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至少也是前十名吧。早期的现代文学史里没有张爱玲的位置,后来借助一位反共学者夏志清的小说史,我们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但是真正对张爱玲研究得比较客观深入的,还是大陆的一些学者,比如严家炎、杨义、陈子善等。高校之外,民间学者止庵也是张爱玲专家。海外学者李欧梵、王德威也是张爱玲研究的重镇。我认为,不要因为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就把张爱玲的作品说成“汉奸文学”,她在政治上反共与否,不影响她的作品的优秀度。同理,胡兰成和周作人这些当过文化汉奸的,其学问、其文章,该肯定的还是要充分肯定。张爱玲以数量颇丰的精彩小说和散文,奠定了她优秀作家的地位,不过《色戒》这篇,是她比较差的作品,或者说是个“主题先行”、思想大于形象的作品,说通俗点,就是“公式化概念化的酱缸人性论”,一般看成是篇“鸳蝴派”的通俗小说。也许张爱玲是想进行一个艺术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写这样的“媚俗文学”。现在终于有著名的世界级导演看中了这部小说,这充分说明了张爱玲的才华:她是完全具备创作媚俗小说的能力的。能雅能俗,是张爱玲得到广泛喜爱的根本原因,早期的文学史,对张爱玲确实是不公平的。但历史又总是矫枉过正的,9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热已经发展到一种“恶俗”的境地,中文系每年都有以张爱玲为毕业论文题目的,小资们见面就谈张爱玲,动不动就来个“苍凉的手势”,苍凉得令人喷饭。这实际上把张爱玲贬低了,贬低到一个通俗歌星的地位。我就严肃地质问过中文系的学生:你们能不能有点新鲜的思路?为什么不写赵树理?为什么不写王蒙曲波和路遥?不过近几年情况有了好转,高校里已经不怎么神化张爱玲了,现在喜欢谈论张爱玲的,主要集中在最没有文化的文化单位——电视台了。
6、您对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有何评价与建议?按照我国现行电影审查的法律制度,如果审查部门介入此事,禁止电影《色戒》公映,您认为是否属于“权力滥用”?有人认为现在允许电影《色戒》公映属于审查部门“失职”甚至“权力滥用”,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答:国家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机器,不论意识形态,任何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品审查制度。关键不在于“允许”或者“禁止”,而在于审查者自身的素质和资格由谁来审查,不经过民主法制程序的审查权是否应当?比如上边一个命令,让孔庆东去审查原子弹生产过程或者让周国平去审查下水道质量标准,人民群众能放心吗?我不认为审查部门滥用了权力或者失职之类的,我相信他们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的。我认为关键是要让人民群众都知道,到底是些什么人在审查什么领域的问题。比如我就特别想知道,出版社的哪些高人在审查我孔庆东的语文问题?是谁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昆乱不挡”这个词,悍然把这个词从孔庆东的文章里给删掉的。
WWW。HQDOOR。COM§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30节:色不可戒——关于《色戒》的采访(3)
7、有人说这是纯粹的艺术,无关政治,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答:世界上没有根本无关政治的东西,因为政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好比空气,覆盖在一切生命之上。区别只在于显和隐、直和曲。越是政治性强的东西,往往越要打扮成“纯艺术”。电影《地雷战》里的鬼子工兵队长渡边,不就是打扮成一个回娘家的中国俏媳妇,利用“纯艺术”的形象,偷走了民兵的地雷么?有时候创作者主观上没有政治动机,这是真的,但客观上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政治效果。比如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倘若你高唱莫扎特的小夜曲,你说你没有政治目的,但是肯定达到了某种政治效果吧?总会有人高兴有人愤怒吧?
8、有人说这部电影歌颂的是爱情和人性,无关政治和爱国等,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答:一切艺术品都可以说是表现“人性”的,这么说等于一句废话。人性是由千千万万种人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的,这里就包括政治和爱国等问题。爱情观和人性观,是千差万别的。谁也不可能同时表现所有的人性,总是要表现某些个具体的“人之性”。一个饭店咬定了说自己就是“卖饭的”,这等于是骗子,人们需要知道,你卖的是什么饭?老作家周瘦鹃写过一篇小说,一个中国女郎爱上了一位西洋军官,但她得知这个西洋军官是侵略中国杀人放火的仇人后,就杀死了这个军官,但是心里仍然保持着对情郎的挚爱。你说,难道这就不是“人性”么?
9、有人喜欢拿这部电影和前苏联的《第四十一个》做比较,您认为这两部电影有何异同?
