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到河北军,河北军因为缺少战争,战斗力在削弱,但胜在河北人多喜欢练武,身体素质强。郑朗还说了一件事,征伐西北用西军,但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必须先将河北河东军经过战火锤炼,用河北与河东军作为主体,切莫不能以西军作为主体。在西北,西军熟悉当地的环境气候,又是保卫家园之战,士气高昂,到了河北,这些长处会立即消失未必能保持原有的战斗力。
张方平就当作没有听到,收复幽云十六州,谁不想啊,可想一想契丹的强大……
梦想!
然后是京城的禁军,现在京城禁军还是可以用的,不过他们也在堕落中。
少数张方平不同意,但大多数张方平默认。
郑朗的所谓四大超将,此时有三人来到彭阳城。
按照郑朗的说法,每人都可以统领一路几万兵马,况且是三个人。用吧,随便那一个人皆可以放心任用。每人临场指挥能力皆在元昊之上,三人组合起来,会发挥什么威力,颇让张方平拭目以待。
还有军,一千多女真人郑朗全部调给张方平调换,以及瞎毡手下的三千军队,还有其他的精军,延州调来的也是延鄜路最强军队。并且这里面大部分是骑兵。
不仅如此,还有数量。
延州意外一万军队不算,老种时至环州后,对诸羌十分善待,单论抚待诸羌诸蕃能力,缘边所有重臣中,郑朗与范仲淹、老种当属第一,其他无一人敢与这三人相比。
闻听老种出师,许多羌人踊跃参加,连带着刚刚臣服的灭蕃三部也派了一些壮士前来。细腰城一筑,这三部十分苦逼,又看到西夏人似乎有衰落的样子,日子过得很贫困,终于在夏天死了心,纷纷向范仲淹献上忠诚。老种一路过来,又增加七千多各部蕃兵。泾州与原州后方组织动援的一些民兵,再将各寨砦挤一挤,兵力达到五万四千多人。这是出忽元昊意料之外的,在元昊想法中,无论三路怎么挤压,要留守各城寨,顶多能分出**万军队。实际除了渭州周围的兵力,此战宋朝在定川寨附近集中的总军力达到十三多万人!
兵力已远在定川寨西夏兵力之上。
而且宋朝自澶渊之盟后,再也没有动用过这么多的军队进行过大会战。
这将是一场史诗般的战斗,而自己又是其中主力指挥。
为什么郑朗命令库官将那些财帛捂着,用钱的地方多了海去。因为通讯不便,否则郑朗还要让尹洙无论多危险,钱帛也要节省着用。
朝中大臣弹劾郑朗不向朝廷请示,动用了这么多军队进行大会战,几乎将三路老底子都扒了出来,那一个敢请示?韩琦知道,说了没有。范仲淹也知道,可说了没有?不敢说!打了再说!
主要将领齐聚一堂。
老种看着王原与王直,呵呵乐了,说:“王直,王原,做得不错,没有侮辱郑相公的威名。
他是长者,有这个资格评议。
王直与王原只是傻笑,王直又问道:“什么时候动手?”
大军终于来了,王家兄弟很高兴。可心中又有些焦急,渭州城尽管发动所有百姓,仍然危在旦夕。早日出兵,渭州城的危机才能熬过去。渭州城失不失王直兄弟没有多想,但是有他们的主母,以及郑朗的两个女儿在城中。
种世衡看出俩兄弟的想法,再次呵呵一乐,说道:“你们忠心,快了,我们在此正是商议攻打定川寨的事宜。这么多军队集中在此,消息瞒不了多久,此地也不敢久留。”
诸将分次序坐下来商议。主要还是张方平、王信与狄青、种世衡,其他人不敢插言。
但一起看着狄青,他在镇戎寨,离定川寨最近,对定川寨的情况也最为了解。
无论种世衡,或是王信,都明白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狄青也不推辞,本来他就被郑朗授予总掌三军的实权,扫了一眼诸人,说道:“这是刺探探来的定川寨敌寇兵力分布图。”
从怀中掏出一张大地图铺在桌子上。
几十人脑袋立即仲过去观看。
这将是最有用的第一手消息。
狄青又说道:“本来敌人兵力雄厚,因为分兵前去攻打渭州,三天前再度分兵一万,前去渭州,又想围困定川寨,以防我军突围,兵力虽厚重,看守定川寨四面八方,平均每处的兵力实际已经摊薄。”
这条信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作用的,然而老种盯着地图,眼睛却亮了。
狄青看着种世衡的表情,十分无语。上阵作战种世衡远不如他,但坐镇后方谋划能力,自己眼下绝对赶不上种世衡。正是因为此人反间计,导致野利兄弟被杀,否则以野利兄弟的能力,亲自率军攻打渭州,那么渭州城会更加危险。没有卖关子,继续说道:“诸位,敌人最大的短处便是粮草。昊寇也知道他这个短处,所以粮草没有单独设营,而是存放于大军中间。无论是在渭州,或是在定川寨,存放粮草的地方皆是重重设围,严加看守。”
张方平开始意会,说:“狄将军,你的想法是想先打敌寇的粮草主意。”
“正是,上次渭州被围,我做了两个方案,为了征求郑相公的确认,曾亲率一千将士,亲自前往定川寨,侥幸寨中反应快,派出重兵配合,两军会合,我将信平安送进寨中,又顺利撤出来。那时我就看到敌人的兵力摊薄,包括存放粮草的这座矮丘,虽厚,但只是相对的厚,实际只要兵力充足,它还是很薄。这一战,第一步就要烧去敌人的粮草!”
