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攻略-第5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让他们差点直接滴出了口水,还有港口附近那些高约三四层的水泥砖石楼房。

至于那宽度足够四马车马并排行驶,长度超过两千里的灰白色坚硬如岩石的整洁水泥直道路。更是让他们难以置信,这得耗费多少的人力和物力。

当听说华夏帝国目光正在从事道路建设及相关产业的人数达到百万时,其中的副使,土生土长的婆罗国国王的第三王子直接就一个狮子摆头昏了过去。

整个婆罗国的人口也就是七八十万,远远超过周边那些最大也才万余人出头的部落。而现如今听说光是从事道路建设方面工作的工人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他们国家的人口总数,的确把人吓昏迷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漫长而坡度平缓的水泥直道,一直从交趾之地,延伸到长安,而在这其中,他们还跨越了超过十座,长度超过两里路的山洞,并且还看到架在两山之间,距离山谷谷底超过五十米的桥梁。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们只能一个劲的感慨,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而这些驿车,是专供长途行驶的驿车,上面还准备有床铺和被褥,甚至还有专门的马桶以供使用。

每隔百里,都会有一座驿站,在那里,都会有马匹可以供马车更换,也有旅馆,供那些在马车上无法熟睡的客人休息。另外,还有食物供应。

虽然多是饶饼、面条,腌黄瓜、腌白菜之条的易储耐储食物,但是,能够有吃的,已经很不错了,重要的是价格也不贵。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一趟长途旅行,实在是算不上辛苦,花了半个多月的功夫,抵达了长安。而那巍峨到极致,广阔到几乎占据整个地平线的长安城出现在他们的视线内时。

身为汉人后裔的婆罗国正使与使团中七八名同样身为汉人后裔的成员直接就抹着眼泪拜倒于地,那是长安。那长无数代华夏帝国子民心目中的帝都,更是象征着华夏文化的精神所在。

长安,一个在他们的身体里,骨子里,血脉里甚至是灵魂里都魂牵梦萦的城市,听着祖先们那包含深情的讲述,述说着那座伟大的犹如奇迹的城市,代表着华夏民族繁荣与富强象征的名字。

而婆罗国主的第三王子也拜倒于地,一脸震惊到难以自禁地看着那仿佛将天地都连接在一起的华夏帝国的帝都长安。此刻,或许他也才发现,相比起自己,不,相比起整个婆罗国而言,在这座承载着华夏历史与文明的伟大城市面前。他们显得那么的渺小,甚至是卑微。

我长长了吐了一口气,将手中这份声请并茂的情报搁在了案几上,实在是佩服这位一直陪同着这只使节团前来的情报人员,光是这份笔力,足以去写那些十分煽情的英雄人物事迹报告。

而进了城之后,在婆罗国王子的提议之下,我们这边的陪同人员同意了这位王子的要求,驾着马车在城内绕了一圈让这位王子殿下还有使团成员欣赏城中的景致。

繁华而又巍峨的长安城内,老百姓们都井然有序地走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上,在人行道上,甚至还有专门的垃圾箱用以收纳这些老百姓们手中需要丢弃的杂物,例如包裹着烧饶的油纸,又或者是小孩子吃的棒棒糖的木棍等。

另外就是,道路被分成左右两边,所有的车马,都会按着靠右行驶的规则来走,这规矩,哪怕是从外地来的富人商贾,也都会乖乖的遵守,因为我已经早在数年前就已经下令在全国推行交通法规。

总之,这一群土老冒差点被帝都长安的奢华与瑰丽,巍峨与伟岸,包容与广阔给闪瞎掉眼睛。足足从上午时分一直逛到了深夜,华灯闪现之后的长安,披上了一层美丽而又温馨的夜色,街道上,行人依旧往来,驿车的钟声总是在来来去去,而那些酒肆,剧院,还有广场上的人们一脸的满足与逍遥,让这些来自野蛮之地的异国之人实在是大开眼界。

甚至外交陪同人员还自己掏钱去请他们看了一场戏剧,看得这票子来自南蛮之地的土佬冒如醉如痴,当然主要还是那些懂汉语的如醉如痴。

第二天一早,婆罗国王子和国使刚刚起床不大的功夫,就已经有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前来拜访。自信而从容、不卑不亢的态度,让很有自知之明,或者说早已经被这段时间以来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所震撼的婆罗国使节团有种受宠若惊之感。

最终说定,等到七天之后的月初大朝会时,他们将代表婆罗国向伟大的,开明的华夏帝国皇帝陛下进行朝贡,并递交求援国书,想来,以我们皇帝陛下的仁慈与博爱,一定会给诸位以及婆罗国国主和国家一个具有建设性和展望性的答复。

被官方辞令绕得头晕目眩不知所以然的婆罗国使节送别了外交部工作人员,甚至还想要赠送一些小礼物,被这名外交部工作人员婉言不过,最终收入。

而这位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此刻就侍立于我跟前,一脸恭敬地将今天去见到了婆罗国使团的所见所闻一一道来。而在场的十来位重臣都凝目倾听着。

等他交待完,让他退下之后,这边一直陪着使团从南洋直抵长安的陪同人员兼情报成员继续说道:“……其国中汉人不会超过一万五千之数,但是正是这汉人教会了这些异族使用各种工具,再加上他们多谋知机,所以,长期以来,婆罗国历代国主都十分信任的汉人,甚至还多次与汉人通婚,如今国主的祖母,就是一位汉人。而婆罗国王室多会汉语,就像那位婆罗国三王子,就拜了一位在婆罗国较为有名的汉人儒者为师。”

