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礼貌未~。〃又为衰弱,衰微。孟子滕文公下:〃圣人之道~。〃又:〃世~道微。〃杜甫北征诗:〃不闻夏殷~,中自诛褒妲。〃
(二)读cuī。等差。左传桓公二年:〃各有分亲,皆有等~。〃又襄公二十五年:〃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圻qí:方千里。同:方百里。衰:递减。)
(三)读cuī。丧服名。三年丧将麻布披於胸前。论语子罕:〃子见齐~者。〃(齐:指麻布缉边。)这个意义后代写作〃俊薄�
99。【崩】
山塌下来。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崩溃〃。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昵,厚将~。〃论语季氏:〃邦分~离析而不能守也。〃引申为死,特指天子死。战国策赵策三:〃周烈王~。〃按:以〃崩〃指天子死,显然是一种比喻。所以战国策赵策在叙述周烈王崩的赴告时说:〃天~地坼,天子下席。〃又触讋对赵太后说:〃一旦山陵~,长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赵太后不是天子,但当时周天子无权,赵太后为一国之主,所以也能以〃山陵崩〃为比喻。)
[辨]崩,薨,卒,死,没(殁)。在封建社会中,等级的分别很严,连死也分了等级。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於庶人称死。〃左传对诸侯有时也称〃卒〃。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至於唐代,〃卒〃字的用法更变为不严格的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卒〃只泛指死。〃殁〃也是泛指死。上古一般只写作〃没〃。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贾谊过秦论上:〃孝公既没〃。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楚辞怀沙:〃伯乐既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作〃伯乐既殁兮〃。
100。【匮】
(一)匣,近似后代的柜。庄子櫃箧:〃将为胠箧探囊发~之盗而为守备。〃
(二)尽,缺乏。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永锡尔类。〃左传隐公元年引此文。
101。【困】
(一)无路可走。〃~穷〃指生活艰难。论语尧曰:〃四海~穷。〃〃乏~〃〃~乏〃,指缺乏[吃的、穿的、用的]。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
(二)遇到困难,被难住。论语季氏:〃~而学之,又其次也。〃引申为困住。论语子罕:〃不为酒~。〃欧阳修五代史伶官傅序:〃而智勇多~於所溺。〃
102。【侈】
过多。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於德。〃(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枝指:指手的大拇指旁枝生一指,合成六指。)文心雕龙镕裁:〃骈拇枝指,由~於性。〃引申为邪,放肆,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无不为已。〃又为奢侈,跟〃俭〃相对。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靡,不顾国政。〃
103。【靡】
(一)无。诗经大雅荡:〃~不有初,鲜克有终。〃(左传宣公二年引此文。)又小雅采薇:〃~室~家。〃
(二)倒下。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披~]也是倒下。汉书司马相如传:〃风之所被,罔不披~〃。又用来形容兵败如山倒的情况。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三)浪费。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礼记檀弓上:〃若是其~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104。【寡】
(一)少。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有者。〃论语季氏:〃不患~而患不均。〃[~人]寡德之人。诸侯的自称。战国策齐策四:〃~人不祥。〃
(二)老而无夫。战国策齐策四:〃哀鳏~,卹孤独〃。后来指死了丈夫。如〃新~〃。
105。【少】
(一)多的反面。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又副词。稍,略。战国策赵策四:〃~益嗜食,和於身。〃又:〃太后之色~解。〃又指时间短暂。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按:这是放鱼於池的情况。)注意:上古〃稍〃字只当〃渐〃讲,而〃少〃字则相当於现代的〃稍〃。
(二)轻视,瞧不起。史记苏秦列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之。〃论衡程材:〃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亦自相~。〃
(三)读shào。少年,青年。战国策赵策四:〃十五岁矣。虽~,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注意:古人所谓〃少〃,包括少年和青年。凡未满三十岁都叫〃少〃。
(四)读shào。副职之名。如封建社会的〃~师〃、〃~保〃、〃~傅〃为〃太师〃、〃大保〃、〃太傅〃之副,〃~司马〃、〃~司寇〃为〃大司马〃、〃大司寇〃之副,〃詹事〃之副称〃~詹事〃,县令之副称〃~府〃。
[辨]寡,少。〃寡〃和〃少〃是同义词。可能是方言的差别。论语左传於多寡的意义说〃寡〃不说〃少〃。
106。【微】
(一)隐蔽,藏匿。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之。〃引申为未显露的。礼记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以为民坊者也。〃(坊:同〃防〃。)又副词,表示暗暗地。礼记坊记:〃~谏不倦。〃引申为微小,细微。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言](1)微妙之言。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言绝。〃(2)暗暗地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乃~言太后风上。〃又为低贱,卑下。史记高祖本纪:〃群臣皆曰:'大王起细~,诛暴逆,平定四海。'〃又:〃高祖起细~。〃〃微时〃指微贱的时候,未发迹的时候。汉书王陵传:〃高祖~时,兄事陵。〃又外戚列传:〃上乃诏求~时故剑。〃又为衰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式~,胡不归?〃(式:语气词。)战国策赵策三:〃周贫且~。〃