“好主意,此乃周亚夫破吴王濞,曹孟德破袁绍之策也。”
“张知州,周亚夫是谁?袁绍是谁?”狄青不解地问。他在看春秋,可春秋上没有记载。此时更没有三国演义,三国的历史对于宋人来说,与南北朝历史地位相差无几。两战狄青都没有听说过。
“……”张方平差一点噎死。
自己饱读史书,但临军作战,两眼茫茫,人家只读过几本书,可人家偏偏就懂!
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
“稚圭兄,祖宗家法能变否?……
“行知,为何出此言?”
“只想问一声稚圭兄心中的答案。”
“看。”
“好一个看字,能变不能变。”
“何解?”
“法不能变,度能调之。”郑朗与韩琦在进行对话,过了这么多天,虽然渭州隐隐让他担心,但战争走向在向他想的方向发展。时间拖得越久,军队就越容易聚集。
西夏又分了兵,不知道外面派来多少人马,但这一战自己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战争,双方死伤皆会惨重,也是必然,可是这一战过后,元昊恐怕五年之内也不会对宋朝的领土产生好胃口。
五年,元昊还能活过五年?
所以郑朗与韩琦说了这些,庆历新政中,韩琦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但这样说,谁能听懂?
韩琦问:“请详细就。”
“汉朝之何法?”
“宽松。”
“正是宽松,汉高祖入咸阳时约法三章,便是汉朝之法。而大分宗室子弟为藩王,拱卫朝廷则是度。因此汉景帝调节了这个度,又立下传子不传弟的传承制度,所以汉朝才有了几百年的基业。只是后来的人,没有及时调节豪强、宦官、外戚,于是豪强并吞,民不聊生,外戚宦官掌权,国政混乱。为什么我一直兢章献太后不会成为吕雅与武则天?”
“为什么?”韩琦对郑朗昔日大骂八大王的事同样好奇,心中却以为郑朗是义气用事,感了刘娥的恩,才骂八大王的。这也是美事,知恩图报,君子所为也。
“武则天与吕雉大封诸武或者诸吕,拱卫自己,才祸乱天下。
试问稚圭兄,章献太后分封了诸刘吗?”
就是一个刘美,也不过做了无关痛痒的官职。
刘娥所做的不仅是这些赵祯如果没有刘娥的教导,会有历史上宋仁宗出现吗?
这个不是郑朗所就的重点,继续说道:“我朝祖宗家法是什么?”
“善待子民,重文黜武。”
“稚圭兄错也,我朝祖宗家法只有三条,太祖碑上三条,不得杀害柴氏子孙,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不得加田赋。”
前两条是做到了,做得不错许多大臣因为这一条喜欢胡就八道对象是皇帝也不例外,坐在家中闭门造车,凭想像力上书兢皇帝老儿的坏话,说完还要写下来,递给皇帝看。纵然后来的所谓西方民主制度,也不过如此。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仅凭言事,唯有宋朝。其他朝钱想都不要想。永不加田赋做得不大好但重视内治做得还可以。
对这个朝代,郑朗也十分珍惜,真的不错。不要就弱宋稍做改良,中国还会有后来的中国?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特别是经济,北宋是明朝收入的十倍,直到晚清进入近代,中国人口达到四亿人,才渐渐赶上来。抛开军事不兢,宋朝在隐隐创造着一场伟大的奇迹。
郑朗继续说道“其他的都是度。”
韩琦忽然伸出大手,将郑朗的手抓住:“行知,我倜上书吧。”
可不得了!
一旦将这段话定论,改革就会变得轻松无比。什么冗官冗政冗兵,什么寺观豪强侵田,都是度,都可以调节,变法便有了正常的理由。这才是有学问人就的话,韩琦激动了。
“别急,且听我将话说完,自古以来,多有人执行黄老无为而治政策。自汉武后,重儒轻道,依然以道儒结合,法家为辅的政策,为什么要重视道家?因为道家的愚民政策。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如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绝对弃知,民利百倍。”
“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治)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治)邦,邦之德也。”
“道家有许多言论,我也赞同,可这个愚民政策,我最不喜。他们认为老百姓不开智慧,容易愚昧,遭到统治者的压迫也就能默默的忍受。此言太过谬矣!人,乃万物生灵,刘邦乃一市井无赖,却尊为天下之主。我朝太祖仅是一个小官宦子弟,青少年时乃是一个小卒,与平民百姓无异,却坐拥天下。试问什么样的政策,能使百姓智力退化,若同猪狗一样任其使逐?愚民,不是愚昧百姓,反而愚弄了自己,欺压百姓变得肆无忌惮,于是张角陈胜之流辈出不穷。所以我朝以来,重视民生,鼓励贫困子弟读书,同样的科举应试,优惠贫困家子,由是内治而安远超于前朝。这就是法,变法也。用太祖的遗言,便是从永不加田赋中延伸出来的政策。可是太祖太宗做得很巧妙,善待贫困百姓同时,也善待着豪强大户。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稚圭兄,我朝立国,若是由春入夏,天气转暖,万物生长,很快迎来秋收,但冬天就要来了,我榈还能穿着立国时的春衫吗?”
“是啊。”韩琦喜不自胜。
“但一直以来,我朝君臣一昧抓住曲解出来的祖宗家法不放,弊端已多,形成一个无比强大的利益链。动之很难,要学太祖太宗,利益兼顾,不可好高骛远,一条条的落实。不求全面,只求做一条落实一条,碰的利益不会多,渐渐国家便能在无形中走向良性循环。”
综合起来,便是郑朗中庸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