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郯莫明其妙。看着他在发愣,四人同时忍不住,一起低下头,继续偷乐。
笑完了郑朗说道:“若如此,臣推荐户部副使包拯前去与陕西转运司议盐法。”
然后看着包拯,心说,包大哥,你可得给我争一口气。
商胡埽决堤,许多大臣表现得麻木不仁,郑朗是知道东北道皆不是根治之本,治之空劳费用不言,然这些大臣没有金手指,却多一言不发,包括包拯在内,颇让郑朗失望。但相比于其他大臣,包拯算是好的。既然是包青天,虽夸大了一点,也能算是一代名臣。郑朗此议是赌,赌包拯会不会说出史上的那番话。没有让他失望,包拯走出班列,手持牙笏说道:
“臣前任陕西转运使,备知盐法自庆历二年范宗杰建请禁榷之后,差役兵士、车牛及衙前,搬运往诸州,官自置场出卖,以致兵士逃亡死损,公人破荡家业,比比皆是。嗟怨之声,盈于道路,前后臣僚累言不便,乞请旧法通商,以救关中凋敝,有司执奏,议终不行。昨因范祥再有启请,兼叶清臣曾知永兴军,中书诸相公多于陕西为臣,见其为患之甚,得通过,复用通商旧法。令客人沿边入纳见钱,收籴军储,免虚抬贵价入中,于榷货务再有启请,兼宽得诸差扰劳役。此乃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理甚灼然。但以变法之初,豪商猾吏悉所不乐,而议者因其岁入课利稍亏于前,横有沮议,乞复旧法。旧法虽善,复之无疑,但恐为害浸深尔。”
说得很委婉,给了何郯面子。实际话中有话,何郯,别胡说八道了,通过此法的人有叶清臣,郑朗,文彦博,陈执中与庞籍,个个全部在陕西呆过,看到旧盐法有多苦,才通过的。什么害民,民未害,是有利有便,不但对百姓,对兵士都有利有利,害的是豪商猾吏,商人不能再用烂粮食蒙骗国家钱财,猾吏再也不能贪污受贿了。大不了课利受损,可课利重要,还是陕西近千万百姓重要,几十万兵士重要!
不错,不错,郑朗摇头晃脑。老包至少比欧阳修强了百倍。
停了一会下,包拯又说道:“且变法有两种,先利后害,先害后利。旧禁榷法,虽暴得数万缗,而民力rì困,久而不胜其弊,不免随而更张,是先小利后为大害也。若计其通商,虽一二年课利少亏,渐而行之,课利必复旧所得,又免民力rì困,则久而不胜其利,是有小害而终成大利也。且国家富有天下,当以恤民为本,岂忍更争岁入课十万缗,不能更延一二年,以责成效!”
“妙,好一个以恤民为本,”郑朗喝彩道。
何郯,你敢不敢再罗嗦!再罗嗦,一顶以恤民为本大帽子就能将你活活压死。
包拯看了郑朗一眼,以恤民为本肯定会赢得郑朗赞成,但公开赞成,也是对自己表示支持,胆子更放开了,继续说道:“信取横议,若命令轻易数改,无信于天下也,而又yù复从前弊法,关中生灵何以措其手足乎?臣也曾细思范祥前后所奏,事理颇甚明白,但于转运司微有所损,以致有异议也。臣非是害怕有往来劳苦,妄有臆说,所贵者为国家惜其事体,不yù徇一时之小利而致将来大患也。”
说完退下。
这么好的盐法居然要罢废,包拯感到可惜了。
实际还有一套更完善的盐政改革,知道的人仅是庞文陈与赵祯四人,放在存档里。包拯不知道的,在他心中认为范祥此法乃是宋朝立国以来最完善的盐政之法。
随后包拯到了陕西,不但没有听从何郯之言,变动范祥的盐法,反而益所变法,但请商人入钱于延环八州卖盐,而不是原来范祥的隔离区。又复令诸边州兵士严禁私盐通道,从源头堵起。不查则罢,一查触目惊心,虽范祥考虑周密,仍百密一疏,有的小吏与兵士相互勾结,用西夏价践的白红私盐充作官盐在禁榷区销售,又哄抬盐价,朝廷不得利,而盐却踊贵。于是索xìng放宽,全部施用通商法。
又进言三京(大名府位于河北除外)及河中等处仍有官员用通商法卖盐,盐政混乱,自今禁止。河中乃是解盐重要门户,三京乃是国家最重要的所在,必须让盐价稳定。所以抛除通商法,一律采用禁榷法。对此议,三司官员认为京师贾商罕至,没有胆量来,可是盐价踊贵,请继续象以前那样公私并贸,余则禁止。听从。
实际是三司的借口,京师人口密集,有几百万之众,敢用通商法行商的商人都有着强硬的后台,若是强行禁之,必引来更多的反对声,三司没有胆量执行包拯的提议。
即便有包拯等人的支持,此次盐政改革时断时继,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对此,郑朗也表示支持,但一直未出面,急不得,如果让天下权贵痛恨自己,最终会落得王安石一样的下场。无所谓了,大不了回家就是。可这样一来,什么事情做不成,不值!
