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金人掳掠去。想必李相公和宗相公也是知道,被金人掳掠的那些宗室女,不论是帝姬、还是族姬、宗姬,现在都成了金人的妾室,甚至被卖入洗衣院,数位帝姬共侍一夫的情况出现。朕现在是想将两位帝姬姑姑都许给王殿帅当妻子,又不是给他当妻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啊?!”李纲和宗泽都发出了一声惊叹。他们再次目瞪口呆,想不到赵谌竟然会拿那些悲惨的事当理由来说。这事从赵谌嘴里说出来,李纲和宗泽又是一阵羞愧,马上跪伏在地。连声请罪道:“陛下,是臣等无能,让二帝和宗室蒙羞。臣等一定竭尽所能,将二帝和所有宗室都迎回来。”
“朕不是怪你们无能,没法解救被金人掳掠的无上皇和太上皇,还有那些宗室子弟,朕只是觉得既然大宋的帝姬、族姬、宗姬,甚至皇妃都可以给金人当妾室,那朕将两位公主一道嫁给为我大宋立下大功的大臣,给他当妻子。这有什么不可以的?难道金人比我宋人尊贵?”赵谌很有小孩子的倔强。
“陛下,这完全是不一样!”李纲继续解释,“那些被俘的宗室女子是被迫当金人的侍妾,她们是在无力反抗之下被胁迫,这也是不被我大宋子民认可。待将他们解救回来,陛下可以将他们赐婚于朝中大臣之后。但柔福帝姬与惠福帝姬是在被掳途中救回来,她们的情况与被掳到金地的那些人完全不一样,所以她们的婚嫁之事也必须按礼制进行,怎么可以让两位公主共侍一夫呢?”
“那就当她们没被王殿帅救回来就可以,这也是她们自己心甘情愿,她们已经和朕说了。此生非王晨莫嫁,难道朕还要违背她们的意思吗?”赵谌继续“狡辩”。
赵谌会这样说,实在出乎李纲的意外,而且他还一下子不好回答。他不知道皇帝是为何会这样决定的,是被王晨逼迫,还是其他因素。但这件事他一定要阻止。大宋皇室的脸面已经被金人欺凌的差不多没有了,皇帝不能再把已经几乎没有了的脸面完全扒光,当下也不再说理由,而是很倔强地说道:“陛下,你如果将两位帝姬中的一位许以王晨为妻。那臣等肯定赞同,但要将两位帝姬都许给王晨为妻,那臣怎么都不会赞同。朝中任何一位大臣都不会认同,相信王晨自己也是不愿意这样的。陛下,你要好好想想,要从长计议,皇家的脸面不能再毁,你也不能再让王殿帅因此哪被朝中大臣责怪。”
“那李相公认为将哪位帝姬许给王晨为妻好呢?”依然小孩子脾性的赵谌,再次用无理的话反问。
“这个……”李纲一下子答不上来,只能将皮球踢回赵谌这里,“陛下,这事应该由你决定,你觉得将哪位帝姬许给王晨为妻,那就哪一位。只要你决定,臣等都会赞同,相信王晨也是会接受。”
“朕要是将惠福帝姬许给王晨为妻,那柔福帝姬肯定会不高兴;要是将柔福嫁给王晨,那惠福帝姬也肯定会伤心,她们数次与朕说,愿意一道嫁给王晨,朕也是答应了她们。要是依李相公的提议,那不是给朕出难题了吗?朕现在身边就这两个姑姑为亲,朕才不想让她们不开心,所以依然想将她们一道嫁给王晨为妻。你们也不要劝朕,朕不会改变主意的!”赵谌却似铁了心一样要这么做,李纲的相劝让他有逆反心理起来。
“陛下,你千万不能如此决定啊!”李纲和宗泽都痛苦不已,继续相劝。
李纲把伦理道理及大宋的礼制,皇室成员要遵守的规则,还有皇室成员嫁取之道等都搬出来,宗泽也跟着补充,最终赵谌忍不住两位老臣的一唱一和,没耐心再与他们说,令他们出去。
李纲和宗泽走出了福宁宫,相对苦笑了一下。
“宗相公,我们要怎么才能阻止陛下这么做?”李纲问宗泽道。
他怎么都想不到,一向懦弱的赵谌,在这件事上竟然会这么倔强,竟然不理会他与宗泽的一再相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赵谌这么坚持的呢?李纲想不出来。
