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攻略-第4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准备将这一大片大约有后世的清华大学大小的土地全部划归给大学堂,另外,旁边的两座矮山也一路划了近去,使得大学城的总面积足足达到了十二平方里。也就是九十顷地的大小,换算成公顷那就是六百公顷,绝对是超英赶美,嗯,反正后世的清华大学占地面积也没这么大。

这就已经接近长安城的十二分之一大小了,看到了这样的设计图,他孙思邈不大吃一惊才怪。

而因为这一带恰好位于湖泊边上,地势平坦,这里原本是杨广准备用来修建宫殿群的地方,但是现在,本公子可没有那闲功夫去修什么宫殿群,更没那闲钱去弄那些玩意。

而是希望能够创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毕竟位于长安城内的国子监和太学的地盘虽然也很大,但是已经不足以满足本公子所要求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需求。

所谓的太学其实也就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其来历可以从西周时期追述。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而西晋初立“国子学”旨在突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功能,北齐称之为“国子寺”。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后北齐改称“国子寺”。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太复杂,也太令人摸不清头脑,更重要的是,不但教师少得可惜,学生也同样少得可怜,而且所授的知识科目也少得令人无语。

当然,教授的科目越少,学生们是越高兴,至少在后世本公子恨不得学习期间只有一两门课程,其他时间都是让同学们快活的在地里撒野的休息时光。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嗯,朝庭机构改革之后,国子监已然改称为教育部,而不论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又或者是算学这一系列的官学学院已然进行了合并。

这就是帝国大学堂的前生,即使把所有的学子拢到了一块,也不以一千人,而且所有的老师加在了一起,嗯,这更奇葩,不足五十人。

第五百六十四章 皇家科学院和帝国大学堂

而本公子心目中的帝国大学堂,至少要设立:国学、数学几何、物理、自然地理、化学、医学、律法、商业、建筑、机械、农林、教育等多达近十五个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堂。

不光要为国家培养专业的人才,更要培养继承我的思想还有开放精神的教育人材,以保证能够在未来的十年之内,将整个关中的县级机构都能够有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初步懂得各种专业技术的人才,以更好的为华夏民族的科学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至于大学,自然是要用来培养拥有更加杰出才能和知识的学子,甚至是能够在未来推陈出新的科学研究人材。

另外,我已经在考虑,在十到十五年之后,所有想要进入仕途的人,都必须要有中学文化才能够进入公务员体系,以便能够让拥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下接受国家意志和国家荣誉感的年轻人步入到政治中,以推动着华夏民族的车轮,驶向一个未知的,却必将是美好的未来。

另外,所有专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到相当的专业学科处进行进修,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灌输国家的观念。

而到现在为止,帝国大学堂的教授,也就是过去所称的博士,目前一共只有二十一人,而助教一共也才七十四人,总教师数还没达到一百,嗯,不是人少,而是人才少。

袁天罡身为学院院长,现如今也要身兼两个学科的老师,数学和化学。当然,虽然这家伙曾私下抱怨为什么不许教授算命学说。

本公子告诉他,那属于是研究生等级才能够学习的课程,等到了未来,若真有人愿意跟他干,那么,再培养几个国家级神棍,专门为国家的政策摇旗呐喊也是不错滴。

不过,对于算命这玩意,想要设立一个单独学科,那是绝对不可能滴,本公子可不想在后世被人唾骂,更不希望让封建迷信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一句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只不过闽南语的这首歌本公子实在不会唱,也唱不来那闽南腔,嗯,好像又走神了,回过了神来一看。孙思邈业已经从震惊之中回过了神来。

“陛下,您这可真是大手笔啊,大到了不得的大手笔。”孙思邈看着这张图纸,不由得感慨地道。“小道在来时,已然听说了,陛下在皇宫之内,不但下令将前朝天子未建成之宫殿皆尽拆掉,而且只以泥石为屋,如此清谦守正,天下,无人可及也。古之贤君,也不如陛下。”

听到了这话,本公子颇些洋洋得意,不过也有点那啥,什么叫泥石为屋,本公子可不是专门住在洞里边的野人。

“真人莫听人瞎传,朕虽为天子,但是,人之所栖,不过丈许,建了那么多的宫殿又不住人,岂不是太过浪费?再加上过去的宫殿之众,已是有余,拆掉那些只修建了不到一半的宫殿所得的材料,正好在未来可以用来维修那些主要殿堂。”

“至于泥石为屋,此言也太过,乃是昔日朕尚在东都时,偶然发现,以石灰石和粘土进行了高温烧制之后,可以得一种粉尘,若以水和之再次凝固之后,当可坚如磐石,如今真人从太白山一路行来,想必也应该见到了吧?”