九月末,朝廷得到南方急报,侬智高入侵邕州!RQ
六百三十三章 皇佑之治(五)
郑朗兼着西府之职,兼管军事权,所以接到急报后,庞籍派人通知郑朗。
但包括庞籍在内,都不是很在意。
这些年时有蛮人叛变,宋朝君臣习以为常了。但郑朗没有马虎,亲自来到枢密院,前两年派了许多斥候前去南方,这些斥候带回大量情报,至少情报上已经做得很出sè。
郑朗将这些情报找出来,拿回家一一整理,第二天于都堂将诸相召集议事。
先将整理好的情报传给大家。
侬智高事件主要原因一他的野心,二是安南李朝的扩张。
北越以前一直是中国领土,宋初丁部领丁琏父子继十二使居称藩交趾,已有部分dú lì野心。但是宋朝忙于统一全国,特是后汉,平定后汉后又一心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无暇他顾,让丁氏父子壮大。其后丁朝发生内变,原太子丁琏杀死太子丁顶郎,宦官杜释又杀死丁部领与丁琏。阮匐、黎桓等人又杀死杜释,扶立丁璇即位。随后黎桓执掌政权,镇压阮匐等反对势力。占城国乘机进攻丁朝首都华闾。
邕州知州候仁宝得知此事,上奏宋太宗,请求借机南下讨伐。宋太宗派候仁宝为交州水陆转运使,孙全兴郝守俊等人率军进攻丁朝。丁朝太后杨云娥命黎桓备兵马,黎桓学习赵匡胤,让其部将范巨备拥戴,借机废丁璇,自称皇帝。宋军到达,数次击败黎朝军。前后击毙数万人,黎桓诈降,候仁宝乃是文臣。中计,黎桓于白藤江夜袭宋营,候仁宝战死。陈钦祚率军撤退,遭黎桓追击,大败。随后黎桓学习西夏对待契丹的态度,遣还俘虏,上表谢罪朝贡,还有一个原因,宋朝实内虚外的政策,对开疆拓土不感兴趣。讨伐西夏仅是想去掉西边之患,得到幽云十六州,仅是想得到幽云十六州的地形,使胡人难以南下。若是派兵少了,估计难以击败黎氏,用兵多了不值。在这种思想下,宋朝承认黎桓统治。名义上黎氏还是宋朝的属国。但别当真。
当时的黎氏也不强大,控制范围仅是唐代的交、爱、演诸州。缓解了宋朝敌意后,黎桓开始扩张,乘机攻占峰州,出兵征讨位於今越南河宣省中南部的都金、渭龙等州。向北占领今越南北太省、谅山省和广宁省的僚人区。对宋朝仅有一次偷袭,劫掠了洪镇(广西东兴)居民、牛畜与粮食,然后再无其他冲突。祥符三年,李公蕴取代黎氏,建立李朝。再度扩张,并且击败大理**队。本来宋朝于邕钦二州外有很大一片山僚区域,作为隔离带,与越李减少正面的冲突。但是越李王朝看到宋朝的软弱,野心勃勃,不过宋朝对越李来说,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不敢正面向宋朝发起进攻,于是在宋朝这片山僚区内契入橛子,用他们做为马前卒,不断地sāo扰蚕食宋朝领土。
这就是越李的形势。
郑朗将诸情报拿回家后,整理了很长时间,写得更详细。
但有一条没有写,侬智高是不是中国人?
