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陆奥也是产马的,有几个马场,但魏晋的风气随着中原避难士族传入,所以牛车也成了公卿贵族的时尚车驾(当然远途求快还是得坐马车),有竹披车和毛车。天皇和皇族出行的车驾有凤辇、葱花辇、腰辇,下面有轮子,用人力做牵引——人拉车比牛拉车更显尊贵。
2、十二单衣:日本古代贵族女子和后宫的礼服,宫中女官、侍女的公服。
来源于唐朝的女子婚嫁衣——钗钿礼衣。
3、日本古代贵族女子面见外人时,必须以扇子半挡面。这也是来源于唐朝的婚嫁礼俗,那时还没出现红盖头,是以扇遮面,直到拜堂时,新郎要做却扇诗,然后新娘子才会拿下扇子,让喜堂上的众人见到她的颜面。然后这礼俗传到日本,大概就变成贵族女子的日常礼仪了,就跟十二单衣一样。
十二单衣非常的华丽,层层叠叠,四季缤纷的色彩都绣在上面,很是艳丽,所以日本古代的贵族男子看女子都是看衣服,而不是脸——话说扇了挡着了看不清脸呀,加上涂白脸扫帚眉樱桃唇的时尚妆……大概,真的没有华丽的衣服好看了~~~~~~~~~
4、皇后和中宫:
皇后:天皇的正妻,原则上只有一人,不过也有与中宫同时二后并立的情况。
中宫:最早是对三宫(皇后、皇太后、太后)的统称。自村上天皇立女御安子为后起,中宫便开始成为皇后的别称。 后来,当一条天皇立女御定子为后时,由于此前已有皇后,故将两名称分开,以定子为中宫,与皇后同时并存。到其再立御代彰子为后时,便将定子升为皇后,以彰子为中宫
☆、经略东洋(六)
夜里,崇德天皇突然发了烧,清凉殿一片人仰马翻,御医匆匆赶来,诊脉后说染了风寒。贴身服侍的宫人便想起宫宴后天皇换下的内衫都汗湿了,莫非是那时侵了风邪致病?但殿内虽暖,也不至于热得出汗呀……御医心里也有些诧异,却不敢多问,只开了方子令人煎药。
天皇的风寒并不严重,吃了两贴药便好了,再将养了三五日便能上朝听事。这日上皇和公卿大臣朝议大宋使团提出的修订两国通商条约之事,诸如在通商口岸降低关税、设立大宋领务馆等等。
治部卿禀道:“……使团富氏正使言,大宋的明州、华亭、海门港对我朝过去的商人收税都是十税一,按公平原则,我朝对大宋商人定的十税二不利于友好平等的交往……臣以为,这位富正使所言甚有道理。”
大藏卿当先反对,“若降下关税,我朝将损失一半商税,谁来承担这个损失?哼,降税不关你们治部省的事,当然只管说好话不怕牙疼。”
大藏省的职能相当于大宋的户部,地方田税、商税都属于大藏省的职司,大藏卿当然不愿意降低关税——其收入已占了全国商税的八成。
治部省职司外交事务,沾不到海贸利益,治部卿看得明白,只要交好大宋使团,让大宋使团满意,上皇就会满意,论赏便少不了他的功劳,当下冷笑道:“我朝要交好大宋,这关税自然得公平,若是因不公平的关税惹恼了大宋,大藏省负这个责任?”
大藏卿立时想起那位威势凌人的卫氏国师,还有驻在小滨港的大宋舰队,咄咄反驳的气焰就消了大半。
朝臣们左右私议起来,一些大臣认为不能惹怒大宋,一些大臣心疼降税的损失,这些大臣多半是能从海贸中捞得油水的,口里叨叨着不能降。
左大臣藤原忠通陡然扬声道:“虽然降税会减少商税的总收入,但一则不得罪大宋上国,二来降税后将有更多的宋商进入我国贸易,商贸将更加扩大,这般算起来,也能抵减降税的损失。”
大臣们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
上皇赞许地看了眼左大臣,颔首道:“降税之事就这么定了。”
殿上又议起在通商口岸设立大宋领务馆之事。
治部卿道:“宋人的纠纷交由宋官解决,可省了我朝地方官员不好断事的麻烦。”
大臣们又纷纷附和,这回连大宰府权帅也不反对了。
唯有式部大辅藤原敦光面带忧虑道:“若由大宋官员驻我朝地方断事,恐有涉嫌内政之弊。”
这句清醒的言论很快消散在其他公卿的反对之声中,鸟羽上皇对这位六十八岁的老公卿没怎么放在心上——半只脚都跨入棺材了,老来糊涂也是有可能的。最终依从多数大臣的意见,允了此项。
议事到后面,上皇问:“这些日子,卫氏国师可有出见众卿?”
