄口之时,一个中气十足的嗓音忽然从翰林队伍中响起,“方氏之言,并非臣等心迹。微臣以为:‘或子或孙,俱乃太祖后裔;或叔或侄,都是大明之君!’”
“哦?”朱棣眼中一亮!这句话太对他的心意了!话中蕴含之意,正是他朱棣想让所有人明白的道理。只要大家忠于朱家,忠于大明,这就够了。因为,从明天开始,他便是大明的天子!忠于大明,忠于朱家,便是忠于他朱棣!
“方才的话是谁说的?”朱棣抬头问道。能言简意赅地讲出这番道理之人,毫无疑问是个人才!而且是个明事理、识时务,对自己大有帮助的人才!
“回殿下,是臣!”一个约莫三十四五岁、脸色白净的绿袍官员站了出来。
“尔是哪个?”朱棣并不认识眼前的官员。
“臣翰林院待诏解缙!”与其他官员或多或少带着几分惶恐不同,这个中年官员一脸镇定,回答的语气中也毫无畏缩之感。
“解缙?”朱棣略一思索,忽然露出一丝笑容道,“本王想起来了。尔二十岁便高中进士,是个大才子啊!先帝在时,尔曾上过万言书,直陈时弊,并献上《太平十策》,里间尽是定国安邦之道。本王还记得,父皇与尔说过‘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的话,是也不是?”
解缙没想到,长年在北方戍边的燕王,竟对自己的事了解的如此清楚。一时之间,他不免有些激动。不过很快,解缙又恢复平和神色道:“臣身为大明之臣,自当为国家尽心。”
“尔是个忠臣!”朱棣用肯定的语气说道,“记得尔上万言书时,正值太祖整治胡惟庸奸党。当时满朝文武人人自危,无一人敢直言时弊,唯独尔胆大包天,竟敢直言!就冲尔这份胆气,本王就十分佩服!”
解缙心头一热。当年直言之事,他一直引以为傲。只是时过境迁,别人早就将这番壮举忘了。不想这位燕王竟记得如此清楚,而且还加以褒奖!一时间,解缙对朱棣的好感大增。
朱棣仍在回忆解缙的往事:“本王记得尔上书后,先帝颇为赞赏,只是觉得尔年少气盛,故让尔父领尔回去,说尔乃大器晚成之人,待回家读书十年,再起复大用。”说到这里,朱棣看看解缙身上的绿色公服,略为奇怪地问,“如今十年早就过去了,尔怎么还是此等末职?”
解缙神色一黯。朱棣的话,让他一时感慨万千。解缙二十岁便高中进士,登第不久,他又受太祖赏识,并以父子相比,这更是少有的恩宠。当时京中文武,皆以为此人必将大获重用。虽然后来太祖嫌他轻狂,命他回家读书,但也许下了“十年大用”的诺言。解缙回家后,秉承太祖之命,刻苦治学,只待十年之后,重回朝堂一展宏图。不料过了八年,京师传来噩耗,太祖龙驭上宾!得知消息,解缙痛心疾首。一方面,他感激朱元璋赏识,为他的去世而伤心;而另一方面,解缙也为自己的前程忧心不已。“十年大用”之语是朱元璋说的,可现在朱元璋已不在了。继位的建文会不会认这句话?他会不会像先帝一样赏识自己?这些解缙都拿不准。为了前途,解缙几经考量,终于忍耐不住,便借哭陵之名,进京打探消息。
谁知刚到京师,事情便发生变化。解缙才高八斗,本就是个名士性子;且他又年少登第,受皇帝赞赏,而这一春风得意,更让他平时颇为狂放,这也就引起了许多同僚的不满。太祖在时倒也罢了。建文继位后,一些看不惯解缙的人便站了出来弹劾,说他母亲去世不去安葬,便跑进京师要官;又说他不顾父亲年已九十,便上路进京,违反人伦之理。参劾的奏折送到建文那,这位年轻天子又是极重孝道的,当即便下道圣旨,将解缙贬为河州卫小吏。
解缙兴冲冲跑官而来,谁知竟遭此大劫,当即犹如五雷轰顶。无奈之下,他只得另寻门路,找到了昔日赏识自己的董伦。董伦此时已是礼部右侍郎,且较受建文信任,便在皇帝面前大赞解缙之才。建文也是文人,且耳根子软,见董伦极力荐举,便免了对解缙的处罚,但也只给了他一个翰林院待诏的职务。