孙思邈这才恍然大悟:“便是那水泥?难怪,此物之坚,的确是坚如磐石,以此筑路,行人车马皆得坦途,陛下果然高才。不知这种水泥的造价几何?与木材相比……”

对于孙思邈的问题,我一一地耐心作答,并且告诉他,目前,已经划定了地盘,而各路设计和勘察人员也已经开始忙碌,争取在最适合的位置修建各主体建筑。

另外,这所综合性的帝国学院,每一个学科,都将会拥有自己的主体教学楼,预计可同时容纳一万到一万五千人在此学习与生活。

为此,将会在此修建能够容纳两万人生活起居的建筑物,当然,学生宿舍当然是仿照后世本公子居住过的学校宿舍来修建。

不过,每间学生宿舍只允许四名学生共同居住,也就是两张双人床足够了。每个房间大约是二十五平方米,另外还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

而老师的宿舍自然不能如此,为此,将会照韩城县廉租房的规格,划出一片区域来作为教师宿舍区,每位教师都能够分到一套四室一厅一厨两卫的房子,另外还将拥有一个有八个平方大小的大阳台和一个五个平方的小阳台。而在每幢教师宿舍楼的前后还会各有个大约四五十平方的小院子。

“……如此,教师们也不需要再奔波劳碌,可以就近教学,而学子们也能够在学院里安心读书,不需要为生计和其他的发愁。那些事,等到他们毕业之后再去愁就是了。”难得有人这么喜欢听本公子显摆,所以本公子很是兴致勃勃,而孙思邈一面凝神倾听,一面颔首感慨。

“……这样的大学堂,绝对是天下前所未有之事。怕是所耗费的钱帛也是不少的吧?”孙思邈的这话,让本公子也不由得有些面色泛苦。

“不错,此学院的总预算是五百万贯,第一期工程会在今年秋末结束,总工期为三年。学院完全建成之后,前五年每年还需要投入,大约十万到二十万贯之数。”我挤出了一个比较难过的笑容说道。

听得此言,孙思邈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眼珠子也鼓了起来:“五,五百万贯?老天爷,这岂不是说得相当于朝庭一年多的税赋总收入?”

“这倒不至于,我华夏去年的税赋收入就建上好几个这样的大学。只不过,内阁那边,只愿意拿出一百万贯来。”我摇了摇头,很是无奈。

没办法,百业待兴,而且本公子治下之地大建道路,大力扶工商业还有农业,这些可都是一笔笔令人瞠目结舌的巨资。

幸好去岁的税赋收入不错,再加上卖粮食狠狠的敲了天下诸雄一棒子,国库总算不会出现难以为继的情景,可即使如此,想要从国库里边多挤出一贯钱,都要看房玄龄那老家伙的脸色。

收钱的时候,房玄龄可是慈眉善目得狠,可是想要从国库里边拿钱,这家伙就像是再漆黑的夜晚,也只用一根灯芯的葛朗台。

本公子费尽九头二虎之力,还请动了魏征这位未来的法学系主任费尽了唇舌,这才让房玄龄便泌一般的挤出了一百五十五贯作为教育经费的特别支出。

房玄龄这位国家财政的大管家也的确有他的难处,虽说国库里边的钱看似很多。但是需要投入钱帛的地方则更多。各行各业都需要钱帛投入。

就说我设立的十多个部委,光是这些部委想要做出实事,不但要大量的人手,同样也需要足够的经费。不然你总不能让那些公务员只靠自己的两条腿走上几千里路去测量和勘察适合修建道路的路线吧?

而且大量的基础建设这可是最费钱帛的,虽说,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一大批的工厂建立,减少更多的闲散人员,但是,前期的投入实在是不小。

另外,国库里边有多少钱,也不能全部花干净了,总得留存足够的钱帛,在意外发生之时,保证和维拉国家的稳定,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例如若是郿县遭到了洪灾,导致一县颗粒无收,而且还造成了很多的房舍倒塌,百姓损失十分惨重,他们缺乏自救能力,怎么办?自然是需要国家出手。

想要安排大量的人手赶去赈灾,重新为百姓修建房舍,保证他们的口粮和来年的种粮,还需要清理废墟,注意灾后防疫,如此种种,花的钱粮都绝对不会是小数目。

另外,每发动一场战争,所消耗的钱帛粮食也同样是天文数字,没有点老底,那就等着国家陷入混乱吧。

所以,我也能理解房玄龄的苦衷,为此,本公子才作出了决定,由国家出资一百五十万贯,而我自己则掏出了三百五十万贯的钱帛。

不过,我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既然本公子身为华夏帝国的皇帝,又自己出资这么多钱,那么,我要求将帝国科学院的名字由华夏皇家科学院,至于给学们生读书的学堂,还是帝国大学堂这个名字更有味道,咱就免为其难不改了。

并且,本公子要担任帝国大学堂的名誉校长,如此一来,未来这些学院精英们,都将变成了我的学子,对于本公子的名望和思想传承可是有着极大的好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