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面上的苏军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不甘示弱地拼命嘶叫着,掩护炮兵快速撤退,但远东军这次铁了心要让对方的炮兵吃苦头,河东岸的炮兵突然对苏军的防空阵地进行压制打击,随后SB…2轰炸机,在高空掷弹,而引自叙府的一百二十架B…2俯冲轰炸机,对苏军炮兵,进行了精确的点射。
随着机群胜利归去,持续一夜的战斗终于结束。而这样残酷的作战,几乎每一天都在整条乌拉尔战线上发生着。数百万军队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个人都只简单地代表了一个数字,进攻的数字,败退的数字,阵亡的数字,胜利的数字,生命,在这一刻,何其脆弱!
就在远东军西线作战陷入胶着之时,与日军作战的东线,则因为远东高层的战略决策,而呈现一面倒的趋势。
六月十一日,蒙古军区第一集团军第三师顺利撤回共青城,登上了西去的火车。十二日,日军八个师团逼近共青城,此时远东军已经将共青城内的工业设施和居民全部转移完毕,殿后的三个师选择了主动退却。日军占领共青城后,立即分出兵力,扫荡了共青城周边地区的村庄,但却一无所获。
十三日,远东军最后一批军队撤离海参崴,留守的海军官兵对四百多艘水面舰艇进行了爆破,一艘艘沉船堵塞了港口航道,对此日本海军无可奈何,但陆军却欣喜若狂,于次日顺利进入海参崴,然后向伯力进军。
十四日,蒙古军区第一集团军主力撤离马尔梅日湖区,乘坐火车前往伯力,随后由西伯利亚铁路前往中亚的乌斯季卡缅。与此同时,远东军于中亚的部队已经大部分由铁路干线撤回西伯利亚,虽有部分单位未到齐,但已经开始进行新一轮作战准备。
十五日,日军自兴凯湖以北的平原地区,进入我国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北军区谢逸第十三集团军奉命紧急撤离鸡宁,由火车赶赴佳木斯,渡过松花江,消失于江北的小兴安岭茫茫山岭中。东北军区第十一集团军五个师早在四月份便紧急西调,第十二、第十三集团军一南一北不利于协同作战,面对空前强大的日军攻势,必须依托蒙古,抱成团才能与之应对。在这半年中,立足于三江平原和吉林东部地区的第十三集团军,已经从辽宁和吉林东部地区,动员迁移了三百余万人到蒙古,加上从远东地区迁移过去的七百万华人,整个蒙古的人口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万人左右,为巩固中国北部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六日,远东军与日军在霍尔河南部的维亚泽姆斯基城发生激战。日军动用了十二个师团攻坚,远东军六个师凭借着事先构筑好的要塞,与日军顽强作战。战斗持续了四天,日军后续四个师团绕过中苏国境线,从中国境内的平原包抄远东军后翼,远东军侦察机发现了日军的企图,不得不紧急撤退,至此,远东滨海地区核心城市伯力门户洞开。
~~~~~~~~~~~~~~
PS:这一章之所以会花笔墨描写一下西线战事,在于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一下远东军和苏军的作战。作为南华最重要的盟友,远东的每一步决策都关系到南华的切身利益,而且打了近两个月的仗,没有一个正面的叙述,也说不过去,毕竟数百万军队的厮杀,不是简单的事情。
第一五八四章可怕的对手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一脸严肃地走进会议厅,来自国防委员会、红军总参谋部和各大军区的高级将领一起起立迎接。
斯大林来到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中间的主位坐下,双手虚压,示意大家都坐下。
斯大林环视会议厅一圈,看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才不紧不慢地说:“各位将军同志们,大家对现在爆发的远东与日本之间的战事如何看待?那一百多万从中亚撤回来的机械化部队,为什么会停留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和鄂木斯克之间,而没有选择果断东进?由谁来回答?”
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站起来:“斯大林同志,我们指望的远东军和日军拼个两败俱伤的希望,很可能会落空。根据种种情况显示,远东军正在从滨海和阿穆尔地区撤离,而他们退却的方向,是西西伯利亚。我们总参谋部经过再三的分析,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在囤积兵力,向我们伟大的苏维埃发起进攻!”
由于战争需要,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授予乌拉尔战区总司令铁木辛哥、中亚战区总司令库里克和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军衔。斯大林有意用新的元帅,冲淡远东军中叶戈罗夫和布柳赫尔的影响:看看,加上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我们拥有五个元帅,而远东军只有两个!
听了沙波什尼科夫的汇报,斯大林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布柳赫尔他们还要不要滨海、阿穆尔乃至堪察加边区了?那群叛徒成立的那个远东共和国,若是失去了在远东的领土,还能叫远东共和国吗?”
沙波什尼科夫郑重地说:“对不起,斯大林同志,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这是在综合目前发生的所有情况所能做出的唯一判断。虽然至今为止,没有任何消息可以印证我们的看法,但我们总参谋部经过多次协商后依然一致认定,这应该是远东共和国高层所做的战略调整,而且由始至终,他们没有对外宣布,只是让部队集结。
“我们安插在远东军内部的情报人员没有消息传来,看来也对具体情况不熟悉,或许只有等到远东高层作战命令下达那一刻,我们才能知道谜底是什么。我们参谋部认为,这个战略计划应该只限于远东高层少数人知道,而且这个圈子,都是利益相关者,也就是我们苏维埃必须坚决诛杀的叛徒,情报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渗透或者收买!”