要看如何分析,若按大一统角度考虑,外蒙、越南中北部到缅北、克什米尔以及海参崴、北朝等等,皆属于中国领土,李公蕴还是一个地道的华侨。能不能将他们当作中国人?
不能当成中国人,侬智高身份很质疑了。
若按宋朝控制区域分析,同样很困难,广源州后来已经成为越南领土,在宋朝也未必真正属于宋朝领土,他们向宋朝臣服过,向大理臣服过,向交趾臣服过。宋朝也并没有将广源州当成自己的领地,不设官员,不征税务,相反的,对其册封,即便有进贡,也以更厚的赏赐回报。但侬智高出生于傥犹州,生成在安德州,这些地区皆是后来的中国领土。不过长大后却一直呆在广源州。因此说他是中国人也可以,说他是越南人也可以。
然后是宋朝与侬家的恩怨。
宋朝对侬家绝对绝对的有恩,从恩怨角度去分析,此人比元昊更是一头白眼狼!
起初广源州有四大家族,韦黄周侬并立,侬氏与宋政权交往密切,在宋朝支持下,兼并斗争中渐渐壮大,于是其父侬全福拥有了傥犹州(今广西靖西),后占有万涯州(今广西大新县境) 和武勒州(今广西扶绥),这时侬全福还没有多少野心,天圣七年,也就是郑朗才穿到郑州时,将其地全部交还给宋朝,前去邕州领其卫职。然而转运使章戚犯下一个严重错误,可能宋朝也需要侬氏总领这条缓冲区,不受其地,继续让侬全福领之。
侬全福终于产生了野心。
然后是广源州的地利,广源州在唐朝称为平源州,唐代从四川入贵州,多走广西邕州属区田州至交州,平源馆是必经之道,这条便是有名的于越古道。川蜀商人多将绫罗绸锦运向交州,从交州换回名香、犀角与象牙,促进了广源州的经济发展。
广源州本身又产黄金,峒官之家,以大斛盛金镇宅,博赛时,一掷便以一杓金为赌注。这为侬氏进一步发家壮大提供了条件。后来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说宋朝贪图广源州的黄金。
是笑话,郑朗都不会贪这点黄金。即便有充足的金源,以宋朝的开采技术与冶炼技术,能开采多少?若如此,郑朗金手指乱开,岂不一年能得几亿贯的财政收入?提供的那些矿藏得有多少金银铜铁?将整个京城用铜包起来也足够了。正是因为技术落后,不但在海外,在国内诸矿所得实不多,反而浪费会有八成以上。
若没有倭国的浅矿支撑,史上赵祯朝全国十一个金矿,一年课金仅为一万五千两左右。实际产量不会超过五万两。就算广源州乃是富金地带,年产金不可能超过一万两,抛去成本。实际所得不会超过一半。十年前,侬智高曾被迫献给交趾生金一块,重一百二两。侬智高便感到肉痛了,若是年产黄金几万两,能为一百二十两黄金肉痛?就算得到五千两黄金,对于宋朝能用来做什么?不但宋朝看不上眼,越李朝同样也看不上眼,侵吞广源州是越李朝意图恢复古代秦亡时南粤旧域,将越李朝疆域拓展到南岭。
实际做法宋朝不仅看不到这些黄金,相反的将侬全福送回广源州后。将广源道划于宋朝界外,现在枢密院地图上广源道数州仍然不属于宋朝的疆域。然后严封隘路,阻断交通,禁绝广源道与内地的商业往来。只有一个人清醒认识到宋朝的做法必引来后患,广南西路缘海安抚使邵晔上《邕州至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