宗泽也对李纲苦笑了两下,无奈地说道:“李相公,这事还要问询一下晓初,弄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陛下急召我们入宫说这事,那他肯定仔细考虑过这事,也应该与晓初说过,就由我去找晓初说说这事吧,看看他的意见如何。”
“也好!”李纲想了想后也答应了,也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马上对宗泽说道:“宗相公,我去寻元祐太皇太后说说这事,相信她也不会同意,她会出面阻止的。”
“是应该将这事禀报给元祐太皇太后,她是皇室中的长辈,陛下应该会听她的话的!”宗泽认可了李纲的主意。
在拥立赵谌为帝的时候,朝臣们请元祐太皇太后监国,当时她答应了。不过在李纲回朝主持朝事,任平章军国事后,她就没再过问任何朝事。原本元祐太皇太后本就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在朝事上没有任何建地,让她监国处事,也实在难为她。也正是因为她的大度,不干涉朝政,让李纲、宗泽等人替皇帝打理朝事,赢得了朝臣们的尊敬。在遇到这样的难事时候,李纲和宗泽都想到了她。
李纲自去宫中请见元祐太皇太后,宗泽出了宫后,也就直接去找王晨。
听了赵谌的所提后,王晨正自在府中苦恼着。
说实在的,如果单纯从一个男人角度考虑问题,赵谌这样的建议他是非常非常乐意接受,谁不想坐拥更多的美人啊?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这是大多男人的梦想。对美人的渴求,只要是正常的男人,都是希望越多越好。赵環環和赵珠珠不但身份高贵,而且她们长的非常美丽,身材又好,作为大宋仅存的两位公主使得她们的诱惑力更比一般人来的强。王晨当然想将她们拥有,让她们成为自己的女人。但现在,身份使然的原因,让他不敢这么冲动行事,他知道,要是自己接受了小皇帝的“美意”,那接下来,不知多少人的矛头会对准他,口诛笔伐向他开火,天下会大乱。
但他也是不愿意放弃这两个大美女,他怎么都不愿意赵環環和赵珠珠被别人所得。这是他从金人大营里救出来的美女啊,并且知道她们对他动了情。要是这样的情况下,将她们拱手让人,会遭天打雷霹的。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啊?王晨心里有点苦闷。正在这时候,下人来报说是宗泽来访。王晨听了后,一惊之下又甚是欣喜,这位对自己关爱有加的老同乡来,这件事可以与他说说,讨个主意。
但让王晨郁闷的是,宗泽此来的目的是劝他打消同娶赵環環和赵珠珠的目的,建议他娶其的一个,放弃另外一个,这样是皆大欢喜的事。
宗泽也没隐瞒,与王晨说了小皇帝召他与李纲进宫时候所说的事,并说了小皇帝的执著。
“晓初,老夫想不明白,为何陛下会如此坚持,是你要求的吗?”宗泽低声问王晨。
“怎么可能?”王晨摇摇头,“昨日陛下与我说这事时候,我是非常惊愕,此前他没有与我说任何这方面的事,我也不知道如何回应他。我也说了这样做是不妥,但陛下他挺坚持,两位帝姬也是这个意思,我都不知道如何办了。”
“原来是这样!”宗泽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不是王晨所要求的,让他稍稍放了心。
他也马上问询王晨想怎么做,但王晨不愿意在这件事上做具体的表面,含糊其辞地拿话应付宗泽。
他怎么都不愿意说出来,他想娶哪个,放弃哪个。他当然想哪个都要,包括自己府中一直呆着的这个美女。只是要想拥有这么多女人,而且给她们合适的身份,难度有比登天。