(二)义略同〃非〃。但只用於事后的假设。左传僖公三十年:〃~夫人之力不及此。〃论语宪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独]不但,非但。战国策赵策四:〃~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07。【强】(强)
(一)有力,强盛。跟〃弱〃相对。孟子梁惠王上:〃弱固不可以敌~。〃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闵王争~为帝。〃引申为有馀,用於数目的后面(后起义)。木兰辞:〃赏赐百千~。〃
(二)上声,读qiǎng。竭力,勉力。战国策赵策四:〃大臣~谏。〃引申为强迫,勉强。孟子滕文公上:〃~曾子。〃
108。【固】
(一)坚固,特指地理险要,或城郭坚固,便於防守。论语季氏:〃今夫颛臾,~而近於费。〃引申为坚持(用作状语)。〃固守〃,指坚守。贾谊过秦论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守,以窥周室。〃〃固辞〃,指坚辞。战国策齐策四:〃梁使三反,孟尝君~辞不往也。〃
(二)副词。本来,当然。孟子梁惠王上:〃弱~不可以敌强。〃又:〃臣~知王之不忍也。〃[~然](1)本来的样子。庄子养生主:〃因其~然。〃(2)本来如此。战国策赵策三:〃彼天子~然。〃
[辨]坚,固,刚,强。〃坚〃的本义是土硬,〃刚〃的本义是刀硬(〃钢〃字由此发展而来),〃强〃的本义是弓有力,〃固〃的本义是四面闭塞,难攻易守。由本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固〃字用於城郭险阻的时候,不是〃坚〃〃刚〃〃强〃所能代替的。〃强〃字用於本义时,如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也不是其他三字所能代替的。〃坚〃〃刚〃〃强〃三字的分别又可以从它们的反义词〃脆〃〃柔〃〃弱〃看出来。当然,四字相通的地方是有的。
109。【再】
副词。两次,第二次。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又僖公五年:〃一之为甚,其可~乎?〃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斯可矣。'〃注意:古人表示动作的量,於〃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一鼓作气〃,〃三思而后行〃,〃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唯独〃两次〃不用〃二〃,而用〃再〃。
[辨]两,再,复,更,又。〃两〃字可以用作副词,但它的意义和〃再〃不同。〃两〃指双方,指动作的面(参看第一单元〃两〃字条);〃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再〃和〃复〃更需要严格地区别开来。说〃再〃时着眼在次数(两次);说〃复〃时,着眼在行为的重复,所以不止两次也可以说〃复〃。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现代意义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别是上古汉语),就会产生误解。例如〃三年再会〃,在上古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如果了解为〃三年之后再见〃,那就错了。〃更〃的副词意义是从〃改变〃、〃更换〃发展来的。所以用作副词时有〃另外〃、〃重新〃的意思。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更举矣〃是说晋国不须另外出兵。它所强调的是新情况,不在次数。〃又〃则是加强语气,带有感情色彩。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同时还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或语气转折。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蓼萧:诗经小雅的篇名。)
110。【三】
数目字。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窟。〃又泛指多次。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辞让者~,终不肯受。〃泛指多次的〃三〃字,旧读去声(sàn)。
111。【帝】
(一)天神,整个宇宙的主宰者(迷信)。尚书洪范:〃~乃震怒。〃列子汤问:〃[操蛇之神]告之于~。~感其诚。〃又称〃上帝〃。诗经大雅大明:〃上~临汝。〃也称〃天帝〃(少见)。战国策楚策一:〃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引申为泛指尊神。汉书高帝纪:〃吾子,白~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子斩之。〃
(二)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乃殂落。〃(帝:指尧。殂cú落:死。)楚辞离骚:〃~高阳之苗裔兮。〃
112。【后】
(一)君主,人君,天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皋之墓也。〃楚辞离骚:〃昔三~之纯粹兮。〃有时指诸侯。尚书舜典:〃班瑞于群~〃(班:颁发。)[~土]地神。国语越语:〃皇天~土。〃
(二)君王之妻为〃后〃,母为〃太后〃。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又赵策四:〃赵太~新用事。〃
(三)通〃后〃。礼记大学:〃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静。〃
113。【王】
(一)帝王,天子。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祭不共,无以缩酒。〃又僖公五年:〃勋在~室。〃注意:本来殷周时代,只有天子才可称〃王〃,例如〃纣~〃,〃周文~〃等。但春秋时的诸侯国楚、吴、越等称了〃王〃,战国时的诸侯又都普遍称〃王〃,於是〃王〃逐渐降低。自秦始皇起,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汉初,韩信先封〃齐王〃,后改〃楚王〃,刘濞(bì)为吴王。
(二)读wàng。动词。统治天下(作天下之王)。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者,未之有也。〃又:〃德何如则可以~矣?〃
114。【侯】
五等爵的第二等。左传僖公三十年:〃晋~秦伯围郑〃。汉书李广传:〃武帝封子延年为~。〃按:侯的地位,随着时代而降低。汉代的侯,食邑很小。注意:〃侯〃与〃候〃音义都不同。
115。【子】
(一)儿女。一般指儿子。战国策赵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