“是这样吗?”
斯大林沉吟一会儿,站起来走到主席台一侧的大幅苏联地图前,抬头看了几眼,转过头又问:
“目前乌拉尔一线的战事进行得如何了?战事持续五十多天了,牺牲超过二十万,铁木辛哥元帅难道真的拿叶戈罗夫毫无办法?”
副总参谋部长兼作战部长华西列夫斯基站起来,沉声道:“乌拉尔方面军几乎集中了苏维埃四分之一的兵力,在铁木辛哥元帅的统领下,每一日都在向敌人发起最猛烈的进攻,但是,对手拥有完整的河防工事,同时还有占据优势的战机助阵,危急时他们甚至会动用坦克助战。因此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未取得任何进展。
“总参谋部曾意图从南线打开缺口,由乌拉尔斯克的平原地区进入哈萨克斯坦,绕击远东军后方,但遭遇南华军空军密集打击。南华方面一口气出动了五百余架战机,对我渡河部队展开狂轰滥炸,导致铁路桥断绝,刚刚搭建的浮桥悉数被毁。后来空军派出侦察机,冒着被击落的危险查探乌拉尔一线的情况,发现南华军队在乌拉尔河沿岸地区构筑了坚固的立体防御工事,若是我们分散兵力进攻,反而会给远东军创造战机。若是远东军转守为攻,突然突破卡马河防线,则我军防线有整体崩溃的危险!”
斯大林看着地图,问道:“要是那一百多万机械化部队投入西线作战,会有什么后果?”
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禀报道:“若是对方有心算无心,利用夜晚或者浓雾天气突然发起渡河行动,我们的卡马河、伏尔加河防线会很快崩溃,沿乌拉尔一线的城市会在远东军强大机械化兵团的冲击下,迅速沦陷。根据我们最新得到的消息,日军已经占领阿穆尔共青城,并同时从南北两线逼进哈巴罗夫斯克,但远东军并未做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其放弃的用意已经很明显。如果这两天日军兵不血刃拿下哈巴罗夫斯克,那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远东军确实有西犯的企图。”
斯大林沉默许久,回到座位上坐下,拿起放在桌子上的烟头,慢慢放入烟丝,擦根火柴点燃,深吸了一口,感觉头脑清晰了一些,才继续问道:“这个消息通知前线总指挥铁木辛哥元帅了吗?”
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犹豫一下,站起来道:“斯大林同志,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建议我以最高统帅部的名义,向铁木辛哥元帅发出警告,但我认为在没有弄清楚敌人的真实意图之前,还是谨慎行事为好。目前,我各条战线均在向敌人发起进攻,若是突然转攻为守,对前线将士的军心士气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远东方面位于中亚的军队刚刚抽调回西伯利亚,还需要休息整备才能开上战场,他们所在位置其实更利于向东线调动,不一定就会把攻击方向放在乌拉尔。试想一下,我们的人口是他们的八倍,工业基础是他们的五倍,动员能力更不是他们能够企及的,这样巨大的反差,远东高层未必看不到,向西攻击,对远东军而言,只能是一条不归路。反观日本,缺少足够的机械化装备,若是他们把一百三十万机械化部队投入滨海地区,完全可以把日军平推下海,说不一定还可以趁势拿下满洲,获得满洲的粮食物资补给。
“斯大林同志,我和布琼尼同志反复讨论,不管怎么看,他们都没有理由挑起西线战事!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按照目前的战略,用持续不断的进攻来代替防守,等到各军区的机械化部队练成,即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击破远东方面苦心经营的乌拉尔防线,进而解放西西伯利亚,与我中亚红军主力会师于东西伯利亚,把远东军消灭在蒙古以北地区,然后再一起挥兵南下,占领蒙古和满洲,彻底奠定我们应对欧洲战事的战略纵深。”
斯大林点点头,看向近来遭遇冷遇的最高统帅部成员布琼尼。布琼尼在去年年底关系远东与莫斯科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中,率领占有优势兵力的红军败给了叶戈罗夫,在斯大林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降。但布琼尼好歹是装点门面的红军元帅,而且和伏罗希洛夫一样,是其最坚定的追随者,因此斯大林也没有过分为难,依然让布琼尼担任莫斯科军区司令员,但却夺去了他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这个职务交给了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
布琼尼站起来,诚恳地说:“斯大林同志,就远东的整体形势而言,与其浪费精力到毫无取胜希望的西进战略中,还不如破釜沉舟,在东方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乌拉尔地区拥有雄奇的山脉、湍急的河流和可怕的沼泽等天然屏障,防守上具有先天的优势,若是不切实际地发起进攻,将会面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伟大的苏联红军并不怕远东方面对我方发起进攻,实际上我们希望他们主动从乌龟壳里钻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消灭对手的战机。我仔细研究了上一次的会战,发现我执着于正面决胜,是一个可怕的错误。按照当时的情形,我把骑兵部队派出去,不断地骚扰他们的后方,正面则以无数的战壕和反坦克壕应对,以远东军孱弱的后勤和军力,根本不是我们红军的对手!
“若是远东军如总参谋部所言,向西线发起进攻,我们完全可以放弃一些次要地区,诱敌深入,困敌于我们的壁垒之前,然后派出具有优势机动能力的骑兵,绕击敌人后方,则失去后勤补给的远东军,必将面临惨重的失败!在我看来,应对远东方面的机械化部队不难,关键是要选用正确的战术!”
斯大林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这就对了,布琼尼同志,你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