从那晚宫宴后,公卿大臣们便争相递帖进使馆,谒见大宋国师,又纷纷在家中设宴,邀请使团官员,但这位国师从未接见任何一位公卿,也从不出席公卿家的宴邀,她的侍从官出面转述她的话,说,两国商谈正事自有使团的正副使臣在,国师来日本国是观光赏风景,喜欢四处走走逛逛,至于宴会之类有使臣出席即可代表……听了这番回复的公卿大臣们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难道还有谁敢强迫这位国师吗?想想那人的威势就足以让人胆战了。
公卿大臣们相觑叹着气,没有人注意到听朝不议政的天皇脸色有些异常。
关白藤原忠实道:“这位国师不好美色,送去的美少年侍从都退了回来……”
殿上公卿瞄了眼神色有些不振的治部大辅,心道,连公卿第一美男子源氏卿都遭了拒见,那些美男侍从又哪会放在这位国师眼里?
便听左大臣接口道:“财物似乎也不能打动。上皇赐下的备前贡御刀、琵琶湖蓝珠,以及臣等送去的礼物,都收到了价值相当的回礼。听说,这位国师还带了一车的铜钱用于购物,似乎真是所说的‘观光’。——这些日子,臣等与大宋使团的议事都未见卫氏国师出面。”
坐在御帐台一直未说话的崇德天皇蹙了下眉,一听到“卫氏国师”,便想起那日晚宫宴上如锐箭刺入的目光,不由一阵心悸,背上仿佛还有汗湿冰冷的感觉。
殿上公卿大臣已议论起来,应该如何打动这位国师,至少不能让卫氏国师对天皇朝廷生出憎恶之心或疏远之意。
太政官大纳言灵机一动,建言道:“……不如送些美女过去?”
平安时代的贵族有“美少男癖”和“风流”之好,鸟羽上皇的宫里就养着几位貎美的男宠,许多公卿家里也养着美少年,曾有一位公卿咏和歌道“少年如樱花,艳丽又纯洁”,喜爱美少男成了一种风尚。
殿上许多公卿豁然点头:或许这位上国国师也有“风流”之好呀。
卫氏国师是女子,“风流”之好当然是女色,难怪那些美少年都被退了回去,就连平安京的第一美男子源氏卿都打动不了卫氏国师呀。
中纳言藤原赖长的脸庞流露出恍然醒悟之色,道:“卫氏国师和她的徒弟叶氏真人出入相随,形影不离,……叶氏真人颜如冰雪,看来卫氏国师好女色多过男色。”
上皇想起宫中的几位美少男,将心比心、以己推人,欣然笑道:“如此,就由宫内省从宫中女官、侍女中选几名貎妍者,送去使馆侍奉卫氏国师。”
宫内卿拜礼领了院宣。
朝议到最后,鸟羽上皇严肃道:“无论如何,不能惹恼了这位国师,她想观光就观光,想逛何处就去何处,兵卫府要管好街坊治安,小偷乞丐之类都要清掉,不能让上国国师受了惊扰。——治部省向导是最接近卫氏国师之人,务必要恭敬地侍候,周到妥贴,一应要求只要逾越,都要尽量满足,务必让卫氏国师宾至如归,感受到本朝的诚意。”
殿上公卿大臣拜礼称是。
***
鸿胪寺的大宋使馆内,卫希颜正把玩着镌刻有皇室菊纹的备前贡御刀,并不知道日本国的君臣正在殿上议她的“风流”之好,打算送美女讨好她,甚至有公卿大臣也在盘算着将家中美貌女儿送到使馆侍奉。
她随手一刀刺出,这时的日本刀还是直刀,形制来源于大唐横刀,除了刀尖斜削外,刀身并不弯,出刀是扎刺而不是劈。
叶清鸿跽坐榻榻米上的身姿不动,袖内一拳击出,拳风和刀风相接,发出“噗”的一声闷响,周边物什纹丝未动。
卫希颜清笑一声,“不错,有进步。”