听到了这个消息,倒是让不少的重臣一脸理所当然的模样。本公子看得心头暗笑,当然面上不动声色。

婆罗国由上至下,对于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汉人十分尊敬,而这些汉人不但带来了各种知识,更让他们学习怎么使用麻来织布,使用锄头而不是木棍来种植粮食,不过,久而久之,有相当一部份的汉人与婆罗国人同化,不过更多的却是婆罗国人被汉人同化掉。

婆罗国王都处,几乎人人都会几句汉语,至于官员阶层,更是人人一口流利的汉语,用他们本国人来说,本地的言语与优美的汉语一比,简直就跟野猴子在树上乱叫唤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看样子,这个大洋之外的蛮夷之国,也知道心慕华夏。陛下,臣以为,朝庭,是不是该多给他们一些甜头,以示仁慈?”马周站起了身来笑眯眯地道。

“嗯,依卿之见,该给那婆罗国什么样的甜头?”我笑着微微颔首示意道。

“驻军这一条,那位陈将军已经提过来,臣这里还有几条,开埠、修路、建学……”随着马周的手指头一根根地翘起来,这些朝庭重臣一个二个的嘴角越来越歪,嗯,邪恶的笑容,要么就是牙疼似的无语。

而本公子听得欣然颔首不已。好,不愧是马周,不愧是历史上的名臣,这话说的漂亮,但是其中的用意却足够险恶。驻军,相当于我们华夏帝国在其国内深深地插下了一根钉子。

按照现如今华夏复兴军的战斗力,哪怕是只扔一个营在婆罗国王都,来上几千个抄着木矛的土著叛乱者也可以轻松收拾得一干二净。

若是驻军一个标准团的话,那么就是接近四千人,凭着这四千人,完全有把握拿下一个像婆罗国这种弱小不堪的土著王国。

至于开埠、修路、建学等一系例的手段,正是从经济上,文化上去影响,去同化,去侵略,久而久之,这个婆罗国将会忘记自己的历史与过去,将会把心靠向华夏帝国,未来,他们不再是独立的国度,而会被同化成为华夏帝国的附庸,甚至会主动地并入到华夏帝国的大家庭中来。

第七百三十七章 华夏对尔等示以仁爱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文武重臣会出现怪异表情的原因,但是,这些手段,既不伤天和,又还符合宗主国做法,例如援助对方教育和修路,给对方修建码头,以便我华夏帝国的船只依靠,开埠以利双边的贸易等,对于这个完全荒蛮之地的婆罗国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

当然,远期的话,自然是我华夏帝国大大地得利。

马周提议之后,诸位自诩圣人门徒的文臣干脆都拉下了脸来献计献策,纷纷加入到了讨论中来,反正咱们都是为国为民为天下。

气氛十分热烈,本公子也十分满意,这才叫上下齐心嘛,被我影响同化之后,这些朝庭的文武重臣不再是那种彻头彻尾拿着书本说仁慈善良的正人君子。

嗯,或者说他们更懂得为天下百姓,为华夏帝国去谋利,这样的大臣,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等到了月末的大朝会时,终于迎来了来自婆罗国的使节团,为首的是一位面容清廋但又显得黝黑的长须中年男子,而其身后边,是一位与他年纪相仿,但是头发微卷以布裹之,肤色更显黝黑无须的男子入朝参见。

一进入了朝堂,看到了这间富丽堂皇的大殿,为首的那位长须中年男子的眼眶就开始发红起来,来到了位置之后,两人齐齐拜倒于地。口称下国大臣及王子参见上国天子。

“陈卿何以如此激动,莫不是来朝之时,有人难为于你等不成?”我一脸迷糊的朝着这二位问道。

“禀上国天子,下臣本乃中原人士,因中原战乱纷纷,先祖无奈,远渡重洋,留驻于异国,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载……”说到了这,这位叫陈啸的正使泪水差点滴了下来。

看到了这一幕,我也不禁有些唏嘘。“莫要太过伤悲了,卿既是中原人士,那可还记得故土在何处,可有亲族?”

说起自己的家庭,陈啸顿时有了精神:“禀上国天子,下臣原本是建康人士,东晋之时从北地迁至于此,祖上曾做过东晋的一任中书……”

陈氏在随着东晋的开国皇帝一块逃窜到了建康之后,在这里渐渐地发展壮大了起来。之后族中在东晋时出了不少的大官,使得陈氏一族越发地兴旺。

但是之后,东晋朝本是王、谢、庾、桓四大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骄奢淫昏毫无才能的桓玄便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东晋朝。

接着便是刘裕灭桓氏后取司马氏而代之建立了宋朝,在这之后,又被人给改朝换代,齐、梁、陈相继出现,直到隋朝建立一统天下之后,江南之乱这才尽绝。

而陈氏经历了长久的战乱之后,家族的损失也十分惨重。而其祖听闻有人远渡重洋,见有大陆,大陆之上,和平安宁,相比起如今战乱连连,饿殍遍野,便是那些氏家大族,也有不少整族整族的饿死的情况出现。

于是,其曾祖父一咬牙,带上愿意离开的亲族七十余人乘上了舟船远渡重洋而去。最终,抵达了婆罗国时,尚存五十余人,而来到了这里才发现,这里还有着不少也是避中原之乱而来的汉人,人数有近三千余口。

之后,为了能够在这里生存下去,决定用自己的手段和本事去为婆罗国效命,直至如今。到了如今,不少的汉人在婆罗国与当地人混居。当然也有像陈氏一族这样的集中居住的,而其中不少的读书人都为婆罗国主效命。

而后,婆罗国主又与这些汉人官员联姻,直至如今,已有四代国主更替,而那些婆罗国本族倒是对这些身材高大,肤色较浅,知书达礼的汉人十分尊重,甚至称之为长人。

因为婆罗国人普遍较矮,一般也就是一米五六,而这位三王子如今有一米七几,那还是因为与汉人通婚几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