答:共同点大概是,都想探讨面对政治立场与感情倾向的矛盾时,人的心理所发生的复杂变化。这种探讨是值得肯定的,也具有其严肃性的一面,这本身就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态度,干嘛非要否认自己的“政治性”呢?艺术上我没有看过后者,没有发言权,只能根据其他评论者提供的信息,两部影片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努力制造“震撼心灵”的效果吧。不同点是《第四十一个》弘扬的是人道主义,后者弘扬的是什么,我在没有看过的前提下,不能断定。我不知道如果江姐爱上了戴笠,或者赵一曼爱上了冈村宁次,这意味着什么。金庸的《碧血剑》里,袁承志去刺杀皇太极,但是忽然放弃了,原因是他听到皇太极的言论后,认为皇太极是个爱惜百姓的好皇帝,这里表现出金庸以天下苍生福祉为重的人民性立场。《色戒》可能没有把这个问题展示清楚,煮了一锅稀里糊涂的人性汤,所以难免很多还醒着的中国人就要问他:你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10、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您认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答:既然已经跟人家一块“全球化”了,就应该努力学习人家先进国家特别是美国老大哥的主流价值观,那就是坚决捍卫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把一切反对我们破坏我们以及看着不怎么顺眼有可能威胁我们的,统统列入“流氓国家”和恐怖主义的黑名单。要把自己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夸得跟花儿似的,有机会就对其他国家进行指手画脚与和平演变。咱们的国民在外边受了一点欺负,姥姥!立马三百枚飞毛腿的干活。收买其他国家的学者官员明星老板,在全球设立“五个一工程奖”,凡会说中国某省方言的洋人,奖励当地经济适用房一套。凡中国国民,均可自由批评中国政府和社会现象。外国人敢说中国坏话一句,先给戴上“反人类”罪名,然后追到天涯海角,格杀勿论。当然啦,要做到这些,需要人家已然跟国际接了鬼的“审查部门”批准,咱可说了不算。正因为咱从来说了不算,所以也就吃饱了胡乱说点空山疯语,落得个清闲。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31节:一、苦尽甘来总司令——朱德(1)
十大元帅的情缘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朱彭林刘贺,陈罗徐聂叶),戎马烽烟,历尽坎坷。于个人感情一端,亦可谓悲欢离合,令人慨叹。晚辈后生,不敢妄自评价,兼以资料驳杂,鲁鱼亥豕,鉴别取舍,颇费心血,斟酌再四亦难免出入。故此仅罗列数韦,以区区三万言,略为叙说,冀乎可见革命之艰辛,造化之沧桑也。
一、苦尽甘来总司令——朱德
朱老总乃是中国军魂,红军之父,十大元帅之首。“总司令”这一称呼,仿佛专为他而发明。他年纪最大,资历最老,地位最重,立场最稳,威望最高。身经百战而体无片伤,如有天神护躯。其婚恋情缘在十大元帅中也颇具有典型意义。
朱德(1886…1976)青少年时代,还是清朝。因为家里太穷,母亲生了13个孩子,死了5个。但父母还是让3个孩子读了书。朱德1905年参加了最后一次府试后,在家乡四川仪陇,由长辈做主,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刘氏颇贤惠,但朱德不甚喜欢,1906年离家求学,一去不归。后来国民党三次挖朱家祖坟,刘氏吃斋念佛,保佑朱德平安。建国后朱德要接刘氏去北京养老,刘奶奶摇头不去,1958年病逝,享年74岁。朱老总一般不提这段婚恋序曲,今人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中华民国元年,朱老总的现代婚恋正式开幕。1912年秋,26岁的滇军少校朱德,娶了昆明师院的18岁女学生萧菊芳,据说是朋友的妹妹,萧家曾经恩助过求学时代的朱德。朱德很喜欢这个没有缠足的进步姑娘。1916年9月生儿朱琦(宝书),朱德而立之年喜得一生中惟一的贵子,讨袁战场上又获得大捷,真是爽气弥天。但1917年初,萧菊芳不幸染疾,辗转病榻,到1919年不治而逝。朱德撰写挽联曰:“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另有《悼亡诗》七首,其二云:“赞我军机到五更,双瞳秋水伴天明。每当觉察忧戎事,低语安心尚忆卿。”我评此诗为朱帅第一好诗。
看到朱德受病妻幼子拖累,其部属陈平辉便给他介绍了自己21岁的堂妹,名叫陈玉珍(贞),同时是朱德挚友、革命元老孙炳文(后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外甥女,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陈玉珍也是个受过师范教育的大脚女性,帮助朱德照料萧菊芳和朱琦(1916…1974,即朱和平之父)。萧菊芳去世后,陈玉珍视朱琦如亲生,待朱德如骨肉,小家庭打理得温馨雅致(故居保存在宜宾南溪)。可惜朱德志在四方,已然混到堂堂旅长,西南名将,30多岁了还要跑出去打天下,救国救民。江湖上谣传朱老总丢下5个姨太太出川闹革命,那是没有根据的,未免有点神化伟人了。要是真有五朵金花珠围翠绕着,谁还革命啊?朱德是1922年8月出国的,1927年接陈玉珍小聚过一阵。南昌起义后,朱德一度听说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其实陈玉珍一直活到1967年,朱德的生母和嗣母都是陈玉珍奉养送终的。朱德抗战期间和建国后都给陈玉珍写过信,表示“你的深情,我是深知的。谢谢你……希望你努力加餐,为国珍重,将我和家乡忘掉好了,这是你真正的名言,是真知我爱我的。”朱德和康克清还于1960年到南溪登门看望。
朱德出川后,找过孙中山和陈独秀,后来由周恩来介绍入党,赴欧洲留学,又转到苏联。陪他出国的是一位19岁的能说英语德语的漂亮姑娘,四川开江女中教员贺治华(其他另有何芝华何稚华等说法,皆为南方人口音之误)。贺家父母热情地把女儿的终身托付给了朱德,托付仪式究竟何时举办的,说法不一,早的是1920年,晚的说是1922年。他们从德国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贺治华于1926年生下女儿朱敏(乳名“四旬”,因朱德该年40岁)。但二人因志趣不合很快分手,朱敏回国后一生未再见过母亲。贺治华另嫁给一位留学法国的比较年轻的革命者霍家新(其他如贺家兴何家兴等说法亦为南方口音之误),回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与邓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