他很苦恼。
第一百十七章 很纷杂
元佑太皇太后是肯定不会容忍两位皇室公主同嫁一夫这样的事发生的。
帝姬、宗姬、族姬及皇妃被金人掳掠后,被金人贵族强占为妾室,甚至有两代人同侍一夫的事发生。但那是金人豺狼本性使然,这些人是被迫。而大宋是礼仪之邦,所有一切都必须按礼进行,公主与别的女人同侍一夫的事,都是不被允许的,更不要说两个公主同嫁一男子。
在听了李纲所说后,元佑太皇太后再也坐坐不住,亲自出面,找小皇帝赵谌去了。
赵谌在这件事上虽然固执,但他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王晨好,想让与自己关系甚好的两个姑姑嫁给王晨,这样三人都可以一直得到王晨的保护和照应,并没其他更多的想法。元佑太皇太后是他的长辈,她的话赵谌不可能不理会的。在挨了元佑太皇太后一番说,几近训斥的相劝后,赵谌有点撑不住了,不敢再坚持。但他也很倔强,并没在元佑太皇太后面前表示什么,只是表示,以后许多事都会来征询她的意思,不会鲁莽行事的。
也不知道是谁把风声传出去,很快朝中大臣都知道了皇帝想将大宋幸存的两位帝姬同嫁给王晨的事,一时间群情激昂,许多大臣上表指责皇帝的行为。这是完全有违礼制的事,士大夫们愤怒了,金人将掳去的宗室女怎么处置他们没办法干涉,也没能力去管,但发生在大宋朝堂上的事,他们却怎么都不能容忍,上表的人全都指出皇帝这样做,是天下人不能容忍的。
许多大臣们还认为,两位帝姬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及其他亲眷都在金人大营内当俘虏,许多人受到百般凌辱,不少的人被折磨死死。在二帝及其他宗室女被救回之前,赵环环和赵珠珠不应该考虑婚嫁之事,不然就对不起被俘的父母亲、兄弟,还有那些被折磨至死的大宋宗室。
李纲和宗泽并没将这事泄露出去,他们严守嘴巴,李纲除了与元佑皇太后说这事外,没再与其他人提起过;宗泽也只有与王晨讨论过这事,身边其他人都没有漏过半个字。消息究竟是谁传出去,挺让人费解。李纲和宗泽还有王晨都认为是元佑太皇太后,但又不敢去质问。
赵谌有点吃不住这些。找王晨商量对策,王晨也没太多办法,只能告诉赵谌,不要去理会太多,只告诉大臣们,这只是皇帝暂时的想法,说着玩的,只是没不到有人当真。
赵谌没办法之下,只能听从王晨的意思。将这个解释告诉了上表的大臣们。
大多大臣听了皇帝如此说,也不再来质问什么,但依然有一些大臣认为现在不应该为赵环环和赵珠珠考虑婚嫁之事,而应该让这两位有幸继续呆在皇宫中的公主避世出家。为二帝及其他皇室、宗室旁支人员祈福。但这一点赵谌坚决不答应,他告诉表达这意思的大臣,柔福帝姬、惠福帝姬与康王、元佑太皇太后是他现在仅存的四位亲人,要是柔福帝姬、惠福帝姬避世出家。那他身边连个可以说亲近话的亲人都没有,这如何可以?
这件事闹腾了一阵后,最终赵谌与大臣们都妥协于折中方案。那就是赵谌不再提将赵环环和赵珠珠嫁给王晨的事,大臣们也不要求赵环环和赵珠珠避世出家,为被俘的二帝及其他皇室成员祈福。
事情差不多算是回到了原点,但谁都知道,这事注定没这么简单。
不过暂时没有人敢去提这件事。这件事暂告一段落时候,已经是正月底。宝贵的半个月就在争吵中过去,让一心想做事,进行初步军制改革的王晨大为叹息。
他并不完全反对朝中的大臣们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但这些人的反应也太大了一点,仿佛这件事比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