说着将刀插回黄金裹头的刀鞘内,道:“倭刀比起大宋制式军刀,锋利占优一分,但韧性不及,碰上厚背大刀,对劈便折了。若论锋利和韧性二者兼具,倭刀比不上达马斯谷刀,更比不上中原兵器世家所造之剑。不过,这些兵器世家造一剑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卖出一口剑便能抵一年活,走的是价不是量。”
她敲了敲那柄御刀的刀鞘,“像备前国上贡的这种御制倭刀,十年才成一刀,比御刀次一等的倭刀,也得三五年才能造出,费时费力费钱,无法普遍装备。你看倭国的武士,不是人人都有一把正经锻出来的倭刀,多数是一年制的次品。
“我大宋兵员四十余万,是倭国兵员的十几倍,军中需要的是价格不贵的制式刀,否则便如大唐的横刀般,因无法长期大量的锻造供应而不得不弃用。”
“达马斯谷刀如何?”叶清鸿知道军器监正在仿造这种刀,当年出使海外的大宋使团从大食国带回来了十几名锻刀工匠,已经造出了几批刀剑供给军中。
卫希颜道:“达马斯谷刀的锋利和韧性取决于它的材料和铸造技术。最好的乌兹钢在天竺,这几年我们通过商会加大了对天竺铁矿的购买,但天竺大陆内乱不休,影响了采矿,量跟不上去。军中多数刀剑只能掺一部分乌兹钢锭,完全的乌兹钢刀剑只能供给将官和特战士营使用——仍是昂贵品呀。”
卫希颜的佩剑就是用天竺乌兹钢锭为材料,采用达马斯谷刀的冷锻技术造出的雪花纹剑,剑身精致优雅,遂以西周锻造的名剑“承影”为名——主造这柄剑的大食工匠引以为荣,给自己取了个汉名叫周承影,意思是能造出汉人古周名剑承影的铸剑师。
“最重要的还是锻造技术。中国的百炼钢技艺传到倭国,使倭人的锻造技术得到大发展,造就了锋利的倭刀,而中原的百炼钢技术却萎缩了,成了刀剑世家的秘技。朝廷制造刀剑以铸造为主,后来发明的灌钢法也因熟练的锻工缺乏而重灌轻锻,成为冶铁技术的硬伤。倭国人通过中原的百炼钢技术造出倭刀,并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锻造和焊接工艺,而中原王朝却走入了重铸轻锻的误区……”她扬眉一笑,“幸而,这个歧路已经纠正了。况且,我们已经炼出了焦炭……”
大宋的冶铁坊很早就开始使用煤炭炼铁,但有经验的冶铁工匠都知道,用煤炼铁不好。因为煤中含硫太多,世界上最早用煤炼铁的罗马人就没有推广这种技术。欧洲人在十七世纪初开始尝试用煤炼铁,但一直没有推广,尤其优质铁坚持用木炭炼制。直到十八世纪初能够大规模炼焦后才开始用焦炭取代木炭。因此严格来说欧洲不存在用煤炼铁的阶段,实际上是直接用焦炭取代了木炭。
那么大宋的工匠为什么要用煤炼铁呢?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一,人口增长造成人口密集,植被减少,木炭成本增高;其二,建筑以木为主,建筑用木材需求量太大,使木炭成本进一步增高;其三,长期炼铁已经造成木炭极大消耗,进一步造成植被稀少,木炭成本提高。到宋朝时,一些冶铁场已经无法大量使用木炭炼铁,只能用煤。
卫希颜最初将韶州冶铁场作为冶铁技术革新的试炼场,就是因为韶州森林茂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