待诏是九品小官。在朱元璋口中,解缙是留给子孙用的经世大才。而如今太祖去世,他孙子却只给了解缙一个九品芝麻官,这让解大才子如何忍得?无奈形势比人强,解缙纵有千般不愿,也不敢抗旨不尊,只得到翰林院坐班,这一坐便是四年。
听完解缙的叙述。朱棣心中便起了计较:这解缙名闻京城,又是父皇看中的,论才华,自是无可挑剔。说到品德,解缙弃父母于不顾,一心进京要官,倒也确实私德有亏。不过朱棣在用人方面向来豁达。在他看来,正所谓“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人人皆有仕宦之心,解缙不过是心急了些,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用人之道,不过是取其长而弃其短罢了,哪里有什么十全十美之人?这解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收为己用!
而除了人才难得,还有一个原因,也让朱棣对解缙颇有兴趣。他刚刚对方孝孺下了狠手。要是能把解缙擢升起来,对激励士人倒是大有用处。方孝孺名闻天下,杀他,肯定会让许多读书人愤恨。自己即将登基,将来治国,还需读书人辅助,不可让他们对自己太过不满。解缙名声也不小,且以其之才,完全有能力取代方孝孺,成为新一代的文宗!自己如能重用他,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处死方孝孺带来的恶劣影响,让天下士人对自己重拾信心。不光是解缙,还有这些归降的文臣,自己都要遴选重用,以确保天下文风不丧,确保大明朝廷人才济济!
计议已定,朱棣一笑道:“本王看尔才学不错,允炆号称文治,却又弃尔不用,反而去用方孝孺这等腐儒,实在可笑至极。既然尔是父皇生前看重的人才,这登极诏便由尔来拟吧!”
解缙的职务便是翰林院“待诏”,平日也起草过一些不重要的诏旨。本来,像登极诏这样的重要诏旨应由翰林院掌印学士来拟,此刻方孝孺已被打入死牢,但比他职位高的如胡俨、胡靖等人都在,让他越过这些上司来起草登极诏,这无疑是大大的恩宠!解缙眼见朱棣满怀期许地望着自己,一时间不由心神激荡。从这一事中,他似乎已看到了新任天子对自己的信任与器重,看到了自己即将展开的锦绣前程!万分激动之余,解缙当即全身伏地,干净利落地磕了三个响头,大声答道:“臣领旨!”
笔墨随即奉上。解缙思索一番,旋笔走龙蛇。待其放下笔,朱棣随即拿过,只见宣纸上洋洋洒洒五百言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昔我皇考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汛扫区宇,东抵虞渊,西踰昆仑,南跨南交,北际瀚海。仁风义声,震荡六合,曶爽阍昧,咸际光明。三十年间,九有宁谧;晏驾之日,万方嗟悼。煌煌功业,恢于汤武,德泽广布,至仁弥流。
少主以幼冲之姿,嗣守大业,秉心不顺,崇信奸回,改更成宪,戕害诸王,放黜师保,委任宦竖,淫佚无度,天变于上而不畏,地震于下而不惧,灾延承天而文其过,蝗飞蔽天而不脩德,祸机四发,将及于朕。
朕为高皇帝嫡子,祖有明训‘内有奸恶,王得兴兵讨之’,朕尊奉条章,举兵以清君侧之恶,盖出于不得已也。使朕兵不举,天下亦将有声罪而攻之者,少主曾不反躬自责,肆行旅拒。朕荷天地祖宗之灵,战胜攻克,捣之于坝上,歼之于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